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發揚民俗文化,創新兩岸新時代的文化推進方向

  一個國家的發展或是一個地區的建設,都不能少了文化這個項目,任何的前瞻計劃也都不能缺少文化建設。今年6月29日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的西九文化區(原名稱是西九龍文娱藝術區),是由當時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於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宣佈的大型發展計劃:把九龍半島西邊填海造陸興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包括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衆娱樂爲一體的綜合文化娱樂場所,核心設施包括劇院綜合大樓、演藝場館、博物館及廣場等17個文化項目。西九文化區面積達40公頃,正發展爲香港一個融合地方與傳統特色,並加入國際元素的世界級綜合文化藝術區。西九文化區也在習主席見证下簽署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的合作協議,顯見習主席對香港文化創意産業的重視。

  西九文化區原本在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只有戲曲中心,有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後更加完整,一個注重表演,一個注重展覽,二者結合,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在香港充分展示,這顆東方明珠也更加璀璨。習近平身爲國家主席以行動爲表率,這就是文創推廣社會責任的最偉大的典範!

  香港和大陸可以合作,那台灣和大陸更應該緊密共同推動文化方面的結合,20多年來的交流,大小論壇、活動、展演,但遲遲没有一個屬於專業性常態性的基地,實在應該要有個海峽兩岸文化合作示範區或是實驗區的概念。

  各級單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皆爲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交流而努力,大陸文化部起自2001年的“情係三峽”,至今已成功舉辦過“情係黄山”、“情係香格裏拉”、“情係敦煌”、“情係中原”、“情係湖湘”、“情係長安”、“情係八桂”、“情係巴蜀”、“情係齊魯”、“情係燕趙”、“情係三晋”、“情係絲路”、“情係多彩貴州”等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文化交流不會因政治因素而中斷,且台灣有太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是源自大陸,兩岸文化源於一中,都是中華文化!“文化破冰 兩岸學者情係江南”,經濟日報2017年7月10日,https://money.udn.com,商情。

  今年“情係江南”活動首站到了江蘇崑山參拜慧聚寺,供奉台灣請過來的黑面媽祖,媽姐文化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迎賓的陣頭、神將三太子,阿裏山舞蹈等都具台灣特色文化,台灣地區的侍衛神將,可追塑起源來自於大陸,位於新北市蘆洲地區的神將以數量繁多及製作精緻而聞名北台灣,不過蘆洲地區的神將起初只是爲了迎神繞境增添光彩而成軍的。相傳百年前有一位從大陸福州雕刻師傅携帶三對神將偶頭從淡水登陸,在同一個時期,懋德宫也派人至中國福州訂制一對延平郡王得力部將—甘輝、萬禮神將來護衛延平郡王。因此,蘆洲在這個時候的神將就有善財童子、龍女仙女、伽藍、韋馱、謝、範將軍、甘輝、萬禮等八尊神將。

  神將的意義

  神將起源其實也是來自於宗教信仰,所以祂也代表一種心靈上寄託的意義,但由於神將是神明的部下,不會輕易單獨出現,通常都是伴隨廟宇祭祀或祭典時才會出現。 原則上會單獨出現的神將有:鬼王鐘魁、四營將軍等,其餘的幾乎成雙出現。 神將在廟宇祭祀活動中代表着便是“驅魔與祈福的意義”。神將陣頭的出現看起來是很熱鬧,也很有趣,這樣的活動或許可以讓我們對神明有更加尊敬的心,也可以净化我們的心靈。另外,神將除了宗教的意義之外,其存在廟宇間的互相較量的意味,也就是説,廟會裏的神將越多,就代表陣頭越大,即是這個陣頭在當地的地位,在繞境的時候就越有面子;不過,神將文化正向的啓發應該是要讓我們瞭解每個神將背後的歷史典故以及其忠孝節義的精神。

