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個自信與中國統一的方略:孫中山思想的視角

  一、前言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6年11月11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演説中説:“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他强調,孫中山先生畢生奮鬥,就是期盼中國成爲“世界上頂富强的國家”、“世界上頂安樂的國家”,中國人民成爲“世界上頂享幸福的人民”。今天“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建設的獨立、民主、富强的國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孫中山説:“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爲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他强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够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今天海峽兩岸均成功實施孫中山的計劃,但中國猶未統一,這應該是未來全體中華兒女努力的目標。

  二、孫中山思想精要

  研究孫中山思想,可以自主義、方略、目的三方面來討論。孫中山自言:“餘之從事革命,建主義以爲目標,定方略以爲歷程,集畢生之經歷以赴之,百折不撓。”而革命的總目標則在“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一)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可以説是孫中山革命的根本原因,他的民族主義其内涵有幾個方面:

  1.中國的自求解放及完全的融合統一

  根據孫中山所言,民族主義有兩層涵義:一爲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一爲中國境内各民族自由平等。第一個意義在求中國能擺脱强權的束縛與壓迫;第二層意義則在對内求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團結。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

  2.發揚傳統倫理道德恢復民族地位鞏固中國

  孫中山認爲中國統一了,在世界之上仍有不足。還要發揚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思想,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3.行王道濟弱扶傾以進大同

  孫中山民族主義的目的在於以和平爲基礎謀求世界大同,他認爲中國人酷愛和平,這種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六講》。在國際間主張和平,進一步還要能够濟弱扶傾才是盡我們民族的天職。 

  (二)民權主義

  民權主義是中山先生對建立中國政治制度的主張,其主要内涵則是象徵主權在民的“權能區分”,與賢能政治的“五權分立”。

  1.權能區分

  孫中山説:“國家的政治,根本上是要人民有權;至於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於有能的專門家。”也就是説,在一個國家之内,主權是屬於人民的,由人民來管理政府;而政府則享有管理衆人之事的大力量來爲人民服務,需要交給專家來管理。

  2.五權分立

  五權分立重視政府的分工、合一,它與三權憲法不能混爲一談,五權“分立之中,仍相聯屬,不致孤立,無傷於統一。”至於五權憲法就是將中國古時政治制度中的考試權與監察權加入三權憲法中。

  3.均權主義與地方自治

  均權主義構想的内涵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基本原則:權力的分配,不應以中央或地方爲對象,而應以權的性質爲對象。第二,所均者是治權而非主權。第三,地方自治是均權的前提。

  (三)民生主義

  孫中山説:要建設新中國除了要在民族、民權兩個主義之外,同時要主張民生主義,“因爲這民生主義,是建設二十世紀以後新國家的完全方法。這三種主義並行,真正共和的基礎才能够穩固。”民生主義主要内涵則如下:

  1.平均地權

  孫中山研究近代歐美的社會問題,認爲工業革命後所産生的貧富階級,主要原因乃土地集中於少數富有階層,致平民無立錐之地。因此,孫中山首先認爲土地應該歸之國家所有,但是“土地國有之法,不必盡收歸國家也”,也就是説土地國有而民用、民享。

  2.節制私人資本

  孫中山認爲:“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1)個人企業,(2)國家經營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爲適宜者,應任個人爲之,由國家奬勵,而以法律保護之。”

  民生主義主張私人資本之有利於國計民生者,應加以扶植與保護。但是私人資本有害於國計民生時則應適度的干涉、限制。

  3.發達國家資本

  所謂“國家經營”是指“國營實業”而言,也是“國家資本”。孫中山説“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佔性質,或規模過大爲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業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

  4.利用外資

  民生主義的主張中鼓勵舉借外債、引用外資,可以説是中山先生超越時代的見解。“借用外資,從事生利的事業”,就是利用各國共同的外債外資來發展中國工業的具體説明。至於外資的引用需有原則:(1)主權操之在我;(2)必須用於生産;(3)必選最有利之途;(4)要得到人民的同意;(5)投資建設盡量利用外國人才,同時也要訓練本國的相對人才;(6)政府本身要安定、修明,並有信用。

  (四)建國方略

  1.建國三程序

  根據建國大綱宣言:“夫革命之目的,在於實行三民主義,而三民主義之實行,必有其方法與步驟;……分革命建設爲軍政、訓政、憲政,其餘循序漸進,以完成革命之工作。”孫中山比比較政治學還早提出,從傳統的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的辦法。

  2.以黨建國、治國

  孫中山認爲政黨是推動國家政治進行的原動力,其目的是在“爲國家造福,爲人民謀樂利。”孫中山演講:《黨争乃代流血之争》。因此必須讓政黨正常發展。他對於政黨政治的重要主張約有:政黨是實行民權的基礎、政黨應具備一定的條件、以黨治國。

  (1)政黨是實行民權的基礎

  “國家之有政黨,原以促進政治之進行,故世界文明各國,無不有政黨以維持之。”孫中山演講:《解决民生問題》。“若無政黨則民權不能發達,不能維持國家,亦不能謀人民之幸福。” 

  (2)政黨應具備一定的條件

  黨綱

  黨綱可以説是政黨奮鬥的目標,“國民之所以贊同者,信仰吾黨之人乎?非也,以吾黨所持之政綱能合乎公理耳。”孫中山著:《國民月刊出世辭》。

  黨德

  孫中山謂:“黨争有一定之常軌,苟能嚴守文明,不爲無規則之争,便是黨德。”黨德又關乎政黨的發展,“政黨的發展,……全視乎黨人智識道德之高下,以定結果之勝負。”

