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蔡英文當局削弱中華文化及遂行“文化台獨”的目的

  盡管蔡英文2016年“5.20就職演説”,標榜會遵守“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要維持兩岸現狀不變的大陸政策,中國時報2016年5月21日A1版。但事實上她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與“兩岸同屬一中”,却是以“借殻上市”的手法來包藏其“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具體作爲,充分體現其對大陸的敵視及對中華文化的排斥,致使兩岸關係難以建立應有的政治互信。

  試觀蔡英文上台後,任命鄭麗君、潘文忠等傾獨人士爲“文化部長”與“教育部長”,渠等一上任即宣佈廢除課綱之微調,顯見蔡英文當局以行政手段“去中國化”及推進“文化台獨”,勢必對台灣社會與民衆産生深遠的影響。

  “文化台獨”表面上是强調對台灣“本土”的認識與瞭解,但是其根本的目的便是减少或消除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透過此種教育理念,對台灣的民衆特别是年輕的一代進行思想和文化的洗腦,在潜移默化中改變民衆的文化、民族和政治認同,導致台灣社會認同結構的改變,擴大“本土意識”甚至台獨意識的群衆基礎與社會基礎,進而形成“台灣史觀”和“中華史觀”的對立。换言之,“文化台獨”是以削弱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的關聯,並借此逐漸形成走向“法理台獨”與“政治台獨”的價值取向。

  一、論所謂“一中承諾書”的玄機

  民進黨“立委”指責世新等大學爲了招收大陸學生,竟然與大陸大學簽署“一中承諾書”,要求台灣的“教育部”嚴查,台方的陸委會、“教育部”也認定校方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揚言要開罰,並下令徹查全台的大學,發現很多所大學也有類似狀况。其實,台方“教育部”的作法是“未審先判”,硬説簽署“承諾書”乃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限縮校内教師的講學及言論自由,事實真是如此嗎?更何况,蔡當局的作法不僅可能傷及無辜,而且會讓岌岌可危的陸生政策“雪上加霜”。

  針對前述争議與困擾,有必要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加以厘清。首先是,被指責的各大學簽署的“承諾書”,是否真的是所謂“一中承諾書”?聯合報2017年3月6日A1版、A3版。其實,從被指責的各大學披露的“承諾書”來檢視,或爲“堅持學術交流不涉政治”,或爲承諾不從事任何有關“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的活動,此純屬於負面表列“不做什麽”,蔡當局及民進黨“立委”硬拗説這就是“一中承諾書”,若非夸大其詞、即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换言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指出,兩岸高校合作内容“不得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内容”,但“承諾書”内容是説明活動内容不具某項性質,而不是具有某項性質。台方“教育部”要求各大學徹查,實乃多此一舉。

  其次是,被指責的各大學是否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若以世新大學簽署的“承諾書”爲例,它是由終身教育學院院長具名而非校長、只給有需求的陸生個人,算是發給學生的形式文件,應是大陸高校及相關單位,考慮陸生來台就學面臨的政治環境并兼顧學生及家長的感受,讓學生家長放心讓其子女來台交换學習。再者,所謂“承諾書”約束的是台方大學對陸生的授課内容,而且是短期研修生,並非針對學位生或台生,堪稱屬於兩岸教育交流的範疇。

  正因如此,硬説世新等大學與大陸個别大學簽署“一中承諾書”,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實屬牽强無理。其理由是,一則其行爲不涉及公權力,也不是與大陸官方簽署政治協議,再則“承諾書”並非校際合約,不能算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的校際之間的結盟行爲,因此並未違反該《條例》第5之1條及第33之3條。

  最後則是,簽“承諾書”會限縮校内教師的講學與言論自由嗎?事實上,世新等大學簽署“承諾書”的内容,是明列來台研修的陸生之學習範圍,並未要求授課的教師什麽該教、什麽不該教。民進黨在野時大力鼓吹“校園自主”與“言論自由”,如今却用“紅帽子”扣這些大學,濫用行政威權來箝制大學自主與學術交流;當蔡當局及民進黨“立委”指控這些大學簽“承諾書”已“違反學術自由”時,恐怕本身的心態與動機,才是真正想横加干預這些大學朝着本身設定的“政治方向”邁進,其實已難掩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要言之,近年來台灣各大學院校由於少子化,嚴重招生不足,争取陸生已爲各校當務之急。若蔡當局與民進黨硬操作“承諾書”議題,一旦陸生普遍降低來台意願,使得陸生來台大幅鋭减,台灣高等教育將淪爲“重灾區”。

