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西規劃與建築文化在五邑僑鄉的融合

  廣東潭江流域台山、開平、新會、恩平、鶴山5縣市,史稱五邑,以華僑衆多、人文昌盛,享有“中國第一僑鄉”盛譽。這些華僑絶大部分是鴉片戰争以後出國的,他們主要僑居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美國、加拿大等地。身居异國的五邑華僑,一方面保留着中華文化傳統和基因,另一方面又浸淫於西方文化影響,在他們身上深刻打上中西二元文化的烙印。他們通過各種途經,保持與本鄉聯繫,將西方文化移植過來,並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兼具兩種文化特質的華僑文化。這種跨地域、跨民族的華僑文化,作爲嶺南文化一部分,在文化各個要素和層面上都有所表現,其中最直觀、又有典型意義的一個方面,是西方的城鎮規劃制度和有文化符號或凝固音樂之稱的建築文化,主要是指騎樓和碉樓這兩種建築。它們在五邑僑鄉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展示土洋兩種文化在當地的融合過程、性質、特點,而且它們的文化風格、歷史影響,對認識華僑文化地位和作用、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也將提供歷史借鑒和决策參考。但已有對華僑文化在這方面的研究,多囿於建築形態及其技術層面分析,以及作爲一般建築景觀的介紹,却罕有從文化傳播和融合視角研究它們在文化融合、涵化和文化創新貢獻。本文擬從作爲文化地理主要組成部分的文化景觀視野出發,結合這些建築的歷史過程,作上述内容的探索的嘗試,以求教於方家。

  一、廣東五邑僑鄉的歷史地理背景

  位處珠江三角洲西南的五邑僑鄉雖然也有一定山地丘陵,但潭江流量大,水網稠密,常罹水患,淹没田園廬舍,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這個地區開發較早,唐代以來相繼置恩平、新會等縣,宋代以後,大量嶺外人口遷來,並采取聚族而居方式。姓氏、宗族之間往往爲争奪山林、水源或風水問題等發生矛盾和争奪。清咸同年間(1855-1867年),粤西含五邑地區持續10多年土客械鬥[1]。大量人口外逃,導致百業凋零,盗匪乘機而起,弄得五邑地區鷄犬不寧。各村自保聯防,成爲預防匪患一種有效手段,碉樓也由此應運而生。

  鴉片戰争以後,五邑地區人地矛盾十分尖鋭,如新會,在道光年間“計每口得田不足一畝,一畝三人,歲以谷三百斤爲率,是每口僅得半年之食“[2]。台山年産糧食,只够全縣60萬人“支半年”需求[3]。開平以人多,“地不足以容身”[4],民生困苦。而戰後新開發美洲急需大批勞動力,成爲五邑移民首選對象。經多年拼搏,一些華僑漸有積蓄,僑匯增多。基於根深蒂固傳統文化因素影響,這些華僑除在家鄉興辦實業以外,也投資修建房屋。僑鄉丁壯多外出,留下老弱婦孺,更成爲盗匪劫掠目標,這同樣加速了碉樓興起。

  1902年江門開埠, 1920年新寧鐵路建成,沿綫新興起台城、三埠、赤坎、沙坪等工商業城鎮,要求按照利於商品流通來規劃和布局。民初,繼廣州之後,五邑地區拆除城垣,開闢馬路,興起城市建設高潮。在這種背景下,華僑首先將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和建築形式引入城市建設中,從而揭開中西規劃和建築文化在五邑僑鄉融合的歷史篇章。

  二、城鎮規劃布局體現中西文化融合

  近世西風東漸,西方城市規劃布局制度首先流佈廣東,並在澳門、香港、廣州等城市實施。五邑僑鄉也屬其列。據光緒《新寧縣誌》,台山縣城原有18街3巷,同姓8裏,呈東西、南北走向。1922年開始,台山由縣長劉栽甫主持,成立市政建設辦事處,在拆除城墻基礎上,按歐美規劃和建築式樣,重建西門路、縣前路、環城北、南、西路,改建南昌路、中和街、北盛街等10條馬路,以及其他道路、市政工程,形成新商業中心。馬路平直寬闊,井然有序,縣城面貌焕然一新,經濟迅速發展,台城被時人交口稱譽爲“小廣州”[5]。江門市1925年成爲省轄市,即新建多條馬路、運動場等公共設施,不久又制定市政建設大綱,建設工業區、商業市場、僑眷住宅區等,成爲一座嶄新工商業城市。此外,開平赤坎、鶴山沙坪作爲縣城,也按西方規劃制度開展城建,與台城、江門等一樣,形成以騎樓爲街景新城區,如開平市永福路、新華路、風采路、中和路等騎樓街;台山東華路、通濟路、北塘路、健康路、縣前路、南門路等騎樓街都是受西方整體式網絡布局思想影響,整體連片布局,與廣州等一些城市鏤空式非連續布局不同,反映接受西方文化差异,這些城鎮騎樓其格局大部分留存至今。

