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黄詠雩先生屬於中華民族

  福五先生安排我發言,我自知講不出什麽新意,但却之無功。

  我想講三個“感謝”。

  第一,感謝横江村委及黄敏力書記,感謝横江小學及肖樹堅老校長。今年五月,村委會正式啓動爲紀念黄詠雩先生的相關工程,今天我們在横江小學隆重舉行黄詠雩先生塑像揭幕儀式,僅僅半年時間,足見村委會的熱情與效率。衆所周知,黄詠雩是南粤文化名人,是横江小學主要的創辦人,是横江鄉人的光榮。

  1975年一個冬日,黄老先生在廣州市耀華大街30號家門前,踏上凳子,用一根細繩掛曬幾條臘肉,不料脚下不穩摔倒,頭顱在地板上重重碰撞,竟至昏迷不醒,十多個小時後溘然逝世,終年73歲。現在55歲以上的人們大概心中清楚,在那個社會混亂、物資缺乏的年代,幾條臘肉意味着什麽?然而我們却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南粤文化名人。

  我認識黄老先生,因爲我們曾經是“街坊”(鄰居),且我與黄老的孫子黄中羊是小學同學,自小就目睹黄老的風采,但“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個懵懂少年,談不上對黄老詩詞文章和文物鑒賞的成就有所認識。時間飛逝,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在此懷念黄老先生,感受更多的是痛惜。

  第二,感謝廣州市政協和荔灣區政協。如果没有你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没有你們熱心支持,細緻組織,黄詠雩先生的詩詞文集不會取得如此圓滿的出版。包括今天的紀念活動,市和區政協是出了大力的。“實事求是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勇氣。”(陸定一語)

  第三,感謝黄氏家屬,感謝黄福五先生。你們能够不失時機地結集出版《天蠁樓詩文集》,我以爲,至少是填補了嶺南文化在這一歷史時期、這一領域的空白。對有志於研究黄詠雩詩詞文章的學者文人,《天蠁樓詩文集》就像一座“富礦”——藴藏了詩詞,歷史,社會,經濟等等各方面的知識學問,我期待並相信後人會有所收穫有所作爲。黄詠雩先生不僅僅屬於黄氏家族,他屬於廣東,屬於我們中華民族。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

    (羅裕潮,南方日報社委、老記者協會主席。)
    (作者:羅裕潮)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