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兩變”命題的再討論

  繼1981年第一次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下簡稱“兩變”)命題學術討論會之後,廣東哲學界於1984年底在廣州再次舉行了這一命題的討論會。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位哲學理論工作者參加了會議。現將有關主要論點簡介如下:

  一、關於如何從理論上深入探討“兩變”命題的問題

  與會者一致認爲,要把“兩變”命題的研究從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加以開拓,就理論本身來看,必須探索“兩變”怎麽變,它的中介、條件是什麽?圍遶這些議題,與會者探討了:

  1.“兩變”和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有的同志認爲,毛澤東概括的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的物質,就是人們感性的實踐活動,精神就是人們理性的思維活動。因而,這裏的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關係,就是實踐和認識之間的關係,顯然不能與哲學基本問題中的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關係混爲一談。許多人都不同意把物質和實踐等同,也不同意把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關係完全等同於實踐和認識之間的關係。因爲物質和實踐是不同的哲學範疇。而且,在認識論領域,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與實踐和認識的關係雖然有聯繫,但是也有差别。其中,有的同志認爲,“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同“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雖然同屬於一個認識過程,但是,角度和側重點不一樣。“兩變”是着重從認識與認識對象、認識内容的關係的角度來揭示認識運動的規律;而“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則着重從認識與認識的基礎、源泉的關係的角度來揭示認識運動的規律。有些同志則認爲,“兩變”着重於揭示認識過程的目的和結果,而“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則着重於表現認識的具體過程和途徑。

  2.“兩變”和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有的同志認爲,物質與精神、實踐與認識同主體與客體,都是認識論的三對基本範疇。這三對基本範疇,不僅是認識論的基本範疇,而且也是整個哲學的基本範疇。這三對範疇彼此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許多人都指出,“兩變”的過程,就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要正確發揮主體在“兩變”中的自覺能動性。有些同志認爲,主體在“兩變”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主體的社會實踐作用。第二、主體的專業知識作用。第三、主體的高度智力作用。第四、主體的科學方法作用。所有這些都屬於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正確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就能取得“兩變”良好效果,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3.“兩變”與信息的關係

  許多同志認爲,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必然會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兩變”命題的研究要引向深入,也應該注意從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現代科學的新成果中吸取營養。有些同志把信息引進“兩變”中,認爲信息和實踐一樣,在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過程中,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人們從事一切實踐活動,首先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信息去認識世界,通過實踐去改造世界。否則,會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險境。可見,人們的實踐活動,無論是物質變精神,還是精神變物質,都是離不開人腦以外的客觀世界的信息的。信息實際上是“兩變”賴於産生的必備前提。在今天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材料、能源、信息是現代科學的三大支柱,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的信息流,從信息輸入到信息加工,從信息輸出到信息反饋,從實踐中來達到認識再到實踐中去,從物質變精神再從精神變物質,是符合人類認識規律的。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則是實現物質和精神相互轉化的紐帶和橋樑,是實現“兩變”不可缺少的具體形式。

  二、關於“兩變”與“兩個文明建設”的關係問題

  把“兩變”問題的討論推進到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問題之中,是近兩年來尤其是這次“兩變”討論會的一大進展。

  1.“兩變”同“兩個文明建設”的關係怎樣?

  多數同志認爲,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既然“互爲條件,互爲目的”就包含有物質文明可以變成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可以變成物質文明這樣“互變”的關係,而這種“互變”的關係又是以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的“兩變”作爲一種重要的哲學基礎的。在如何理解“兩個文明建設”的“互變”與“兩變”這一哲學基礎的關係時,許多同志的觀點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物質同精神、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兩者既有區别又有聯繫。兩者的區别是: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并且可以爲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物質的産物,是人腦物質的機能或屬性,是物質的反映。這是從物質和物質的屬性上劃分的。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則是分别從物質内容和思想内容方面體現社會進步的積極成果,是從表現形態及其作用上的鑒别來體現,可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不是本原和派生的關係,不能等同於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兩者的聯係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受物質和精神的制約,它們是互相依賴、互相作用、互相包含、互爲條件的關係,是以物質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於物質爲前提的。這有三個方面的表現:①物質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②物質文明的發展將大大促進精神文明建設;③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和保证作用。關於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①以共産主義思想爲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决裂,在全民中增强精神動力和戰鬥意志,同封建主義思想和資産階級思想進行鬥争,扺制各種腐化因素的侵襲,保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將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勇於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局面的一代新人,他們既有一定的生産經驗、勞動技能,又有發達智力和廣博知識,將成爲新的科學革命的主力軍;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帶來的科學變革,必將引起許多新的重大的技術革命,從而直接轉化爲生産力,大大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有的同志認爲,從上述角度上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的關係,是對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關係的具體化。

  2.社會主義精神産品和物質産品怎樣轉化?