  神將的歷史演變

  神將的歷史約有百年之久,劃分爲三個階段。

  一、清末民初時期

  清末民初蘆洲軒社製作了八尊神將,我們稱之爲第一代神將,自此之後,神將的數量一直没有增加,而在蘆洲的祭祀慶典上,繞境的活動也是以軒社的演奏爲主,所謂的“軒社”,是指因爲對戲曲有濃厚興趣而組成的戲曲樂團;神將很少在各種迎神賽會上出現,有的話也只是活動隊伍中的一個小角色。這個時期,神將的製作技術是以大陸地區爲主,台灣缺乏製作神將的人才與技術,所以爲了組裝一尊神將,往往要千裏迢迢跑到大陸去,勞力又傷財,這不是當時台灣尋常民衆可以負擔得起的,所以這個時期的神將不曾增加。

  二、日據至台灣光復後過渡時期

  在日據時代日本政府舉辦萬國博覽會,特地邀請蘆洲樂樂樂的甘輝、萬禮將軍神將公開展出。而台灣光復後,在光復節上,蘆洲安樂社的韋馱、伽藍護法神將也特地受邀參與遊行,聽説因爲看了祂們威武的姿態,讓當時的先總統蔣公公開表揚並賜予身分证;這些事件讓蘆洲當地居民深刻的體會到神將是如此的珍貴,能受到不同政府的尊貴待遇,加深人民對於神將文化的認同,自此神將的地位與意義而有所改變。

  三、民國66年後神將爲主時期

  民國66年,忠樂軒聘請蘆洲當地著名的雕刻師傅王稻瑞組裝了中壇元帥、楊戬元帥後,正式開啓了蘆洲二代神將的組裝風氣,不論新的軒社,還是新蓋的廟宇,都把神將文化視爲重要的一件事,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到今天,蘆洲神將的密度與數量位居全台灣之冠。“舞動的步伐——護佑鄉土的印記(蘆洲神將文化)”,鷺江小學網界專題研究,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3/lcps2013/index.htm.

  神將的種類

  神將的造型有很多,爲了要因應各種角色的職責,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爲“神將類”、“童仔類”與“模型神將類”三大類型。模型神將近年來大受歡迎,做成像公仔般的神將造型可愛很吸引小朋友及大人的注意,就像是在收藏公仔一樣,神將公仔也可以讓大家收藏。因此也爲傳統制作神將的師傅帶來許多的商機,面對這樣的轉變,神將讓人的第一印象已不再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廟會活動出現或是與宗教相關的宗教産物。

  雖然神將屬於廟宇文化的一部份又是蘆洲的特有文化資産,融入幼兒教育,啓迪藝文思維,台灣的小學有一門課程——人文與藝術,所以當地的蘆洲鷺江小學,以文化藝術爲底藴,音樂舞蹈爲前鋒,並將神將文化作爲趣味教學方式,引起台灣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政務次長丁曉菁特别前來視察!

  鷺江小學是以“城市樂學園,卓越心鷺江”的願景來積極營銷藝術教育辦學理念,並運用藍海策略中的“消除、减少、提昇、創造”等行動概念,綜整内外資源進行功能性與藝術性兼具的校園藝境營造,且結合諸多藝術教育項目開發與深耕精緻化的課程教學,同時輔以多元藝文活動與社團讓孩子得以悠游體驗,以有限條件創造無限藝術教育價值,不僅因此豐富學校學習文化,培育心美而富含藝文氣息的孩子,且處處充滿美感、新穎與創意,並讓藝術與文化得以薪傳綿延,真正體現“心、新、薪”的城市藝學園。

  曉菁次長表示數字時代的來臨,未來是AI人工智能的世代,唯有藝術的涵養和美感教育不會被科技取代,從生活情境提昇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教師和學生透過教學的感動,驅動好奇心,進而厚植涵養感受、體驗美感的能力。“文化部丁曉菁次長下鄉視察鷺江小學傾聽基層教師聲音”,工商日報2017年11月2日,https://m.ctee.com.tw/industrynews/7/41302.

