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憶詩詞家黄詠雩先生

  最近黄福五兄送給我一套其尊翁詠雩先生撰寫的《天蠁樓詩詞》一九九七年印本。記得七十年代初,詠雩先生曾對我説,他把所寫的詩詞和文稿請人繕寫三份,一份寄給葉恭綽(曾任中央文史館長),一份送給廣東文史館,一份自己保存。我問他有没有出版的打算,黄先生説:“我已年届古稀,不打算出版了,讓後人處理和評説吧。”二十多年過去了,不意福五、福禄世兄及諸昆仲經過大量的工作,終於使全套四册的杰作出版。不但黄老的親朋戚友感到高興,其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寬慰吧。

  我認識詠雩先生,始於四十年代抗戰勝利後,那時在廣州出版的《廣東日報》有個叫《嶺雅》的副刊,半月出版一期(前五十期的主編是中大陳寂教授,以後的主編是詩人傅静庵)。這個以舊體詩詞作品爲主的副刊,爲當時嶺南的文人、教授和詩詞愛好者提供了作品交流的園地。那時在《嶺雅》經常發表作品的有葉恭綽、冒鶴亭、廖恩燾(廖仲愷之兄)、黎六禾、張叔儔、劉伯端、黄詠雩、張採庵、佟紹弼、黄耀啓、朱庸齋、李曲齋、阮退之諸先生和詹安泰、黄海章、吴三立、方孝岳、李滄萍、羅球等教授。辛亥革命元老陳融(字協之)也爲《嶺雅》撰寫《黄梅花屋詩話》的長篇連載。當時我只有二十歲左右,正在大學唸書,由於愛好詩詞,經佟紹弼、朱庸齋兩位老師介紹,有幸認識以上諸位前輩,在唱酬吟咏中,叨陪末座。尤其是住在西關一帶的曲齋、少痴、孝則、庸齋和書畫家謝熙、張韶石等先生更時有聚會。那時在廣州的詩書畫家都喜歡工餘之暇到第十甫蓮香茶樓夜茗,説詩談詞,交流近作,另有一番情趣。黄詠雩先生也是這裏的座上客。我年紀最輕,能在第一時間拜讀各位大作,學到不少東西。

  黄詠雩先生那時住在珠璣路,我常隨庸齋師前往訪候,還兩次應邀參與名厨主理的家宴。詠雩先生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且勤於執筆,每次見面,幾乎都有新作出示。我們拜讀之後,他都作一些必要的説明和解釋。他所寫詩詞,喜歡僻調險韵,且擅用典故,叙事抒情,渾然一體。如非根基深厚,體會至深,决不能有此佳構。

  解放以後,運動接二連三而來,詩人聚會少了,蓮香樓夜茗已没有人來。但住在西關一帶的諸先生,有時仍到李曲齋兄居住的泰華樓串門。有時一兩個月也聚餐一次,采用合作制,各自掏腰包。起初詠雩先生也有參與。後來“土改”、“三反”、“五反”受波及,便不見他前來了。以後政策逐漸落實,是非界綫分清,當時擔任廣州市長的朱光同志多次到他府上探望,并親自撰寫對聯相贈,聯語雲:“高吟南岳百二韵,世德東京千頃波。”原來一九五六年,詠雩先生曾到兩湖一帶旅行,賦得《岳陽樓》、《武昌》、《漢口》、《洞庭》、《望岳》、《長沙吊屈賈二賢》等近體詩及古體詩“南岳百二韵”。下聯出自《後漢書·黄憲傳》:東漢末年郭泰很器重黄憲,説“叔度汪汪若千頃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讚揚黄憲心胸開闊,度量寬廣。世德就是指黄氏的始祖黄憲,當時東漢的國都已遷往東京洛陽。意思是希望詠雩先生的氣度像乃祖黄憲那樣寬廣,過去的事就不要耿耿於懷了。可見朱光這副對聯不是一般應酬之作,而是結合詠雩實際情况,有所爲而發的,既可看見他聯語工整,内容含蓄的才思;亦可看到他與詠雩先生之交情。

  黄詠雩先生一生亦商亦文,但主要精力都放在詩文方面,從他的四卷作品中可見全豹。“讀萬卷詩書,游萬裏山河,寫千首詩詞,交四方文友”,可以説是他數十年生活的概括。他弱冠之年便從游大儒簡竹居,是朱九江先生的再傳弟子。此後亦商亦文,曾隨乃父顯芝公以糧食支援孫中山革命事業,後任廣東省第一届商會主席,曾參與十九路軍抗日之勞軍活動,在家鄉南海又資助教育事業,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事情。結交的朋友大多是詩人、詞人、畫家、學者、教授,真説得上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在詩壇中早有“四黄”之美譽,與黄祝蕖、黄慈博、黄任恒並稱,當時詠雩年紀雖輕而能與老輩並列,可見其文采風流之一斑。

  黄詠雩先生比我年長二十餘歲,承蒙不棄,以忘年交視之。五十年代初定居茅舍暢秋堂,又得詠雩先生以“鷓鴣天”詞題贈致賀,詞雲:

  叩玉彈珠輾麝塵,一簾香夢伴憨雲。

      西風吹得秋魂醒,賸遣霜英瘦似君。

      清秘地,懶迂身。夔門螭鼎貯芳春。

      畫中定是雲林閣,添個當時洗樹人。

  此外,我曾與詠雩先生分咏“雁來紅”、“送友人之港”等詞章。與詠雩相交,使我寫作意境更加開闊,水平不斷提高。我詩詞拙作發表前常請他過目。凡一個字詞的推敲,一個用韵的提點,詠雩先生每不厭其煩陳述己見;但他從不把己意强加於人,而是以商量口吻討論。謙謙君子之風,使我深受感動,使我獲益良多。他還向文友推介我當時在《廣東日報》另一副刊(佟紹弼主編)發表散文連載《一詞一事》,對後進的鼓勵、扶持不遺餘力。

  前月羅雨林先生請我參加《天蠁樓詩詞》的重新出版編輯討論會,得與福五、福禄兩位世兄見面,並獲悉《天蠁樓詩詞》再版將由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和廣州市荔灣區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主持,由羅雨林先生任主編,聆此喜訊,我歡欣莫名。詠雩先生雖然没有親眼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四人幫”垮臺,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之花正在祖國大地盛開,《天蠁樓詩文集》重新出版,公開面世,黄詠雩先生也可安享其成果了。

  一九九八年十月三日
  (本文收録於:鄧圻同著《暢秋集》第55-58頁 (廣州市荔灣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輯  1998年12月出版)。)
  (作者:鄧圻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