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華文化復興與兩岸關係

  一、前言

  台灣自民進黨於2016年重返執政以來,重新啓動“政治排中、經濟脱中、文化去中”的種種政策,台灣出現前所未有的排斥中華文化傳統、去文言文、姓氏羅馬拼音化等等政治運作;蔡英文計劃出訪南太平洋三友邦時,外交部官員稱這次出訪“也是一趟尋親之旅”,因爲造訪的馬紹爾群島、圖瓦盧及所羅門群島,“和我們一樣皆是南島語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但中國大陸在召開第十九次黨代表大會時,高舉民族復興大纛,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强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本文論述, 兩岸交流30年,已經從單純觀光、探親往來、投資經貿到社會各階層全方位交流,進一步走到文化交流新階段,未來中華文化在兩岸關係中將扮演重要接合功能、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二、台灣從倡議中華文化復興、尊崇台灣本土到文化去中國

  早在1966年11月,中國大陸文革期間,當時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由孫科、王雲五等1500人聯名建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要求定每年11月12日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爲“中華文化復興節”。1967年台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發起大會,由蔣中正擔任會長,運動在台灣和海外同時推行,作爲争取全球華僑向心的重要運動。

  當時的文化復興運動有三個核心:(一)以倫理道德爲淑世之本。其中最具體的行爲表征,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二)以民主自由爲福國之則,有全國共同遵守的憲法大法,使政治舉措有常軌。(三)以科學技術爲正德利用厚生之實,其終極目的,在於養民。養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樂六項,故特以此六項科學化之建設,爲正德、利用、厚生之張本。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Wikiwand.com, http://www.wikiwand.com/zh-hk/%E4%B8%AD%E8%8F%AF%E6%96%87%E5%8C%96%E5%BE%A9%E8%88%88%E9%81%8B%E5%8B%95.

  由於當時中國大陸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破舊立新”口號的大破壞中,蔣中正趁機揭起復興中國文化之旗幟,希望樹立爲中國文化承繼者和捍衛者之形象。

  然而,曾經以中華文化正統捍衛者自翊的台灣當局,却在解除戒嚴之後,錯誤的把中華文化傳統教育和國民黨黨化教育畫上等號,連帶中華文化當成統治者的外來文化,要以所謂的“本土文化”取而代之。最簡單的表征是將國語課改爲中文課,并且大量删减古文詩辭和歷史典故。甚至在1991年李登輝政權掌握穩定後,將文復會改組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簡稱文化總會,重新訂立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四項目標:一、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二、結合小區團體,宣揚倫理道德觀念。三、改良禮儀習俗,倡導現代生活方式,改善社會風氣。四、豐富文化内涵,鼓勵文化交流融匯,建立祥和社會。已然把中華文化的意涵冲淡。

  等到陳水扁執政,在2000年9月,改以“文化台灣世紀維新”作爲文化總會的新方向,第一次標舉“文化台灣”作爲爲“中華文化”的替代。陳水扁第二任,在2006年底更把文化總會更名爲“國家文化總會”。以所謂“活力·創意·向前行”作爲未來發展方向,完全以台灣文化取代中華文化。雖然“國家文化總會”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期間於2010年底再度更改會名爲“中華文化總會”,但已不具有帶領文化風潮的作用。

  由於馬英九政府並未改民進黨執政時期“去中國化”的中小學教育課綱,造成台灣青年長期受到不正確台獨史觀誤導,在反中華文化的“台灣本土化”意識扭曲下,對中華傳統文化出現疏離和排斥,但仍然無法阻擋中華文化在台灣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和血脈相承的民俗教宗活動。

  民進黨2016年重新執政,急獨派鄭麗君主掌文化部,形同宣告蔡政府“文化去中國”重新啓動。2017年7月,國家教育研究院公佈“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高中歷史課綱中國史部分由原本一册半縮爲一册,且一改過去朝代編年史,中國史被改放在東亞史的脈絡國,此舉遭批就是要去中國化,製造“天然獨”世代。

