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德不孤,必有鄰”——簡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於傳統文化下的回溯考察 

  《論語》共計20篇,約1.2萬字,係孔子及其弟子言論之匯編,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録整理,於南宋時經大儒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爲“四書”後,《論語》在儒家經典中之地位便更形鞏固,爲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之主要資料。此段爲人熟知的關於《論語》的來龍去脈,恰恰點出了學問之本質乃一場“知”與“道”的旅途,借由師徒間問答之留存,《論語》除爲孔門弟子實時解惑,更飛鴻踏雪地讓後世學子得以窺探孔子思想之一隅。師徒傳承、父死子繼,《論語》經流轉千年,後世莘莘學子仍得借此與孔子進行一出與談者彼此不在場之學術對話。雖説著書立言爲千百年來衆多學者畢生追求之行當,但饒富趣味者却爲,不論東西方,不論孔子之《論語》或柏拉圖(Plato)之《對話録,Dialogues》,學問之發軔,則皆源自於師徒日常的溝通與對話。對於此類以往來及傳承汲取知識之歷程,心理學上稱其爲“認知與後設認知”,哲學上則以“詮釋循環”名之。於既有之知識基礎上不斷堆棧與開創新的觀點,於是知識系統於焉形成,新學者能够透過既有的門徑,縮短把握該門學問之時間,并且隨着挾帶不同觀點的回饋與反思,既存之知識系統所能够觸及之處,則越見周全。幾代學人之參與,幾代學子之爬梳,宛如落葉與新芽,前者往往供作後者之養分,基本的知識干木則日益茁壯。

  承前,思辨哲理,品味餘香,知識僅有早晚之别,而無新舊之分。除“古爲今用”頗爲常見外,在所謂新知識當中,亦往往能瞥見先前學説之身影。於是在新時代的知識脈絡裏,强調者已非新、舊派的學術之争,或是東、西方的門户之見,而係着重以和諧取代對立、以共榮代替競争之共進思維。亦即,强調理解與溝通,消彌因無知所生之誤會與歧見,方爲當今知識主流。截長與補短,在認知差异中貫徹异中求同,並保有同中存异的包容與風度。在新的時代當中,人類因此而第一次真正携手共同尋覓“真知的彼岸”。總體來説,新時代之學問,仍不脱其“知”與“道”的本質。在此前提下,對於傳統中華文化之經典,便能够在回顧中得出新的詮解與新的啓發,並能對於當下發生的事物,不分大小地尋得若干指引。傳統中華文化甚至成爲兩岸在與西方世界爲首的其他國家進行溝通時顯露自我風格的外衣與外人觀察我輩的最初印記。於是原本成就中華民族而爲兩岸百姓於潜移默化中奉爲行爲與思想圭臬的傳統中華文化,一躍而爲中華民族向外進行溝通時的基石。

  《論語》中的《里仁第四》記載:“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係指有德之人能自我反省,不斷積善累德,因而在世上絶對不會孤單,必將有志同道合之士前來親近,彼此相互切磋琢磨,比鄰而居。此段原本作爲儒家强調個人修身養德的文本,在21世紀全球人類新一代的互動潮流中,竟巧妙地爲趨勢做出了呼應與引導。中國大陸自2013年開始籌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於甫推出之際即吸引全球的目光,在往後短短數年的推動中,更逐漸匯聚世界各國的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係以提昇沿綫國家之基礎建設爲基本藍圖,舉凡交通、水利、運輸、通訊等,皆可能列入項目。在此方針下,“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産物便能向外輸出,貿易量自然有所提昇。平心而論,“一帶一路”確實逐步地改變世界當前經濟與生活圈,據悉,“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總人口,係占世界人口總數60%以上,龐大貿易量所帶來所能達成的經濟規模估計超過三分之一,更一舉帶動了東南亞、中亞、非洲以至歐洲各國的交通能量、教育及衛生環境等各方面的提昇。簡而言之,“一帶一路”並非純粹着眼於經濟發展或貿易需求,此倡議更值得令人關注者爲,其穩健地改善人類於全球各角落之基本生活所需、保障人類維持生活最低限度之需求,並維護所經之處的各種族,作爲人應有的尊嚴。因此“一帶一路”提出後旋即得到60多個國家的廣泛響應,截至2017年9月,更已與74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數據觀〡“一帶一路”朋友圈進化論:合作再昇級》,中國“一帶一路”網,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33799.htm,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7日。

