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中華文化的共同家園里落實“兩岸一家親”

  今年是兩岸開啓交流30週年。30年來,盡管兩岸關係風雲變幻、起伏跌宕,但文化交流作爲兩岸交流大潮中的主流之一,以其特有的柔韌性、穩定性始終在兩岸關係中發揮着粘合劑與調和劑的作用,並不斷向“高、大、廣、深”提昇。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全面推動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文化交流更成爲重要的途徑與抓手。中華文化作爲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與智慧資産,是當前兩岸關係中不可替代的精神紐帶和人文基礎。

  一、追求國家統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體系與思想精髓,更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意願

  在傳統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理念,就是追求並維護國家統一。千百年來的中華歷史進程,同時也是不斷追求“統一”的實踐歷程,歷史並反復印证着統一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每個“大一統”的時代同時也是中華歷史上國力强盛、經濟繁榮、社會生活興旺發達的時期,這更一步深化並加重了“統一”理念在中國文化中的份量,並在世代傳承中將這一理念不斷積澱、延續並彰顯。至今“統一”的理念已深深地植入所有炎黄子孫的思想意識和内心深處,成爲中華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更成爲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動力。

  中共十九大報告將“推進現代化建設、祖國完全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列爲國家發展戰略的三大曆史任務,明確指出“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一論述站在中國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實現國家完全統一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聯性、一致性和必然性,將國家統一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規劃當中,是十四項基本方略之一。這表明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與完成國家最終統一,在總體目標上互爲一體,從實踐過程看相輔相承,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過程,同時也是引領兩岸關係推進國家統一的過程,推進統一已是正在進行時。民族復興過程中國家的成長與壯大,將不斷爲實現國家統一創造有利條件,而實現完成國家的最終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是完整的、圓滿的。

  二、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紐帶,在兩岸關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凝聚了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智慧。海峽兩岸同文同種、根葉相連,縱然歷經滄海變遷,但中華元素始終是兩岸歷史文化的共同基因,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與智慧資産,是當前兩岸關係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紐帶和人文基礎。

  首先,中華文化一直是兩岸社會關係中最牢不可破、最天然也是最厚重的連接,共同的文化根脈始終把兩岸緊緊聯繫在一起,既是人文的基礎,也是精神的紐帶。

  其次,文化在兩岸關係中發揮緩衝與穩定的作用,兩岸開放交流30年來,無論處於大交流大發展的良性互動階段,還是處於緊張對抗的低谷或僵局,兩岸文化交流始終保持穩定良好的交流狀態。特别是兩岸政治關係陷入緊張與對峙的時候,通常文化交流作爲兩岸關係是最柔軟最感性也最平和的部分,爲兩岸創造出一個相對平和的緩衝地帶,起到潤滑劑的作用。

  其三,共同的文化淵源拉近兩岸同胞心理距離、促進情感融合的最佳營養素。由於長期的分離,生活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兩岸民衆原本心理上就有隔閡與反差,加之政治因素的紛擾和影響,兩岸民衆間的誤解甚至敵意在所難免,是共有的中華文化成爲拉近雙方距離、消除隔閡、建立並加深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就是兩岸共有的精神家園與文化資産,這成爲我們今天努力追求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人文基礎。

  其四,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藴是“去中國化”的政治力所無法對抗的,台灣歷史上雖經多次外國勢力入侵和殖民統治,但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堅守與堅韌,使中華文化在台灣至今依然根深葉茂。自李扁以來20多年的“台獨”分裂勢力推行“去中國化”教育,但至今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堅守依然没有被改變,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是天然的文化基因所展現出來的堅韌,是政治力量難以改變和對抗的。

  三、“兩岸一家親”藴涵了中華傳統“和合”的文化價值觀 

  “和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與精髓,“和”所包含的“和平、和諧、祥和”與“合”所包含的“合作、融合、結合”的豐富内涵,都在“兩岸一家親”的論述中得以充分體現。兩岸同胞,從根源上是“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和“骨肉天親”,在共同歷史的過程與記憶中“休慼與共”,在走向未來的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更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在精神層面有共同的中華文化傳統作爲精神紐帶,在文化與精神層面的交流與融合,是追求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高水平高層次統一的有效途徑。兩岸不僅要有共同的利益,還須有共同的國家民族認同,更應有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園。追求這樣高層次的統一,展現了大陸在追求和平統一過程中對台灣同胞真摯的真切關懷與人文情懷。

  30年兩岸交流的歷史就是"兩岸一家親"的真實寫照,30年來兩岸交流突破層層政治障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涓涓細流匯成交流大潮。當前兩岸關係雖然處於對抗僵局的階段,但“兩岸一家親”的進程不會因此而中斷。兩岸交流30年來,是來自兩岸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所産生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這其中所講的客觀需要,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動力,其中包括了兩岸民衆血脈相連往來交流不容阻隔,兩岸經濟發展需要合作互利共贏不會中斷,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天然聯繫難以分割,兩岸社會千絲萬縷走向融合進程不會逆轉,兩岸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的需要才是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真正動能。

  四、兩岸文化交流任重道遠

  首先,兩岸文化交流應該立足强化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弘揚,致力於增强兩岸文化認同和國家民族認同,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培育新動力。

  第二,兩岸應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合力把中華文化的優秀元素和正能量向世界推廣,讓中華文化爲世界爲人類的進步貢獻更爲寶貴的經驗、智慧與美德。

  第三,兩岸文化交流應摒棄浮華真正走心,兩岸文化交流既需要“高大上”、殿堂式的交流,同時也需要走近草根、貼近民衆的基層交流,重要的是要用心用情,以真正的精品項目打動兩岸民衆的心。

  第四,深化兩岸文化交流還應將青少年項目列爲重點。兩岸關係和國家民族未來的主人是年輕世代,李扁主政20年在台灣的“去中國化”教育和近年來的“文化台獨”,對台灣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民族感情産生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兩岸文化交流要立足弘揚中華文化增强台灣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與文化認同,要讓兩岸年輕人以他們所喜歡的形式、用他們共通語言來開展文化教育的交流活動,加强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傳承, 拉近台灣青年人與大陸的距離,培育他們的國家意識龢民族觀念。

  第五,兩岸在文創産業的合作擁有巨大的天地和空間。台灣文創産業已經發展到十分成熟的階段,而大陸的文創産業還在初級階段,台灣的産業到大陸會得到拓展從而焕發新的生命力,而大陸能從台灣的文創學習並快速提昇。

  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在推進統一的過程中,不僅要保護共同的利益,還要將兩岸共同的利益最大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的心願與利益所在,中國夢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夢。兩岸中國人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共迎國家民族的發展機遇,同享中華富强的榮耀。


  謝 鬱:作者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