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中框架”蘊含的特殊意涵與兩岸政治商談

  “一中框架”是一個中國論述的最新發展,是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及兩岸關係長期的發展變化中,逐漸形成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論論述,她既是大陸對台政策理論創新的產物,也是兩岸關係的核心議題,具有深刻的理論性和現實的實踐意義。因此,深入了解“一中框架”論述的由來,把握“一中框架”的核心內涵,理解“一中框架”的現實效用,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特別是兩岸政治談判的開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引的意義,可以說,未來兩岸的政治商談、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必將在“一中框架”內展開。 

  從一中原則到一中框架的變遷 

  1.一中原則的由來及其內涵表述的變化 

  從兩岸關係60餘年來的發展歷史看,前30餘年兩岸雖然政治上強烈對立,但不存在“一個中國”的認知問題,兩岸都主張一個中國。但八十年代末、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台灣島內民主化進程的演化以及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在國際上爭奪一個中國話語權的鬥爭逐漸突出。島內對於是否在國際上堅持一個中國的提法,也開始出現質疑的聲音,“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論調開始頻繁地出現,島內的反對黨也公開提出“台獨黨綱”(1991)。與此同時,台灣執政當局為因應大陸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主張,在1992年提出《國家統一綱領》,表明當時台灣當局對於國家統一的態度和立場。 

  為了向國際社會及台灣民眾闡明大陸對於台灣問題與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大陸政府發表了《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1993),明確了大陸主張的“一中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 

  由於兩岸關係理論是實踐性極強的理論,任何論述能否成立,均要看她在實踐中的效用與回饋,“一中原則”也是如此。實踐表明,“一中原則”從總體上是需要堅持的,但是其內涵和表述,需要進一步思考、發展和深化,以適應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 

  為了使“一中原則”更加貼近實際,並解決其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表述,使之更富於包容性,更能體現祖國大陸的善意和誠意,為兩岸關係拓展出更大的發展空間,大陸的有關領導及各有關方面都對此作出了深刻的反省與思考。1998年10月14日,汪老與辜老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第二次汪辜會晤時,提出八十六字的“一中新解”:“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與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2000年8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會見台灣《聯合報》系訪問團時,首次提出:“就兩岸關係而言,我們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祖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錢其琛的表述,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中得到確認,成為延續至今、寫入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的“一中新三句”(新一中原則)。 

  值得指出的是,“新一中原則”的最大特點是與台灣“國統綱領”的原則相契合,吸收了“國統綱領”中的理性主張。“國統綱領”在其“原則”的第一條明確指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即“兩岸一中”。這就使“新一中原則”極大地貼近了兩岸關係的現實,也給了兩岸關係更大的發展空間,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2.從一中原則到一中框架 

  實踐無終止,兩岸關係的發展無終止,理論創新也無終止。2008年12月,“胡六點”提出“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什麼事情都好商量。”首度提出“一個中國框架”的概念。 

  2012年2月底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鞏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努力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繼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使台灣民眾進一步認識到台灣和大陸不能對立和分割,維護兩岸關係繼續穩定發展的宏觀環境”,再度提及“一中框架”概念。當年7月,賈慶林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對一個中國框架作出具體闡釋,指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 

  2012年11月舉行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在政治報告中,正式提出“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一中框架”的政治話語地位,以列入黨的政治報告的方式,得到權威確認。其後,中共領導人在正式會見台灣高層人士和授權代表時,多次提及要鞏固和維護“一中框架”。 

  3.“一中框架”得到台灣執政當局正面回應,形成兩岸新共識 

  2013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習吳會”上,獲得馬英九授權的吳伯雄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他說,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一致的立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國民黨首次在“一中框架”議題上做出明確的積極回應,堪稱是近年來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重大進步。 

  吳伯雄的表態,正面呼應了習近平在會見中重申的國共兩黨要“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兩岸執政黨在兩岸關係最核心的問題上達成了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增進了兩岸政治互信,意義十分重大。 

  7月24日在兩岸“中山論壇”會議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我們積極評價國民黨方面明確表示兩岸各自法律和體制均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以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正面回應和積極評價了吳伯雄的講話。 

  吳伯雄講話在島內也引起強烈反響,雖然蘇貞昌等民進黨人士一如既往地提出抗議,但黨內重要人士謝長廷直言吳講話並未“違憲”;許信良更表示正視“一中框架”已不可避免,應當“大膽一中”,提出兩岸比照歐盟模式共組“中國議會”的構想,相關兩岸的任何議題,未來都可以這個架構下討論,也確保台灣在“一中框架”下的空間。 

