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湛深的《話説兩岸》

  《話説兩岸》的250篇文章,都是第一時間發表在中評社、中評網上的。2018年我養成了一個新的閲讀習慣,就是每天起床後先在中評網上搜讀新發表的《話説兩岸》的專欄文章,所有的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讀起來很暢快,但却常常勾動難於平静的思緒,或若有所思、或深爲觸動、或拍案驚奇。 

  毅夫兄在本書的代後記中,對《話説兩岸》的體裁、風格、特色及寫作目的,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是學術隨筆,也可以稱爲“學術段子”,他説:“用簡短的篇幅、簡潔的語言講淺近的道理,傳遞文史知識和政治信息,學術段子確實是受衆可以接受的形式”。的確如此,毅夫兄的“學術段子”,通過中評社的網絡傳播,在兩岸都獲得了大量的粉絲,點擊量大、轉發量大,很多文章直接引起了台灣政壇的關注與反應,這樣的影響力,是傳統學術研究與當代傳播技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話説兩岸》的文章呈現了新媒體時代的“段子體”、“微博體”寫作特色,但又非“學術段子”一詞可以簡單囊括。我想,如果“微歷史”這個概念可以成立的話,《話説兩岸》更像是一部兩岸關係的“微歷史”,通過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把兩岸關係中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等等元素熔煉在一起,與現實結合,温故知新,指點迷津,感悟未來。這樣的“微歷史”,當然是兩岸關係大曆史的强有力的佐证與補充,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當前,兩岸關係的大曆史研究者衆,能够把握“微歷史”者則鳳毛麟角。 

  此外,《話説兩岸》究竟還有什麽樣的新意涵值得去體味呢?我讀來讀去,也尋來覓去,突然有一日,腦海深處反映出兩個字:“湛深”。我如釋重負,就是它了! “湛深”大約有三種解釋,其一是深沉之意。如《漢書·王吉貢禹等傳序》提及的“湛深”, 顔師古曰:“湛讀曰沉。”第二是指學問高深。如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在《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這樣議論文章:“百川時文精粹湛深,抽心苗,發奥旨,繪物態,狀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淺近。”第三是謂精通某種學問。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蕪湖令陳岸亭湛深禪理,詩故清曠。”

  《話説兩岸》之獨具韵味,首先在於作者的湛深氣質。毅夫兄先祖汪春源是台灣歷史上的最後一名進士,甲午戰敗之後,清廷《馬關條約》割台議和,汪春源是最早參與上書反對的,被稱之爲“公車上書第一人”。毅夫兄長期擔任團結台灣同胞的要職,全心全意研究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成果斐然,這與祖先的精神傳承割舍不開,這樣的深沉,是百年台灣同胞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其次,毅夫兄是一位學者,著作頗豐,做得到厚積薄發,因而能够寫出篇幅不長,但是精粹湛深的文章來,抽人之心苗,發時代奥旨!這就是非同一般的歷史鈎沉,把被歲月沉積遺忘的兩岸關係歷史再翻騰出來,這需要何等的智力與能力、魄力啊!第三,毅夫兄對閩台社會的研究功力不凡,而且堅持以學術的高度和理性的深度來思考兩岸關係面臨的新問題,必在兩岸關係的大學問中,有着不同一般的湛深精通。 對於毅夫兄的思想學術作品,兩岸的專家學者都抱持極大的好奇心,台北與北京都曾經舉辦過汪毅夫作品的研討會。綜觀與會兩岸專家學者的主要感受,我認爲有三點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啓示:第一,在堅持基本原則和立場中要致力講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第二,上品的文章要保持理性、謙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給對方認知與思考的空間。第三,要抱持同理心,着力尋找兩岸的共同點、共同性,着力尋求兩岸融合發展的文化基礎。這三點啓示,在再一次通讀了《話説兩岸》全書之後,予人感受更加强烈。 毅夫兄囑我爲他的新著《話説兩岸》作序,我堅辭未果,只好恭敬不如從命,我知道,這是毅夫兄對我的勉勵加持。毅夫兄曾任高官之職,然透發出的永遠是一個學者的氣質,和藹可親。近些年來我們兩人經常促膝長談,一聊就是幾個小時,他請我喫飯就是一份烤鷄快餐,我請他喫飯就是一碗滷肉飯,最大的愉悦不是口胃的,絶對是精神上的。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寫作了《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一書,最大動力實在是來自毅夫兄的不斷激勵。日前,毅夫兄説如果我給他寫了序,他就會提昇請喫飯的標準,不吃烤鷄快餐了,吃沙縣小喫。我做到了,沙縣小喫的美味已經飄香在眼前,看來,有時候口胃也是要兼顧的。 謝謝您,毅夫兄!

  2019年1月15日寫於香港太古城

  (作者郭偉峰係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