  鷺江教學,與時俱進,從文化出發,非遺結合文創,生活融入漫畫,以漫畫豐富校園,讓學習環境中更多元,使學童在幼年成長中瞭解到中華文化;相信這樣的文化資産是不會消失的,也可以一直永遠流傳下去;文化結合教育的典範,亦可作爲兩岸民俗文化交流的方向,源於大陸,傳承台灣。

  新時代的文化推進方向

  十九大後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兩岸的文化交流方向,應該是往民間方面多思考,官方官式文化交流已經多年,通俗文化、廟宇文化都屬於中華傳統民俗文化,雖然具有草根性,但祂却在生活當中隨觸可及,台灣到處是廟宇,信奉佛道教居多,各大宗教團體共同維護着這塊土地,許多大陸朋友來台後,他們常説台灣不光是寶島最美的是人,純樸善良,受到最深的影響就是廟宇的神明,而且早期人家多數家庭供奉着神明,媽祖保佑風調雨順,城煌爺護佑家庭安康,福德正神祈求招財進寶,還有文昌帝君、玄天上帝、恩主公等等。

  與其説新時代文化推進方向應該是如何將兩岸共同民俗文化發揚光大,追本溯源;但要維護傳統的文化是很艱難的一項工作,台灣有很多的傳統文化已經慢慢的被遺忘,其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願意花時間學習這種費時又費力的工作,如果我們再不努力的保護我們珍貴的傳統文化,舉例來説,我們以後可能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神將展示而已。但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神將文化繼續流傳下去呢?

  第一、創新文創産業:爲了要貼近年輕人的想法,引起他們的注意與共鳴,我們可以朝嚮用設計“神將公仔”、“神將鑰匙圈”、“馬克杯”以及“手機吊飾”等方式,來可以營銷的傳統民俗文化。

  第二、保存傳統文化:我們可以設立神將文物館,將神將文物做適當的保存,讓有興趣的民衆參觀。也可以結合地區的中小學,宣傳神將文化,讓更多的學子認識神將文化。

  第三、舉辦多元活動:例如神將文化嘉年華,在嘉年華的節日裏,可以設計許許多多的活動,借着參加活動,小孩和大人不但可以玩得開開心心,更可以瞭解自己所在家鄉的獨特文化。

  第四、結合學校教育:定時舉辦校園巡禮活動,與學校結合,學校提供免費的場地,學生們可以親自操弄神將,一定會更有興趣認識神將。

  第五、營銷推廣策略:可以結合地方電視台與報紙的報導,每次有活動的時候可以請他們來幫忙拍攝與報導,讓更多的民衆瞭解我們的神將文化。甚至可以讓兩岸的民衆認識我們這樣一個特殊的文化資産。

  第六、將神將文化納入大陸文化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認证,借由認证肯定文化傳承人,鼓勵更多的學子參與神將的雕刻技術與文化,使這樣的傳統文化技術傳承下去。

  第七、結合科技、動漫、手游,由於科技的不斷進步,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喜歡比較時尚的東西,民俗文化通過商業包裝可以變成新時代的産物,發揚光大。

  第八、建設一個具有新時代兩岸特色文化合作示範區,將台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此集中,除認证機制外,也是推廣中心,民俗文化傳承學習的基地,并且通過學校的合作,培訓課程創造更多的人才。

  最後期待大陸方面對於台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認证,此舉對於文化傳承人是很大的肯定與鼓勵,至於商業,也可通過文創包裝産生更大的市場。媽祖文化神將文化創造的商業價值不用多做陳述;對台民俗文化的非遺認证試辦機構可以落在台胞較多的地區爲試點,例如落在江蘇,正巧可以讓文化産業化,在崑山有廟宇就是一個國學中心,崑山有青年創業政策就是一個青創中心,然後再建演藝中心崑山有昆劇、台灣有地方戲曲,另外美術中心把兩地書畫藝術家可以在此交流,最後如果有動漫合作中心、幼兒特教中心那就更加全面了,這樣的文化示範區不僅有非遺、文創、青創、國學、演藝、美術、動漫、特教八大中心作爲中華文化兩岸共同研究的示範基地;發揚民俗文化,創新兩岸新時代的文化輝煌!


  張家獻:作者係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