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夢與兩岸關係的歸宿

  一、中國夢與兩岸關係
  
  夢是一種生理現象,它是人生的一部分,每晚帶你進入一個奇幻的世界,有驚有喜,有苦有甜。有夢的人是幸福的,有夢想的人更加幸福,它給你帶來希望與奮鬥。懷著夢想往前走的人,是充實的人,實現夢想的人,更是幸福無比的人。人若沒了夢想,百事皆哀。
  
  人會有人的夢想,一個家庭也會有家庭的夢想,一個國家也會有國家的夢想。它是一種追求與向往,是一種理想與信念,懷著它我們不會氣餒,帶著它我們會向前疾飛,它是一種正能量。人生因夢想而精彩,民族因夢想而興奮,國家因夢想而强盛。
  
  中國新的一代領導人習近平等主政之後,正不遺餘力地在構建一個中國夢。這一代領導人,是中國歷史上絶無僅有的從知青成長為國家領導人的一代,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太少地有機會了解世界,太少地享受知識,太少地沐浴陽光與嬉笑……,卻有太多的悲情與委屈,他們太了解廣大民眾普遍的追求,他們不乏一個自我奮鬥的夢,不乏一個改造中國完成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他們正是滿懷這種使命登上了執政舞台,他們將去圓一個檏素得不能再檏素的中國夢,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是刻骨銘心的歷史使命。
  
  什麼是中國夢?習近平講,這就是在2020年讓人民收入翻一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説到底,“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有了這樣的夢想,“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够創造出來”。這裡沒有高深的道理,沒有玄而又玄的哲理,只有一個檏素得不能再檏素的目標——在2020年前實現小康社會,實現“國家富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高於一切大於一切先於一切重於一切的使命,我們只有首先達到這個目標,中國才能實現更宏偉的目標。這是新一代領導人務實的使命觀,也是新一代領導人的韜光養晦觀。
  
  新一代領導人執政以來,先後見了台灣的連戰與蕭萬長,向他們闡述了兩岸觀。習近平會見連戰時説:“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一家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種天然的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大陸和台灣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只要兩岸雙方都秉持民族大義”,“兩岸各領域合作的前景就是寬廣和光明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真誠希望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習近平會見蕭萬長時又進一步强調:“本著兩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
  
  李克强闡述兩岸關係是“兄弟關係”時指出,這種同胞關係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習近平强調,“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只要彼此認作兄弟,兩岸沒有什麼事不好商量。反之,也許沒有商量,沒有讓步,沒有讓利。這就是這一代中國領導人的兩岸觀,他們的兩岸觀很簡單也很檏素。
  
  總體來講,我們的對台政策是一貫的,有連續性的,即有繼承,也有發展,但一代領導也有一代領導鮮明的個性與時代屬性。江澤民時代,他經歷了台灣從威權走向開放,台灣社會發生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深刻變化,從“本土化”到“民主化”,“台獨”的崛起、變天,“一個中國”原則面臨威脅,所以他的對台方針是“反獨”,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胡錦濤時代,他經歷了“台獨”從顛峰到衰弱,兩岸進入“和平發展期”,他的對台方針從“反獨”到“促統”,致力改變台灣民眾認同,釋放了大量“惠台”政策,讓台灣同胞開始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榮耀。習近平的一代,他們也許沒有太多精力關注到台灣變化帶來的深刻變化,他們更多以傳統思維,將兩岸關係視為同胞關係,兄弟關係,天生一家人的關係,他們的對台政策是檏素而充滿善意的。他們也許沒有準備好接受一個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政黨再度執政,從這一點講,兩岸前景是兇險的充滿變數的。
  
  新的一代領導人,他們提出兩岸共圓中國夢,這是極其真誠的。他們成長於缺乏民主和貧瘠的年代,給他們動力的就是中國夢,這是中國億萬民眾奮鬥百年的一個夢寐,他們與生俱來懷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我們的民族承載了太多太多屈辱與苦難,經歷了太多太多失敗與曲折,内心是極其悲愴與壯烈的,心情是沉重與亢奮的。他們幸運地趕上了中國崛起,完成民族振興成了他們最大的心願。在他們看來,兩岸有同樣的悲情,共同完成民族振興,共圓中國夢,是順乎天意,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所以他們提出“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兩岸完全有希望在共圓中國夢的征程中,開創一個新局面。習近平這一代完全鍾情於此,他們對兩岸關係中存在的逆流也許缺乏思想準備,他們也許沒有注意到島内有些人並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正在編造另一個“緑色的夢”。看來共築一個中國夢,兩岸的磨合還需要時日。
  
