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進一步推進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同胞“心靈契合”

  文化交流是兩岸交流中受政治負面衝擊雖在所難免但程度亦相對較小的成分,對兩岸關係起着不可或缺的緩衝和潤滑作用,對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起着不可替代的凝聚和激勵作用。中國共産黨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一論述給新時代兩岸文化交流提出了新的標準要求,是建立在歷史、文化和現實基礎上的長久之策。

  統一歸根到底是人心的回歸,人心的回歸根本上靠中華文化。和平發展是建立在相互認同基礎上的發展,認同最扎實的根基在血緣與文化。值得欣慰的是,盡管兩岸政治對立分歧依然嚴重、經濟矛盾角力也有發生、安全對峙對抗從未解除、涉外鬥争衝突隨時可能爆發,但是,兩岸文化同源一脈、從未分隔,都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何進一步發掘文化交流的潜力,促進兩岸心靈契合,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

  一是推進中華文化高端學術兩岸合作研究,在協力復興中華文化中引領兩岸文化的共同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包括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造就文化大家、開展學術研究、推進思想工程等是應有之爲。兩岸是文化同源一脈的中華文化,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與中國歷史上中央與“邊陲”的文化發展變化規律一樣,兩岸分離68年以來,其文化在各自的努力中也衍生出不少自身的特點,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差异就是發展的動力、取長補短的潜力、登上高地的實力,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復興大業應當發揮兩岸各自的優勢。可設立高端文化研究的兩岸合作國家工程,亦可在既有相關國家工程中納入台灣的人才、島内的項目、涉台的課題等要素,把大陸的人才優勢、資料優勢、設施優勢,與台灣的外向優勢、創意優勢、從未斷綫優勢等有機接合在一起,定會創造出有特色的重大成果,進而輸入兩岸社會、各級學校、各類智庫直至政界。

  二是發揮中國歷史元素對兩岸人民的連接、溝通作用,扺禦“文化台獨”,增進國家民族認同

  龔自珍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台獨理論家”對“台獨”思想意識形態的建構,也是從歷史文化入手的。所謂“四百年史”、“同心圓史觀”、“外來政權”等等歷史謬論,直接割裂兩岸同屬一中的基本歷史文化架構,配合以“台灣地位未定論”等國際法手段、“歷史悲情”等島内民衆的現實遭遇,毒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歷史在本質上是客觀存在,不是少數人、某時段、一地方所能顛覆的。把龔自珍先生歷史邏輯推導演繹下去,也可以這樣認爲,即歷史文化也是維護國家民族意識的最有效武器,“維護其國,必善用其史”。兩岸之間的歷史“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要用台灣與整個中國命運與共、休慼相關的歷史進程,重唤被“台獨”洗腦的部分島内民衆的中華歷史文化記憶,重建、鞏固其中國人身份認知;用近代中國的悲慘遭遇、兩岸共同被西方列强侵略殖民的悲慘境遇,激發、濃厚兩岸人民的情感共鳴;用兩岸分離的歷史背景、國際動因,消弭、化解島内民衆對大陸的疑惑、敵對情緒;用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和光明前景,增强海峽兩岸中國人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歷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是仿徨者的向導”(\[英\]科林伍德語),兩岸要用好這個向導。

  三是打好地域、原鄉文化牌,用血緣親情文化激發國家民族認同

  台灣地區居民就其絶大多數而言,都有代代相傳、絶對可信的族譜、家史,證明其來自祖國大陸特定的地區;緑營大本營民衆的原鄉,絶大多數也幾乎非漳(州)即泉(州)。中華文化注重慎終追遠,數典忘祖是大逆不道的行徑,故如何進一步發掘兩岸地域文化、原鄉文化的潜力,激發島内特定部分民衆的中華國家民族認同,就是先天賦予的優越條件。要探討有“台獨”意識的民衆背離原鄉中國大陸的全部動因,找到其心理癥結所在,探索用故土原鄉文化化解其心結的通路所在。島内没有人願意數典忘祖,没有人不願意把祖宗供在家裏最尊貴的位置上。要廣用文化搭橋,推動兩岸地方、社區、企業、機構、村落等,共同尋根問祖、續寫家譜史績、宣傳名人望族、搶救非遺文化等,延續鄉土文化;祭拜共同祖先、開展宗教活動、發展地方文化品牌等,激發鄉土認同;結對聯誼幫扶、慈善捐贈弱者、活絡在地經濟,增進鄉土感情;修繕歷史建築、建設公共設施、命名場所設備等等,提高鄉土引力。

  四是加强兩岸中華政治文化交流,提高島内民衆的政治制度辨别力

  島内一些人分離意識的産生並非緣自對中華民族認同的訣别,而是對政治上中國的疏離。而政治上的中國絶對是原鄉中國歷史文化的邏輯延伸,没有任何有生命力的政權、政府是憑空産生的。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現代中國與中華五千年文化一脈相承。要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現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國家治理模式、社會價值觀念的密切聯繫,闡釋政治上一個中國合理性、合法性、必然性,逐步消除島内民衆對政治中國的陌生、扺觸甚至敵意,用歷史文化的熔爐逐步化解不必要的心理障礙。特别要積極推進兩岸共同研究中國的政治傳統文化,增進對兩岸彼此政治體制的理解認識,有效消解島内民衆對大陸政治體制的誤解、誤會;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中消除對大陸社會主義制度的反感、敵對,進而産生認同支持以致參與。

