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方法初探

  精神文明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不僅要闡述其研究的對象和内容,還要在研究的方法方面進行必要的闡析。對精神文明學進行研究,可以有許許多多的方法。但是,我認爲,必須力求做到三個“堅持”。

  一、堅持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

  所謂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對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現象與規律作出科學的研究。一旦離開了它,就會走向歧路,也不可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這是因爲:

  (一)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産階級革命的時代精神的精華

  從17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先後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因而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交往緊密化,同時,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尖鋭化。工業無産階級作爲歷史發展的最偉大動力的趨向不可逆轉。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在這一深刻的社會背景中産生出來的。在此之前很長的歷史時期内,人們對於社會歷史只能限於片面的認識:一是由於剥削階級的偏見,故意歪曲社會歷史;二是由於生産規模狹小,人們的眼界受到很大的限制。“人們能够對於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全面的歷史的瞭解,把對於社會的認識變成了科學,這只是到了伴隨巨大生産力——大工業而出現近代無産階級的時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同時,資本主義制度的産生與發展,無産階級與之鬥争從不間斷,但是在很長時期内,都處於自發性的。直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這種鬥争才逐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即從經濟鬥争發展到政治鬥争,並把鬥争矛頭對準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作爲統治階級的資産階級。這就需要理解資本主義的本質、階級社會的剥削關係、階級鬥争的發展規律、無産階級偉大的歷史任務和尋找破壞舊世界與創立新世界的正確途徑。這一切,空想社會主義學説是無能爲力的。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則適應了無産階級鬥争的需要,在無産階級反對資産階級的鬥争中應運而生。無産階級從“自在的階級”之所以能够變成爲“自爲的階級”,關鍵在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用科學的方法”,把無産階級長期鬥争的經驗加以總結,而“産生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再者,馬克思和恩格斯繼承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優秀傳統,特别對德國古典哲學作了極其深刻的研究,也因此,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産生的直接的理論來源。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抛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批判地吸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内核”,而且還抛棄了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和歷史唯心主義,批判地吸取了他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内核”,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是建立在牢固的自然科學基礎上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自然科學已從“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學”,特别是19世紀的細胞學説、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大發現,爲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産生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自然科學材料和明证。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十分完備而嚴整”的特性,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科學性與革命性在實踐中的高度統一。它是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徹底解放的指路明燈,也是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鋭利的思想武器。在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過程中,自覺地堅持無産階級革命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即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探索性地、創造性地建立精神文明學這門新興學科的靈魂和法寶

  精神文明學不僅是一門階級性、革命性和實踐性很强的社會科學,也是一門探索性、創造性和發展性很强的社會科學,不能用形而上學的唯物論和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或其它什麽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取代其核心的地位,或當作研究的法寶。恩格斯指出:“在形而上學者看來,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變的研究對象。”這就是説,形而上學的唯物論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而黑格爾雖然“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叙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在舊哲學範圍内把辯證法推到頂點,但他的辯證法却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因而是不徹底的。當代許多流派的資産階級哲學世界觀有的標榜自己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有的則狂妄地宣稱“比馬克思主義還科學”。實際上,這些貨色並不是什麽新玩藝,而是形而上學與唯心主義在當代相互結伴的變種。恩格斯曾經嘲笑過類似的情况:“關於這種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曾經説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的模仿者説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穫的却是跳蚤’。”如果用這些東西來指導我們對精神文明學的研究,不僅會背離這個學科的階級性、革命性和實踐性,而且根本談不上科學的探索性、創造性和發展性。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爲我們研究精神文明學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不可動摇的,只有堅持這一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認識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起源與演進過程,才能闡明精神文明的内部結構及其外部聯繫,才能對精神生産和再生産等一系列的問題,以及社會的、區域的、行業的、家庭的和個人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特點與規律,作出探索性、創造性和發展性的研究。總之,只有“遵循着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决不會窮盡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麽也得不到”。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的發展,給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所以科學,還在於它是根據社會實踐的不斷前進,而隨時吸取各種具有科學性的成分或因素以豐富自己。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給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也爲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裏所説的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絶對不是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這是必須十分明確的。因爲“想在不同的方向上創造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尖鋭鬥争,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早在1900年,列寧就曾尖鋭指出:“一派是想繼續做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條件的改變和各國當地的特點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經濟學學説;另一派是想推翻馬克思學説中的若干相當重要的方面。”在中國,也有那麽一些人,妄圖借“改革”、“發展”之名,明目張膽地叫嚷要“掛羊頭賣狗肉”,實際上抛棄馬克思主義,推翻馬克思主義,用非馬克思主義來取代馬克思主義。這與我們所説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根本不同的。偉大的毛澤樂思想,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國共産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許多符合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和開放的理論,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對此,我們在精神文明學的研究中,凡涉及到的,都力圖加以闡發或加以應用,使之既沿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又盡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教條主義和僵化的東西,而展示精神文明學這一新興學科豐富而生動的内容。此外,對於當代一些稱得上科學的研究方法,我們並不采取排斥的態度,而是有所吸取,有所改造,爲我所用。當代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的建立和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的蓬勃發展,一系列邊緣學科、横斷學科、交叉學科的産生,特别是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協同論、突變論和耗散結構論等等學説的問世,其中有許多方法論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列寧説得好:“不向資産階級學習也可以建成社會主義,我認爲,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們不能設想,除了以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爲基礎的社會主義以外,還有别的什麽社會主義。”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避免兩個極端:要麽“全盤西化”,要麽“排斥一切”。這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要求。當然,我們在精神文明學研究過程中,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吸取什麽,排斥什麽,必須有十分清醒的頭腦。而唯一能使我們的頭腦保持清醒的便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舍此决無他法,更不會有什麽捷徑可走。

