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如何破解能源瓶頸與環境困局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討論通過的“十一五”規劃,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十一五”規劃針對當前和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了具有戰略意味的安排、部署,勾勒出中長期發展藍圖,意義重大。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餘年,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稱道。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中國至二○二○年發展目標是GDP要在二○○○年的基礎上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欲達成此一目標,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首先在於能源的保障。 

  中國的能源資源總量雖然豐富,但結構卻不盡如人意,絕大部分能源資源以煤為主,而較為環保、便於使用的石油資源不足。在國際油價高漲、能源供應競爭激烈的今天,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局便是如何破解能源瓶頸。 

  在剛剛通過的“十一五”規劃中,擬定了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這個規劃可稱四十八字箴言:“節能優先,效率為本;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立足國內,開拓海外;統籌城鄉,合理佈局;依靠科技,創新體制;保護環境,保障安全。”其實,概括起來,也就是“開源、節流、創新”三層意思。 

  開源和節流的意思很清楚,毋庸多言。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創新的問題。 

  開發新能源、探索新燃料,已經成為中國能源科學家迫在眉睫的使命。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基於中國能源的構成,在可預見的未來,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依然是煤炭。“十一五”規劃中的“煤為基礎”,就透露出其中的無奈。 

  但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卻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給國人的健康帶來巨大的危害。目前,中國的二氧化硫等因燃煤引發的污染排放量,已經躍居世界首位;酸雨的影響,也已危及全國百分之十以上的國土,使這些地區的農林業生產率持續下降;而空氣污染,更影響全國上百座城市數千萬市民的健康。中國今後十五至二十年經濟建設的需求,煤炭使用量將是今天的翻倍;而如果考慮到未來更長時程的發展狀況,則環境的惡化和對人民健康的危害,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不能承受之重!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的品質,而非其它。加快尋找開發高效、安全、清潔的能源,改造、替換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創新”所蘊涵的意義,也正在於此中。

  (原載2005年11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