  五是兩岸大衆文化交流要有新拓展,更廣泛可持續地熏陶社會

  這些年來,兩岸大衆文化交流蓬勃展開,社會民衆之間的文化交流互動培育了感情、增進了友情,加深了同文同種民族認同感。但是,目前兩岸這類交流的規模依然有限,廣泛性不够;往往受制於人,不能自由地展開;大多低層次徘徊,品味提昇難;可持續性有限,畢竟還受政治風吹草動的一定牽制。未來兩岸大衆文化交流要在體現導向性、拓展群衆性、維持延續性等方面狠下功夫。大力提高品位,用植根民族、積極向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符合現代口味的新大衆文化引導交流方向;廣泛深入群衆,在成規模成體系進入學校、進入社區、進入企業、進入鄉村、進入敏感地帶上求發展;突破各種阻礙,提高資源投入、减少政治干擾、打造品牌項目、建立機制化平台,形成兩岸文化交流的鋪天蓋地、源源不斷之勢。文化交流唯有向“下”看,才能向上提昇品味影響;唯有向上提昇,才能更具向“下”的更廣泛社會影響力。

  六是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合作要有新思路新舉措,不斷提高文化交流的影響力生命力

  這是一個講求創意的時代,唯有創意才能有影響力。但創意不是無條件的標新立异,也不是不接地氣的獨樹一幟,而是要面向最廣大的受衆,提高對受衆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合作要進一步向民間、社會中下層、最廣大民衆扎根、延伸,聚集起最大的社會影響力。要支持受衆面大、更具正能量的兩岸創意産業主體,給他們政策、給他們幫助、給他們排憂解難,使之更健康順利地發展壯大;鼓勵受衆面大的兩岸創意産業合作項目,協助其籌集資金、招募人才、獲得場地、推廣展開,使之更有底氣地進入兩岸交流;激勵有助增進兩岸國家民族認同的文化創意産業合作,特别關愛、特别照顧、特别扶持,使之産生特别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提倡更深入社會的兩岸文化創意産業項目活動,引導民間投資進入、民間人士參與以及民間組織、民間機制的成立,使之更加有規模、有秩序、可持續推動下去。盡管兩岸文化交流應該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盡量减少政治因素的影響,但是,由於兩岸關係十分敏感、民進黨當局極爲在意兩岸交流任何一方面的發展變化,故很難排除政治,兩岸文化交流包括文化創意産業合作,難免需要有政治的考慮、導向的要求。持單純經濟觀點可能會誤入歧途,不顧及政治環境條件可能不可持續。

  七是高度關注網絡文化空間,影響争取台灣青年一代

  在人類社會進入以網絡空間爲主要媒介的信息時代,必須把文化的交流互動的主渠道向網絡空間轉移。兩岸的文化交流要通過網、體現網、發揮網的最大效應,没有網絡空間的交流没有前途。年青人是網絡空間參與比率最高的群體,把網絡空間作爲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核心渠道,用年輕人願意接受的網絡傳播理念輸送文化,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向網絡新媒體方向做大做强,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網絡空間的意識,至少任何文化交流都應力争把網絡要素貫穿其中;適應網絡空間的理念,網絡不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工具,也是一種思想觀念和文化元素,集中體現爲開放、透明、包容、真相,必須用這樣的觀念推進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善用網絡的辦法,兩岸文化交流的主導者要認識網絡、瞭解網絡、善用網絡、善待網絡,只有成爲網絡空間的行家裏手才能辦好網絡空間的兩岸交流大事。這些年來,兩岸青年人在網絡空間的互動日趨熱絡,其間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兩岸青年可以通過網絡空間更直接地瞭解對方,特别是島内青年得以更全面地觀察認識大陸,而不是單方面受島内部分特定媒體的誤導;憂的是由於兩岸青年心理的隔閡,小小的突發事件可能刺激其網絡空間激烈的對立、駡戰,嚴重傷害雙方感情。所以,如何用兩岸關係的正能量包括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佔領溝通兩岸的網絡空間主要陣地,是今後應當加倍努力的重要一環。

  總之,在島内民進黨執政條件下,兩岸文化交流的地位日益重要。要以超常的力度、制定特殊的政策、動員專門的力量,對兩岸交流涉及的各階層、各界别、各領域大打“文化牌”,有效發揮中華文化對兩岸關係的連接、緩衝、融合作用,用文化認同緩衝兩岸政治等領域衝突對立,在緩衝中化解矛盾、增進認同,變壞事爲好事。要高舉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旗幟,在中華文化之世界地位的日漸提昇中增强兩岸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在中華文化之對世界影響的加速拓展中提高兩岸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讓做堂堂正正中國人的理念在島内更加深入人心。


  鄭 劍:作者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