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凸顯台山地方特色,傳播台山廣僑文化

  【内容提要】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以廣府文化、華僑文化爲代表,廣僑文化特色鮮明,歷史上至今廣府文化、華僑文化不斷積澱,影響深遠,今天整理地方文化,廣僑文化成爲聯繫國外華僑、國内台山籍人的紐帶,研究其内涵,傳播台山地域文化,成爲新時期台山文化對内整理國故,對外宣傳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廣府文化 華僑文化 歷史 傳播 地域文化

  一、  台山廣僑文化歷史深厚,内涵豐富

  台山古稱新寧,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建新寧縣,1914年因境内三台山而改名台山縣,1992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其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東鄰珠海特區,北靠江門新會區,西連開平、恩平、陽江三市,南臨南海。毗鄰港澳,幅員遼闊,陸地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市之一。

  台山文化歷史悠久,光緒《廣州府志》雲:“廣郡稱海濱鄒魯,而寧邑風俗淳檏,且理學近江門”〔1〕。特别是教育蔚然成風,士人不斷。學宗孔孟,學校把“四書”、“五經”作爲培養人才的經典,以輸送科舉考試合格的生員爲首要任務。私立書院的興起,培養了大批人才,清代出科舉人才不少,計有進士6人,舉人115人,貢生223人,武進士6人,武舉75人。學校方面,設有縣學、書院、基層小學、義學及各式私塾等,在没有大規模移民海外之前的新寧縣,“士務實修,雖負耒者多横經,文風蒸蒸日上,應試者近倍於前。農安耕鑿,有勤儉之風,工少蹈淫,不作奇巧之技,商喜近地販鬻,挾貲而游蘇杭,入燕魯者蓋少,舊志之言如此”〔2〕。新寧縣最早的書院是干隆三十五年創辦的寧陽書院(在台城珠峰山),隨後有文海書院(在汶村)、廣海書院(在廣海)、潭洲書院(在莘村)及琴溪書院(在北陡那琴墟),以及私立書院,如瑞應書院(在寧城西寧市)、潭溪書院(在都斛街)等。良好的教育和崇尚文風,使台山商人兼有廣府文化的特色,重商重儒,這也爲台山人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清後期,隨着大量的新寧人留學和經商海外,新寧文化發生了變化,海外華僑文化逐漸成爲新寧新的力量。至清末宣統時,“今則國家將實行强迫教育,故邑中學堂林立,幾於無人不識字,且士子遊學東西洋,商人僑居澳美,學戰商戰,日有進步,唯農學未興,工藝未有起色,實爲缺點耳”〔3〕。海外留學生、商人大量出國,其在新寧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將寧陽書院改爲高等小學堂,縣内各地的書院或義學、村塾也逐步改辦學堂。宣統三年(1911年),規定義務教育爲四年(即初小),對塾進行改良,在課程方面也作了修改。這些都大大推進了新寧更好地融入世界,爲新寧人在海外立足提供了便利。隨着大量新寧人“壯者輒走外國,四野無積,小家俯蓄維艱,往往溺女不育。近年頗籍外洋之貲,宣講堂、育嬰堂、贈醫院、方便所、義莊諸業舉所在多有。但民風漸入奢靡,冠婚之費,動千數百金……歲入僅支半年,餘日則仰給洋米”〔4〕,海外僑資和洋米,成爲依賴的重心。民風隨着海外華僑也發生了變化,近代廣東僑鄉社會受海外華僑華人的影響,其社會生活方式與風俗文化都發生了較爲深刻的變化。首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現了漸趨“洋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在風俗文化上出現了傳統習俗基礎上結合“出洋”的怪异習俗;最後,在社會風氣上,一方面出現了奢靡腐化的現象,另一方面新的文明之風突起〔5〕。以新寧爲代表的五邑僑鄉也是如此。

