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對東亞安全有何影響



  東亞歷來是大國利益交融、大國力量交匯和大國矛盾交織的地區,東亚在世界的傳統地位和處於過渡階段的歷史特性,決定了在整個二十一世紀以至更長的時期内東亞將在全球戰略舞台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用了相當的篇幅對美國的東亚政策作了詳細的闡述,可以説布什政府提出了完整的東亞安全戰略。
  
  “先發制人”戰略加劇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
   
  美國目前在其全球反恐戰略中,將伊拉克列為下一個打擊目標;但是在“先發制人”戰略思想指導下,朝鮮半島的安全形勢出現緊張化的趨勢。二○○二年十月十六日,美國政府宣佈,朝鮮已經承認擁有秘密發展核武器的計劃,這違反了一九九四年簽署的《美朝核框架協議》。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表示,美國掌握的情報顯示,朝鮮一直在尋求發展核武裝所需的濃縮鈾,他呼籲國際社會向朝鮮發出嚴格、一致的信息,阻止朝鮮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他強調美國有能力同時處理伊拉克問題和朝鮮問題。不久,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新聞發佈會上宣稱,估計朝鮮已經擁有少量核武器,而且向朝鮮派遣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已經沒任何實際意義。拉姆斯菲爾德的潛台詞就是在對待朝鮮問題上,“先發制人”戰略是選項之一。這是繼九十年代朝鮮半島核風波後,爆發的又一場核危機,國際社會的焦點也再次從海灣地區轉向朝鮮半島。
  
  眾所週知,朝鮮半島在近一個時期以來曾出現緩和跡象,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展示“破冰之旅”訪問朝鮮,日朝建交擺上了議事日程;朝韓兩國離散家屬再次團聚,亞運會上朝韓兩國代國團在一面旗幟下出席開幕式,朝韓關係逐步趨於穩定。從地緣政治上看,朝鮮半島又是中美日俄等大國安全利益的交匯處,該地區的安全形勢不但對東亚安全框架影響巨大,對全球的安全格局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雖然美國將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國家,但是美國目前軍事戰略重點在伊拉克;面對新一輪的核危機,美國更多地會採取經濟和政治手段,迫使朝鮮放棄核武發展計劃。換個角度看,朝鮮在這個特殊時機承認秘密發展核武器無疑向美國“先發制人”戰略提出挑戰,美國“先發制人”戰略一出台就在朝鮮核危機問題上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無論如何,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出台以及新一輪核危機的爆發,令世人不得不對朝鮮半島安全形勢產生擔憂,朝鮮半島的安全形勢也必然成為今後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的對象。
  
  突出聯盟戰略加強日本在地區的領導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國内保守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約瑟夫·奈、阿米蒂奇等人紛紛就二十一世紀美日關係提出政策建議,普遍主張在亞洲祇有日本才是真正的安全夥伴,應該建立更加對等的美日關係;經濟上應改變打壓日本的做法,把前一段時期的“重中輕日”重新調回“優先日本”的軌道。他們提出,為了疏導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應在更大程度上滿足日本的政治大國願望。從《報告》可以看出,布什政府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仍視日本為亞洲最重要的國家和依靠對象,美日同盟關係是美國亞洲政策的核心,鼓勵日本為東亞地區安全承擔更多責任,提高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美日強化軍事同盟正在成為影響地區安全形勢的重要負面因素,其軍事目標是援韓壓朝、遏中防俄,這等於在東亞各國間製造矛盾和緊張,將使地區長期處於某種對抗狀態,從而增大了解決地區問題的複雜性和難度。
  
  除了美日同盟,美國非常重視與韓國、澳大利亞等盟國的雙邊關係,這些盟國在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後都給予了美國及時有效的支持,使布什政府認識到盟國的作用必不可少,祇有充分利用這些雙邊關係,美國才能更好地處理亞洲事務。布什政府致力於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東亞安全架構,繼續執行冷戰時期的“雙錨”戰略:一個錨是美日同盟,另一個錨是美澳軍事同盟,依靠美韓軍事同盟繼續對北朝鮮施壓。美國再次強調在東亞保持強大軍事力量的重要性,目前在日本和韓國分别駐有軍隊四點五萬和三點六萬人,以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利益。同時美國也注重將東盟這樣的地區組織納入它的亞洲安全體系中。
  
  九一一事件後,美借反恐之機強化在東亚的軍事存在,努力使雙邊關係軍事網絡化,聯合軍事演習多邊化;提升關島的戰略地位,加強美軍在東亞的軍事關係。美在東亚的這些戰略舉動與其插手南亞安全事務、加緊向中亞進行軍事滲透等動向相互策應,表明美國把保持和強化軍事優勢作為介入東亞事務、謀求主導地位的根基。美日兩國在冷戰結束後繼續在亞太地區安全架構中推行“實力原則”,通過強化雙邊軍事同盟的方式竭力塑造美國主導下的“霸權和平”。這一方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亞太地區“勢力均衡”的安全機制;但另一方面,卻是進一步增強了美日兩國的單邊意志在東亞安全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視其他國家在地區安全和追求國家統一等問題上的立場和要求。長期來看,美日加強雙邊軍事同盟的做法,無助於東亚安全關係的建設性發展,更不利於東亞在對話與合作的基礎上開闢多邊安全制度建立的新前景。
  