  二、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實事求是”原出自班固所著《漢書·河間獻王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原意是指做學問的態度要講究實際,真切。毛澤東對這句成語賦予了全新的内容:“‘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内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内外……的實際情况出發,從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内部聯繫,作爲我們行動的向導。”毛澤東對“事實求是”的解釋,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解釋,最根本的,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革命實踐相結合。這也是我們在精神文明學的研究中,必須堅持的科學態度。

  (一)只有從實際出發,才能使精神文明學研究接近或具有科學性

  “實事求是”中所講的從實際出發,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實際事物出發,實際事物存在於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是人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與源泉。離開實際事物這一認識和改造的對象與源泉,一切學説都會成爲主觀的杜撰,根本説不上科學性。因此,在精神文明學研究中,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逐步接近科學或具有科學性的正確途徑。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人類社會精神現象與規律的許多基本原理與基本觀點,是他們從當時的實際情况出發所作的科學論斷,但對我們今天進行精神文明學研究仍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我們運用這些基本原理或基本觀點來分析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説的,是從所謂的“原則出發”。不錯,恩格斯在1847年曾經講過,共産主義“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被共産主義者做爲自已前提的不是某種哲學,而是過去歷史的整個過程,特别是這個過程目前在文明各國的實際結果”。後來,恩格斯在1876年《反杜林論》一書中也强調過:“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兩段話講得很清楚:1.共産主義“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毛澤東關於“從實際出發”的基本觀點是同它完全一致的;2.共産主義的前提,“是過去歷史的整個過程,特别是這個過程目前在文明各國的實際結果”,這是對“從實際出發”的充分肯定,作爲“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的“實事求是”態度也與它一脈相通;3.如果把運用這些“從實際出發”得出的正確觀點所形成的“結果”,當作是“從原則出發”,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前述兩段話的誤解。因爲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原則”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是有原則的區别的,即是否“從實際出發”,這是一條分水嶺,不能同日而語,相提並論。因此,對建立在“過去歷史的整個過程”,而且對“這個過程目前在文明各國的實際結果”起着重大指導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則,包括中國共産黨從中國國情出發所制定的許多基本原則,同“從實際出發”是没有矛盾的。如果把這些原則看成是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東西,看成是“從原則出發”的東西而加以抛棄,我們在精神文明學研究中不僅不能接近或具有科學性,而且必定會走上遠離科學的歧路。

  (二)只有理論聯繫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同革命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精神文明學研究的内容更加豐富多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人類的文化、思想和審美等等問題,有過極其繁多的論述,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並没有明確提出“精神文明學”這一概念,或建立起“精神文明學”的體系。這就需要人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同我們的實際情况聯繫起來,也即把馬克思主義同革命實踐結合起來,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創造。這便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爲“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在精神文明學研究過程中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做到理論聯繫實際,不斷地總結、概括我們在革命、建設實踐中的有關概念、範疇、規律和理論,從而形成有機的體系,展示精神文明領域豐富多彩的内容,促進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是責無旁貸的義務。這就需要防止理論脱離實際、馬克思主義同革命實踐相分離的錯誤傾向。理論脱離實際,馬克思主義同革命實踐相分離,是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的主要特徵。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思想方法,就是在觀察、研究、分析問題時,不從實際情况出發,不具體研究、分析客觀事物的具體矛盾,憑主觀想象,憑死的書本,“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産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中國共産黨和教條主義、主觀主義作過長期的思想鬥争,並形成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繼承和發揚實事求是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綫,就是要堅决反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使理論同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同革命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當然,這種聯繫與結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在這種聯繫與結合中抽象出精神文明學一系列的概念、範疇、規律和理論,並建立起初步的體系,困難可想而知。但不能因此而不敢聯繫,不敢結合,只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現成的結論上面,只停留在目前已有的水準上,或只對馬克思主義有關的基本原理和現有觀點作一些表面的圖解,這就不可能把精神文明學所研究的内容加以豐富和擴展。所以,要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同革命實踐相結合,必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結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會有理論與實際的聯繫和馬克思主義同革命實踐的結合。因此,思想解放與否,是精神文明學研究内容能否豐富和擴展的重要問題。