  。在“一帶一路”蓬勃發展的背後,更重要的意義爲“一帶一路”將使存在於沿綫國家每個角落的意見,能都够被傳遞出來、得以見聞於世界,人才亦因而能够流通、交流,“民心相通”,不分種族,彼此能够有所接觸,從此之後再無國境,亦再無門户。無知能够被消弭,歧見則不復存焉。借由無障礙的接觸與溝通,志同道合之士得以前來親近、比鄰而居,就學術而言,“一帶一路”使前述人類携手共同尋覓“真知的彼岸”成爲一種可能,同時亦爲新時代的學問的“知”與“道”的本質,奠定下了厚實的基礎與指引。

  再者,由“一帶一路”目前擘劃的具體進程觀察,可知“一帶一路”背後帶有濃厚傳統中國“仁愛”、“推己及人”、“仁者愛人”、“利己利人”等深刻的哲理思維與處世之道。因此,若僅以經濟層面分析此等改造全球人類生活之宏偉工程,將有見樹不見林之遺憾。近期曾有外媒曾羅列歐洲應該支持“一帶一路”的六大理由,諸如:(1)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可爲歐洲的技術和産品提供市場;(2)“一帶一路”如果合作成功,將有助於化解歐洲特别是歐盟面臨的政治、經濟挑戰,對於歐盟之凝聚力、合法性、統一和穩定皆有幫助;(3)“一帶一路”將改變世界文明格局,即從“美國—大西洋—西歐”之單一核心,演變爲“中國—歐亞腹地—西歐”之雙内核模式,由於歐洲和中國没有地緣政治衝突,因此“一帶一路”並不會對歐洲産生威脅,反而能使歐洲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提高;(4)因“一帶一路”行經中亞,可爲伊斯蘭國家提供一種可行的發展模式,消解極端伊斯蘭主義在全球的擴張,而改善歐洲當下受恐怖主義鎖定之危機;(5)2016年發生英國脱歐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歷史事件,導致民粹主義復蘇,使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面臨巨大挑戰,因此“一帶一路”若發展成功,將有助於扺制來自歐洲内部和美國的民粹主義;及(6)“一帶一路”將給現有的多邊機制如亞洲開發銀行等,産生刺激和正面的競争壓力,將給世界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宋魯鄭著:《觀點:歐洲應該支持“一帶一路”的六大理由》,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39847203,最後瀏覽 :2017年12月6日。

  洋洋灑灑,立論不可謂不犀利、精闢,惟概以“競争”爲分析、評估“一帶一路”可能影響的立論基礎。實在饒富趣味,樑啓超《飲冰室文集》之<新民論>出版迄今業已百年,世界格局與進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西方在分析事物之理路上,仍然擺脱不了其盎格魯-薩克遜祖宗“他種人好静,白種人好動。他種人狃於和平,白種人不辭競争。他種人保守,白種人進取。以故他種人只能發生文明,白種人則能傳播文明……(餘略)”此等好鬥、競争之天性樑啓超著:《新民論》第四節“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证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見微知著,雖大陸發展“一帶一路”各色項目的過程中,皆以“共商、共建、共榮”或爲全球百姓服務等作爲“一帶一路”倡議最基底的哲理思維,並以此進行對内、對外之説理溝通,但外媒之論述或許可部分反映當前西方世界内心,對於“一帶一路”之態度。簡而言之,在競争思維下的合作,往往取决於利害算計而非信任,因此當中國以較爲宏偉包容的“仁愛”或傾向傳統中國的和諧觀點,打造“一帶一路”偉業時,對於西方從人種天性衍生出的誤解而産生之疑慮,恐怕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溝通與闡述,方能避免産生“我本將心托明月,豈知明月照溝渠”的遺憾。