  總結歷史上新寧僑鄉的文化不難發現,歷史上台山文化的顯著特點就是廣府文化、華僑文化,合稱“廣僑文化”,她不僅是台山文化的源流,也是五邑文化的重要源泉。

  二、 台山歷史上對外傳播地方文化

  台山像其他五邑地區一樣向外移民歷史悠久,自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規模移民則發生在鴉片戰争以後;迄至新中國成立以前,有兩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840—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禁止華人入境法案);另一次是抗日戰争勝利後到新中國成立。五邑華僑華人分佈在10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美國、加拿大最多,有132萬多人。在鄉有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家屬196.48萬人。而台山是五邑華僑華人中移民海外最多的地方之一。五邑華僑華人除給所在國當地在經濟、政治、社會上貢獻以外,教育文化的貢獻不可忽視。華僑華人通過“唐人街”向所在國傳播文化在美國的舊金山、紐約等地的“唐人街”,台山話在華僑社區中極爲通用,有“小世界語”之稱。四邑話成爲重要的交際工具,對華僑華人尋找工作以及文化認同重要。同時,祖籍國的神靈也帶到海外,1849年,美國舊金山就建立“岡州古廟”,祭祀關羽,1892年,發展爲15座。在澳洲的墨爾本、悉尼、新南威爾士等地,也有關帝廟。人們建關廟,注重和寄託團結互助、忠義以及祈福納財等。加拿大、古巴、秘魯、墨西哥以及新加坡、菲律賓等地的龍岡古廟,祭祀劉、關、張、趙四位神靈,也是四邑籍華僑信奉,這些宗教文化,也促進了四邑文化向海外的傳播。

  同時,以台山華僑爲主的四邑文化,他們早期經營洗衣、餐館、雜貨店等,唐人街家長式集權的管理模式,也爲唐人街商業文化有所貢獻,這些場所,提供了日常交流信息,相互聯絡情感,成爲日常消遣娱樂的場所,是俱樂部、閲報站、郵政所、信息場。同時,無疑華僑華人成立僑團,分佈不平衡(美洲最多,亞洲其次,大洋洲第三,歐洲最少),業緣有同學會(台山、開平爲多)、商會組織兩類,地緣組織的會館、聯誼會、同鄉會較多,血緣的堂、公所、互助會也不少,而且,1819年台山端芬人曹亞珠就在新加坡成立了“曹家館”,1822年,寧陽會館也在新加坡成立,其他澳大利亞墨爾本、秘魯利馬、英國利物浦等地也成立了四邑等會館,這些會館成立早,規模大,僑團加强交流,聯絡情感,發展福利,舉辦公益事業,辦學校設奬學金,開展文體活動,活躍業餘生活,互助協調解决糾紛。特别是華僑教育。光緒十二年(1886)五邑華僑參與創辦了舊金山大清書院,寧陽會館主席、秀才劉慶雲爲正教習。新寧端芬鎮的旅澳華僑梅光達,1877年當選爲澳大利亞貝爾斯河城華僑公立學校校董;赤溪鎮馬來亞華僑葉觀盛,1894年作爲主要捐資者創辦馬來西亞維多利亞書院;都斛鎮馬來亞華僑趙煜,1873—1880年在吉隆坡捐資興建廣肇義學,他們都爲華僑教育做出貢獻。新式教育時期,祖籍台山的東南亞的華僑熱心教育的人士不少,比較著名有黄潔和馬棠政、馬立群父子等;旅美有劉興、梅宗周、梅麟耀、梅伯顯、梅伯顯等,他們促進了華僑教育的發展,而華文報刊也宣傳了革命思想、普及了文化貢獻巨大。台山籍伍盤照、伍於衍、伍時雨等於1898年再洛杉磯創辦《華美新報》,後改版《中西日報》,成爲最早華僑報紙,其他李是男創辦《美洲少年週刊》,温雄飛任《自由新報》主編,樑超杰1899年創辦《文興報》等,台山華僑華人不僅傳播了華僑華人文化,而且宣傳了新思想,宣傳革命〔6〕。

  台山的地域文化隨着華僑華人的出國,把這種地方文化帶到居住國,並在居住國保留傳承這種文化。雖然,這種文化傳播的範圍和地域,主要在華僑華人中保留,但隨着華僑華人逐漸融入當地的社會和文化中,這種地域性的台山文化不可避免地或大或小對華僑居住國造成影響。因此,台山籍的華僑華人隨着他們的出國,傳播了這種地域文化,並隨着歸僑僑眷等又把這種文化反饋到台山,給台山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使這一廣僑文化在台山持續發酵、融合。

  三、現今台山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對外宣傳抓住品牌

  台山素有“全國第一僑鄉”美譽。發揮豐富華僑資源的作用,更好地推動台山經濟社會發展,利用台山的“海文化”“僑文化”、“僑墟”和“僑樓”等文化,一方面,整理國故,從台山文化中提煉出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做好聯誼與宣傳,切實做大做强品牌文化,使台山文化特别是廣僑文化成爲聯繫中外重要的紐帶與橋樑。