  (三)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是要面向世界,面向中國,面向未來

  精神文明學所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及其内外相關規律的新興學科,是研究世界範圍内各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精神文明現象及其演化進程的内在聯繫的學科。因此,它要面向世界,密切注視世界,觀察和分析世界。包括世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等等世界文明發展各個領域静態與動態的東西,都要力求加以瞭解和認識。一方面,因爲“面向世界”是“認識世界”的重要環節。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現象與規律,同其他文明現象與規律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它既不可能單獨産生,也不可能單獨存在,單獨發生影響。離開世界文明的發展大道,不把世界文明置於精神文明考察的大背景中,進行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研究,就不可能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另方面,“面向世界”又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前提。人們對於世界性精神文明現象與規律的認識,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改造世界,即發揚人類優秀的精神成果,抛棄或消滅那些不利於爲人類造福的精神垃圾,讓世界充滿健康進取的風氣,讓人類不斷完善自身的素質。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面向世界,面向不同社會制度的文明,面向不同社會制度下生活的人們。只有這樣,才能對世界性精神文明現象和規律作出實事求是的探索。這與“面向中國”並不矛盾。在研究世界性精神文明的前提下,重點探討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其建設規律,立足於爲中國的現實服務,既同研究世界性精神文明息息相關,也同研究世界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共性密不可分。“面向中國”的本身就是“面向世界”的一項重要内容,一種重要的表現。所以“面向中國”社會的實際,從其中找出帶規律性的東西,對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説,是共性的東西;而對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來説,則有共性的成份;這種共性的成份,又是搆成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文明發展進程的有機因素。基於此,我們在勾勒世界文明一般輪廓的同時,把筆力主要地集中在描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及中國具體實踐的圖畫上面,這是應當明確的落脚點。當然,“面向世界”與“面向中國”,都離不開“面向未來”。世界的未來,中國的未來,是過去和現在進化發展的繼續,也是世界和中國的希望所在。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看世界和中國的未來,就是要在對過去和現在的認識與改造的基礎上,作出一些科學的預測,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至少,在精神文明學研究的範圍内,是必須這樣做的。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則是幫助人們在“面向未來”的各種挑戰中,能够站穩脚跟,少走彎路,迎來更大的勝利。

  三、堅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分析

  精神文明學這一新興學科,可以説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爲主綫的、多學科知識有機綜合的結集。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推廣和運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强調的,社會存在决定社會意識,以及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等一系列重要原理,是貫穿在精神文明學研究過程中的一根紅綫。但是,精神文明學决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再版,而是體現歷史唯物主義重要原理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既以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爲主綫,同時也吸入了許多學科相關的知識,其中包括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人才學、倫理學、人口學、政治學、法律學、歷史學、考古學、美學等等學科,以及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而成的一些分支學科,因此形成具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内容的新興學科體系。正如本人所闡述的,精神文明學一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起源與演進規律的科學;二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内部結構與外部聯繫的科學;三是研究精神産品的生産、交换、分配和消費以及精神文明建設自身規律的科學。一句話,這門新興學科,就是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的交互作用。從上述的研究對象及其主要内容來看,便可粗略地瞭解到,精神文明學是一門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分析的學科,因此,堅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分析,是極其重要的方法之一。

