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古今中外的一國兩制與精神文明建設

  一國兩制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至今還没有引起人們足够的重視。因此,本文就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國兩制”及其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狀態進行一些研究,着重點是探索中國現階段提出的一國兩制及其精神文明建設的相關内涵。毫無疑問,加强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將會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特殊的作用。

  爲了探索中國現階段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規律,必須對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一國兩制”及中國現階段提出的一國兩製作一簡要的闡述;同時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以加深人們對中國現階段提出的一國兩制的認識,並對由此産生的一國兩制的精神文明建設這一全新問題給予及時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

  一、歷史上出現過的“一國兩制”

  人類社會歷史上,絶大多數國家實行的是一國一制,有什麽樣性質的國家,便會有與之相應的社會制度,即該國家的性質與該國家的社會制度,基本上是保持雙向溝通或者等同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就是説,一國之中出現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現象,在歷史上是有過先例的。

  (一)中國古代私有制下出現的“一國兩制”

  在中國歷史上,私有制佔據很長的時期。在這種制度下,社會變革的交替關節中,往往有封建制與奴隸制并存於一國之中的情况。公元前60年,中國的漢代自宣帝神爵二年,西域各少數民族擺脱了匈奴奴隸貴族的統治,並接受漢政府的直接管轄,漢政府則保持其奴隸制的現狀,並在烏壘設立都護府,任命鄭吉爲都護使,這與中原地帶的社會形態基本上是封建制的情况,搆成了“一國兩制”的局面。公元398年,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硅遷都平城,建立北魏政權以後,面對中原人口、文化和生産方式較之鮮卑族都要優勝,並不敢采取武力的高壓政策,强迫漢人退回到奴隸社會,以求與鮮卑族一致,而是讓中原的封建制繼續存在,這樣的局面維持了將近一個世紀。公元10世紀,建於唐末五代的遼國,其屬國便有60餘國(日本、波斯都在其中)。但遼國的建立者是遊牧性的契丹族,與漢人的農業社會截然不同,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也各相异。爲了適應這兩個不同的社會形態及其民族的特點,遼國便實行了“二元政治”。“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宫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郡,租賦軍馬之政,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這裏説得明白,即契丹本土由契丹大可汗以契丹法直接統治,在漢地則用漢人以法自法,而由大可汗間接統治。這樣的“二元政治”長達200多年之久。

  上述中國古代“一國兩制”的先例,共同之處在於封建制與奴隸制并存於一國之中。從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角度來説,封建制的精神文明可以同奴隸制的精神文明比肩同進,相安以渡,這裏面的主要原因,在於封建制與奴隸制都是剥削制度,自有很多接近的因素。此外,能够實行“一國兩制”政策的最高統治者,一般來説都比較開明有遠見。這種開明性與遠見性,當然還是從其統治、剥削的根本利益出發,但也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和當時的民心,不管是對那時的社會經濟或是社會文化,等等,都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並給人類文明以深刻的啓迪。

  (二)日本、歐美等地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過的“一國兩制”

  同中國的情况相類似,在日本、歐美等地也曾經出現過“一國兩制”的例子。公元646年,日本國的大化革新是奴隸制開始向封建制的過渡,但奴隸制和封建制在這個國家却并存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公元8世紀至9世紀日本班田制的徹底破壞,才使其封建制完全確立。17世紀的英國,資産階級革命使之奠定了資本主義的絶對統治,但貴族院和其他封建特權都被保留下來,甚至其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也被保留下來,與資本主義并存了很長一段時期。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徹底的資産階級革命,此後拿破侖建立的法蘭西帝國,在本質上雖然是資産階級性質的政權,但仍然揉雜了許多封建制的東西。美利堅民族通過獨立戰争建國之後,北方的雇傭勞動制和南方的奴隸制這兩種不同制度同時存在近90年之久,直到南北戰争爆發,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是兩種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陸上一起和平相處了。

  在日本、歐美等地,資本主義的形成與封建制甚至於奴隸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産生的并存狀態,有利於資本主義制度在取得决定性勝利的過程中.贏得鞏固的時間,也减少了不斷推進的阻力,體現了資産階級執政者從國家的實際情况出發,所作决策的寬容性和理智性。由此而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文明與封建社會或奴隸社會的精神文明共存於一國的局面,同樣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中國現階段科學意義上的一國兩制

  中國古代以及日本、歐美等地出現過的“一國兩制”,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國兩制,更不是科學意義上的一國兩制。嚴格意義上與科學意義上的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於1982年9月第一次提出,後經不斷充實和不斷深化,特指内涵明確、自覺性和科學性比較統一的、處理中國歷史遺留問題的重大國策。

  (一)科學意義上的一國兩制是由中國的國情决定的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在中國現階段的提出有其國際環境的客觀可能性,更是中國的國情所需,人心所向,潮流所至。

  從國際環境的客觀可能性來看。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性規律的作用,無産階級革命首先在經濟落後、大機器工業並不十分發達的國家所取得的勝利已成事實。但是,在世界範圍内,社會主義尚不具備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力量,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同時并存的局面,將會是很長的一個時期,這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對立,必然影響到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領土的完整,以至於解决領土完整的問題所必然牽涉到的國際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争鬥。爲了從世界的總體上緩和這種争鬥,社會主義國家對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在一定條件下謀求必要的共存借此達到領土完整的最終目的,於國際間的和平便具有重大的意義,於社會主義國家本身的發展也是必要的條件。此外,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科學技術爲主的生産力的迅速發展,並由社會化走向國際化,國際間的經濟交往在不斷地擴大。一個國家内,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在經濟上的合作也因此加强,這就爲一國兩制的提出創造了客觀可能性的條件。上述國際政治與經濟背景,便是中國政府形成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的外在因素。