  在五邑墟鎮鄉落,西方城鎮規劃制度也滲入其中,這主要反映在巷道用地和其他公共附屬設施布局上,實行統一劃分宅基地,統一規定建築物占地面積,統一安排道路網絡和排水系統,統一規範民居建築式樣和附屬建築,統一種植風景樹種等,這顯然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零亂的傳統的鄉鎮布局形制有很大區别。最典型事例如開平塘口、赤坎等鎮村落,呈梳式格局,主要巷道縱横相交,縱巷道寬約1.5 m,横巷道寬0.9 m,將房屋分隔,利於防火,祠堂、水井、畜欄、厠所、糞池等公共建築分佈在村子兩頭或防護林中,形成功能分區明顯、布局井然有序、環境優雅、安全舒適方格網狀平面結構。又如台山海宴鎮甄姓村,該姓成員原分佈在4個村落。光緒年間(1875-1908年),生齒日繁,出現地狹人稠現象,重新規劃村落,全族5 600多人被安排在新舊兩圍共93村[6]。其配置格局與上述開平新建村落完全一致[7]。這些新規劃興建村落,加上西洋建築風貌,文化景觀獨具一格,卓然屹立於五邑大地,故被稱爲“加拿大村”、“南洋村“等。因五邑華僑集中的中美洲曾是西班牙殖民地,幾個世紀以前,當地市鎮和村落布局已采用方格網狀[8]。五邑華僑憑藉他們的印象、風景畫、明信片、相片之類將這種規劃布局移植於家鄉。如著名開平塘口“立園”作爲一組由中西風格别墅和小花園搆成的建築群,其景點設計參考《紅樓夢》中對大觀園景致描寫,其周圍運河或圍墻類似中國古城垣,園中雷峰塔、打虎鞭等建築又不乏中國傳統風水韵味。更典型的如開平蜆崗和百合區某村落,布局爲方格網狀,但村落選址、村前後有近乎半圓形風水塘,或小山,種植風水林,塘前布置曬坪[9],村落一般坐北朝南,既符合廣東氣候特點,夏納凉風,冬避北風,又與中國“南尊北卑”建築思想相一致。在這些鄉鎮中西城鎮規劃布局和建築文化達到完美整合。

  三、騎樓建築反映中西文化融合

  騎樓原爲適應地中海一帶地理環境而出現一種敞廊式建築,有“廊房(bungalow)”、“拱廊(arcade)”等名稱,具有集商業、居住、人行交通、休息、娱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優點,因而備受濕熱氣候地區的歡迎。後隨着歐洲殖民主義擴張,騎樓傳到印度和南洋,繼在20世紀初傳入廣州和華南一些城鎮。在我國,騎樓一稱初見1912年廣州市政廳頒佈《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第十四款有曰“有脚騎樓“之稱,後簡稱騎樓。這種建築既有西方敞廊式商業建築特點,又結合廣東三間兩廊民居傳統格式組合而成,因而普遍被認爲是中西建築文化結合的産物。其優點在於作爲一個開放空間,既能直接面對顧客,做活生意,又適應嶺南炎熱多雨氣候,故産生以後迅速獲得推廣,在僑鄉尤甚。20世紀20-30年代,騎樓在五邑地區接踵而起,成爲新建城鎮最主要建築景觀。據林琳統計[10],廣東各個市縣現存部分騎樓總共4 984棟,其中分佈在五邑之開平市區、赤坎、江門、台山的有2 236棟,占採樣總數44.90%,次爲五邑以外珠江三角洲地區,有1 444棟,約占29%强。五邑能成爲廣東騎樓一個集中地區,除了當時廣東省政府硬性規定新辟城鎮必須采取這種建築形式以外,主要還是適應五邑工商業發展需要。1902年江門開埠,1920年新寧鐵路建成通車,促使墟鎮大量增加。台山縣在道光年間(1821-1850年)有墟鎮52個,光緒十九年(1893年)增至75個,抗戰前夕又上昇到77個[11]。另據有關縣誌,清咸豐到宣統年間(1851-1911年),五邑各縣墟市數量,開平爲24個,鶴山爲26個,恩平爲22個,共72個,到民國時期,三縣相應增加到58個、63個和32個,共153個,增加了1.1倍[12]。很顯然,騎樓首先是受商業發展驅動的,五邑騎樓也由此而勃興一時。

