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試論兩岸價值觀的衝突與整合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在某種意義上决定着某種文化的成色或特質。各個國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歸根結底表現在價值觀的差异上,直接影響着人們對人或事做出不同的判斷、抉擇,采取不同的認同與行動。

  所謂“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龢民族價值體系中最本質、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持和影響着所有的價值判斷,或是國家民族所有價值判斷的總合。核心價值觀承載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着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就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歷史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穩定性等特徵,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提煉和檢驗。核心價值觀必須符合國家、民族和人民的生存發展需要暨根本利益與追求,並要得到社會絶大多數人的認同。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在全球競争中立於不敗之地,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支撑與引領。

  一般認爲,在諸多阻礙兩岸走向統一的因素當中,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對立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大陸信奉馬列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台灣則信奉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理論或“三民主義”。1949年後,兩岸秉持不同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大陸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台灣則走(中國特色或台灣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進而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

  台灣因曾創下“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發展成就,以及全民直選各級公職人員與民意代表的經歷,常向世人炫耀其“台灣經驗”,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來對抗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就連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也以“維護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來作爲扺制統一的口實。台前領導人馬英九曾多次説過:“兩岸問題最終解决的關鍵不在主權争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馬英九:2008年5月就職演説”,大公網訊2008年5月20日。前領導人陳水扁也曾説過:“今天台海的問題不在於台灣的自由、民主與人權,而在於中國的極權、專制與獨裁”。“陳水扁:2007年‘雙十談話’”,來源: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975258.

  大陸自然不能同意台灣的種種説辭及指責,能舉出大量的事例和充分的理由來證明:國情不同决定實行民主的方式不同;大陸實行共産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這種制度使人民擁有最廣泛最充分最真實的民主與人權保障,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能够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帶領全民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和動盪不安;大陸的政體雖不能避免犯錯誤,但貴在能够自我修復和自我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偉大成就,不僅使大陸人民安居樂業,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龢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爲解决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習近平曾説:“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歷史去檢驗,讓人民來評判”。“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新華網2015年11月7日。

  由此可見,兩岸之間圍遶走什麽樣的發展道路、建設什麽樣的國家、實行什麽樣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確實存在着核心價值觀上的分歧乃至對立,往往一方支持、肯定的,另一方則持反對或否定的態度。兩岸開放交流30年雖有效增進了相互之間的瞭解和理解,縮小了彼此在價值認知上的差距,但距離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及行爲取向還差得相當遠。這種差异自然影響並制約着兩岸之間的深入交流與融合,成爲妨礙兩岸走近再走近直至達成完全統一的重大阻力。

  大陸已經明確宣示要在本世紀中葉完成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國家統一是其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爲此,僅僅縮小兩岸在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够的,必須高度重視縮小精神、價值觀暨心理層面的差距的問題。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表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這一講話表明,中共最高領導人已經充分認識到,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對於和平統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經把“心靈契合”作爲開展對台工作的重要目標。

  毋庸置疑,縮小兩岸在價值觀特别是核心價值觀上的認知差距,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關鍵,其難度不亞於甚至超過縮小兩岸在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上的差距。這是因爲,一種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强大的反作用力,不僅會引導人們的認知,指導人們的行動,還會千方百計地捍衛這種價值觀念,防止遭到不同價值觀的“侵襲”。但這並不等於調整乃至改變價值觀念根本不可行。因爲畢竟意識或觀念的産生决定於社會存在與實踐,當産生它的土壤和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時,當舊的觀念、意識已被實踐證明行不通時,人們會自動進行修正並形成新的意識與觀念。

  深入研究可知,兩岸之間在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上並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對立。

  首先,從種族上説,台灣人的主體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有“五緣”“五緣”即: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

  相連,無論“台獨”勢力如何狡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但其論據在世界上不具説服力,不僅産生不了任何共鳴,還徒留笑柄和“數典忘祖”的駡名。正如有些評論所説,是不是中國人,查查DNA和祖宗牌位就知道。共同的歷史經歷,共同的傳統文化教養,共同的民俗風情習慣和信仰,共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早就在兩岸人民的價值觀上打上了鮮明的中華文化的烙印。

