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22. 汪春源進士的考試經歷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作者汪毅夫)汪春源是台灣歷史上的最後一個進士。同所有進士一樣,他是從一次又一次考試中勝出的。

   《汪進士自述》記:“春源少孤,幼承母訓。年十四,應童子試。邑侯祁星皆師拔置第二,令入縣讀書。是歲,郡尊侯仙舫師、學道劉蘭洲師皆拔取前茅。是歲入庠”。我曾見汪春源家族的户籍謄本,其父親名汪翁牛,職業是“業農”。1882年,汪春源“應童子試”(俗稱考秀才)。童子試分縣試、府試和院試三階段。縣試由安平知縣祁徵祥主持,汪春源考取縣試第二名。考後,祁徵祥讓汪春源到縣署讀書,令幕友李占五教之,以應童子試第二階段的考試。同年,蒙台灣知府侯仙舫、台灣兵備道兼理提督學政劉璈的知遇之恩,汪春源在府試、院試中均名列前茅,終於考取了在學生員(俗稱秀才)的資格。

  汪春源的縣試、府試和院試名次應該均非第一,他後來在海東書院的老師施士潔進士則是縣試、府試、院試屢得第一,連中三元,人稱“小三元”(童生試、鄉試、會試屢得第一者稱“大三元”),時論榮之,台南人至今津津樂道。

  作爲在學生員,汪春源在考試中也有不俗的表現:“丙戌、丁亥兩届歲、科試,蒙提學道唐薇卿師屢拔第一。丙戌,食廪餼”。歲試、科試又稱歲考、科考,歲考每三年凡二舉“由各省學政巡逥於各縣、州、府,對在學生員進行考試,按成績分爲文理明通、文理亦通、文理略通、文理有疵、文理荒謬、文理不通六等。凡考列一等,即有資格“補廪”即“食廪餼”,享受伙食補貼。廪生是在學“諸生”(廪生、增生、附生)裏最優越的。科考在鄉試前一年舉行,也由各省學政主持。凡科考列一等、二等及三等前10名或前5名(依省之大小而定)者,才有資格參加鄉試。科考相當嚴格和嚴厲,如俗話説“人怕老債怕討秀才怕科考”也。汪春源於丙戌(1886)歲考蒙提學道唐景崧拔置第一,成爲享受伙食補貼的廪生;又於丁亥(1887)科考蒙提學道唐景崧拔置第一,取得參加鄉試(俗稱考舉人)的資格。《汪進士自述》所記“屢拔第一”之“第一”應理解爲“第一等”而不必是“第一名”。

  鄉試是各省舉辦的省級科舉考試(俗稱考舉人),每三年凡一舉,逢子、卯、午、酉年行之,爲正科,遇皇家慶典則加科爲恩科。台灣建省後並未單獨舉行省級科舉考試,報考舉人的台灣秀才仍然要到福建省城福州參加鄉試。1888年是戊子年,福建舉辦戊子科鄉試。汪春源和他的同學、也在丁亥科考拔置一等的丘逢甲一道渡海與試,並同榜中爲舉人,取得赴京參加會試的資格。

  會試也是每三年凡一舉,逢醜、辰、戌、未年行之,爲正科。遇皇家慶典也加科爲恩科。

  汪春源中舉後,因故未應清光緒十五年(1889)己醜科會試。1890年參加清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清德宗親政恩科)會試,報罷而歸。1891年,汪春源遭喪母之痛,按禮制規定守喪三年(實際上是頭尾三年),不能參加清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會試。其後,接連應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太后六旬萬壽恩科”)、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會試,均薦而未售。又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會試,中爲貢士却因故未應殿試。1899年補行殿試,本來可以列名爲庚子(1900)科進士,却因庚子之變、貢院被毁,庚子科與癸卯(1903)科合並行之,汪春源遂於1903年終成進士。

  中爲進士後,汪春源在江西又經歷了朝廷對地方官的考核。清廷對京官的考核稱“京察”,對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計”。汪春源的考核成績是“大計卓异”。

  (2018年11月1日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