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尋找復蘇與執政的突破口

  馬英九執政屆滿周年之際,恰逢台灣“立法院”兩位立委補選。輿論普遍把此次立委補選視為對馬英九執政當局的“周年考”。與馬英九民調持續低落的行情一樣,補選結果為國民黨一小輸,一慘勝;民意對馬英九及國民黨發出了警告。 

  經濟情勢不好,這是民意不滿的主要原因。而台灣作為一個外向的小型經濟體,經濟環境主要受國際大氣候制約。在前所未有的國際金融危機籠罩之下,台灣經濟飽受創傷、各項經濟指標大幅下滑自然難免,這是台灣無法左右和難以倖免的遭際。此外便是民眾對執政當局除弊不力的失望,其具體表現為對陳水扁貪腐弊案的司法拖遝和遲鈍上。 

  客觀來看,這些瑕疵並不足以令民眾對上台不足一年的馬英九及其行政當局產生強烈不滿。畢竟馬英九執政後,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極大地改變了台灣的安全處境,營造了和平的大環境,使台灣及兩岸關係的發展處於和平發展的大框架之中,消除了“台獨”導致的戰爭危險。為台灣、為海峽兩岸、為整個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正是由於兩岸關係的極大改善,台灣才能在全球旅遊急劇萎縮中迎來絡繹不絕的陸客和在經濟衰退中得到來自大陸的大批家電定單,在東亞地區率先反彈。 

  如此,何以民眾仍舊對馬政府怨言不絕,滿意度低下呢?基本原因可能有這麼幾條: 

  其一,是馬政府上台後未能徹底在思想上和政策論述上清算陳水扁和民進黨政權的錯誤觀念,致使一部分政府官員及民眾仍延續過去偏激、狹隘的民粹思維,認為台灣近年來的落後和沉淪是大陸打壓的結果。全然不知這完全是由於近十多年來台灣閉關自鎖、拒絕正視中國大陸的崛起,不願主動地加入全球化下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之中,致使台灣經濟找不到自己的合適定位,不斷被邊緣化之結果。 

  其二,台灣的經濟體質在過去的八年中被逐步掏空,經濟實力已大不如前。但由於當局未能在思想論述上“撥亂反正”,不少人並不知道台灣經濟已陷入沉屙之中,仍然盲目樂觀,以為“換人做”就可以回復過去“錢淹腳目”的日子。殊不知世界經濟格局在這十年中已經悄然變化,中國大陸的崛起使整個亞洲乃至國際經濟版圖發生重大改變。台灣若不能夠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加入中華經濟體的協作發展之中,經濟難以根本好轉。 

  第三,民眾生活水準在這八年中不斷下降,對新政府期望很高。而台灣獨特的“淺碟型經濟”塑造了“淺碟型思維”,部分知識份子包括媒體精英們也陷於浮躁、焦慮、短視的思維困惑中。他們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不願作深入探究,不知時間和耐心的必要性,所謂“三年之病需七年之艾”,更何況是八年乃至十餘年之重症了。遇到問題、難題則一味歸咎執政當局,一味以政治鬥爭和陰謀算計作為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全然缺乏知識精英應有的眼只、胸懷和氣魄,不能正確引領輿論和民眾。加上政治反對團體的蓄意歪曲和惡意攻擊,更令台灣公共輿論失衡,民眾思想混亂。從ECFA在台灣引發所謂“主權爭議”的爭論中,就不難見證。 

  第四,不少民眾法制觀念淡漠,思維方式僵化。部分泛藍民眾延續傳統思維,以為“一朝權在手”,便“可把令來行”,對司法制度缺乏耐心和信心。而泛綠民眾則以意識形態淩駕法律之上,視扁家貪腐證據如無物,以政治考量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 

  明瞭原因,便不難對症下藥。馬政府應以開放的心態、進取的思維促進兩岸經濟、文化及政治等領域的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將兩岸關係的發展作為執政的突破口;其次是建構適應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論述,並將宣導工作放在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要位置,理直氣壯地向民眾闡明為什麼兩岸關係需要和平發展;台灣為什麼需要融入中華經濟協作發展體系;台灣的未來發展為何與中國大陸的發展密不可分等等。唯如此,台灣方有望跳脫舊思維和舊發展模式的桎梏,打破意識形態的枷鎖,找到新的經濟復蘇及發展模式。 

  危機孕育著轉機。馬英九應充分展示政治領袖的魄力,不為雜音所迷惑,不為一時一事的得失所拘繫,在紛亂複雜的台灣政局中找准執政的突破口,為未來台灣的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 

  (原載2009年5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