  基於廣東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异,内地騎樓數量少,類型單調,規模小,體量輕,多采取中國宫殿或民居式屋頂,即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上占優勢,如粤北、西江地區,甚至惠州一些城鎮騎樓即屬其列。但五邑地區一是華僑遍佈世界各地,引進建築形式多樣;二是僑資雄厚,加上20世紀20-30年代,地方政府鼓勵華僑回鄉投資,開展大規模建設,故所建騎樓風格多樣,規模大、體量重。開平赤坎、台山台城騎樓街,即爲僑資所建,或沿河、或沿路擺佈,縱深大,其平面類型既有單開間式,也有雙開間式和多開間式,如台城即有不少騎樓是雙開間并聯組合型的,江門長堤路中華酒店則是三開間型,成爲當地標誌性建築。但五邑絶大多數騎樓又爲單家獨户式,突出樓主財大、尊貴氣派;開平赤坎鎮即有不少騎樓采取單間式,蔚爲壯觀,多保持至今,成爲城市文化遺産。至其建築立面類型,除中國傳統形式以外,計有上部爲三角形構圖,開間大小變化,運用曲綫、曲面等波形立面等特徵仿巴洛克式;具有拱形窗和穹窿頂,以及壁柱形式的仿文藝復興式;强調建築造型中數學比例關係意義的仿古典主義式;通透、輕巧的南洋式等,异彩紛呈,各具特色。據統計[13],在廣東現存4 720座部分騎樓中,五邑僑鄉有2 238座,占全省的47%,包括中國傳統式、仿文藝復興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主義式、南洋式、芝加哥學派式等,分别爲290座、625座、1225座、15座、72座和9座,相應占全省同類形式騎樓的18%、64.6%、72.2%、35.7%、28.9%和6%,五邑僑鄉堪稱是騎樓建築文化一個博物館。其中仿文藝復興式以台山最多,仿巴洛克式又占全省大部分,顯見五邑是西方建築文化在廣東一個最重要登陸區。

  問題不僅在於西方建築能深深植根於五邑肥田沃土,還在於它與當地文化有機結合,達到文化創新。第一,至今在五邑地區尚未發現騎樓建築設計圖紙,但憑華僑對西式建築印象、圖畫、明信片、照片等加以學習、模仿,依靠當地工匠聰明才智,終成杰構;第二,在上世紀初水泥、鋼鐵工業在廣東尚不發達條件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磚木結構,或少量水泥、鋼材,建成新式騎樓;第三,騎樓平面布局上采用廣東地區常見竹筒屋,但立面爲騎樓,使外來文化要素發生重組,達到兩種文化有機組合;第四,騎樓雖有多種形式,但不少碎部仍體現中國風水建築思想。如仿巴洛克式騎樓爲三開間,女兒墻裝飾有渦旋,中間有類似碑亭構件,中置神龕,都爲傳統文化體現。又如南洋式騎樓,女兒墻上開個圓洞,减少台風壓力,又適應廣東炎熱氣候,使建築顯得通透,也是一種獨創。

