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人口問題與台灣政治變遷》序

  在我指導過的十多名博士生中,楊蓮福是第一位來自台灣的學人,其“本土經驗”比我厚實千倍,指導這樣一位學人寫一篇關於台灣的論文,對我來説也算是一種新挑戰,而今此文將在台灣出版,我的心情其實同他一樣,也因為將面臨“在地”讀者的裁判而忐忑不安。
  
  與蓮福亦師亦友交往四年,在他的大作付梓之時寫上幾句,是我份内之事。但寫些什麼好呢?作為論文指導教授,我不便就這本書中的學術問題多言,讀者見仁見智,自有結論;古代曾有“文如其人”的説法,更深入地認識“其人”,自然也有助於更深刻地解讀“其文”,那麼就從亦師亦友的角度,談談對蓮福為人的感覺:
  
  一、蓮福是個有抱負的人
  
  蓮福報考博士生時已過不惑之年,事業有成,不僅收入豐厚,而且已出版了研考地方文化的專著,其收集台灣文物亦小有名氣。到大陸謀一個博士的虚衔,或許能再增加些榮耀感,但對他的吸引力真不大。他之所以能在四年内往返台灣——大陸間數十次而樂此不疲,主要是因為心中有一個美好的願景:為化解兩岸間的誤解、增進兩岸間的諒解、促成兩岸間的和解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在本書中,他嘗試建立一套人口/政治互動、變遷的新概念架構,超越統獨的視角,使大陸的讀者能從新的角度,認識台灣今日各種“時髦”的政治思潮和五花八門的政治現象其實是出於不同的社會變遷路徑和人口結構差異,從而對台灣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希望讓台灣的讀者,從新的論述中體驗同大陸持續的對抗是不智和徒勞的,最符合台灣利益的選擇是與大陸的整合。不論這套新論述能説服多少讀者,至少蓮福這種“天佑台灣、眷顧神州”的胸懷是同中國讀書人“以天下蒼生為己念”的傳統一脈相承,他要為兩岸的和平與整合而戮力奮鬥的志向是值得贊許和稱道的。
  
  二、蓮福是個有眼光的人
  
  在我看來,所謂“有眼光”,是指對現實問題要能看得深、看得細;對歷史問題要能看得大、看得遠;而對學術問題則能發現新領域、找出新視角。四年來多次與蓮福談及台灣政局,發現他經常有深入而精闢的見解,好幾次對選舉的預測後來都得到證實。在本書中,他獨辟蹊徑地嘗試從人口問題的視角來解析當代台灣的政治現象、探討未來台灣的政治走向,全書叙事横跨三百年,概括出移民波的五階段、三特性,並發展出相應的多個“人口-政治”互動模型,這些都反映出蓮福的治學眼光確有獨到之處。這絶非鄙人一己之見,在蓮福做論文開題報告時及論文答辯時,這一點得到多位教授的高度評價。
  
  三、蓮福是個刻苦努力的人
  
  他是利用業餘時間來修博士課程和撰寫論文,(在大陸被稱為“在職生”),而作為台灣學生,他又不得不兩岸奔走,負擔更加重。他的事業做得不錯,在兩岸都有大量的公司事務需要親自打理;他還兼任很多社會工作;家中有四個兒女,讀博士期間太太又做了一次大手術;如此之多的繁雜事情壓在一人肩上,使我真擔心他寫論文時會草率從事。然而,當看到他的論文初稿時,其涉獵史料之全面系統、引証註釋之充裕翔實,都令我不禁有“驚異”的感覺。老實講,就這兩方面比較,蓮福之所成已遠超過我所見之很多大陸學生。熟識蓮福的人都知道,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憨厚”而非“聰慧”,所以他今日之“有所成”,並不在先天的“睿智敏捷”,而在於後天的刻苦努力。
  
  一個有抱負、有眼光、能刻苦努力的人,以四年光陰、用無數心血寫成一部著作,應當有一讀的價值。我祝賀蓮福博士論文的出版,也祝福他為實現心中的願景再接再厲。無論今後的生涯如何規劃,祝福他在經濟上、學術上甚至政治上,都取得更多的成績。是為序。
  
  2005年6月12日於中國人民大學宜園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