  現今台山地域文化特色鮮明,100多萬台山籍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是台山獨特的人文資源。台山籍華僑華人愛鄉的情感長期以來一直是聯繫台山與台山籍華僑華人的紐帶,一方面是切實加强與海外鄉親和華僑社團的溝通聯繫,盡力贏得僑心,動員他們回鄉省親、聯誼、懇親,拉動家鄉消費和旅遊業發展。二是充分發揮台山華僑愛國愛鄉、情係桑梓、熱心公益的傳統美德,引導海外鄉親回鄉捐資辦公益。積極引導華僑回鄉發展或支持家鄉建設,並逐步實現從捐資向投資方式的轉變,從單純的引資向引資、引智和引制並重的轉變。在“引智”問題上,召集海外鄉親朋友,包括祖籍台山的華僑商人以及在台山投資的外地商人,成立招商引資顧問團,利用國外先進的理念、方式,爲台山的經濟發展把脈、貢獻智力。另一方面,海外鄉親中的老一輩逐漸從經濟、社會活動中淡出,新生代走上經濟、社會舞臺,其對家鄉、對根的觀念一般來説不如出生在國内的父祖輩華僑濃烈。爲適應新形勢下海内外僑情變化,台山市在海外僑務工作方面逐步進行有效轉型,在繼續做好老華僑、傳統社團的基礎上,重視做好“三新人士”(華裔新生代、新華僑華人、社團新力量)的聯絡溝通。一是加强他們對“根”的認識和重視。加强與海外組織及國内其它單位的合作,組織夏令營等活動,讓僑二代、三代通過這種方式回鄉尋根。二是充分利用每次社團回鄉懇親的機會,讓僑一代帶小朋友回來瞭解家鄉,瞭解祖國。文化的紐帶作用不可小視。

  其次,利用台山歷史文化厚重的優勢,整理和研究一批台山歷史文化的著作,研究與通俗並重,切實挖掘出台山地方文化的實質。諸如出版一批台山歷史文化的大著、新觀點的名著等。今年出版的《南都·台山讀本》不僅是台山人民的一封集體家書,也是海外台山人瞭解家鄉的重要平臺。但這種成果還是太少,且定位不明確。研究成果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文學加工,藝術宣傳,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績。

  再次,利用“僑墟”和“僑樓”文化,打造城市文化旅遊名片。台山洋樓是一大名片。漫步台山城鄉,有上萬間中西合璧、美輪美奂的洋樓、碉樓散佈其中。梅家大院、浮月洋樓、翁家樓、斗山墟鎮、台城老城區等風格各异的僑鄉建築,雖經過歷史的沉澱,依然屹立成爲僑鄉文化熠熠生輝的精華,成爲聯結台山過去和現在的紐帶。台山對洋樓的保護方面,首先體現在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爲保護好極具僑鄉特色的台山洋樓,台山制訂出切實可行的保護與開發計劃,切實保護好這些洋樓的歷史原貌和周邊的生態環境。早在2003年,台山就制定了《台山市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暫行辦法》,由市人民政府以通知的形式印發給市直各單位和各鎮人民政府貫徹執行,有效保護洋樓。目前將具有代表性的洋樓確定爲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省級的有3處(台山縣政府大樓、汀江墟華僑近代建築群、陳宜禧故居),市級的有9處(台山縣立中學、台城譚宅、台城東風旅店、台城天橋大厦、台城禮拜堂、台城溯源學校紀念堂、台城人民電影院、端芬翁家樓、斗山浮月洋樓),申報省級保護單位的有3處(台山縣立中學、端芬翁家樓、斗山浮月洋樓)。台城老街區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1年台山被評爲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1998年又被評爲全省文化先進市,先後獲得“中國民族民間藝術——飄色之鄉”、“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廣東音樂之鄉”、“中國曲藝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歌舞之鄉”、“廣東省民間飄色傳承基地”等美譽。2006年,台山廣東音樂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目前全市有四個台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廣東音樂傳承基地,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一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兩人。這些榮譽的取得,是廣大文化藝術界人士的團結努力的結果。把這些成果再做整理與挖掘,讓其特色更加鮮明,讓更多的城市名片成爲台山與台山籍華僑華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再次,召開各式的“文化旅遊博覽會”和推薦會,利用各種手段,向國内外宣傳台山文化。台山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以申報省示範性濱海旅遊産業園爲契機,重點抓濱海旅遊産業園的規劃,加快川島旅遊景區的建設,繼續跟踪落實海龍灣遊艇項目和上川圓山大酒店項目等建設工作。抓好宣傳推介,充分發揮台山衆多杰出華人代表的名人效應,除出版《台山當代華人傳奇》,包括特刊製作、圖書出版發行、研討會、電視專題片、光盤等外。還依託梅家大院、岡寧墟、斗山浮月洋樓等僑鄉特色文化資源,聯合央視國際中文頻道《遠方的家》欄目組拍攝系列紀録片,向海内外華人宣傳推介台山歷史悠久的僑鄉文化。聯合國家僑辦在台山舉辦世界華人冬令營,承辦第十届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暨華語文學傳媒周活動、多届文化藝術節等,利用台山當地的農民藝術團、民間藝術團、廣東音樂團等,宣傳台山廣僑文化。

