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世界經濟特區與精神文明建設

  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爲了發展經濟,均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設立一些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當然受制於它們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但也有它們各自的特殊性。爲了更自覺地建設好社會主義經濟特區的精神文明,大致瞭解一下世界經濟特區的歷史與現狀是完全必要的。

  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交通便利的地方,劃出一定範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采取一些特殊的開放政策,用减免關税,提供良好基礎設施等優惠辦法,發展貿易和轉口貿易或吸引外商的資本和技術,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和其他事業,以求擴大出口,賺取外匯,引進技術,增加就業,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這樣的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科學工業園區,等等,我們統稱爲經濟特區。據有關資料,截止1983年,亞洲爲121個,非洲124,南美洲61個,歐洲107個,北美洲107個,大洋洲1個,共爲521個。最近許多年來,世界各國的經濟特區又有了更多一些的增加。但基本的形式與種型並没有多大的變化,基本的性質與特點也大體故我。那麽,世界經濟特區究竟有哪些形式與類型?它們的性質與特點又是什麽?本文就上述問題作些闡析,以便於更進一步地瞭解與認識我國經濟特區創辦的情况。

  一、世界經濟特區的形成與種類

  經濟特區的形成與發展,自有它的歷史過程及其形式與特點。

  (一)世界經濟特區的産生

  世界經濟特區的最初形式是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起源於西歐一些商品經濟發達較早,資本主義萌芽較早的國家。早在1228年,法國南部馬賽港的一群資産者曾在港内建立自由貿易區。13世紀末,德意志北部的幾個自由市場聯合起來建立了自由貿易聯盟,史稱“漢薩同盟”。爲了同盟者的通商優惠,便將漢堡和不來梅兩地選爲自由貿易區。直到1547年,意大利在西北部熱那亞灣建立了萊克亨自由港——世界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自由港。從此,自由港與自由貿易區開始在西歐風行於世。17世紀意大利的黑雅斯特,南斯拉夫的飛伊梅等港口,也先後宣佈爲自由貿易區。18世紀西班牙的直布羅佗、葡萄牙的波爾答、法國的敦克爾克,都先後成立了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19世紀丹麥的哥本哈根也成爲自由貿易區。19世紀中葉以後,英法帝國主義實行殖民地擴張政策,侵佔了亞非國家的土地,從地中海經波斯灣、印度洋到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港口,先後被開闢爲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其中有丹吉爾、亞丁、吉布提、果阿、新加坡、檳城及香港、澳門等地。

  從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經濟特區的發展呈緩慢狀態,數量不多,分佈地域狹窄,主要經濟活動是發展對外貿易和轉口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舊殖民地體系土崩瓦解,大批殖民地、附屬國獲得了政治獨立,形成了第三世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的國家聯合起來,爲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鬥争。帝國主義國家、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强行輸出資本、肆意掠奪和侵略的老殖民主義手法已失靈。同時,擁有主權的發展中國家,不但要求政治獨立,也要求經濟獨立,急需發展國民經濟,但社會生産力往往低下,資金、技術與人才均有困難,這就得尋找出路,在保護主權的前提下,引進外國資本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隨着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出現,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相應地産生了變革。新興工業部門和其它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而一些傳統工業部門則漸漸衰落,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工業,因工資、地價過高而難於立足,需要轉移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第三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出於本國的需要,也接受了這種轉移。由於出口加工區吸取了自由貿易區船貨出入自由這一傳統,加以種種優惠條件,外商便樂意投資,從而促進了該區所在國經濟技術乃至文化、思想等等方面的迅速發展。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建於1959年愛爾蘭的香農機場所在的地方。此後在世界上,從1970年的7個國家所建立的7個出口加工區,發展到1975年18個國家的31個。1985年至少有70多個出口加工區分佈在40多個國家或地區之中。