  (一)它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分類的基本要求

  科學研究的區分,一是根據學科對象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進行的;二是根據物質運動形式的相互聯繫來確定的。“每一種科學都是分析單個的運動形態或一系列互相關聯和互相轉變的運動形態的,同時科學的分類就是這些運動形態本身之依據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由人們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和觀點所搆成的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學科體系,它主要以研究人類社會這一矛盾特殊性發展的普遍規律爲目的對象,同時也要研究它同自然和思維的發展規律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轉化的問題。這是由於社會“運動形式本身依據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的結果。同樣地,由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的交互作用等一系列内容所搆架而成的精神文明學,它主要研究的特殊對象是主體精神,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現實的人,即現實的人的精神活動,這種活動怎樣産生精神成果,又怎樣作用於社會整體;與此同時,它還要研究主體精神賴以存在的社會前提或結果,即同客體存在的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的問題。這便是主體“運動形式本身依據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的結果。前述社會運動形式和主體運動形式,是區别歷史唯物主義和精神文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的標記。主體運動形式當然要在社會運動形式中存在,而且是社會運動形式中的主角,所以精神文明學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爲主綫的;但是,精神文明學主要研究的是主體運動形式,而不是社會運動形式的全部,因而有别於歷史唯物主義。我們認爲,作這樣的區分,是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分類的基本要求的。

  (二)它適應了世界現代科學不斷走向分化與綜合的總趨勢

  現代科學發展的總趨勢,一是分工越來越細,許多新興學科不斷産生;二是各種邊緣學科和綜合性學科不斷出現。這是現代社會生産、社會生活不斷發展,人們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因而對科學提出迫切要求的結果。在自然科學方面,如物理學,不單是普通物理學,而且出現了光學、電子學、半導體學、分子物理學、高能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等等。在社會科學方面,如哲學,已不單是一般的哲學,從一般哲學細分出來的政治哲學、經濟哲學、軍事哲學、文化哲學、管理哲學、技術哲學等等新興學科也相繼産生。這些是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中,某一學科内部的分化而形成的新興學科;當然,在它們各自的分化中有的又同時結合了其他學科,因而形成許多邊緣性、交叉性學科,如物理學與化學之間産生的量子化學、固體化學;生物學與化學之間出現的生物化學;哲學與經濟學結合而成的經濟哲學等。此外,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而出現的非綫性科學及其復雜系統相關的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問世以來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也將是有關方面潜力研究和應用的學科。恩格斯曾經指出:“自從按進化論的觀點來從事生物學的研究以來,有機界領域内固定的分類界綫一一消失了;幾乎無法分類的中間環節日益增多,更精確的研究把有機體從這一類歸到另一類,過去幾乎成爲信條的那些區别標誌,喪失了它們的絶對效力;我們現在知道有孵卵的哺乳動物,……”這説明,人們對科學類别的分解與化合的認識,不應存在一成不變的、僵死的看法。精神文明學來自歷史唯物主義,又有别於歷史唯物主義,是這門學科與别的學科分化與綜合的一個結果,這與現代科學的發展,不斷走向分化與綜合的總趨勢是相一致的。

  (三)它所吸收的相關學科知識具有内在的必然聯繫

  精神文明學這一新興學科,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和其他學科知識的拼凑與堆砌,而是它們之間内在的必然的聯繫,使之成爲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前面已經講到,精神文明學與歷史唯物主義各自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别的,這裏不再重復。但需要進一步闡述的,是精神文明學怎樣吸取相關學科知識的問題。其中,從精神文明的起源與演進規律來看,必然要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政治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有關知識。從精神文明的文化、思想和審美這三部分的内部結構來看,文化學、教育學、人口學、人才學等等方面的學科知識,同其文化結構的分析息息相關,而倫理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精神文明的思想結構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的審美結構如果不與美學等相關的學科知識聯結起來加以探討,就不能説明其審美的内容和規律。從精神文明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和“人種”文明的外部聯繫來看,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和人口學的相關知識,則是闡述這些問題的重要方面。同時,精神文明學還必須研究精神産品的生産、交换、分配和消費等一系列的内容,不涉及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就很難講得清楚。此外,精神文明學又是研究人類精神文明自身建設規律的學科,包括社會的、區域的、部門的、家庭的和個人的精神文明建設規律,這除了運用上述許多具體學科的相關知識之外,社會學的相關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固然,我們對這麽多相關學科作全知全能的掌握和準確無誤的應用,是神話般的幻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對其中基本的東西作一些初步的瞭解,並對精神文明學研究過程中所涉及的範圍或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和嘗試性的應用,則是應當努力的方向。因爲精神文明學確實涉及了廣泛的學科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在其中又搆成内在的、必然的聯繫,不從粗知它們開始到逐步加以努力,就不可能找出它們在精神文明學中所聯結而成的特點和規律。所以,堅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分析,既是建立精神文明學這一新興學科的本身要求,也是它在今後不斷發展、深化和完善的正確途徑。

  (這是作者爲搆思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於1989年6月所寫的論文。文中提出了研究精神文明學的三大主要方法。)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