  但這只是開始。原本教育部9月10日課審大會通過研修小組草案,高中國文科文言文比例維持原課綱的45%至55%、推薦選文20篇,但立即引來獨派抗議,並隨即在隔周、即9月23日的課審大會中翻案,最後文言文比例降了一成到35%至45%、推薦選文也降爲15篇。

  對此,包括中研院院士王德威等人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聯署,譴責教育部“輕率的表决,讓台灣教育改革史步入最黑闇的一日”;但反對聲音並未被采納,10月29日,教育部課審會審查並選出15篇高中國文科推薦選文,其中過去長期存在於教科書中的連横《台灣通史序》也被剔除。

  去文言文以去中國化主張,更擴及國家考試。11月8日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考試院預算,民進黨立委周春米提案删除考試院2000萬預算,理由是今年的律師與司法官考試文言文比重與難度甚高,“與法律白話文運動背道而馳”。

  但不只中國史要重置,文言文要删除,連台灣人同爲“中華民族”、“炎黄子孫”,蔡政府也要解構。10月28日蔡英文出訪南太平洋三友邦,10月13日外交部召開記者會,外交部次長吴志中稱這次的出訪“也是一趟尋親之旅”,因爲造訪的馬紹爾群島、圖瓦盧及所羅門群島,“和我們一樣皆是南島語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此論點遭外界批評後,蔡政府雖於10月19日澄清所謂“尋親之旅”,是因出訪團有部分成員是原住民;不過對外作此説明的却非外交部發言人,而是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明顯只是爲“唬弄”大陸。事實上,不少獨派向來主張台灣人有南島血緣,借此否認台灣人與“漢人”的血緣關聯,説出“尋親之旅”的吴志中,正是緑營獨派大老吴榮義之子,其説法不過是真實反映獨派台灣人的血統思維。

  11月10日賴清德召開“五缺”中的“缺才”記者會,政務委員林萬億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從新南向各國,引進“計劃型勞動移民”。此政策被質疑是要“促進台灣和南島民族的再一次融合 ”,也標示民進黨已從“文化去中”進入“血緣脱中”的具體行動。

  三、中國大陸從文革、河觴到孔子學院

  雖然,中國大陸曾經爆發“十年文革”風波,也曾出現像“河殤”那樣的反中華文化逆流,但中華文化早是所有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共同DNA,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中華文化如今在中國大陸展現前所未有的多元和新生命。但由於中國國力快速崛起,國際上有心人士開始散佈“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將國務院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擴大改組,成立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自2004年開始,借鑒英、法、德、西等國推廣該國語言經驗,開始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爲宗旨的“孔子學院”,不但有效反擊“中國威脅論”,而且也爲中國大陸建構了軟實力外交的新局面。

  2011年,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吹響文化復興的號角。 2017年,大陸國務院發佈《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將復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昇到國家重大戰略的位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新華社2017年1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到了十九大,進一步把中華文化復興和兩個一百年國家發展目標相結合。

  四、十九大與中華文化復興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他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没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裏,是文化的DNA。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没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更好搆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强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張淑燕、周斌:“温儒敏:文化興,國運興”,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1月15日,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n1/2017/1115/c372333-29648547.html.

  作爲十九大政治報告的重中之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代表習近平主席思想的精華,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代化的創新,也是對全球思想文明的創新,和廣大開發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理論的創新,最後更是解决東西方思想轉换主跑道的新指引。這份報告適時回答了全世界,中國不僅不依靠西方選舉制與資本主義雙軸而能達到完成現代化國家建設,更能及時扭轉西方政治體制治理失能、貧富差距與道德淪喪的嚴重缺失,成爲主導中國走向現代化强國的思想本體,爲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苦思民族復興之道,提供了答案。

  針對十九大,美國、英國與德國等的主要雜誌媒體,陸續把“中國崛起”當成封面故事報導,美國時代週刊和德國明鏡週刊等相繼以中文或拼音當封面、正面評價中國大陸的體制,西方世界有越來越强烈省思自身制度與路綫的聲音。

