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辛亥百年:終結歷史悲情實現民族復興

  一百年前的10月10日,辛亥革命槍響武昌城,現代中國歷史的閃電,劃破千年沉悶的封建暗夜,標誌著一個古老而又善於自我更新民族的覺醒和浴血淬變,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最偉大的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的發生對於中華民族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和歷史必然性。自1840年以來,在西方列強現代化槍炮的侵略、欺淩、逼迫下,古老的中國被迫進入國家和民族現代化進程。對於延續了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封建中國而言,這個向現代化、工業化轉型的“千年巨變”來的是這樣的突兀,這樣的無情和冷酷,令所有國人都猝不及防。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屈辱、戰敗、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等等喪權侮國的慘痛記憶以及維新變法、君主立憲、洋務運動等失敗之後,中國的知識階層和各界民眾逐漸覺醒。他們意識到,中國要生存發展,必須推翻統治中國社會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必須向現代化、工業化轉型;否則,國家必滅,民族必亡。 

  特殊的歷史境遇決定了二十世紀的中國革命必然具有雙重性質:外抗帝國主義強權、內反封建專制統治;也就是“反帝反封建”。其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終結歷史悲情,實現民族復興。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辛亥革命揭開了現代中國翻天覆地的歷史進程。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無論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者還是社會主義的革命者,都在苦苦探索、尋找中國的現代化之路,都在為實現民族復興而拋頭顱、灑熱血! 

  辛亥革命是偉大的。她的發生,既是中國人民對千年封建帝制黑暗、腐朽、無能怨恨的總爆發,又開啟了探尋中國自由、民主、富強的現代化進程。由此,二十世紀的中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演出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波瀾壯闊的大革命。 

  百年回首,這場由辛亥革命啟動的現代化進程終結了中國農耕文明時代,工業化轉型基本實現。中國的綜合國力一路上升,已經高居世界第二位。今天的中國,再也不是百年前任由列強瓜分、欺辱的弱國,而是備受世人尊崇、獨立自主的強大國度。 

  器物文明建設的成就,配套的是制度文明的正確選擇與探究。就“反封”而言,儘管辛亥革命使封建社會崩潰了,但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觀念還殘留在中國人的心中,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及其衍生的意識形態,已經內化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行為準則中,壓抑和扭曲了中國人對自由、民主、博愛、人類大同社會的理想與想往。因此,如何找到能夠實現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文明制度、並將之改造成為適合中國國情與民情的社會發展理論與制度,就成為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發展的當務之急。在經歷重重艱難探索的實踐之後,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一條將西方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道路,成功地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 

  應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項偉大的制度創新。其獨特之處在於,她是建基於所有人類先進的思想觀念之上,而又正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豐富的理論與制度體系。由於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其中充滿不確定性與高度複雜性,因此,這種創新與制度文明的建設必然伴隨著整個民族復興的過程。她的完善之日,也必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之時。 

  國家統一,是辛亥革命遺留的歷史使命,也是現代中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一貫思想和畢生實踐的奮鬥目標。“復興中華、統一中國”,是孫先生念茲在茲的口號和政治信念。一百年過去了,中國的台灣海峽兩岸至今未能實現統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兩岸分離的背後,是外國勢力插手、干涉的結果;因此,台灣問題一天不解決,中國自1840年以來的歴史悲情就一天不能終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一天不能實現! 

  這個歷史任務,無可避免地落在今天海峽兩岸及海外所有的中國人及愛國者的身上。相信經過全體國人奮鬥,下一個百年到來之際,中國必然完成國家統一,中華民族也必然實現偉大復興!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操之在全體民眾之手,同胞們,努力啊! 

  (原載2011年10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