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關係的“鑒真鏡”與民進黨的選擇

  2012年7月28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表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賈慶林的這一宣示立即引發島內各界不同的解讀,一時間,掀起一陣關於中共是否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出現新提法的狂風巨浪。 

  其實,正如中評社快評所言,“賈慶林的講話不是中共對台政策更新的標誌,而是更加深入、生動、豐富的表達。”之所以出現各種誤讀,是某些解讀者割裂話語的完整性、斷章取義造成的結果。 

  賈慶林講話核心部分是他提出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的第一點,即“鞏固政治基礎,保持和平發展勢頭”。為便於讀者查閱,我們特將此段全文錄下:“鞏固共同政治基礎,不斷增進互信,是保持兩岸關係正確方向和良好勢頭的首要關鍵。當前,增進政治互信就是要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的框架。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兩岸雙方應當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採取更多實際行動,鞏固和深化雙方的‘同’,擱置並包容彼此的‘異’,積極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次問題開闢道路。在此過程中,應摒棄各種不合時宜的對立思維,積極促進兩岸民眾增強‘兩岸一家人’的觀念。” 

  仔細通讀講話全文,可以發現,賈慶林的講話不僅延續了“一個中國”政策的一貫性和完整性,而且體現出了極大的善意和誠意:

  首先,不僅明確了一個中國的框架,而且肯定了構築這個政治框架的法理支撐——“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這是繼胡錦濤總書記3月26日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所言:“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確認這一事實,符合兩岸現行規定,應該是雙方都可以做到的”之後,中共領導人再一次對“一中”法理地位做出的回應,為未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確定了兩岸關係的法理框架。

  其次,講話展現了極大的包容性。雙方可以實際行動充分求同,擱置並包容彼此的“異”。在這樣的包容性中,透露出中共對兩岸關係發展長期性和複雜性的認識,顯示了充分的耐心和信心。

  第三,表現出充分的善意。“兩岸一家人”,明確了台灣同胞的身份和地位,兩岸是親人,而非敵人!這為兩岸消除敵對狀態,擯棄、破除對抗性思維,解消了障礙。同時,既然是“一家人”,“兩岸之間就沒有什麼事情不好商量,沒有什麼問題不可以解決”,這種親人之間的關愛情懷,不僅體現了善意與誠意,更是充滿情意。 

  賈慶林的講話可謂“鑒真鏡”,島內形形色色的“大陸問題專家學者”,在這面“鑒真鏡”面前紛紛現出原形。第一類,真正了解大陸對台政策,能夠準確把握並頗有見地。如島內某著名學者以及某評論員所言,“中共以前講‘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現在講,‘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空間變大了,另外也講一中‘框架’,也是給與空間”;“大陸此一表述形式,保留相當大的兩岸互動空間,有善意在其中,台灣不宜視而不見”。

  第二類,老實本分,不妄下定論。如某著名台獨理論家認為,不論是“兩岸一國”或“兩岸一中”都是北京長期以來的主張。從邏輯來看,北京的立場並沒有什麼太大改變。

  第三類,則是信口開河,隨意延伸擴展。如某專家在民進黨中常會上的分析報告,稱中方打算要以“兩岸一國”取代“九二共識”做為未來兩岸政治對話基礎,這是北京正式回應馬英九的“一國兩區”。目的在於,把原來較為模糊的“一中各表”,透過“兩岸一國”對“一中原則”明確化。讓“一中原則”國際化,屆時美日等國將愈來愈困難介入台灣議題。更危言聳聽,稱“台灣處在前所未有的嚴厲挑戰,處理不當有可能滅國”云云。 

  與此種言論相對應的,是剛完成黨主席交接不久,形成新領導層的民進黨中央的表態。8月1日,民進黨中常會對賈慶林講話作出正式回應,表達所謂“三點憂慮”,向馬英九提出“三項要求”,核心是馬應該立即駁斥“兩岸一國”的說法,以捍衛台灣的“主權”與“國家尊嚴”。民進黨中央僅僅聽信個別專家和某些綠色媒體的言論,就這樣匆忙下結論,實在太過荒唐。我們不禁懷疑,民進黨中央人士是否看過賈慶林講話的全文?如此輕率的做出結論,頗似一般社團人士行事方式,全然不像是已經成立20餘年、且曾執政8年之久的台灣最大反對黨的政治行為。民進黨以反馬、反中、奪取執政權為唯一目的,可謂今天“台灣的悲哀”。 

  年初大選失敗後,民進黨上下一度圍繞著如何跨越兩岸關係的障礙,走過執政的“最後一哩路”而展開大討論。眾多黨內高層人士和多數支持者也都表示應該修改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實現轉型,以符合民眾的期待。然而,台獨作為民進黨起家的精神圭皋,早已侵蝕到民進黨的骨髓之中,又豈是可以輕易放棄的?雖然已經明知台獨主張在現實中斷不可行,但台獨的殘餘勢力還在,他們的剩餘價值還有利用之處,特別是在黨內鬥爭的關鍵時刻。故此,精於算計的蘇貞昌在取得黨主席之位後,由開始的隨聲附和,表示要改革大陸政策,恢復成立中國事務部、發展民、共關係等;但隨著島內政治環境變化,見馬英九和國民黨陷入執政泥淖,民怨高漲,蘇貞昌馬上變調。7月31日,他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毫不掩飾地表露了他堅持台獨價值觀和既往路線的立場。可以斷言,在短期內,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仍將抱殘守缺,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除非未來2016再遭重大選戰失利,民進黨是不會輕易改變其根本的政治主張的。 

  鳳凰涅槃,化蛹成蝶,都需要經歷一番痛苦的磨練,然後方能浴火重生,飛躍到更高層次。民進黨今天也正在經歷這樣的精神蛻變歷程。蛻變是痛苦的,但唯有這樣的歷練,才能升華步入飛天的層次;因循是輕鬆的,但可能永遠原地打轉,逐漸邊緣化。選擇哪條道路,值得民進黨諸公與支持者深思! 

  (原載2012年9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