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地域的現代的廣府文化再發現——寫在廣東省廣府學會成立之際

  廣府文化由梅嶺古道珠璣巷逶迤而來,到了珠三角洲蔚爲大觀,成了嶺南文化底藴深厚的重要一環,它主要形成於春秋戰國的古越,特别是秦漢時期,由早期中原移民與古越族雜處同化而成,其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衍化得最爲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雜糅的搆成因素;特别是近現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社會政治的全面進步,經濟的崛起與騰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該區域具有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藴、文化淵源和文化積累,廣府文化在此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珠三角更是嶺南文化形成的中心地域。一個區域的文化傳統形成既是一個本地文化、同質文化長期的繼承、演化、挖掘的過程,也是一個同外來文化、异質文化碰撞、融合、創新的過程。前者内涵中鄉土、血緣、群體、正統、大一統等觀念,後者中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包容、趨利務實、競争、開放、四海爲家等觀念,在廣府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因此,正如衆多學者所概括的,廣府文化有着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開放與兼容

  從歷史上看,廣府文化秉承了中原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在中原人不斷南遷的過程中與本土文化相融相知而形成的,梅嶺古道珠璣巷裏的遺迹印記、歷史風雲、時代節奏,在在都印证了這一點;而同時,廣府人也很早就向海外擴展,鴉片戰争之後中西文化交流更爲普遍,與中華文化的其他支流相比,它較爲充分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優秀思想,近代的思想家們往往能主動接納和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學説,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並直接用來和落後的勢力作鬥争,皆與此相關。

  文化的開放性必然帶來兼容性,廣府文化對各種外來文化一直采取兼收並蓄的態度,從文化的國際交流的視野去考察,廣府文化融貫着中西文化的特色,包含着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同時,它又十分注重外來文化和嶺南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相互融會貫通,形成自身的獨特之處。南越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第一代是在佗城,第二代就在廣州。還有兩千多年來城市的中心没有遷移的,在全國就只有廣州。現在的西安與漢朝的長安、秦朝的咸陽相比,地方都移動了,唯有廣州的核心城區一直未有變過,歷史和時尚互融得很好。這也是廣府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二、敏於行與務實

  嶺南沿海地帶向來有經商致富的傳統。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帶是一個商業貿易比較發達的地區,尤其是鴉片戰争之後,發展工商業以富國成爲嶺南近代思想家的共識。重商思潮是廣府文化在思想内核形成過程方面的一個重大特徵。舉例來説,廣府人的生産方式和生産目的跟中原人是不太一樣的。中原地區傳統的農耕文化是自給自足,自己生産,自己銷售,自己享受。但廣府人種的、養的、生産的東西不是完全是爲了吃,爲了自用,而是爲了買賣。因此,商業文化是廣府文化中相當重要而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敏於行的具體體現,更是文化思想搆成方面的一個重要特徵。而與商品經濟發達相配合的文化自然也往往表現爲務實性,很注意講求實用,少保守性或空想性,凡事不宜流於高談闊論,以講求實用爲追求,這亦形成了廣府文化的務實性追求。

  三、承傳與創新

  廣府文化中海洋文化的特質居於主流地位,由於面朝大海,在承傳優秀的傳統的同時,廣府文化造就了三類人文特徵:先知、先行、創新。相對而言,因有五嶺遮擋,廣東早期一直被認爲是蠻荒之地,或許離皇帝很遠,但是却離世界很近,離新事物很近,因此這裏會成爲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先知當然也推動了先行,既然没有揹負那麽多歷史包袱,自然能勇往直前,輕裝前行,並在先行的過程中鑄造了開放的胸襟:海納百川,包容多元,兼收並蓄,博取衆長,不拘一格,不守一隅。從自古的北方人口的多次南遷,直至當今全方位的所謂“孔雀東南飛”,移民前往新的地方謀生,必須具備進取精神,拼搏不止的精神,從而形成了廣府社會勇於冒險,勇於創新的風氣。

  到了近代,廣府文化更加富於創新,勇於打破民族和國際的隔閡,吸取外族、外域的先進科學文化,改造和變革自身的落後局面,開拓出自身發展的新道路,很多方面躍居全國領先地位,新思想,新理論更是層出不窮,具有先進性,形成向北輻射的格局,在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都提出了新的思想武器,既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當代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具有創新性,在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生活方式等諸多領域開風氣之先,而且,自近代以來,在時代發展的每個重要階段,廣府文化都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文化影響,這是一筆極爲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去發掘、傳承和發展。

  不過就當下的現狀去看,我們自己對我們輝煌燦爛的文化的宣傳和挖掘都做得還不够,誠如有專家説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看到的就越多,你没感覺到是因爲看不到,看不到是因爲不知道。”廣府文化有那麽多的故事,有那麽長的歷史,但我們就此講了多少,推廣了多少?蘇東坡的詩句:“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張九齡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緑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等等,都是與我們的珠璣巷相關的,都是與我們的廣府文化相連的,但在今天忙於競争、忙於賺錢的人群當中,還有多少人會關注留意?而無論在哪個社會形態,哪個歷史階段,文化總是社會前進的火車頭、歷史發展的巨大引擎,文化先行是歷史規律。説到底,文化是“人化”,既“人化自然”,也“人化自己”,人是“化”的中心;“人化自然”是人爲了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而“人化自己”是人爲了提高自身的素質,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文化既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手段工具,也是實現人的發展的目的。這些都要繁榮、先進的文化來推動。正是基於其間的多元、多性、多彩、多姿,由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聯誼會和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共同成立的廣東廣府文化學會(由中山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黄宗偉任會長)的適時成立,才給了我們很大的振奮和鼓勵。

  倡導和宣揚廣府文化的輝煌實踐,加快廣府文化的現代轉型,建立兼容創新的廣府文化形態,發展聚散效應的廣府文化增長方式,應是廣府文化學會成立的初衷和宗旨。廣府文化的最大特徵在於兼容並蓄,對外來文化采取開放的心態接納、吸收,用於滋養自己,同時吐故納新。外來文化一方面來自海岸綫以南,一方面來自五嶺以北,都對廣府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反過來,充滿生命力的廣府文化也對外施加了積極的影響。但在總結輝煌歷史的同時,我們亦要清醒地認識到,廣府文化也面臨着由傳統到現代的轉换,要充分認識文化發展的意義,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加快“人化自己”的進程,把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爲衡量社會歷史發展的最高尺度,努力實現人的現代化。這就要求廣府文化要注重建立兼容創新的文化形態,因爲文化形態可以説是一切文化生命體的存在形式,它以一定的價值觀爲核心並表現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一種文化形態只有通過與一定的價值觀相適應並生動、具體地把它表現出來,才是實证的,也才能發展聚散效應的文化增長方式,成爲文化形態的動力源。在文化的聚集效應、文化的發散效應諸方面上,發揮廣東廣府文化學會的引導領頭作用,增强廣府文化的内聚力、整合力,促使廣府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是我們今後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標。

  (鐘曉毅,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東省社科院文學所副所長、廣東廣府學會副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