  承此,中國大陸在對外説明“一帶一路”倡議並廣邀各國加入時,雖有如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勒班(Dominique de Villepin)之士,能公允地以諸如“一帶一路,是以一種非常積極的方式面向未來,是一個建設性的、開放的未來版圖,將給世界的重要地區帶來更多的安全、穩定和發展”等語,對此倡議做出評價,但較多的可能還是出於前述,那些源於人種天性所帶來的隔閡。“大雁能够致遠,在於結伴而行”。習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的致詞,清楚明晰地指出,僅有互信與合作,此等改變人類生活的歷史工程,方能順遂、致遠。習近平在雁栖湖畔的講話,某種程度係呼應了前述“德不孤,必有鄰”的觀點。而更深刻的理解是,此類對於個人修身養德的要求,在國際合作計劃中得到了昇華,轉變爲對於不同國族於道德上之呼吁,展現出全然不同於西方經濟與文化上的殖民色彩,取而代之,以協助、合作、民心溝通爲推動主軸,寄望彼等對於“一帶一路”國際倡議能够理解,進而産生認同。

  反觀台灣當前社會,普遍對於“一帶一路”倡議仍一知半解甚至無動於衷,此多半出自於蔡英文當局的有意過濾與台灣媒體的閉鎖自負,更多則肇因於台灣社會不知從何時開始養成的“去知、棄智”氛圍,及對大陸毫無來由地懷有傲慢與蔑視的態度。在普遍無知的時代,能對大陸各色事務隨口抨擊謾駡一言二語者,便仿佛走在知識上之尖端。台灣當前確實存在不少“不問自身所持之觀點從何而來、將從何去”之理盲群體,相較於今年(2017)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因理解而展現熱忱、投入志工服務的大陸年輕志願者所展現出的積極與朝氣《一帶一路 對兩岸青年之觀察》,天境傳媒社論,2017年5月22日,http://kool88.com/article/201705/9210075,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5日。

  ,讓人對於兩岸携手或台灣加入“一帶一路”此類議題,尚未討論便已有一股説不出且難以對外人道也的苦楚。簡而言之,台灣對“一帶一路”極度缺乏理解,大陸對台灣“對‘一帶一路’極度缺乏理解”極度缺乏理解。此段宛如繞口令的描述,恰爲往後兩岸在“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中,可能“柴火燒不旺”的遠因。而在台灣社會普遍對“一帶一路”極度缺乏理解,此實况尚未獲得改善時,對台灣做出再多的讓利,例如打造海峽經濟走廊;或於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章程(articles of agreement)第三條第三款以“只要是亞洲開發銀行的成員,就可以通過負責國際關係行爲主權國家申請之方式加入”等文字鋪陳而爲台灣之加入預留途徑莊嘉宏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行長金立群 全台首次獨家專訪》,天境傳媒2017年5月23日,http://kool88.com/article/201706/4010041,最後瀏覽日2017年12月8日。

  ,雖用心可謂良苦,但成效恐緣木求魚,甚至成爲有心人士刻意操弄的政治素材。如何能够突破當前或未來可能之瓶頸?恐怕亦須回歸前揭“德不孤,必有鄰”之信條,一切以協助、合作與民心溝通爲要。“讓年輕人敢於夢想”,是一個國家及政府,所最基本應該做到的事。吾人衷心企盼着,在持續的對話與溝通下,未來兩岸三地的年輕人,能够一齊在即將來臨的新時代中,懷擁夢想。


  作者:黄越勝係美聯建設集團總裁,莊嘉宏係美聯建設集團總裁特别助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