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内容之四

  精神文明學所要研究的第四個方面的内容,就是要對實踐中一些重大的行業、區域及家庭和個人等精神文明建設的情狀與規律進行必要的探討。這有利於直接指導實際部門行業和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設,也能使這門新興學科的功效更好地到滲透於各行各業中去,並立於廣闊的社會根基之上,因此,這一研究内容是很重要的。

  一、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

  城市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分工達到一定程度的産物。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等等方面的中心,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最活躍、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説在過去許多世紀中,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倫、羅馬、雅典、巴格達、北京、巴黎和倫敦成功地支配了各自國家的歷史的話,那只是因爲這些城市始終能够代表他們的民族文化,並把其絶大部分留傳給後代。”這是美國著名學者劉易斯·曼佛德對城市在歷史上、文化上所作的巨大貢獻的評價。列寧也曾經明確地指出過城市發展了人類那種充滿朝氣的和文化發達的大中心的歷史功績。因此,研究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研究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

  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特徵,一是集中性,二是先進性,三是整體性,四是輻射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重視和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不僅使工人階級聚居之地在文化、思想和審美等等方面有更好的場所和風氣,以此促進工人階級和廣大市民精神素質的提高,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將起着不可估量的示範作用。

  二、經濟特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特區的創立是個新生事物。研究其精神文明建設有關規律的條件雖然還不很成熟,但是,根據現有實踐的認識,對其中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是可以也必須作出初步探討的。我們不僅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還要建設“經濟特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很明顯,這裏有一般與特殊的關係。

  中國的經濟特區是社會主義的經濟特區,但它是在特殊的條件下發展的:一是許多政策是特殊的;二是它的經濟結構是特殊的;三是它的地理環境是特殊的,四是它的戰略任務是特殊的;五是它的物質文明建設的效果是特殊的。這些,都决定了經濟特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也决定其特殊的規律性。實踐證明,從經濟特區精神文明建設中所概括出來的一些規律性,如有所吸取與有所扺制的關係、放與管的關係、寬與嚴的關係、堵與導的關係、主體層次與思想層次的關係,等等,現在已被廣泛地運用在中國内地,對促進中國社會總體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三、企事業單位的精神文明建設

  近些年來,企事業單位的精神文明建設正在蓬勃開展,出現了許多新鮮經驗,有待進一步的總結與概括。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都是社會群體,它們在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是現代文明的産物,在世界範圍内,它作爲一種獨特的管理方式,已成爲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課題。

  中國引進企業文化的概念及其理論,是立足於本國企業的實際情况,並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一總體搆思相結合,因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許多事業單位近幾年也比較注重從系統的角度進行精神文明的建設,並形成事業文化。因此,從廣義上説,企事業文化是經濟意義與文化意義的有機組合,是企事業單位在生産、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企事業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内容相當豐富,大體可分爲三個層次,即表層的實體物質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深層的觀念形態的精神文化。其中的企事業精神文化則是企事業文化的深層,也是企事業文化的核心。所謂企事業精神文化,是企事業單位在生産、經營和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職工意願和本企事業特點的,並能激發職工幹勁的,增强企事業活力的一種群體意識,是企事業指導思想、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行爲原則和奮斗方向的綜合體現,是企事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

  四、街道的精神文明建設

  這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微觀部分和落脚點之一。它溶企事業單位和各階層居民於一爐,直接體現精神文明建設的風貌與水平。因此,街道精神文明建設必須考慮到百姓聚居、百業同街、交往繁雜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的背景和特點。

  對於社會主義中國來説,在進行街道精神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時,一是較之資本主義國家有有利的一面,即户籍集中穩定;流動人口絶對量小;居民多數從屬於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的企事業單位,就是個體所有制的居民,也有一定的組織。二是較之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它也有更爲有利的條件,如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各項設施和水平要比農村優越得多,因而在文化素質方面一般高於農村;居民中的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則是以執行國家各種政策法令爲已任的,因而思想素質一般也比農村高些。所以,街道的精神文明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好,關鍵在於要有街道委員會的堅强領導與科學規劃,要有街道所在的企事業單位的大力支持,要有善於激發廣大居民群衆熱情投入的途徑與方法。

  五、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就中國而論,總人口的8成在農村,在那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確是個廣闊的天地。它關係到8億農村人口的文化、思想和審美素質,也關係到整個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當然,現時農村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文化基礎相對落後,習慣勢力相對濃烈,比在城市建設精神文明,其艱巨性、長期性更甚。但是應當看到,近些年來,廣大農民對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和變革舊觀念的渴求是日益迫切的。

  中國廣大農村已開始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一部分農民已走上了勞動致富的道路。廣大農村在治窮變富、治愚變智的過程中,不斷地創造適合自己特點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形式。從鄉規民約階段,到“五講四美三熱愛”階段,再到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鎮、文明路段、文明縣等的建設階段,標示着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已由比較低的層次逐步向比較高的層次發展、完善和提高。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鎮的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文明建設的基本形式。

  看來,各行各業都要大力支持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於資本主義的地方。廣大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上不去,會直接或間接地拖拄其他行業性或區域性精神文明建設的後腿,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思想、審美素質,也會受到很大的制約。

  六、少數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

  在一個國家範圍内,人口比例處於少數的民族,謂之少數民族。全世界約共2000個民族的大多數都屬於少數民族。在中國便有55個少數民族。它們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有許多特殊點,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少數民族在人類歷史上有過許多重大的貢獻,它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至今還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但是,由於時代與階級的偏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少數民族所經受的灾難與歧視特别沉重,也因此形成少數民族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嚴重的落後性。近40年來,中國少數民族在許多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這同黨和國家正確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决愚昧與文明的矛盾、宗教與科學的矛盾、現實與要求的矛盾、尊重少數民族特點與移風易俗的矛盾,以及少數民族自力更生與争取外援的矛盾,比起一般農村的難度還要大得多。在中國,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大力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的商品經濟,辦好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不斷地探索前進。