  二、論蔡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的要害與困境

  蔡當局前不久借由訂定“12年國教課綱”的機會,台灣的高中歷史課綱中國史由一册半的内容减爲一册,且由朝代編年史改放在東亞史的脈絡,這樣一來,將來歷史教科書將没有中國史,只有東亞史,台灣將失去與中國的歷史連結,堪稱蔡當局“去中國化”政策的另一重大舉措。聯合報2017年7月5日A4版。民進黨此舉乃期盼經由教育的方式,徹底鏟除台灣民衆對“中國人”歷史文化的認同。

  事實上,民進黨爲了遂行在文化、教育、國族等的“去中國化”運動,對於往昔發生的歷史與事實已然進行有計劃地扭曲。表面上,蔡當局口口聲聲强調“維持現狀”,也宣稱對大陸“承諾不變、不挑釁”,但却在文化、教育領域對台獨暗渡陳倉。此種從史觀層面進行的“去中國化”,究其本質,可視爲“文化台獨”、“教育台獨”與“史觀台獨”的實踐,亦堪稱“真材實料”的台獨舉動。

  正因如此,蔡英文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究竟所爲何來?大家心知肚明。一言以蔽之,即透過類此“柔性或漸進式台獨”手法,擬從根本上改變台灣人的國族認同,以遂其台灣獨立的最後目的,因此其影響是惡劣的與深遠的。試觀修改教科書的影響,短期内可以影響教材使用者,長期而言,則有帶動整個社會氛圍爲之轉變的作用。像是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所推動的教科書改革和史觀更動,即直接造就了當代的所謂“天然獨”。

  尤其嚴重的是,蔡英文坐視其“教育部”推出將中國史“邊緣化”的高中歷史課綱,中國竟遭矮化或扭曲爲與東南亞或東北亞各國並無太大不同的遥遠他國,而非“兩岸一家親”。一旦此離譜至極的課綱正式推出,將全然刨除新世代的歷史記憶,使得新世代徹底否棄自己的中國文化淵源。换言之,有識之士必須勇於出面采取具體行動來制止類此偏差之舉,否則如果任其“生米煮成熟飯”定案了,等同於讓“去中國化”史觀,成爲全台灣共識,則後果即不堪設想了。

  尤有甚者,巴拉圭總統卡提斯扺台訪問,蔡英文在府前廣場率官員歡迎,卡提斯以西班牙語致詞時三度提及蔣介石,翻譯却只字未提,造成輿論大嘩,是否刻意“去蔣化”?其實,把卡提斯總統的講稿“去蔣化”,此種以個人偏頗史觀幾近篡改他國元首講稿的作爲,更是嚴重失禮。分析應該是府方幕僚與涉外部門官員,揣摩蔡英文不喜歡聽到“蔣介石”三個字,擅作主張篡改卡提斯的講稿。復以高中歷史課綱去除“開羅宣言”,强辯國際條約法律效力有疑義,尚且惺惺作態“歡迎開放討論”。試想如果主流民意認同蔡當局的獨立建國大計,則何須憑恃要讓蔣介石“被消音”的伎倆來鋪路。尤其蔡英文不張口唱“國歌”,不樂於聽到蔣介石的名字,滿朝大多是看上意逢迎諂媚者,難怪會甘冒踩涉外禮節紅綫之大不諱。

  要言之,蔡當局在教科書問題上必須懸崖勒馬,否則將加劇兩岸的矛盾。尤其當緑營傾力要“去中國化”時,蔡當局將中國史列爲東亞史,蔡英文却去天後宫參拜媽祖,堪稱四處禮拜“中國神”,真是矛盾之至。因爲切割歷史如果不切割宗教信仰,將是徒勞無功的。民進黨强行切割中國史與台灣史,將淪爲剪不斷理還亂、治絲益棼的困境。

  三、論“文白論戰”本質實爲“去中國化”之角力攻防

  台灣的高中國文新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論戰,經過激烈攻防,本來已决定維持課發會研修小組規劃的45%到55%;中國時報2017年9月11日A3版-A4版。後經政治力强行介入,文白之争出現逆轉,文言文比例降至35%到45%,對此高中國文教師大多認爲此舉已無法挽救學生日益低落的語文能力,是現階段最糟的結果。