  譬如:兩岸都信奉儒家哲學暨孔孟之道,都推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厚德載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主張“民惟邦本”、“天人合一”、“與人爲善”、“仁者愛人”、“和而不同”;都强調“大道之行,天下爲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都贊成“以德治國,以文化人”、“有教無類”、“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危濟困”等等。這些中華傳統觀念既體現在普通台灣民衆的家庭教育中,也體現在大陸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其次,兩岸在觀念意識上的衝突,從源頭上看是由政治衝突所引起的,從結果上看所影響的是兩岸民衆的切身利益。台灣問題的形成源於國共内戰和國際冷戰,以及由此造成的長達60多年的全面對抗。因爲敵對,兩岸均秉持“凡是敵人反對的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就要反對的”思維定勢,台灣國民黨當局長期實行戒嚴統治,全面限制台灣民衆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力,全面封殺、防範、歪曲、醜化大陸,從而造成兩岸“鷄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造成同胞之間没有交流、没有溝通、没有瞭解、没有同理心,只有厭惡、偏見、不信任乃至憎恨,在彼此的情感和心靈上劃出了一道巨大的鴻溝。1970年代兩岸在國際承認和國際活動空間上的形勢翻轉,進一步加深了台灣同胞對大陸的誤解,連帶影響到他們對中國、中國人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影響到兩岸進行經濟社會的交流與互動,造成兩岸的雙輸。從兩岸政治對抗所引起的價值觀衝突可知,價值觀本質上是社會成員共同利益的反映,捍衛自己的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捍衛自己的利益,結束政治對立對於重塑兩岸民衆的價值觀與國家民族和身份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兩岸在價值觀上的對立不是根本對立,可以隨着時空變化而變化。隨着兩岸往來密切、瞭解加深、物質生活水平差距縮小,特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强,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影響力不斷提昇,台灣同胞對大陸的敵視、誤解、偏見與不信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看法,都會隨之改變。改變的過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可能會首先轉變爲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接着是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再接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事實證明,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大陸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已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列,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與火車頭,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受到普遍肯定與追捧,以致當今重大的國際事務若無中國大陸的參與,必會被認爲是重大的缺憾,其實施效力必定會大打折扣。作爲中國人的大陸同胞,無不爲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從未像今天這樣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這些無疑將會對台灣同胞産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據台灣遠見雜誌今年3月披露的民調顯示,台灣民衆對“台獨”的支持率創下 10 年來新低,在被認爲是“台獨主力軍”年輕群體中,贊成統一的人數正在悄然增長。“遠見調查:贊成台灣獨立者創10年新低”,新加坡聯合早報2017年3月27日。

  另據台灣競争力論壇今年10月披露,該論壇從2013年2月開始調查台灣的國族認同,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六的受訪民衆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否認的人只有75%。“台灣競争力論壇民調 8成6自認中華民族”,星島環球網2017年10月16日。

  第四,各種價值觀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這决定了價值觀是可以交流互鑒、重叠共存、相互轉化的。兩岸之間的價值觀衝突,不同於世界上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觀念衝突,是屬於一個國家龢民族内部的衝突,容易進行整合。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十九大進一步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爲溝通、探討、化解、彌合兩岸的價值觀衝突開闢了道路,展現出希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12個詞、24個字,分爲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顯然,這裏既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有對人類精神文明創造成果的繼承,有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有對當今時代精神與普世價值觀念的肯定。如果不把這24個字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帽子,相信這些概念、名詞在任何國家都是好詞,都不會遭到拒絶,對於同爲中華民族、同爲中華文化圈的台灣社會來説,更是如此。

  事實上,判斷一種價值觀的好壞或先進與否,關鍵不應看它戴什麽帽子,而應看它是否符合基本國情,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與期盼,是否與優秀傳統文化教化相契合,是否能够團結凝聚絶大多數人民的意志共同奮鬥,是否能够讓社會安定、讓生産力發展、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是否能够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而不是看它冠“社”還是冠“資”,或者冠以其他什麽姓。

  總之,價值觀整合是兩岸政治、經濟、社會全面整合的應有之義和必要工作。没有這種整合,和平統一將步履維艱,民族復興將會功虧一簣。兩岸之間不存在根本對立的價值觀,不存在不能交流融合的價值觀。人們有理由相信,隨着祖國大陸不斷發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斷顯現,兩岸間的交流、融合將愈益加深,相互間的瞭解和理解將愈益深化,兩岸價值觀的交融整合將成爲必然的趨勢,在此基礎上,兩岸和平統一必將充滿希望。


  楊立憲:作者係全國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