  (二)世界經濟特區的種類

  在現有的世界經濟特區中,大體可以分爲四種類型:1.以發展貿易和轉口爲主的,一般稱爲自由貿易區或對外貿易區,多在發達國家;2.以發展加工出口工業爲主的地區,稱爲出口加工區,多在發展中國家;3.以發展工業爲重點,同時兼營農業、畜牧、旅遊業、住宅等多種行業的經濟特區,中國便是如此;4.一些國家、地區由於經濟發展,勞動力日趨緊張,工資不斷提高,以廉價勞動力發展起來的第一代出口加工區的優勢漸失,開始轉向發展以資本技術密集型出口工業爲重點的第二代出口加工區,新加坡、臺灣的一些科學工業園區就是這一種類。

  世界各國、各地的經濟特區,大小不一。小的如機場裏的免税商店,大的有整個島是一個自由港,有的是一個地區,有的象新加坡是一個國家,有的是整個邊境區。北美洲的自由貿易區與非自由貿易區之間,並没有明顯區域界限,也較分散;歐洲大陸型的自由貿易區漢堡、不來梅等地則有區域界限。若從社會制度上説,經濟特區有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兩大類型。這些經濟特區所達成的貿易值,從1983年統計數據看,占了世界貿易總值的10%,估計1990年可能達到20%。

  二、世界經濟特區的基本特點

  綜觀世界經濟特區的形成、種類及其發展狀况,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基本特點。

  (一)形式的多樣化

  世界經濟特區有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科學工業園區等等,加之中國内地的經濟特區,形式是多樣化的。

  自由港有完全自由港和有限自由港之分。前者不屬於海關管轄範圍,一切外國商品可免税進口,在自由港内進行儲存、包裝、揀選或其它作業,不受海關監督。外國商品只在從自由港進入所在國海關管轄區時方需納税;後者對少數進口商品征收關税或實施不同程度的貿易管制。其它商品則享受免税待遇。香港、新加坡等均屬有限自由港。自由貿易區是指一些國家劃出的一定區域,置於海關管轄區界之外,免除關税和復雜的海關手續,只辦行政管理上的申報手續,外國船隻可自由進出,商品可免税進口、出口。出口加工區一要有完備的水電、道路、通訊等社會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等生産基礎設施,爲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二要有管理事權統一,具有强力高效的領導班子;三要提供各種優惠待遇;四是照章繳納關税後,少數産品可銷往内地。科學工業園區則是第二代出口加工區,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出口工業爲重點。中國内陸式的經濟特區,則是利用沿海交通便利,毗鄰港澳臺的特點,以外資或中外合資興辦工業、旅遊、建築等各種行業。

  (二)性質的兩極化

  世界上的經濟特區,大部分分佈在資本主義國家,極小部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之後才設立的。這種社會制度不同的兩極化,决定了産生經濟特區性質的兩極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特區的性質是資本主義的。西歐最先創建了經濟特區,同時在近800年來,經濟特區也主要是在資本主義取得統治的國家相繼出現和不斷發展,并且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交往的一種特殊形式與手段,爲設立國本身資本主義經濟的起步與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爲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歷史的貢獻。但是,這些經濟特區的性質,是由它們所處國家的社會性質决定的。這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特區,既符合設立國自身的需要,也符合交往國的胃口。因此,設立國與交往國在總體效果上,都是資本主義世界内部一種經濟利益的再分配。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這種經濟利益的再分配,有利於它們民族經濟的復興與政治上獨立自主的把握,並在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經濟政治上的後盾力量。然而,政治上、經濟上的資本主義性質,必然使這些經濟特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内容,體現着、充滿着資本主義的政治與經濟等等方面的要求,並爲那裏的統治者的利益服務。

  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特區,在世界上雖然仍屬少數,而且建立的歷史大多不長,但它們畢竟代表了世界經濟特區的一種性質,即與世界上大多數經濟特區資本主義性質相反的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特區當然由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所决定,在客觀效果上有利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也同樣有利於交往國在尊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礎上所應得到的合理效益。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特區是社會主國家神聖領土的一部分,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等,保持着性質的一致性;它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樣要在國家統一的指導思想下面進行,這樣的精神文明建設與資本主義濟特區的性質是不同的。

  (這是作者於1988年10月所寫的論文,主要探討世界經濟特區的形成與種類、世界經濟特區的基本特點等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多家報刊發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