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美關係的戰略折衝與台灣的選擇

  2014年8月23日,美國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突然發表聲明,聲稱中國戰機19日在海南島海域附近攔截美偵察機的行動是“令人深感不安的挑釁”,並表示向北京提出抗議。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隨即反駁稱中國軍機的應對符合專業水準,並敦促美方切實遵守有關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減少直至停止對華抵近偵察活動。中美在軍事安全問題上的直接爭執,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 

  據媒體報導,美國軍機抵近中國進行偵察活動由來已久,每年多達500次,平均每天一次以上。美國以所謂公海航行與通過自由為說辭,肆意對他國進行抵近偵察刺探活動,明顯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於各國所屬200海浬經濟區海、空域只允許無害通過的規定,可以說是一種赤裸裸的軍事威脅行動。中國軍機對其進行驅趕和警告,是主權國家應有的維護國家安全和尊嚴的行動。事實上,在過去多年中,中美雙方進行過無數次這樣的“貓鼠遊戲”,只是雙方都秘而不宣。此次美國一反常態,向全世界公佈中美軍事安全爭執,令世人關心的是,為何美國會在此時突然公佈敏感的中美軍事爭執事件?美國的意圖和用心何在? 

  從大處分析,不難看出以下若干端倪: 

  首先,從近年來全球政經發展的大趨勢看,由於過度擴張,迷信戰爭的能力,致使美國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的泥澇之中,國力大幅透支,經濟也陷於困境,至今未能恢復。而中國在和平發展的旗幟下,和平崛起的勢頭很猛,在周邊國家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大市場和人民幣的大磁場,對美國既有的以美圓為核心的霸權地位形成猛烈的衝擊。為此,美國調整戰略,開始實施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但是,由於美國國力的衰減,已經不能夠像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可以向亞太國家提供大量的資金、技術和資源的挹注;其亞太新戰略叫喊的聲音雖高,但實際上追隨者寥寥。亞太地區眾多國家明確表示,安全上雖然仍依賴美國,但發展經濟要靠中國。美國為鞏固和紮緊小夥伴,不得不頻頻出面,將自己的優勢——武力做充分展示,以顯示霸主的實力。 

  其二,在安全領域,美國在亞太地區雖然盟友不少,但真正願意出錢、出力,幫得上美國忙的,也僅有日本一國。但日本雖然表面上對美國惟命是從,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和目標卻是美國人從來不能放心的。畢竟,對於日本這個心胸狹隘、眥睚必報的民族,美國人的兩顆原子彈之仇他們是不會忘記的。看看日本右翼政客和其精英對於歷史的認知,就知道一旦時機成熟,日本必然反噬美國。因此,美國既要日本幫助其看家,又要對其防護,最好的辦法,還是展示肌肉——軍事實力。 

  第三,是對中國示警和戰略調試。美國很清楚,在當今世界,沒有中國支持,很多事是辦不成的。中美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經濟大國,經濟高度相互依存,沒有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恐怕美國的日子會很難過。中美唯有相互合作,共同發展一途。因此,去年六月,中美圓首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達成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共識,其核心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但戰略共識的達成,從來都需要經過一番甚至是幾番反復較量、鬥爭和折衝、調適後,才能逐步落實。從去年以來中美兩國在國際範圍的戰略博弈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尤其是因為中國針對東海、南海局勢的發展,適時提出東海防空識別區以及對南海的資源開展勘探後,這種戰略博弈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加強,美國一反其既往表面上不拉偏架的中間立場,直接跳上第一線,為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代言打氣。在外交辭令後面,當然少不了輔之以美軍的威懾和部署。 

  第四,著力將中國塑造成一個喜歡訴諸武力的國際形象。為了打破中國長期以來在國際上形成的和平發展形象,美國有意通過發生軍事安全爭執,在國際上塑造中國強大後喜歡使用武力的強硬形象,以製造輿論,汙名化中國的崛起。 

  第五,針對國際上近期出現複雜的俄烏衝突以及ISIS恐怖勢力的崛起,美國在手忙腳亂窮與應付之餘,仍要騰出手來警告中國,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美國仍然把亞太地區看作是其維護全球霸權的主要目標,美國軍力向亞太傾斜也是不可改變的現實。 

  國際輿論對美國的行為看的很明白,正如德國媒體所言,“中美之間的危險動作增加,與美國三年前制定的亞太政策有關”。 

  美國的行為提醒我們,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過程絕不會一帆風順,戰略折衝與磨合是必有之內容。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平等二字很重要。正如羅援將軍所言,“在力量上不平衡,美國根本看不上你,即便兩國形成了新型大國關係,也是不平等的”。對應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在發展中前進,在鬥爭中共存,相互調適,以實力來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建立戰略互信,這樣才能深入和持久。 

  看清了美國的戰略意圖和目的,也就不難明白5月以來在越南發生的反華暴亂以及菲律賓在南海搞的種種小動作,也就看清了為何在兩岸之間、特別是台灣島內最近發生的種種怪事。 

  日前,台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張顯耀突然“被辭職”以及其後因為張不服而出現的所謂“共諜”、“洩密”事件,雖然至今真相仍不分明,但從島內媒體的爆料看,有明顯的外國勢力身影,其目的很清楚:如島內學者所言,就是要兩岸關係剎車,破壞兩岸的和平發展氛圍,以保證台灣在中美戰略博弈中站在己方。 

  事實上,馬政府最近以來的表態,已經顯示了在外來壓力下其立場的轉變。針對大陸對東海防空預警區的劃分,馬政府從剛開始的中立態度,到近來將東海防空區視為“不友好的舉措”,改變十分明顯。 

  大陸當然應該體諒台灣的生存壓力和現實處境,台灣可以保持中性立場,但是千萬不能做喪失民族立場和氣節的選擇。兩岸在東海、南海問題上有共同的主權主張和利益訴求,必須一致對外,維護中國人的“祖產”。否則,將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因為,在外國勢力眼裡,台灣永遠只是一枚棋子,是存是棄,棋子沒有發言權,唯視主人的利益取向。 

  (原載2014年10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