  從中國的國情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成爲强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但面臨着香港、澳門和臺灣與國家統一的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雖然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但現行的却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如果爲了領土的統一而付諸武力,必然會破壞那些地區的社會生産力和危及居民的生命財産,也會引起那些地區所依附的國際資本主義勢力的蠻横干涉而加重中國武力解决的難度。因此,用武力對抗的辦法不是唯一的出路。這就需要主動地尋求和平解决的途徑,和平解决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科學構想最符合中國内地的實際和港、澳、臺的現狀。一方面,中國内地仍然實行社會主義,但國家統一的問題有可能及早得到解决;另方面,港、澳、臺保留現行的資本主義,但不脱離國家總體上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可見,這個一國兩制的構想,實質就是和平解决國家統一和歷史遺留問題的科學手段與方法。中國政府采用這一科學手段與方法,雖然出於國際的政治經濟環境,但更主要的是出於本國國情的需要。它既是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國兩制”在形式上的繼承,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一國兩制全新内容的創造,因而贏得了港、澳、臺廣大愛國同胞的擁護,也贏得了世界輿論的廣泛支持。英國政府即與中國政府展開香港問題的一系列磋商,並於1984年發表了中英兩國政府的聯合聲明,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達成了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的協議;此後,葡萄牙政府也與中國政府就澳門問題展開了磋商;1990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的正式通過與公佈,等等,這一切,充分説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和平解决的科學方法,是人心所向,潮流所至。

  (二)科學意義上的一國兩制所具有的主要特點

  中國現階段提出的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之所以科學,關鍵在於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這也是區别於以往歷史上“一國兩制”的根本之點。

  所謂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首先是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構想一國兩制,因而展示其深刻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崇尚實事求是的原則,也是中國政府提出一國兩制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根本的出發點。這一重要原則的總體精神,就是要求人們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况出發,找出事物發展的内在規律。中國政府正是本此宗旨,在對國際的政治經濟環境和本國的具體國情作出科學的分析之後,才逐步形成了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在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中所起的指導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彼此對立,也彼此同一,相反的東西可以相成,關鍵要創造事物轉化的條件。中國政府爲此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並卓有成效地推動了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的逐步實施。第二是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説的有關理論,同時又發展了這些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爲,國家可以把國内存在的階級鬥争限制在“秩序”的範圍之内,納入憲法法律的軌道,起着“緩和衝突”的職能,中國政府關於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就是依此爲重要的根據。然而,一國兩制的構想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却没有現成的答案,需要的是依據其國家學説的有關原理,在具體的實踐中加以探索、概括。因此,中國政府在一國兩制方面的創造性構想,充分體現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説的理論勇氣和科學的探索精神。此外,在其他方面,一國兩制的科學性也會隨着這一科學構想的逐步實施而不斷地顯示出來,這都有待今後的具體實踐來加以證明。

  從這裏可以看到,中國現階段提出的一國兩制,作爲嚴格意義上、科學意義上的構想,不同於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國兩制”的情况。這是因爲:第一,以往的“一國兩制”,完全是剥削制度下的産物,解决的是這一剥削制度和那一剥削制度之間在一國範圍内的矛盾關係龢利害衝突;而中國現階段的一國兩制,則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産物,所要解决的是消滅了剥削制度的社會主義同實行剥削制度的資本主義之間,在一國範圍内的矛盾關係龢利害衝突。第二,以往的“一國兩制”是在剥削階級的思想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非科學性;而中國現階段的一國兩制則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受國家憲法和法律的保護,隨意性與非科學性能得到不斷的排除或减少到最低限度。第三,後者在一國兩制的具體内容方面,要比以往時代更豐富,更完全,更嚴密與科學。

  (三)科學意義上的一國兩制的主要内容

  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國兩制,首先肯定了中國内地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是同一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前提。在這個前提下,中國内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臺灣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是説,在一個國家内,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不是誰改變誰、誰吃掉誰,而是同時并存,相互促進,和平共處。所謂香港、澳門和臺灣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就是起碼在50年内,保持其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這就是科學意義上一國兩制的主要内容。由此而展開的各項具體内容,將由這些地區與中央人民政府分别制定的基本法則加以規定。而第一個基本法則,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已於1990年4月4日正式通過。在這一法規中,從序言、總則、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區的關係、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到政治體制(包括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區域組織、公務人員)、經濟(包括財政、金融、貿易和工商業、土地契約、航空、民用航空)、教育、科學、文化、體育、宗教、勞工和社會服務、對外事務,以及本法的解釋、修改及有關的附則,等等,都充分體現了科學意義上一國兩制的主要内容。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的制定與正式通過,使人們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國兩制的總體精神和具體内容有了明確的樣板。最近澳門和將來臺灣方面的條件成熟,所要制定的基本法規雖然不會完全照搬,但總體精神和主要内容是决不會改變的。

  從科學意義上一國兩制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的具體内容來看,它不僅僅是政治的、經濟的一國兩制,而且涉及也必然涉及文化、思想等等方面的一國兩制。自從1982年以來,人們對於一國兩制的政治經濟方面已經有過一些論述,但同樣必要的是,决不能忘記一國兩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問題。可惜,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却相當薄弱,甚至還没有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視。這除了要從總體上加深對一國兩制主要内容的認識外,在研究其政治、經濟的同時,必須把它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問題,提到應有的地位上來。只有這樣,人們對於科學意義上的一國兩制,才會有更加全面的瞭解,更加自覺的行動,從而推進一國兩制的實現。

  (這是作者於1988年2月-1990年4月所寫的論文,較早提出一國兩制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課題,並首次將一國兩制的國内現實考察擴大到古今中外的範圍。多家報刊發表,引起廣泛關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