  中美建設性關係對東亞安全形勢的影響
  
  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在阿富汗採取了打擊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政權的軍事行動,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的勝利與盟國及其他國家如俄羅斯、巴基斯坦、中國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布什政府認識到,美國要完成國家安全的主要任務——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大國的支持,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必須與世界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
  
  對於中國,《報告》第八章指出,在美國的亞太戰略中,美中關係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歡迎一個強大、和平和繁榮的中國的出現。《報告》依然堅持以西方的價值體系來衡量中國的發展,布什政府頑固地對中國的内政和安全政策指手劃腳,認為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對鄰國和亞太安全產生了威脅,中國正在“走一條過時的道路”,繼續重覆著“中國威脅論”的冷戰論調。但是,《報告》對中美關係還是作出了積極的評價,明確宣佈,“美國尋求同改變中的中國建立一種建設性關係(constructive relationship)”。在當前的反恐戰爭和促進朝鮮半島地區穩定中,美國已經與中國進行了良好的合作。同樣,在阿富汗前途和全球反恐問題上,美國也得到了中國的積極協作。
  
  眾所週知,中美之間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莫過於台灣問題。《報告》對於這個問題是這樣表述的,“在其他的領域我們存在著極大的爭執。一個是按照《與台灣關係法》我們對台灣自我防衛的承諾。另一個是人權問題。我們期望中國信守防止擴散的承諾”。從這個精心設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是美國國家安全最主要的任務,美國不願在其全球反恐戰爭中因台灣問題導致中美關係的惡化;因此與布什剛上台時不同,美國對台政策的強硬態度有所緩和,反映出布什政府需要中國合作的實用主義。
  
  作為具有影響地區和世界事務能力的中美兩國,它們在新世紀中怎樣相處,將對雙邊地區以至全球安全格局產生日益重要的作用。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發展的特點突出表現為:合作、競爭和衝突的共存,波浪式前進的發展模式。《報告》預示著中美關係將進入一個穩步且理性的發展階段,但並不意味著美國已經不將中國視為潛在的對手,放棄了對中國的“遏制”。該報告在以先發制人為中心的同時,仍然認為美國的軍事力量必須威懾對美國、美國的盟友和朋友的利益構成威脅的事物。實際上先發制人與威懾並不矛盾,它們所針對的對象和面向的層次不同。先發制人目前主要是針對沒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恐怖分子和企圖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無賴國家”,美國能夠通過先發制人的打擊將其摧毀,而它們也沒有還手的餘地;而威懾的對象是具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夠對美國霸權構成挑戰或威脅的國家。布什宣佈先發制人的政策,本身也是一種威懾策略。《報告》指出,“對於大規模毁滅性武器的擴散,美國必須在威脅發生之前遏制和預防。通過宣佈先發制人的政策,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嚇阻潛在的敵人對美國的攻擊。”
  
  綜上所述,中美建設性關係的建立將對東亞安全形勢產生兩方面影響:
  
  一方面,有利於建立東亞地區新安全機制。建立新的安全機制是冷戰後地區發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各國的國家利益,也得到大國不同程度的支持。中國一貫主張就東亞安全機制問題進行磋商,認為這種安全機制應建立在聯合國憲章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之上,並積極參加了東亞地區的多邊安全對話。在多邊安全對話中,中國大力倡導新安全觀,認為安全應該是相互同等安全,通過建立相互信任和對話合作謀求安全。前文已經講到,美國在某種程度上認同在東亞地區建立多邊安全對話磋商機制,特别是在處理朝鮮問題和核不擴散問題方面,美國尋求中美之間建立建設性關係對東亚新安全機制的形成確實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在台灣問題上,中美之間產生分歧和衝突的可能性增加。布什政府對台政策集中反映在“按照《與台灣關係法》美國信守對台灣自衛的承諾”這句話上。布什政府上台以後,摒棄了美國歷來在對台政策上的戰略模糊性,明確提出幫助台灣自衛。與克林頓政府不同的是,布什多次在重大場合表示美國要按照《與台灣關係法》實施對台政策。強調《與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性,意味著他在未來有可能會加強對台軍售,加強美台防衛合作,提高美台軍事交流的等級。這無疑增加了台海地區的不安全因素。
  
  (原載《中國評論》二○○二年十二月號,作者係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國際關係敎研室副敎授、博士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