  二、兩岸關係需要經歷長期磨合
  
  兩岸的融合是需要經歷一個長長的磨合過程。我研究兩岸關係二十多年了,我越來越體會到兩岸的命運與歸宿,取決於兩岸的相互磨合,統一就是這樣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
  
  回溯整個兩岸關係,可以説分成兩個階段,它是以2008年“大三通”為界線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在這以前長達六十年乃至包括前五十年日據時代的一百多年,兩岸經歷了長長的分離分治,時間越久,兩岸感情越薄,距離越遠,衍生的問題越多。因此近半個世紀我們的對台基本方針是促進“通航、通商、通郵”,促進兩岸通起來,合起來,讓兩岸有對話有交流有往來有融合,有共同的經歷有共同的記憶有共同的語言,從而産生共同的情感,建立共同的核心價值。這個使命我們大約花了半個世紀才得以完成。
  
  2008年12月,兩岸全面“大三通”得以真正實現,兩岸往來終於不要歷經第三地,可以雙向直航,自由往返;郵件往返更如平常;通商從單向投資到雙向投資;就學就業也從單向走向雙向;旅遊更是從單向走向雙向,進而台灣還開放了“自由行”,這是以往人們完全不敢想像的事。兩岸從台灣單向開放探親,成立了“海基”、“海協”兩會,二十年來,兩岸已達成法律文件二十多項,奠定了兩岸合作的法律基礎。又確立了經貿合作的ECFA關係。樊籬已被拆除,隔絶已經結束,兩岸正由“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和平發展期”,走向大融合,走向大統一。“大三通”前,兩岸越走越遠,“大三通”後,兩岸越走越近,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是兩岸的最終統一還必須經歷長長的磨合階段,要經歷“先經後政”、“先易後難”逐步深入的一個又一個過程,而從2008年的“大三通”至今,僅僅五年,雖然成績斐然,但這僅僅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遠非終點。
  
  由此可見,統一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大可不必害怕,而“大三通”則是催化劑。但是,統一又是分階段而逐步實現的。台灣很早制定的《國統綱領》將統一列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擁有階段性的目標和使命,逐步由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這樣的描述大抵是正確的。可以説現在我們仍處於初級階段。
  
  統一作為一個過程,很多問題都會在這過程中逐步得以解決,即使今天想來很複雜敏感甚至不可能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真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五年多實踐中就有許多例證。例如到台灣“自由行”,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但交流交往到一定程度,它迎刃而解了;又如兩岸貨幣自由兑換,這在過去更是不可思議的,但兩岸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兩岸互設辦事處,這是多麼複雜敏感的問題,但兩岸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它自然而然被雙方接受了。這樣的發展過程是意味深長的,出人意外的,這甚至顛覆了我們舊有的思維,認為兩岸關係必須先經政治談判,先解決雙方政治身份、國際地位等一大堆問題,兩岸關係才可以得以發展的模式。如果必須遵循這模式,也許我們現今還在整天吵架。而“大三通”後兩岸的“和平發展”,“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則大大領先於我們習慣於爭爭吵吵的傳統模式。當然,在這裡我不是説不要政治談判,而是説雙方融合發展有意想不到的後果,形勢發展比人强。
  
  兩岸關係作為兩個歷史階段,與祖國的命運是戚戚相關的,只有祖國强盛文明民主,才有兩岸燦爛前景,這是一種“一枯皆枯,一榮皆榮”的“命運共同體”關係。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實現中國夢,説到底就是三句話:“國家富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也涵蓋了廣大台灣同胞的共同利益。統一對台灣同胞來講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只是共同實現民族振興的一個過程,也是共圓一個中國夢的過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歸宿。
  
  習近平在會見蕭萬長時説了一句以往任何一個領導人沒有説過的話,他説:“大陸和台灣取得的每一項發展成就,都值得兩岸中國人自豪”。這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兩岸思維上一大突破,他們真正把台灣同胞視為兄弟,不分彼此,視台灣的成功為中國的驕傲,不排斥任何“台灣經驗”,顯示了巨大的包容性。統一就是應該這樣,要包容一切,將一切好的東西都包容到一個“共同家園”之中。
  
  我對兩岸關係出現的這種可喜變化甚感欣慰,但我深知兩岸關係充滿曲折,兩岸關係中依然存在暗流與兇險,還有不少台灣同胞沒有走出歷史悲情,拒絶兩岸的融合。可是我堅信“三通”是符合民意的,企圖讓台灣回到“三不通時代”是不會成功的;我也堅信和平發展階段是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的,要讓歷史開倒車也是不會得逞的。正如習近平所説:“只要兩岸凡事都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考慮,就一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阻礙,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
  
  寫於2013年4月18日

  (本文發表於香港《中國評論》2013年第6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