  從“新一中原則”到“一中框架”,我們看到,這是大陸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又一重大理論創新。至此,大陸的“一中論述”已經基本定型。理論創新,正在實踐中不斷推動著兩岸關係向前發展。 

  一中框架的核心內涵與其體現的特殊意義 

  1.一中框架的核心內涵 

  “一中框架”,是大陸方面新提出的關於“一中”的重要概念。如何看待和分析“一中框架”,以及在一個中國架構下鞏固兩岸政治互信,為開啟兩岸政治談判鋪平道路,是兩岸學界的重要課題。為此,首先要分析“一中框架”的核心內涵和其所蘊涵的特殊意義。 

  原國台辦主任王毅曾對島內媒體就“一中框架”問題的疑問,表示“兩岸一中與兩岸一國,實際上並沒有太大區別。賈慶林談話最重要的部分是,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確立一中的框架。此外,兩岸在此基礎上能求同存異,增加彼此的包容性,賈慶林談話的本意是希望在兩岸互動上釋出更多善意,盡可能在堅持原則前提下,增加彼此的包容性。”

  綜合賈慶林主席和王毅的講話以及學界的分析討論,筆者認為,“一中框架”具有如下重要內涵: 

  第一,明確了兩岸之間並不存在所謂的“主權爭議”,兩岸同屬一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石,也是島內藍綠“統獨”之爭的核心內容。因而,明確兩岸之間並不存在“主權爭議”,一方面封堵了台獨主張;另一方面,構築了兩岸一中的政治共識,擴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一中框架”符合兩岸現行規定,具有現實法理內涵。無論是大陸的憲法還是台灣的法律,都確認兩岸領土、主權的一致性,不可分割。“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這裡首先體現了務實的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兩岸的客觀現實出發;其次,得到兩岸現行憲政體制的支撐;第三,包涵了對對方法理系統和行政體系的預設和尊重。 

  第三,“一中框架”是一個平等的包容性框架。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下,既有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法律體系,也有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治法律體系,包容並存,求取最大的政治公約數。同時,雙方都有責任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第四,“一中框架”是一個富有彈性的開放性架構。構築了政治互信的基石後,即可開始就“兩岸未統一前的特殊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從雙方的政治定位到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什麼事情都好商量。”可以肯定地說,“一中框架”確實是一把開解兩岸政治難題之鑰。 

  2.一中框架體現的包容性及其特殊意義 

  大陸學者李義虎提出,“一中框架”是一個中國原則在和平發展階段的增量型概念,很好地處理了存量與增量的關係,它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保有一個中國原則這個最大的存量,又在此基礎上使容納和平發展內容的增量有所擴張,包容了對方的一些思考、方案中的有益成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變通性。筆者深以為然。 

  對於“一中框架”,台灣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有些甚至是誤解。如民進黨提出的是“要把台灣鎖進一中架構內,剝奪台灣人民的選擇權”等等。其實,“一中框架”並沒有改變兩岸現狀和“兩岸一中”的原則立場,但它對“一中原則”進行了軟性處理,使之包容量更大,其概念更富彈性。大陸學者黃嘉樹指出,“一中框架”是大陸近年來提出的一個帶有創造性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堅持一中原則,但它又不同于原來雙方各自堅持和“各自表述”的一中原則,而是把雙方表述中能共同接受的部分連起來,搭起來,就形成“一中框架”。因此“一中框架”比一中原則更有包容性,它不僅要能包容本方對一中的見解,也要能包容對方的。同時,“一中框架”還包括它將設置一個架子或箱子,把那些暫時解決不了的爭端(如“誰代表一中”?誰是中央?)擱置或封存,儘量減少由這些爭端導致的衝擊波傷害兩岸關係。

  由此觀之,“一中框架”體現了兩岸最大的“政治公約數”,它不僅包涵一個中國的主權概念,更包含一個中國之下的兩岸政治體系概念,同時,它又提供了一個擱置爭議的空間,為兩岸未來開展的政治談判掃除了障礙。因此,“一中框架”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多內涵、更富彈性的框架,它體現了大陸在兩岸關係發展上的創造性思維。未來兩岸的政治對話、政治談判也必定會在一中框架的範疇內開展。這就是“一中框架”的特殊意義所在。 

  “一中框架”的現實效用 

  任何一種理論或論述,都需經由實踐檢驗,特別是兩岸關係這樣實踐性極強的領域,理論的指引和實踐驗證幾乎在同時進行。“一中框架”這個概念在實踐中究竟有何現實效用?筆者思考應有如下幾端: 

  首先,“一中框架”的內涵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包容了兩岸對於“九二共識”的各自表述,易為台灣社會所理解,可以達成更加廣泛的共識,構成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動力。 

