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99. 林語堂往事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作者汪毅夫)近日,我到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院講學。院中同事領我到林語堂先生祖居地漳州天寶鎮,領我參觀“林語堂先生紀念館”和“林語堂先生故居”。

  在林語堂先生手持煙鬥的畫像前,我注視久之,想起了他的二三往事。

  1926年,林語堂應厦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之邀,出任厦大國學研究院總秘書。在林語堂的熱心籌劃(這“熱心”二字是魯迅説的,略謂“玉堂對於國學院,不可謂不熱心”)之下,魯迅、沈兼士、張星烺、顧頡剛、容肇祖等“宿學極深”的學者南下加盟厦大國學院。厦大國學院的學術陣容引起廣泛關注。1926年10月,蔡元培説:“厦門大學也有國學研究院的組織,這尤是大學教育進步的明证”。林語堂本人也是“宿學極深”的學者,對厦大國學研院也有學術貢獻。當年,在語言學界,他同錢玄同、趙元任、汪怡、周辨明、劉半農、黎錦熙號稱“七人會”。1926年12月18日,林語堂在厦大國學院第二次演講會上講《閩粤方言之來源》。據記載,“到會(聽講)者除本校教員及學生外,來賓亦盛,並有台灣人特來聽講者”。1927年1月12日,林語堂在《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一捲第二期發表《〈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迹》。葉國慶教授謂:“《平閩十八洞》乃一部章回小説,叙宋嘉佑間楊文廣平南閩王藍鳳高之亂,都約十萬餘言,凡所涉及,多爲福建地方故事,又參用方言”,林語堂“爲研究此書之第一人”。1931年,葉國慶在許地山、顧頡剛指導下完成《〈平閩十八洞〉研究》(燕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李亦園發表《〈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由林語堂開其先,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了林語堂、許地山、顧頡剛、葉國慶、李亦園諸“宿學極深”之學者共同參與的、對於《平閩十八洞》的系列研究。

  1944年1月,林語堂以“美國醫藥援華會董事”的身份,在抗戰烽火裏,經湖南、廣西輾轉來到貴陽圖雲關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隊部。1月27日晚,在軍政部戰時軍用衛生人員訓練所大禮堂公開講演《旅美觀感》;28日,到救護總隊各部門參訪。

  美國醫藥援華會(The American Burea for Mrdical Aidto China)設於美國紐約威廉街57號,有我旅美僑胞參與襄助,戰時捐助我醫藥、醫療器械等數量甚巨;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創辦人、創隊總隊長林可勝教授是厦大第二任校長林文慶教授之子。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於戰時亦是其功甚偉也。

  謹以本文紀念林語堂先生123週年誕辰。

  (2018年10月3日凌晨記於閩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