  七、宗教與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中,人們常常會碰到民族性、群衆性和世界性的宗教問題。這是人類社會精神現象中較爲突出的問題。

  作爲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宗教,是對精靈、神道、上帝等超自然力量和超社會力量的盲目信仰與崇拜,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它是人民的鴉片,對勞動人民有着濃重的精神麻醉的消極作用,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現存宗教的消極作用也不能低估。

  但是,宗教的産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現階段還不具備宗教消亡的主客觀條件,它在現實生活的人們中還佔有一定的位置,并發生一定影響,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觀點,對於宗教有信仰的自由,不必大聲疾呼地向它宣戰。有人認爲,宗教既然是消極的,又允許宗教信仰的自由,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相矛盾。列寧指出,這是完全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爲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的自由,是社會主義憲法所規定的。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由宗教教義和道德觀念所形成的一些積極因素或客觀效果,對净化人們的心靈,促進社會的安定發展,提供一定的社會服務和溝通海外友好關係等等方面,廣大的信教群衆同樣是有所貢獻的。在社會主義現階段的中國,信教群衆約有1.3億人,這還是個保守的數字。因此,不能够把他們排斥在精神文明建設之外,也不能把宗教中一些帶有積極的客觀效果的因素也一概抛棄。同時,要努力創造宗教消亡的條件,引導和幫助廣大信教群衆逐步擺脱不科學的信仰,這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八、“一國兩制”的精神文明建設

  “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得出的結論:在中國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港、澳、臺則保留資本主義,即兩種性質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統一在一國之中。這是解决中國一些重大曆史遺留問題和今後取得國家統一的良策,不僅僅是指政治上的、經濟上的,而且應當包括文化思想等等方面的内容,也都要以“一國兩制”的模式來加以解决,因此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設問題。

  過去對此研究得很少,與面臨香港等地1997年之後的陸續回歸形勢很不相稱,這就需要開展多方面的探索,包括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内涵、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規律以及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規劃,等等,都是不能逥避的、緊迫的任務。

  就其建設的最根本規律而言,我們認爲如下幾條是必須注意的:(一)把握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存异與求同,這是根本的原則。(二)把握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競争與合作,這是根本的途徑。(三)把握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衝突與和諧,這是根本的方式。(四)把握一國兩制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機制,這是根本的突破口。同時,在制定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過程中,要抓好當務之急的幾件大事:一要逐步辦好廣東等改革與開放試驗區。二要全面研究港、澳、臺問題。三要抓住兩制中文化建設的突破口。

  九、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

  家庭是建立在婚煙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基礎之上的親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初級社會群體,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整個社會就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的。因此,進行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一定要研究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

  首先,恩格斯指出,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即家庭的産生與發展完全取决於社會的性質和占統治地位的所有制。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具體説來,(一)家庭受制於社會的一般性質和總的目標。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與總的目標,無疑是該社會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因而在精神上也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性質與總的目標。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不能離開這個性質與目標。當然,這個性質與目標是有不同層次的。(二)家庭受制於社會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條件。所謂社會的精神動力,主要是指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以及由此决定的一整套社會倫理道德之類的東西。所謂社會的精神條件,是社會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體育、衛生等等的規模和設施方面的東西。(三)受制於社會的環境和風氣。

  其次,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能够幫助人類昇到更高的水平,對社會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社會主義中國,它是鞏固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力量,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奮發向上的重要因素,也是搞好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

  十、個人的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不僅牽動千家萬户,而且牽動各個個人。高度重視個人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新一代,是長期的戰略任務之一。當代及今後“和平演變”的尖鋭鬥争,歸根到底,是走什麽道路、培養什麽人的問題。按照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要求,應當培養“四有”的新人,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

  在這個前提下,個人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個人身體的健康長壽。居里夫人説得好:“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没有健康的身體,“四有”就没有堅實的載體。二是個人文化的一專多能。“有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同時又具有廣泛學科的知識能力,是建設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需要,三是個人思想的成熟科學。思想的成熟科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確立與運用,是關鍵性的。這只能通過社會的實踐,通過長期的學習,不斷取得經驗與教訓,才有可能走向成熟,走向科學。四是個人品德的檏實崇高。檏實而崇高的品德,就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品德。它是吸取了人類社會歷史上一切優秀的品德因素和成份,並在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運動實踐中形成的嶄新的品德。

  這裏要特别講一下,培養了這樣的人才,還要及時地、大膽地使用。在不少單位部門,如果立黨爲公,肯定會發現身邊的人才,重用他們的長處;要是立黨爲私,那就講不清了。因爲中國最多的是人才,最浪費的是人才,最缺少的還是人才。爲什麽會産生這種十分矛盾的現象?爲什麽不能够較快地解决這個重大的問題?我認爲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條,就是同一些用人者極其低下的個體精神文明的素質密不可分,這個問題不認真加以重視,就會誤黨誤國。

  總而言之,個人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有待人們進行縱深的探討,而不是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

  (這是作者爲搆思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於1989年5月所寫的論文。文中提出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經濟特區精神文明建設、企事業單位精神文明建設、街道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少數民族精神文明建設、宗教信仰精神文明建設、一國兩制精神文明建設、家庭精神文明建設和個人精神文明建設等,是精神文明學所要研究的内容之四。)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