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爲自由而鬥争的歌——讀裴多菲的詩

  對於“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抛”這首詩和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中國人民是熟悉的。他的詩歌迸發着19世紀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呼聲,洋溢着熾熱的情感和戰鬥的氣息,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色彩,從内容到形式上都具有檏實、清新的民歌風味,在全世界範圍内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魯迅曾多次向青年介紹過裴多菲的詩歌,並讚揚道:“這位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爲了祖國而死在哥薩克兵的矛尖上已經75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没有死。”

  “民主”和“自由”是貫穿在裴多菲詩中的一條紅綫,也體現了詩人創作的思想和傾向。在19世紀上半期,在巴黎二月革命和維也納三月革命的浪潮激盪下,匈牙利爆發了資産階級大革命。深受奥地利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官僚壓迫的匈牙利人民,立即行動了起來,一時間,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裴多菲也是在這個時候走上了創作的道路。他奮勇在時代鬥争的前列,用詩歌作武器,向敵人進擊,向人民發出呼唤:

  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唤!
  時候到了,現在干,或者永遠不干!
  願意作自由的人呢,還是作奴隸?
  就是這個問題:你們自己選擇!——
  在匈牙利人的上帝面前,
  我們立誓,
  我們立誓,我們永不作奴隸!

  詩人以敏鋭的目光,看清了擺在人民革命面前的兩條道路,進則生存,退則死亡,只有把鬥争進行到底,才能獲得民主和自由,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作者就是這樣,抓住當時鬥争的關鍵問題加以反映,喊出了時代的最强音,表達了革命人民的鬥争精神和英雄氣概。

  縱覽裴多菲的詩歌,字裏行間奔放着激情的波濤。他是自覺地爲人民鬥争而歌唱的,同時又使人感到他的詩句都是發自肺腑的真話、實情,没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正是這種强烈而又真摯的革命思想感情,使裴多菲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帶着鮮明的時代色彩,又使他的歌唱帶有詩人特有的聲音。如在《寶劍和鐵鏈》這首詩中,作者用愛憎分明的對比筆調,描繪了最美的天使和最醜的魔鬼兩個形象。天使是騎着美麗的白鵠的項頸,帶着純真的愛來到公園和一位姑娘約會。他們的對話“又神聖又美麗”,連花朵在旁邊聽着都樂得跳起了舞。而魔鬼却是騎着蛤蟆的頭、蛇的尾巴,到火山口去訪問巫女,他們的談話“又醜陋又卑鄙”,星星和月兒都遮住了臉。但他没有局限於此,而是宕開一筆,在詩中又出現了天使和魔鬼各自結婚生出的不同的孩子:象徵着自由的寶劍,象徵着奴性的鐵鏈,兩者永遠做着拼命的鬥争。詩人堅信着,寶劍一定會斬斷鐵鏈,人民一定會打倒暴君!從這裏,我們看到了裴多菲的戰鬥精神,而這種精神是建立在真情實感上的。作者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爲他本身是一個戰士,他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鬥争。他像一個衝鋒在前的戰士,一面衝鋒在前,一面還回頭召唤戰友們一道前進——這就是他給那個時代留下的大量的戰鬥的詩。

  裴多菲的“愛”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使“真情”又抹上了一層浪漫色彩,從而充實了“自由”“民主”這根綫的内容,使人們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心。這是他區别於本國其他詩人的一個最大特點,也是他的高明之處。在《寶劍和鐵鏈》這首詩中,他虚構了天使和大地姑娘接吻時的情景:

  星星迷人地響着,
  像是小小的銀鈴,
  合着這天上的音樂,
  花朵都跳舞了,
  像是小小的仙人……

  多麽美的意境啊!盡管這是作者的浪漫主義想象,但它却真實地預示着寶劍必然會砍斷鐵鏈,未來是美好的。正如他給奥洛妮的信中説的那樣:“……只要是‘真’的,也就必然是‘自然的’,是‘好’的,而且,我也認爲是美的,這就是我們的美學。”

  在藝術風格上,裴多菲的詩不同於惠特曼的詩雄壯、激越,也不同於海涅的詩那樣明麗、濃郁,而是以民歌爲基礎,融合進自由體,檏實、清新而又奔放,在當時的匈牙利詩壇上獨樹一幟。裴多菲從16歲起就在社會上流浪,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衆,尤其是農民。從1843年起,他就以民歌的風格練習寫作,並進行革新創造。在他的思想中,人民永遠是神聖的,真正的詩歌是人民的詩歌,這是形成他詩歌風格的根本原因。裴多菲在給詩人阿蘭尼的信中寫道:“假如人民在詩歌當中起着統治作用,那麽人民在政治方面取得統治的日子就更加靠近了。”從他的詩歌内容上看,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占絶大多數,在《勇敢的約翰》這首叙事詩中,就塑造了楊啓這個勞動人民的形象,他檏實、機警、剛强,不被一切困難所嚇倒。在他流浪到外地時,仍然向往着故鄉美麗的未來,對情人伊露士卡充滿了純真的愛,但回來之後,得知伊露士卡被迫害而死,於是楊啓悲憤地殺死了迫害她的兇手,最後在仙人國裏又和伊露士卡相會。詩歌真實地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感情和願望,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人們讀裴多菲的詩歌,感到節奏鮮明,琅琅上口,易懂易記,便於普及。在《我願意是樹……》這首詩中,作者比喻新奇,用極爲檏素的語言,簡潔的句子,創造了耐人玩味的意境:

  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
  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
  我願意是露水,如果你是陽光……
  這樣我們就能够結合在一起。

  “樹”、“花”、“露水”、“陽光”,都是人們每天可以看到的東西,實在太平常。但作者却看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用來比作兩人的愛情,暗含“我”和“你”之間相輔相成、牢不可破的寓意,真是餘味無窮。高爾基曾説道:“只有用合適的、優美的外衣裝飾你的思想的時候,人們才會傾聽你的詩”,裴多菲正是用這種獨到的形式,表達深刻的思想内容,做到了思想和藝術、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在裴多菲的詩歌中一度有悲觀、傷感的情緒,這是由於作者對革命一度感到失望。在長詩《使徒》中,他塑造了“希勒萬斯特”這個只憑主觀想象向往未來的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當這個人被囚禁在監獄時,就認爲一切都完了,自己“不需要長久的生命,因爲我生活的目的已經失去。”這正是作者當時思想的反映。但是,盡管如此,他本人仍然没有停止戰鬥,一直到犧牲在爲人民解放的戰場上。年僅27歲。

  今天,裴多菲離開我們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他的詩仍然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傳,鼓舞着人們投入生活和鬥争。

  原載《珞珈山》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