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帶一路”: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

  前言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演講時表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並提出從加強具體的“五通”開始實施這個區域大合作——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貨物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同年的10月3日他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於北、南兩個鄰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顯示這絕非習近平主席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經過頂層設計的戰略規劃和部署,目標遠大。

  2013年下半年“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提出后,2014年開始具體研究部署:在11月4號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行一帶一路的研究規劃,提出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12月9日到1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明確提出2015年經濟工作“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2015年開始具體實施——亞投行的創設與一帶一路的具體落實,前後不到2年的時間。這個戰略構想和部署實施是很快、而且有效率的,體現了中國速度和創新精神。

  這個宏大戰略構想的中心意思,是強調與沿路沿綫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當然,“一帶一路”絕非簡單的利他式對外援助,它是中國在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体後,在邁向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進程中,如何繼續發展、充分利用中國目前擁有的比較優勢,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開展先進技術合作,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是中國從有影響的區域性大國真正成爲綜合性的世界大國進程中關鍵的發展戰略;也是中國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體系的重要舉措。

  一、“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提出的背景

  “一帶一路”的提出絕非偶然,首先,作爲中國新領導層的全球戰略,反映了世界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而亞洲和中國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習近平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世界經濟中心加速東移,這是自歐洲中世紀結束後500年來的重大變局,涉及全球經濟、金融和政治結構變化。 

  其次,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融為一體,中國的對外投資在2014年首度超越外資對華投資,中國正在成為資本輸出國。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前11個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的540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898億美圓,同比增長119%。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資源在外、市場在外、投資、消費在外的“多頭在外”格局日益清晰,已經成為外向型經濟大國。201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3万億美圓(26万多億人民幣),占中國GDP總額的四成以上。“今後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圓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達到5000億美圓,出境旅遊有可能超過4億人次”(習近平2014博鰲論壇講話)。具體而言,一是主要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達到50%以上、鐵礦、銅礦等大宗原材料對外依存度均超過75%。二是市場在外,目前中國是全球120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70多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三是資本和人員在外,國資委主管的《國資報告》近日透露,中國境外國有資產總量已不少於12萬億圓人民幣,赴海外務工人員超過550萬人;2014年出境旅遊達117億人次,消費上千億美圓。 

  第三,是應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瓶頸,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輸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促進沿路沿綫國家經濟發展。一帶一路所經國家大都是發展中地區,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而這正是中國模式和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中國有句話叫“要致富,先修路”;説明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道路交通和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深入人心,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奧秘所在。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輸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強勢政府的推動,帶動投資和產業轉移,推動出口發展經濟,這被證明在發展中國家是最有效的。同時,也解決了中國基礎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為未來亞洲乃至整個歐亞大陸和海上絲路沿綫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大規模的互聯互通、加速物流貿易奠定了基礎。 

  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具體内涵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21世紀最宏大的經濟合作構想。“一帶一路”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内容:

  首先,“一帶一路”不是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而是一種開放包容、綜合發展的新模式。她通過開發、打造幾大經濟走廊——如中印緬孟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哈自貿區、東盟10+3自貿區等的方式,與沿路沿綫國家互聯互通,優勢互補,使各方資源得到充分優化配置,成爲一種系統的綜合開發。目前,中國正在全球50個國家建立了118個經貿合作區,其中有77個處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3個國家,這裏面有35個合作區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沿線國家,42個處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這些境外經貿合作區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平台,也是產業集聚的平台。

  其次,“一帶一路”的目標是設施互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信息流通、標準共通,是沿路沿綫國家共享、共建、共構的建設成果。因此,她是一項系統工程,而不僅僅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這麽簡單。

  第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

  首先是高速鐵路網的構建,据公開資料和學者透露,目前在亞歐大陸共規劃多條高鉄線路,第一條是歐亞高鐵,從北京經滿洲里進入俄羅斯,然後到莫斯科,再到歐洲;第二條是中亞高鐵,從新疆出發經過中亞到達歐洲;第三條是泛亞鐵路,以昆明為樞紐連接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第四條是從南疆喀什出發到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的中巴鐵路。在多條高速鐵路線路規劃同時,最近在領導人訪問過程中,有關國家又不斷提出新的高鐵專案,如中國與東南歐16國領導人達成的巴爾幹鐵路改造項目等。最新的還有正在談判中的,從中國吉林省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跨國高鉄項目。

