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把握和平發展大局

  伴隨著駿馬遠去的腳步,金羊姍姍來臨。羊者,祥也,在漢字裡,羊是祥和,美好的象徵。在此,我們祝兩岸四地的讀者乙未羊年吉祥如意,闔家美滿!祝兩岸四地在新的一年裡破除艱難險阻,經濟社會蓬勃發展,讓祥和喜慶之氣在海峽流淌! 

  今年開春早,農曆新年已入春。春天是耕耘播種、籌謀一年大計的時刻。對於兩岸關係而言,也是理清思路,綢繆發展,深入規劃,打好基礎的重要時刻。 

  眾所周知,過去的一年,兩岸關係經歷了重重波折起伏,出現複雜詭譎的情況。面對島內政治環境的新形勢、新變化,在歲末召開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上,提出保持對台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的思路。值得重視的是,會議強調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議題等制度化協商,深化協定執行成效,惠及更多民眾。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產業合作總體規劃佈局,深化兩岸金融合作,努力擴大台中小企業、農漁民參與面受益面。 

  經濟是社會政治的基礎,經濟出現問題,社會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造成動盪。台灣去年發生的各種公民社運、學運,究其根本,就在於台灣經濟發展近20年來長期低落停滯,造成社會貧富不均擴大,激起台灣中下階層要求公正、正義的思潮。在反對黨和台灣社會高度民粹化的意識形態操弄下,這股思潮造成台灣社會對外“仇中反共”,對內反商仇富,連帶一般軍公教階層因歷史形成的優惠條款——存款利率優惠、年終慰問金、年金等也被取消或大幅降低,致使社會中堅力量人心不穩,對馬政府充滿怨氣。所有這些,最後都反映在選票上,造成去年底台灣地方選舉國民黨遭受崩毀性失敗。 

  從本質上講,政治、社會制度的創新和變革,都是為經濟和人的發展創造條件。因此,檢驗任何社會政治革新的標準,只能是看其是否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於人民生活改善,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由此觀之,台灣社會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政治轉型,是不成功的。統計數字顯示,台灣經濟發展,自50年代至80年代,一直保持著8%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但從90年代後,就開始了一路下滑,從90年代的65%到2000~2007年49%,2008~2013年續降至30%。 

  究其原因,除了國際大環境外,主要有兩點:

  其一,是作為經濟集中體現的政治出現問題,政治對經濟的發展非但沒有促進,反而起了負面作用。作為受儒家文化深刻影響了上千年的中國式傳統社會,台灣在80年代末前實行的是東方威權式政治制度,這種制度雖然有其種種弊端,但比較符合長期浸淫於中國倫理制度的社會環境,因此,在開明的威權式政治體制下,就體現出較高的行政效率。台灣引以為豪的十大建設和經濟高速發展,就是在這樣的制度環境內產生的。而自80年代末期台灣政治猝然轉型,全盤照搬西方民主制度,而未能將之與本土實際情況相結合,導致的結果就是出現嚴重的惡質民主,泛政治化、民粹化盛行,一切以是否有利於自己的政黨政治利益為標準,喪失正常的是非價值判斷,政治體制陷入空轉,效率低下,時間和機會成本大幅提高,發展機會流失,經濟陷入停滯成為必然。 

  其二,是未能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實現轉型升級。台灣地小人稠,資源貧乏,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加工外貿。其自50年代以來的快速發展,是搭上了冷戰時期全球產業鏈由西方發達國家向亞洲冷戰夥伴的產業轉移所致,西方國家為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將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人力密集型產業向亞洲轉移,從而造成日本的經濟騰飛和亞洲四小龍的崛起。 

  自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全球產業鏈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的亞洲四小龍被迫走上產業轉型發展之路。台灣企業也快速向大陸投資,進行產業轉移。但此時正逢台灣開始“民主化”進程,島內政治環境惡化,企業家無心增加投資以實現升級換代,而政府對產業、企業的規劃和支援力度也大幅減弱,台灣的營商環境惡化。據前經濟部門首長尹啟銘透露,自2000年後,台灣投資率持續下滑、平均投資規模嚴重縮水。2000~2007年新設公司減少18%、平均資本額萎縮24%;2008~2013年新設公司續減10%、資本額又掉了23%,尹啟銘痛陳台灣面臨“產業滅絕”的悲劇。 

  經濟發展靠三駕馬車:投資、對外貿易、內部需求。投資不足,企業減少,當然貿易額也不可能擴大,經濟自然不景氣;而經濟不景氣,就業率也就下滑,雇員的薪資水準長期凍結甚至下降,內需當然不足。可悲的是,在意識形態和政黨惡鬥下,島內獨派政客和部分媒體將台灣經濟失敗的原因簡單地歸咎於大陸和馬政府的“傾中賣台”政策上,將大陸出於善意與台灣簽署的ECFA協議污蔑為“賣台協定”。而一些無知學生竟信以為真,大鬧“立法院”,使已經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在“立法院”無限期延宕,這勢必會影響後續的兩岸貨貿協定和其它經濟協定的簽署,影響台灣加入區域經濟合作體的進程,台灣經濟必然更加邊緣化。 

  了解了這些,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大陸把今年對台工作的重點放在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發展上。解決經濟問題當然要涉及政治問題,但從目前島內的政治環境看,從政治層面入手解決經濟問題顯然不是時候,目前唯一可行的是從經濟角度入手,提振島內經濟體質,扶正卻邪,先治標,後治本。最近召開的兩岸經合會第七次會議,就是循著這樣的思路。會議深入討論了兩岸經濟合作、特別是台灣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取得圓滿成功。今年兩岸還將就經濟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展開進一步深入規劃和討論,這將有利於促進島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平復島內社會怨氣。 

  從長遠看,不論誰執政,都不能忽視發展經濟,否則,下台是必然的。台灣經濟要醫治發展停滯的痼疾,除了消除政治障礙外,根本的出路在於最大程度地利用地緣經濟優勢,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的步伐,從整體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兩岸產業佈局作出戰略性規劃,使兩岸產業合作運行在雙贏的軌道上。如此,方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

  (原載2015年3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