  四、碉樓龢民居建築中西文化基因與融合

  清末民初,直到建國前夕,爲適應五邑歷史地理環境的需要,一種兼具防衛、避灾和居住功能的碉樓建築與騎樓差不多同時興起,成爲五邑僑鄉中西建築文化珠聯璧合另一大景觀。

  清初,在開平一帶已出現一種碉樓式建築,現赤坎鎮三門裏關氏家族建於明嘉靖(1522-1568年)碉樓,稱”迎龍樓”[14]。清末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建碉樓在五邑蔚爲風氣,開平過去有碉樓數千座,經歷代戰亂,現僅存1 883座[15]。台山盛時有碉樓5 000多座,恩平、新會、鶴山也有數量不等碉樓。但也有個别地方,碉樓特别多。如台山市斗山鎮南華村,僅60多户,有碉樓18座。但五邑碉樓建築年代不同,樓主人僑居世界各地,故其建築風格豐富多彩,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整合歷史過程和特質。這反映在多個方面,首先爲碉樓立面形式多種多樣,一是傳統屋頂式,屬於早期碉樓,有懸山頂、歇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二是仿意大利穹隆頂式,爲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大教堂屋頂的簡化形式;三是仿歐洲中世紀教堂式,體型碩大,尖頂有十字架;四是仿中亞伊斯蘭教寺院穹頂式,屋頂呈圓拱形;五是仿英國寨堡式,外觀呈方形,上有圓柱形和半六角形望臺;六是仿羅馬敞廊式,主要在挑臺柱廊中有拱形和橢圓拱形空間,具瞭望、生活兩種功能;七是哥特式,立面挺拔,尖頂直逼雲霄,意象昇騰向上;八是折衷式,保留西方古典拱穹、尖頂窗洞、卷草托脚、仿石柱式等;九是中國近代式,爲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與外來形式結合的産物,既有穩健的實體,又有傳統柱廊挑臺,還有坡頂與平頂相結合的屋頂。這些形式碉樓,立面和造型以西式爲主,保留部分嶺南風格,使用材料以鋼筋水泥爲主,也有部分磚石木材;其次爲碉樓也和上述騎樓一樣,也是缺乏外來圖紙情况下,由華僑與當地工匠結合地方環境興建的,也不乏創新。如出於防衛需要,碉樓頂設懸挑的“燕子窩”,可以居高臨下,憑藉廣闊視野,搆成交叉火力網,射擊匪盗,乃五邑人獨創。

  碉樓無論外觀還是内部陳設,都反映了中西兩種文化融合和共存共榮、協調統一。碉樓大門對聯所書内容完全爲中國文化,如開平百合區均和村一座碉樓聯曰:“蛟騰鳳起,桂馥蘭芳”,又一座碉樓聯曰:“行道有福,與德爲鄰”。樓外部灰雕多飾以石榴、佛手、喜鵲、麒麟、梅花鹿、鰲魚、蔬菜、琴、荷花、中國結、金錢、龍鳳等圖案,喜、福、壽等字形,以及壁畫、山水畫、歷史人物、中國古詩詞等。如開平塘口新開裏一座碉樓,即在門楣上書寫王羲之《蘭亭序》部分文字,它們充滿了嶺南建築風情。這些雕飾與西式草、纓絡、渦卷、走獸和幾何圖形,特别是山花、三角形、曲綫形等充分體現濃厚巴洛克建築風格相匹配,達到兩種文化完美結合。

  碉樓内部空間,廳堂一般設祖宗神壇(臺),以及天官、竈君等神只神龕,擺設嶺南式紅木傢具、雕花木床、皮箱(金山箱)、竹木器具和中式服飾等,窗户爲典型滿洲窗,掛中國山水壁畫、對聯等。但又不乏銀質餐具、地板墻、地毯、吊燈、壁爐、浴缸、抽水馬桶、沙發、留聲機、抽水機、水槍、油畫等西洋器物和藝術作品,其中還有飛機、輪船、小轎車等反映西方近現代工業文明的壁畫,體現樓主人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與情趣,也説明僑鄉人以一種健康心態和寬廣的襟懷接受、吸收這些异質文化,並與本土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和諧、協調文化風格,堪爲嶺南文化一個縮影。無論作爲防衛、居住或兩者兼備功能的碉樓,其命名都充分反映中國文化傳統。作爲通名使用的有“樓”、“廬”、“臺”、“别墅”等,除個别表示方位碉樓如:東樓、南樓、北樓和公共活動的“衆樓”、巡視作用“更樓”等,絶大多數以寓意命名,按其性質大致分爲以下幾類:

  震懾:振安、振武、振聲、鎮亮、振昌、捷安、興安、治安、衛安、衛祺、長安、永寧、安懷、舉安。

  安居樂業:普安、静安、合安、居安、吉祥、東寧、雙安、隆興、惠安居、北樂、美南。

  福禄壽:福星、天禄、壽田、百歲流芳。

  倫理:親義、宣德、五和、崇禮、賢德、啓明、遵仁、明達、品吾、中堅、賢昌、惠民。

  功名:國賢、寶樹、榮桂、迪光、光周、耀華、華焕。

  環境:景星、雲幻、月波、竹林、大觀、蘭廳(别墅)、光天化日、山頂葫蘆、登春(臺)等。

  這些樓或廬命名,横書於它們頂部,有的大門配以對聯。如開平蜆崗南興裏“門迎百福時時有,户納千祥日日來“,百合鎮坪口村“衛祺”樓聯曰:“衛據三河地,祺開五福圖”,塘口鎮龍蟠村華焕樓門聯則曰:“聚寶財旺福自來,天時地利人和貴”,百合鎮永興村凉亭曰:“喜雨名亭到底功歸北極,熏風滿座隨時來南方”等,都反映樓主人志望和追求。其價值取向仍未能擺脱中華傳統文化範疇,也説明僑鄉文化仍深深植根於本鄉本土。

  五、歷史價值和影響

  上述五邑僑鄉規劃和建築文化,不僅在當時稱盛一時,至今日其意義也未泯滅,值得借鑒、傳承和開發的價值頗大。

  1.這種歷史文化景觀是廣東,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從傳統社會走向近代社會的一個文化景觀見证。自此,西方規劃和建築文化不斷從沿海向内地傳播,對塑造近代城鎮新風貌,起了示範作用。

  2.這些歷史文化景觀,不但展現了廣東華僑文化開放、自信、包容、創新的文化風格,而且也代表了嶺南文化在這方面的特質,這對今天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提供了歷史借鑒。

  3.這些建築文化景觀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立面和内部豪華陳設的最大特色是張揚、炫耀,突出個性,風格各异,充滿了建築美學的魅力,因而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正作爲一筆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4.廣東騎樓已被歷史和實踐驗证是一種適應嶺南的地理環境、充滿人文關懷的建築,在近年舊城改造中被大量破壞後,人們重新審視和發現它的價值,正在城市建設中大力恢復或新建(如在廣州),顯示騎樓價值在嶺南的回歸;而五邑龐大的碉樓群,爲全國獨有,備受各方關注,已被列入中國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文化遺産的名單中,恰是它歷史價值之所在。

  六、小結

  廣東五邑僑鄉中西文化交流、融合過程和文化景觀反映在多個文化層面上,最直觀的是城鎮規劃布局、騎樓與碉樓建築等。它們充分展示五邑華僑在吸收西方文化並與本土文化相結合上表現的大膽的文化創新,與當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有機結合的智慧。它們作爲歷史文化遺産,經受了時間考驗,現已被認爲是適應曆史地理環境、調適人地關係達到和諧共存一種良好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説,華僑文化也是一種時代先進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尤其是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中,應予繼承和發揚,達到歷史爲現實服務之目的。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誌·華僑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143.
  [2] 光緒新會鄉土志,卷9.
  [3] 鄭德華.台山僑鄉成因及其剖析,見台山文史,第4輯,1987.
  [4] 宣統開平縣鄉土志,户口.
  [5] 新編台山縣誌,城市建設[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6] 宣統海宴都鄉土志,卷4.
  [7] 張國雄,劉興邦.五邑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2.
  [8] [美]德伯裏H J.人文地理:文化、社會和空間[M].王民,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180.
  [9] 陸元鼎,魏彦鈞.廣東民居[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0:23.
  [10] 林琳.廣東地域建築——騎樓的空間差异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1:75.
  [11] 廣東省誌·華僑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145.
  [12] 司徒尚紀.珠江三角洲經濟地理網絡的嬗變M嶺南史地論集[C].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4:106.
  [13] 林琳.廣東地域建築——騎樓的空間差异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1:75.
  [14] 李玉祥.老房子·開平碉樓與民居[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6.
  [15] 同[14].

  (本文原載《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收入本文集改稱今名)

  (許桂靈,廣東省委黨校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司徒尚紀,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地理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