  此外是高速公路建設,如哈薩克斯坦正在加緊建設境內路段總長2787公里的“歐洲西部—中國西部”國際公路運輸走廊。這條“雙西”公路東起中國霍爾果斯,從南向北穿越哈薩克斯坦境內五州一市,經過俄羅斯聖彼得堡,進入歐洲。公路全線貫通後,將較現在中國經俄羅斯遠東到西歐的線路縮短三成以上。還有從中國昆明貫通整個東南亞的高速公路也在加緊建設中。再有就是港口、碼頭、電力、電訊以及能源輸送管道等建設。

  總體而言,“一帶一路”作爲重大的地緣經濟戰略,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據初步測算,僅貿易一項,“一帶一路”就會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額增加一萬億美圓以上。

  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原則與特點

  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跨國、跨洲的境外建設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平等互利,合作共贏,與沿綫國家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成爲經濟、政治、安全的夥伴。

  其次,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原則,最大限度地融合進當地經濟,使其能夠直接受益,合乎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使之變成是當地民衆自己的事,充分調動當地民衆和政治集團對於建設一帶一路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帶一路”建設能夠順利、持續發展,使沿路國家成爲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第三,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亞投行,都體現出開放、包容、平等的宗旨和原則,這與美國主導的TPP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但中國只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推動者,而不是決定者;中國倡議設立“亞投行”,並且是第一位出資者,但中國不要“一票否決權”。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中國追求的不是自己“獨唱”,而是與沿路沿綫國家的“合唱”。此外,“一帶一路”建設不僅不排斥沿線國、參與國已有的各種雙邊、多邊國際合作,以及參與已建立的各個國際合作組織,而且積極鼓勵與之發展相互合作。這是中國探索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嘗試和具體政策舉措。正如習近平所強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秉承“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要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四、“一帶一路”的安全與戰略意涵

  “一帶一路”是從地緣經濟角度出發的戰略構想,它追求的是合作共贏,互利互助;因此,它與地緣政治的零和博弈、排他式思維有著明顯的不同。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但是,正如前面提到,“一帶一路”是跨洲、跨國的宏偉經濟發展戰略,這樣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在產生重大經濟效應的同時,必然帶來巨大的政治、安全等外溢效應。

  首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能夠有效地緩解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的安全壓力,在中國周邊和世界一定範圍内形成一個穩固可靠的安全屏障。這也是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應有意涵。一個和平、發展、互助互利的周邊環境,無疑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十分有利的外部因素。

  其次,通過“一帶一路”開闢新的經濟帶,打造商品出口的新興市場,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爭取區域經濟的貿易主導權、定價權,進一步鞏固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鏈和發展模式,從而有利於構建全球新的經濟秩序。這是中國從“具有世界影響的地區性大國”轉變為“綜合性的世界大國”的重要路徑。

  第三,亞投行的創設,是“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的金融支撐平台,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途徑與渠道。這將有利於推進亞洲貨幣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線沿路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範圍和規模,推動亞洲金融市場的開放和發展。通過共同推進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的務實合作,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支援沿線沿路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逐步形成中國主導的金融秩序,是中國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体過程中的必然進程。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不應局限在傳統的貿易模式上,更多地將以金融運作的方式進行。

  第四,一帶一路打破了傳統上西方國家以商業、貿易為主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易模式,而是以民生為重點,以幫助當地民衆發展生產、便利生活為目的。這是一種全新的合作思維,是中國所獨有、獨創的,它將大大改變中國周邊地區不發達的現狀,以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方式幫助周邊國家,通過經濟發展實現政治、安全的穩定。這將給世界帶來新的政治、安全、社會發展模式,有利於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

   結語

  總結以上論述,不難看出“一帶一路”是中國在21世紀因應國際國内環境變化,提出的符合自身發展目標的重要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歸屬於地緣經濟作爲,與地緣政治考慮有著顯著的不同。它以和平、合作、共贏、共享的理念,以共同發展、幫助所在國提升社會民生水準作為首要考慮。同時,“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包容的,歡迎世界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積極參與。

  當然,不可否認,“一帶一路”的建設在宏大的經濟效應之外,必然帶來巨大的政治、安全等外溢效應。因爲,周邊地區的和平繁榮與安全、安定,既有利於維護中國的周邊環境,有利於中國的順利發展,也有利於整個亞太地區和歐亞大陸的和平與穩定。

  (發表於2015年6月20日由中評智庫基金會與韓國外國語大學全球安全合作中心及台灣競爭力論壇共同舉辦的“一帶一路與東亞安全趨勢”研討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