  “九二共識”的達成迄今已逾20年,大陸方面認為,其核心精神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而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島內目前對“九二共識”的主要的論述是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歸納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大陸的表述與蘇起的表述存在一定的落差,雖然都是對於事實的總結與歸納,兩岸雙方也都達成默契與接受,但由於這種差異,給反對勢力以藉口,成為他們否認和反對“九二共識”的理由。 

  而如前所敘,“一中框架”中既然包容了兩岸現行的政治法律體系,當然也就無需“各表”了。這樣既可以避開以往的種種“口水戰”,避免了各種政治詞語陷阱,又可以在更加廣泛的程度上凝聚共識,且不易造成誤解和歧見。 

  第二,在“一中框架”下,兩岸互相尊重,各自需承擔按照現行的憲政體制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義務,這樣就可以從憲政層面理直氣壯地反對台獨等分裂活動。 

  台灣未來如果再度發生政黨輪替,新上台的執政黨也必須承認“一中框架”,在“一中框架”下施政。因為台灣的憲政體制是“一中體制”,如果不承認或意圖改變這個體制,就是違憲亂國。大陸絕不會坐視不理。在此意義上可以說,“一中框架”是台灣的守護神和定海神針。 

  第三,“一中框架”也可以為台灣反對黨在兩岸關係上解套,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眾所周知,台灣民進黨對於“九二共識”一直持反對態度,作為在野黨,這樣的行為或許可以容忍,但如果執政,則必然要嚴肅面對如何與大陸達成一定程度的政治共識,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問題。當年陳水扁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在兩岸關係上解套,一度對來訪的美國客人表示可以接受“九二共識”,但由於其以往反對“九二共識”所製造的各種政治話語標籤已經牢牢嵌入綠營人心,要推翻以往政治話語“神主牌”,勢必動搖綠營基礎。在遭到蔡英文等幕僚的再三反對下,最終出爾反爾,收回接受“九二共識”的表態,從而無法與大陸達成基本共識,致使兩岸關係持續緊張,這是造成陳水扁執政失敗的重要原因。2012年初蔡英文競選時,為解“九二共識”之套,也是費勁心機,最後提出的“台灣共識”因為無法獲得兩岸及國際社會的認可,終以失敗告終。因此,尋找能夠為大陸、國際社會和台灣民眾接受、又能不失尊嚴的替代“九二共識”的新論述,成為2016年民進黨大選競選人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議題。 

  由於“一中框架”具有如上所述的包容性,開放性和法理的現實可行性,因此,接受“一中框架”,無疑是民進黨的最佳選擇。事實上,“一中框架”是一個尊重現狀、維護現狀的論述。而維護現狀,是目前島內的主流民意。只有遵從主流民意,才能獲得民意的支持,也才能取得選舉的勝利。民進黨諸公,對此應慎重思考,千萬不要以為現在執政當局的施政失當就能輕鬆幫助民進黨在2016年取得勝利。退一步說,即使僥倖得手,如果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不能與大陸達成基本的政治共識,也就不能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這樣的執政結局必然會是失敗的! 

  結語 

  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進入鞏固深化階段,突出問題是兩岸如何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但現在來看,由於島內政治環境已經高度民粹化、政黨政治難以調和,政治氛圍極度惡化,兩岸開展政治談判的時機尚未成熟。目前只能經由民間學術探討的方式,先行開展對話討論,為未來兩岸正式開展政治談判尋找路徑,探索解決難題和爭議的方式方法。 

  對於“一中框架”論述的討論,就屬於兩岸民間學術探討的重要內容。如同台灣媒體所言,“一中架構”也好、“一中框架”也罷,用大陸學者的概念來說,這就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架構。對大陸方面來說,這是確保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道路上不會逆轉、倒退的框架,對台灣來說,這則是確保兩岸不武、進而讓台灣拓展經濟與國際空間的基礎。明乎於此,就有必要向台灣社會大力宣揚、闡發“一中框架”的理念,促使台灣社會明瞭“一中框架”的核心意涵,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兩岸政治談判的開啟,做理論和輿論的鋪墊,凝聚民意,打好基礎。

  註釋:

  [1]宋丁儀:“王毅:主動澄清兩岸一國疑慮”,台灣《旺報》,2012-8-11
  [2]中國評論月刊183期《以增量改革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路徑與選擇》 
  [3]《和平發展:不變的旗幟》“華夏經緯網”2012-12-19
  [4]《陳水扁一度接受九二共識蔡英文發文反駁》鳳凰網2011-04-20
  [5]台灣旺報社論《憲政是一中架構不可動搖的基石》2013-6-25

  (2013年10月上海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論文,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2月號,總第19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