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走過僑墟樓

  離開廣州往粤西方向,車過九江大橋進入五邑大地,看到廣闊的城鄉田野間分佈着許多中西結合建築風格的古樓,彌漫着一種獨特的文化氣息,即刻讓人有一種與衆不同的感覺,静謐許多,平和許多,淡然許多,讓人不由自主地記住了這一片迷人的土地。

  那些古樓,並不只是廣爲人知的開平碉樓,還有一種叫“僑墟樓”,主要分佈在台山。什麽是僑墟樓?以前没有聽説過。多次出差到台山,也没有聽人説過台山有僑墟樓,路上看到那些古樓以爲也是與開平碉樓差不多。第一次知道“僑墟樓”,是拜讀了黄偉宗老師發給我的《保護開發“僑墟樓”遺存,開拓研究“廣僑文化”》的調研報告。黄偉宗老師在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僑墟樓”概念,他認爲台山的僑墟是中國傳統農村墟日的集市,又是與海外通商的集市;僑墟都是以騎樓、碉樓、洋樓等建築爲主體,故可統稱爲“僑墟樓”;僑墟樓的歷史、功能、建築都是中西合璧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載體和生動體現,是台山獨特的文化遺存。他還用“貫通中西古商市,獨佔鰲頭僑墟樓”兩句話來概括僑墟樓的特徵及文化内涵,並提出了保護和開發僑墟樓的建議。

  黄偉宗老師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和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12年11月15日,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和台山市政府聯合舉辦了中國首届廣僑文化(台山)學術研討會。我受邀參加了會議,隨同考察了汀江墟、海口埠、浮月洋樓和斗山墟等僑墟樓,聆聽了專家學者的研究心得,對僑墟樓及其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想到了僑墟樓的保護開發問題。對僑墟樓、僑墟文化及廣僑文化進行研究和挖掘,很有意義,這是對文化的重視,也是文化自覺、自信的表現。在研究的同時,進行保護和開發也是題中之義,不可或缺。專家也都對僑墟樓保護開發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相信台山市政府部門也會制定相應的規劃。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的保護,那些歷經百年風雨滄桑,並已疲態畢顯的僑墟樓,將會在人們不經意之間逐漸消失,那將是很可惜的事情。因爲,僑墟樓承載着台山人奮鬥拼搏、開放包容、務實創新、追求富强的精神,流淌着海外台山人心係桑梓、建設家鄉的情感,凝結着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韵律,並與台山鄉村田野和諧相伴,因台山而存在,台山也因僑墟樓更添魅力。保護是必需的,如何開發呢?雖説開發與保護不是絶對的矛盾,但矛盾是存在的。保護需要成本,開發追求經濟效益,爲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扺消成本,需要加大開發利用的力度,加大開發利用必然不利於保護。太多的現實例子告訴我們,不可能實現絶對的兩全其美。江南一些美麗的水鄉村落,原住村民全部搬遷,騰出來的房子轉作商輔,房子裏面没有“主人”,原來濃郁的生活氣息已散去,村落化身如影視城般或成了維持旅遊景點的道具,保護的意義基本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開發是需要的,我們不反對開發,但不提倡以經濟爲主要目的的開發,甚至過度開發。

  難以想像僑墟樓里人頭涌涌,遊人如織,這不應該發生,也不應該成爲保護和開發僑墟樓的目的。當然,從僑墟樓的現狀和特點,以及台山的地理位置來看,似乎難以出現這種情况。我倒願意看到,僑墟樓經過悉心的修復、整理和有節制的“文化性開發利用”後,仍静静地聳立在台山城鄉的河岸邊、田野上,依然在晨曦夕照中散發出迷人的氣質。僑墟樓的獨特氣質是天然的歷史的結晶,不需要喧嘩的張揚,更不需要衆多遊人前來恭維和捧場,僑墟樓的存在是因爲一段歷史,這段歷史裏具有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並不是爲了歷史過後的遊人。僑墟樓在今天仍然有價值,也是因爲它藴藏着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以及它體現的台山地方經濟文化傳統。

  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需要走進市場,走向全世界廣爲人知,也並不是所有的文化景點都耐得住人來人往。有的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濃厚的文化,它需要一種低調或有點神秘的色彩來保護,不喜歡太多人前來打擾,不願意人們在它面前“驚呼”、“大叫”、“被驚醒”,它内心深處只想與周圍的山川河流、鄉村田野,以及父老鄉親們相伴,爲它的這些友好鄰居提供一些文化氣息,爲這片屬於它的土地添抹一點色彩。

  我還想到嶺南文化的梳理問題。文化需要創造和積累,也需要挖掘、研究和梳理,然後在此基礎上改革和創新,文化之脈才會延綿不絶。廣東並不是“文化沙漠”,廣東這片土地産生了燦爛的“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對“文化沙漠”的論調不必過於敏感和急於辯駁,我們需要的是對嶺南文化的認真整理和研究,梳理清楚嶺南文化之脈,讓人們清晰地感知嶺南文脈的跳動,爲之感動和感染,並接續和傳承,讓嶺南文脈流向更遠更遼闊的時空。

  我很敬佩黄偉宗老師和他的珠江研究會團隊的文化理念,及所做的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他們是在挖掘、研究嶺南文化,梳理嶺南文化之脈。如他們著撰了煌煌巨著《中國珠江文化史》,編著《珠江文化叢書》,對“嶺南文化古都”封開、龍川“秦城”古文化區、“海上絲綢之路”、南雄珠璣巷、六祖禪宗文化、鬱南“南江文化”、韶關“古道文化”、東莞鳳崗“客僑文化”等等展開深入的研究,提出廣府文化的五座里程碑及其標誌的五個歷史時期,并排列出“珠江文化星座”,台山“僑墟文化”、“廣僑文化”是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工作和成果,對傳承和發展嶺南文化,促進廣東文化强省和經濟社會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研究和梳理嶺南文化,傳承和發展嶺南文化,需要更多人去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這幾年,我利用《廣東地方税務》這個平臺也試着參與做些相關工作,先後策劃編輯了30個嶺南文化專題,比如“六祖文化”、“廣東書院”、“開平碉樓”、“廣東四大名園”、“客家圍屋”、“南雄珠璣巷”、“南粤先賢譜”、“廣東文化地標”、“廣東博物館鎮館之寶”、“海上敦煌在陽江”等,得到了廣東省地税局領導、有關部門和張磊、黄天驥、詹伯慧、蔡鴻生、黄偉宗、林雅杰、司徒尚紀、譚元亨、黄啓臣、林有能、樑江、張國雄、馮立鰲、馮峥等專家學者的支持和鼓勵,我心懷感激,心存感念。

  走過僑墟樓,思緒如許。嶺南大地,厚德載物。

  (鐘文鋒,廣東省地方税務局處長、《廣東地方税務》雜誌總編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