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需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憂患意識”,是古老的東方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歷朝歷代知識份子警醒自己和最高統治者的座右銘。越是太平盛世,越需要有憂患意識。如此,方可保證國家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餘年的洗禮,今日中國面貌煥然一新,國力空前提高,GDP總值已達十萬餘億人民幣,人民生活富足,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  

  儘管中國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榮景,但中國領導人仍十分清醒地看到中國社會的隱憂: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內有制度變革的深層次矛盾及其帶來的諸如國企職工下崗再就業等等問題,外有風雲變幻的國際大環境及台獨、疆獨、藏獨等分裂勢力的挑戰。  

  因此,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鄭重提醒“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新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講話中表示一定要牢記江澤民的諄諄告誡,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顯示新一代領導人對此問題的高度重視。  

  要真正做到居安思危,不僅要有憂患意識,還需應對危機的機制與手段。本期“如何應對危機”的主題文章,就是從危機管理機制的建設和化解危機的主要因素等方面作出的具體分析與建議,值得參考。

  (原載2003年2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