  同時,利用報刊、雜誌、電臺、電視等手段,向海外華僑華人宣傳台山。台山目前有三十多份僑刊發行到海外,被稱爲海外華僑的集體家書。其中《新寧雜誌》已經發行超過一百年,是中國最“年長”的雜誌之一。近幾年,台山廣播電視臺與美國新亞電視臺、加拿大中文電視臺等境外宣傳媒體進行合作,播出該臺拍攝的紀録片、專題、新聞等節目,讓更多的華僑瞭解家鄉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效果。諸如台山廣播電視臺近年來先後派出多個采訪組遠赴美加,采訪拍攝《海外台山人》,目前已經拍攝製作了八十多集,人物上至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舊金山市長李孟賢、加州參議員餘胤良,美國著名僑領雷華欽、黄金泉,下至餐館小老闆、花匠、在校大學生,大力弘揚了“自立自强、愛國愛鄉、開放開拓”的台山人精神。藉助華僑資源讓文化走出去的創舉。

  再次,完善基層文化場所與文化站,練好内功,鼓勵各鎮村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不斷完善各級文化設施。除先後建成以文化館、文藝家之家、書畫院、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台山影劇院、石花文化廣場等一大批文化建築物爲主的文化新區,同時,各個鎮興建的文化廣場、文化公園、農村文化室、工人娱樂部、農家書屋,多媒體閲覽室等,星羅棋佈,遍及城鄉,形成一個市——鎮(街、場)——村(廠)三級文化網絡。以廣場文化爲核心,大力普及城區群衆文化活動;以文化站爲龍頭,大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這些較爲完善的文化陣地設施是台山跨入全國先進行列的主要指標。

  同時,建立各種協會,完善文藝創作。目前,台山各門類文化專職人員及業餘文藝人才達1.2萬多人。文聯屬下文學、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民間文藝、文藝評論等10個協會共有會員1300多人(次),國家級文藝家協會會員8人,省級會員達200人(次)。其文學、書法、攝影等十大協會均創有自己的刊物,川島、白沙等近10個鎮辦有自己的文藝報刊;《台山文化》成爲推介台山大文化的宣傳平臺,《僑鄉文學》雜誌以發表打工文學與僑鄉特色作品爲主,影響力已超出珠三角。30年來共計有6萬多件作品在各級文藝活動或報刊中發表、獲奬及展演。出版400多部文藝著作,辦起20多家文藝刊物。同時,争取旅外鄉親支持,先後建立“黄浩川文藝基金奬”,“藝術節十二項文藝創作奬”,“台山文藝著作奬”,“梅賢添朱麗清文藝表演奬”等激勵機制,每年有2000多人(次)獲得奬勵。台山的文藝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台山藝術節,已成爲台山有史以來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群衆文化專項活動;斗山浮石飄色三度應邀赴澳門巡遊,國内外傳媒給予高度評價,並兩次獲得廣東省飄色藝術表演大賽金奬,還曾獲得中國第七届、第八届民間文藝山花奬;在下川舉行的“快樂台山大型文藝晚會”,在湖南衛視播出後反響熱烈;從2006年開始舉辦的“中國移動·歡樂僑鄉——台山市文化服務百鎮千村行”活動,3年多來已累計送歌舞曲藝專場下鄉100多場,送電影下鄉1000多場,送書下鄉10000多册。“台山民歌”、“台山曲藝”曾到北京參加第二届全國農業博覽會演出獲金奬,並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曲藝專場匯演。尤其是汶村鎮汶村村舉辦的民間文化藝術節,已有近200年曆史,10年一届,至2007年已舉辦20届,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作爲村一級,在台山乃至全國均屬罕見。

  最後,台山地方文化的發展,還需政府的正確决策與引導,使這一文化陣地始終成爲政府與民衆、海外華僑聯繫的重要渠道。政府的决策與引導,關係着文化發展的方向,關係着文化發展的健康軌道,只有文化設施健全,文化措施得力,文化産業健康發展,才能促使台山其他各項事業的蒸蒸日上。目前,藍圖已經規劃,貴在落實,貴在提高,希望台山人民群策群力,使這一地方文化在十二五焕發出勃勃生機。

  注釋:
  〔1〕宣統《新寧鄉土地理》卷下第二十一章《新寧之風俗》引《廣州府志》
  〔2〕宣統《新寧鄉土地理》卷下第二十一章《新寧之風俗》
  〔3〕宣統《新寧鄉土地理》卷下第二十一章《新寧之風俗》
  〔4〕宣統《新寧鄉土地理》卷下第二十一章《新寧之風俗》
  〔5〕王元林、鄧敏鋭《近代廣東僑鄉生活方式與社會風俗的變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梅偉强、張國雄《五邑華僑華人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43-215頁。

  (王元林,暨南大學歷史係暨歷史地理中心教授、博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