  中國時報2017年9月25日A3版-A4版。究其本質,是台灣有人從本土意識出發,挾其“去中國化”偏狹情結,欲將中國國學乃至文言文去之而後快。

  此次論戰,源自一名大學生課審委員批判唐宋八大家是“造神”,從而揭開了連串攻防的角力戰。主張調降文言文比率者堅持的主要觀點,包括:一是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而且所傳達的價值觀,也已不合時宜;二是文言文的實用價值低,“學了也用不上”;三是許多國文教師填鴨式教學,只讓學生背誦,文言文徒增負擔。

  事實上,文白比率的論戰,實質癥結在於意識形態而非在於文體本身,换言之,這是另一場的統獨争議,而非真的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衝突。只要查看“聯署”主張調降文言文比率的名單,即可清楚明瞭一個事實,與其説是針對文言文而來,還不如説是文言文作者的“中國血統”。對這批人而言,無論《出師表》、《滕王閣序》或《岳陽樓記》等名文,文詞多麽優美、意境多麽脱俗,但其作者如孔明、王勃、範仲淹等均是“中國人”,台灣學生能少讀就少讀,可見文言文無法見容於主張台獨的本土派與蔡英文當局。

  再看看這些具本土派背景的課審委員,無視其原要求之“程序正義”,反而透過“黑箱”産生10篇選文,台灣古詩文即占6篇,究其動機與目的,其選文在文學上不一定要正確,但必須追求政治正確,諸如:以台灣爲主體,思考屬於台灣的監獄文學,但却輕忽所推薦選文雖具反殖民勵志,惟其文筆並非很好;又如:刻意遮掩其媚日之政治理念及傳播殖民現代性之事實。

  由此可見,文白論戰只是表象,究其本質,堪稱掩飾了一場從“本土化”出發而企圖達到最後“去中國化”之目的文化意識形態鬥争。本來經歷百年之久的文白之争,本質上應該與統獨無關。但自蔡英文上台以來,以强烈的“排他性”作法,强調並宣揚本土意識,在文教領域尤具争議性。試觀一年多以來,蔡當局借課綱審查“自導自演”,從歷史到國文力推目的在加速“去中國化”的所謂“改革”,不僅打算調降高中古文課量,並在現行高職歷史課本强化意識形態的灌輸,教育部門還規劃要將中國語文與華語文合併,使中文喪失“國語”的地位,種種倒行逆施的政策作爲不啻爲“文化刨根”,不僅將促使台灣喪失傳承傳統文化的能量,進而阻絶於中華文化本位之外,更會配合其自説自話的“以利於台灣的‘國家’重建”,裨遂其“文教台獨”的目的。

  總之,美國哈佛大學以中國國學作爲通識教材,反襯台灣“文白争議”之吊詭與荒謬。誠如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日前强調,台灣有股勢力一直在課綱與教材等問題上動手脚,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台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他進而批評,這實際上並非一場單純的“文白之争”,而是又一次“去中國化”的動作,實質就是要“滅其文”、“滅其史”,磨滅台灣年輕人心中中華文化的痕迹,這種做法是不得人心的。吾人深表贊同。

  四、結論

  如何對此撥亂反正?實爲當務之急。事實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體。在大陸,中華文化生機勃勃,傳統與現代互相融合,東方與西方彼此借鑒,内容不斷創新,影響日益擴大;在台灣,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枝繁葉茂,形成了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内涵。

  尤其,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維係兩岸關係根基的重要紐帶。在兩岸三通之後,更重要的是實現心靈的溝通,深化感情的融合。因爲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領域的交流都更爲深刻,更爲長久。只有不失時機地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兩岸關係的基礎才能在今後的道路上經受風雨的考驗。

  總之,蔡英文當局的政策宣示和行動,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等各方面弱化與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尤其不承認“九二共識”與進行“文化台獨”,已是民進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突破的障礙,否則兩岸的聯繫溝通與協商的機制將難以恢復運作。最後,兩岸可透過文化交流,闡述並體現中華文化藴含台灣文化精髓之融會貫通,並搆築互利雙贏與共同發展之平台,增進雙方互信基礎,進而創造和平發展新局。


  潘錫堂:作者是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