  有的同志認爲,精神産品和物質産品均有相互轉化問題,這種轉化各有其特點。從精神産品轉化爲物質産品的過程來説:第一,精神産品首先作爲一種物質生産資料,在物質生産過程中發揮作用。這種作用是物質的而不是精神的,是實體形態的而不是觀念形態的。第二,這種作用的結果,同其他物質生産資料發揮的作用凝成一個綜合體。這個綜合體不論形式或内容,都是物質的,即物質産品。第三,在整個轉化過程中,是物質生産者使精神産品與物質生産相結合變爲一種物質生産資料,也使這種物質生産資料與其他物質生産資料相結合而最終變爲物質産品。第四,一般來説,精神産品向物質産品的轉化過程,是精神産品得以推廣和普及的前提,重點在於普及,在於精神産品物質化,以便投入下一次的精神生産過程。從物質産品轉化爲精神産品的過程來説:第一,物質産品一旦進入精神生産領域,就成爲一種生産資料,並在精神生産過程中發揮作用。這種作用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是觀念形態的而不是實體形態的。第二,這種作用的結果,同其他生産資料發揮的作用凝成一個綜合體。這個綜合體的形式是物質的,内容是精神的,也即帶有物質外殻的精神産品。第三,茌整個轉化過程中,是精神生産者使物質産品與精神生産相結合變爲一種生産資料,也使這種精神生産資料與其他生産資料相結合最終變爲精神産品。第四,一般來説,物質産品向精神産品的轉化過程,是物質産品得以改進和提高的基礎,重點在於提高,在於拿出更好的設計藍圖,以便投入下一次的物質生産過程。縱觀社會主義物質産品和精神産品,不僅各自本身有個不斷從低級到更高級的發展問題,而且相互之間也有個不斷從低級向更高一級轉化的問題。社會主義物質生産和精神生産愈發展,物質産品和精神産品之間的轉化速度和效果就愈顯然。

  三、關於“兩變”原理的應用研究問題

  與會者一致認爲,要把“兩變”原理的研究引向深入,就必須結合當前工作的實際情况,加强應用研究。

  1.“兩變”原理與黨的思想路綫

  一些同志認爲,毛澤東提出“兩變”命題,進一步揭示了人類認識運動的全部過程和發展規律,爲黨的思想路綫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礎。理由如下:第一,它强調認識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突出了認識論的唯物論前提。第二,它説明了理論對於實踐、精神對於物質的巨大反作用。第三,它提出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第四,它提出了無産階級政黨的任務就在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實際上,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認識世界也就是物質變精神的過程,通過社會實踐改造世界則是精神變物質的過程。因此,從認識論看,共産黨人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兩變”的工作,做好物質和精神相互轉化的工作。

  持這種觀點的同志還認爲,我們黨的思想路綫實際上也是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尤其是“兩變”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發揮。從毛澤東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到我黨十二大新黨章關於“黨的思想路綫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個新的表述,可以看到黨的思想路綫,其核心是實事求是,其實質則是在解决實際工作中主觀和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問題,它實際上搆成了一個整體,充分地體現着馬克思主義認識發展的全過程。首先,它强調一切從實際出發,使黨的思想路綫具有徹底的唯物主義性質,也使“兩變”原理具有更爲堅實的唯物論前提。其次,它明確地把理論聯繫實際作爲黨的思想路綫的一項重要内容,體現了認識論的辯證法,從而揭示了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必要條件和必經環節,使“兩變”更加具體化。最後,它還把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作爲一個基本原則納入黨的基本路綫,既體現了“實踐第一”的觀點,説明瞭實踐在“兩變”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又突出了認識過程第二個飛躍的重要意義,從而説明瞭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飛躍,即“精神變物質”的意義更加偉大。

  2.“兩變”原理與當前現代化建設

  還有一些同志認爲,我們黨現階段的政治路綫就是要實現現代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此在建設現代化偉大實踐中研究和應用“兩變”原理,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當前,特别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①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即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這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認識運動總規律,樹立“再認識”的觀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律,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②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依據“兩變”原理,一方面要批判林彪、“四人幫”所鼓吹的“精神萬能論”的錯誤思想,另一方面又要批判那種消極被動,無所作爲的精神狀態,提倡把科學態度和革命精神結合起來,充分地發揮根據和符合客觀實際的自覺能動性。③重視社會實踐在“兩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總結我黨領導工作方法的經驗教訓,以“兩變”原理作爲指導,吸收西方現代决策理論的精華,建立一個適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的現代領導科學。本來,領導的基本職能應該説是一個管理的問題,一個實踐的問題,但過去我們認識不足,往往只停留在一般號召和一般鼓動上,這是必須改變的。

  3.“兩變”原理與改革開放

  許多同志認爲,“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原理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理論基礎,它能够指導改革實踐,爲改革開放實踐服務。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①在改革中貫徹“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原理,就可以更好地制定出一整套科學的思想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的工作方法和科學的領導方法,指導改革,推動改革,保证改革的順利進行,并且取得改革開放的完滿成功。②“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原理包含着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論思想。在改革開放中貫徹這一思想,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情况出發,特别是要從我國目前生産力水平的實際出發。這是基本前提。在這一前提下,就能更好地改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環節,促進生産力的發展。③“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原理,既堅持物質决定精神,同時又强調精神對物質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改革開放中貫徹這一思想,掌握主觀和客觀的辯證關係,就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揚革命的變革精神、創新精神和勇於開拓的精神,改造客觀世界。④依據和貫徹“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互相轉化的原理,就能使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更加自覺地努力改變落後的局面,使落後變先進,使先進更上一層樓,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這是作者參加相關討論後所寫的綜述,發表在《學術研究》1985年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