  黨紀

  孫中山曾言:“凡人投身革命黨中,以救國救民爲己任,即當先犧牲一己之自由平等,爲國民謀自由平等,故對於黨魁則當服從命令。”爲了維持黨紀,孫中山特别重視入黨的宣誓,黨員一旦宣誓後,即必須服從黨的領導。

  (3)以黨治國

  孫中山主張要用政黨來治理國家,教育人民。特别是在訓政時期,“現在……還要用革命的手段去建設,所以叫訓政。”孫中山演講:《訓政之解釋》。然而,以黨治國,“並不是用本黨的黨員治國,是用本黨的主義治國。”孫中山演講:《黨員不可心存做官》。

  三、國共對孫中山思想繼承的競争

  中山先生身後,國共第一次合作終止,隨之國共鬥争,1949年底戰事結束,大局底定。國民黨敗退台灣,大陸則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隔着海峽分治以迄於今,兩方面皆以孫中山先生爲宗,並皆以孫中山追求國家統一的理想爲目標。

  (一)國民政府與中山思想

  孫中山生前即規劃北伐,指日統一中國,但壯志未酬。其後蔣介石繼志北伐,初步統一中國。旋依中山先生所訂方略,推行訓政、組織五權政府、實施地方自治。1946年底,中華民國憲法制定,並在1947年開始行憲法之治,完成孫中山建立民國的宏願。該憲法前言謂:“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制定本憲法。”

  國民黨退到台灣後,蔣中正在第七次全體代表會議上,把“保衛中國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平均社會財富”作爲“光復大陸”基地建設的工作重點。同時提出了幾個未來努力的方向。

  1.民族主義方面,以復興傳統文化、恢復民族正氣精神爲首要工作,“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耻”四維八德,從小學教育做起。1966年更提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來年成立推行委員會,讓民族主義在台灣地區發揚光大。

  2.民權主義方面,憲法公布施行後,全國性的民意代表及總統選舉分别於1948年完成,並組成五院政府,落實了五權憲法。而地方自治選舉,則自1950年開始實施,台灣地區地方自治粲然大備矣。

  3.民生主義方面,孫中山的經濟建設構想,是以建設中華民國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爲總目標。國民政府除積極解决人民生活問題,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求富又求均的理想。其間采取的措施包括了:平均地權的改革、公私營企業並進的節制資本、實施計劃經濟、利用外資外援建立本土工業。

  (二)中共與孫中山思想

  中國共産黨之誕生與中山先生的思想、行動,以及統一方略是有密切相關的。1922年中國共産黨成立的第二年,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决定與中國國民黨組成聯合戰綫。來年1月,越飛(Adolf A. Joffe)代表共産國際全權代表到上海與中山先生商談,雙方發表了共同宣言,從而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早期毛澤東瞭解到孫中山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先後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等論著,把中共跟孫中山聯繫起來。1956年發表《紀念孫中山》,肯定孫中山爲近代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肯定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豐功偉績,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並稱中共爲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從而使中共的革命事業與孫中山思想得以接合。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對孫中山建國、治國思想的研究更是蔚爲風潮。林家有:《孫中山研究評述》,人民日報2001年4月28日。

  中共對孫中山之三民主義的實踐,可得而言者:

  1.民族主義方面:在建政後中共成功地整合了國内各民族,達到了民族統一的理想。“兩彈一星”、韓戰、越戰與蘇聯老大哥及印度的邊境戰争,在在顯示出中國已無懼於世界强權。實現了孫中山追求民族的自主獨立、在列國之間平等的地位的理想。而一帶一路的提出更是和平精神與濟弱扶傾的表現。

  2.民權主義方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讓國家的權力掌握到人民手上,落實了權能區分的主張。1980年以來推行的“村民自治”,實施基層民主;《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則由村民自行選舉村民委員會,實施民主評議村幹部制度。亦可視爲孫中山主張的地方自治的具體的實踐。

  3.民生主義方面:1978年開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大力發展經濟。先後在深圳、珠海、厦門成立經濟特區,大膽對外開放,吸引僑外資、技術,短短二、三十年間,經濟發展迅猛。繼而大量投資公共交通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港口、橋樑,水利、能源,讓經濟發展持續不挫。論者每謂,中山先生的實業計劃已然實現。

  四、習近平的四個自信

  自鄧小平以實用主義的精神采取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經過40年的發展,如從前述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角度來看,可以説在各個面向,均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因此習近平很有自信的説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中國共産黨人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後習近平不斷在各個重要場合,一再重申四個自信在新時代的意義。

  (一)道路自信

  所謂道路自信,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鄧小平早就指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習近平在十九大的報告中自信的説:“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藴,具有無比强大的前進定力。……我們不能……照鈔照搬别國的發展模式。”

  (二)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正確性的自信。堅持理論自信,就是要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確性、真理性的信念。

  (三)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十九大報告中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爲人類政治文明進步做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

  (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習近平多次强調文化自信是根源於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應該就是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繼承與自信,唯有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五、中國統一的道路

  習近平最近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指出:“中國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别國復制中國作法。”他還提出“四個努力”,希望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營造和諧移居的人類家園。這些説法真正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以及“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太平”的社會意義與個人理想和人文精神。

  然而反躬自省,在兩岸之間,我們應該有甚麽樣的中國道路呢?吾人以爲,海峽兩岸應該可以從孫中山的故有思想、主張上,尋求創新,謀共同的解决方式。拿三民主義加上共産主義,合爲三共主義,即以“共有”、“共治”、“共享”解决兩岸之間的問題是可以思考的;另外“一國兩制”亦實足成爲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兩岸)統一的道路,雖然以往“一國兩制”的説法在台灣有許多不同看法,不過新時代來臨,應該積極研討這個問題。



  晏揚清:作者係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財金係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