  五、十九大政治報告與兩岸關係 

  十九大政治報告有力反擊了西方所謂“普世價值”觀,希望帶領中國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與大衆化,恢復整個民族對自身發展道路的驕傲感與自信力。這對長期受到美國西方思想影響的台灣民衆而言,形成中國式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與美國式資本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對比,有助台灣民衆重新思考自身處境與所處内外客觀環境變化的發展方向。尤其對台灣青年學生而言,長期受到美式教育下的思想灌輸,對馬克思主義的醜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妖魔化,十九大提出有理有力的反思,有助開啓他們新的思想視野,反省自身未來的出路。

  報告引述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宣示中國“永不稱霸,發展和分享的世界觀”,中國夢不只是中國的强大,而是和全球各民族分享的共榮圈,是建立在合作、發展、共享、生命共同體的全球發展觀。這個打破西方上世紀建立在海權獨霸、船堅砲利、帝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中國王道文化的時代版,是結合亞歐陸海發展的新戰略,完全體現《禮記·禮運·大同篇》的理性,對全球華人能形成心理上極高的共鳴。

  政治報告以“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爲引,完整論述“兩岸一家親”理念。尤其宣示“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被台灣媒體廣泛解讀爲是明顯的善意。報告宣示要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具體彰顯了文化復興在未來對台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和作用,并且向台灣民衆宣示將“逐步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進一步體現兩岸一家親,對争取台灣民衆具有很大的説服力。尤其顯示今後對台工作完全可以跳過民進黨當局的阻礙,直接面向台灣人民;并且以堅不可破、不容挑戰的反獨宣示結尾,這四段體論述台灣問題,不但展現了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戰略定力與耐力,明確高舉實現祖國統一的决心和目標,更展現足以遏制“台獨”冒險的能力和决心,對台灣民衆是一次清楚的對台工作總説明。

  報告再次强調包括“完成祖國統一”在内的“三大曆史任務”,并且明確表明“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十六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三大曆史任務”高舉“完成祖國統一”之後,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都反復重申在新的征程中需要繼續爲早日實現“三大曆史任務”而繼續奮鬥。十九大再次將“三大曆史任務”寫入政治報告中,宣示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爲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曆史任務,爲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繼續奮鬥,彰顯北京對解决台灣問題的决心。

  如果在2020年前,中國大陸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對台灣民衆而言,就可能吸納願意認同中國和接受兩岸一家親的泛藍群衆,也有機會再一次掀起轉向認同紅色祖國的新風潮。這個中國夢就會是台灣未來的出路,更是台灣青年未來的舞台。中國夢如何連接到台灣農業、商業、文化及青年未來的發展龢利益,而台灣又不會失去自己的特性和主體性,如何將兩岸都帶到實現中國夢的隊伍中,這是非常關鍵的。

  六、結論:中華文化復興是兩岸融合的新動力 

  事實上,雖然兩岸因“九二共識”争議致使兩會機制中斷,但兩岸交流持續深化,而且朝正向發展。依據日前公佈的兩項長期民調顯示,56%台灣民衆對大陸民衆留下好印象,而且40%正面評價大陸政府,和過去歷年相比,呈現黄金交叉。而且有近7成民衆認爲大陸已超越台灣,超過6成認爲和平統一對台灣較有利,更有86.5%的台灣民衆覺得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對照近來國際熱議中國大陸十九大,美國時代週刊和德國明鏡週刊等相繼以中文或拼音當封面、正面評價中國大陸的體制,顯示國際和台灣民衆已能正面看待大陸的崛起。

  雖然台灣内部仍存在“逢中必反”和以台灣與大陸對立的兩分法看待兩岸事務,以所謂的“天然獨”硬將愛台灣和愛中華民族對立起來,造成兩岸無謂的敵對和台灣長期的内耗、遲遲無法充分運用大陸的崛起,追求自身的轉型與再成長。然而,兩岸積累30年的交流,兩岸同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條件、更有辦法化解心結、消除隔閡、凝聚認同。即使泛緑陣營重新啓動文化台獨與史觀的虚造,終究難敵台灣同胞血液裏來自黄河、長江母親河的文化召唤與回歸;任何和五千年中華文化違逆的政治操作,最終在母親河的冲洗下,都將潰解。


  陳建仲:作者係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