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再論兩岸關係大趨勢

  世事紛繁,變化無窮,但不管如何變化,都離不開一個局一個勢一個流。所謂“局”,即大局;所謂“勢”,即大勢;所謂流,即主流。凡事都有規律,識大局,順大勢,尊主流,萬事皆可成。反之,沒能成功可言。
  
  昨歲,我寫《兩岸關係大趨勢》,指出兩岸步入“大三通”,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出現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局面,大局之變,造就了一個和平發展新時期。人們要和平,兩岸求發展,勢不可逆,完全符合主流民意,形成了一個大趨勢,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一、一場少見的高度膠著的選戰
  
  但是,去年下半年起,島内的注意力都集中於兩場選戰,這是兩場誰也輸不起的選舉。“總統”票不過半,即不能執政;“立委”票不過半,勢必“朝小野大”,寸步難行。台灣的整個政治生態即環繞選舉走,選舉成了重中之重,這也許是民主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選舉面前,整個社會變得沒有理性、是非、規律可言,選票超越了一切,一切似乎都是受選舉的支配。這也讓大趨勢也備受考驗,和平發展的路線也備受質疑,到底是大勢決定大局,是選票決定民意,還是民意決定選票,讓許多名嘴與專家都莫衷一是。
  
  這場“二合一”選舉,前景應該説是很明朗的:執政的一方,四年來執政成績顯而易見,儘管受到國際金融影響,政績依然不俗,社會治理、競爭能力、社會風氣、廉政形象、兩岸關係、對外關係均在提升之中,人們遠還沒有換人做做的欲望,馬英九穩有繼續執政的希望;而在野黨的蔡英文自己也承認沒有做好執政的準備,民進黨還沒有從上次敗選中吸取教訓,沒有成功地轉型,沒有成功地整合,蔡英文都沒法選擇一個比蘇嘉全更好的人作為自己的搭檔,應該沒有重新執政的希望。可是近半年多的選戰,選情越來越膠著,馬英九優勢不優,蔡英文劣勢不劣,呈現出勝負莫辨的狀況,連對選舉最有經驗的專家與賭頭都無法辨别勝負,這樣的選舉實在是罕見的。以至讓有些專家只得對“和平發展”路線作出“可逆”的預測,對選舉的壞結果早作預防。
  
  這場選舉藍緑基本盤均十分堅固,藍色選民傾向藍,緑色選民傾向緑,選民一味護盤,只問藍緑,不問是非,至於政績、成績、操守、公共政策、未來前景,甚至弊案纏身……,一概不問,死忠死守,呈現出藍緑高度的對立,這種對立的後面,依然是“統獨”、省籍、族群三大問題在作祟,依然是感情戰勝理性。
  
  廣大的中間選民依然是扮演了沉默的觀眾,他們在眾多民調面前,寡言寡語,静觀其變,在最後一分鐘才投出了自己的一票,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但還是有20%的選民沒有表露自己的想法,留下了一個大大問號。
  
  如此難以預判的選戰,終究是大局、大勢、主流民意起了決定性作用,大局戰勝了局部,大趨勢戰勝了非理性,主流民意決定選舉的勝負,馬英九和馬英九代表的路線戰勝了“反馬勢力”,贏得了最終勝利。這個結果是值得我們好好去回味的,裡面充滿了許多哲理。
  
  二、大趨勢帶來了美滿的大結局
  
  這場意義深遠的選舉雖然塵埃落定,決定這場選戰勝負有許多因素卻值得我們深入去思考。
  
  首先,我們要看到國際格局已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的和平崛起,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對中國的態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合作大於鬥爭,人們無不正視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正在崛起,中國對世界吸引力大於對中國醜化勢力,這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大局,大局是對中國有利,對台灣民眾選擇有利,我們應該清醒意識於此。
  
  其次,應看到兩岸關係的大趨勢對這場選舉有利,“和平發展”的路線,符合民意,兩岸民眾追求和平,兩岸同胞要求共同發展,成了兩岸民眾的共同追求,促使兩岸關係進入了60年來最好的時期,出現了60年來從來沒有過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新局面,兩岸距離拉近了,兩岸互信增强了,“九二共識”成了一個正面因素而被廣泛尊重了,“兩會”達成了十六項協議,兩岸關係越來越制度化了,使大陸得以釋放了許多惠台政策,這些政策讓認同“九二共識”的人享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尊嚴與榮譽,享受到一個共同家園的樂處與好處,這種趨勢也越來越勢不可擋。
  
  兩岸這種格局,是得到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一個穩定的政局,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無論如何是符合主流民意的,也代表了三贏局面,即讓中、美及台灣皆贏。因此不管蔡英文如何激進演出,大談“台灣共識”概念,大玩“三隻小猪”遊戲,大打“客家妹要出頭天”牌,大演“台灣要出第一個女總統”戲碼……,沒有辦法讓台灣主流民意感動,無法“換人做做”,它改變不了大局大勢,只好“落花流水無奈去”,飲恨江邊。
  
  當硝煙散去之後,人們不約而同驚訝發現,台灣地區這一次選舉,大陸因素會如此之巨大地成為左右台灣選情的正面因素,而兩岸關係直接成為影響選票的積極因素,第一次改變了兩岸關係、大陸因素與台灣選舉無關的狀況,不管昨天有沒有“九二共識”,選民認為今天的兩岸關係需要一個“九二共識”,建立在“一個中國”前提下的兩岸關係,需要“九二共識”,需要這樣基礎,這對台灣來説,不是災難,而是福音。這樣的變化,有點讓人石破天驚,匪夷所思,這只能説是勢也。顯示出“和平發展”的生命力,説明“政策對了頭”,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這場選舉也第一次顯示出經濟因素對台灣的影響之大,而過去的選舉幾乎都圍繞著悲情、“統獨”、族群、省籍這些矛盾轉。在選舉前夕,大企業都公開表態,力挺馬英九的兩岸路線,力挺“九二共識”。這一切顯示出兩岸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越來越朝著“命運共同體”在發展,形成了一個休慼與共的關係,而民粹政治逐漸在選舉中褪色,而經濟開始左右政治。
  
  我們還可以發現“首投族”不單純是跟了激情走,他們更多選擇了“穩定”與“安定”。甚至我們還可以發現,連美國因素也支持了“穩定”與“安定”,激情的民進黨只是一顆“空心蔡”而已,畢竟潛藏著太多不確定性,會引爆中美關係的衝突,這是多數人所不樂見的。
  
  這場選舉的結果,確實是對島内民意及政治生態,兩岸關係及我們對台政策,乃至中美及台灣這三者關係有著許多深刻的啟示,值得我們静下心來好好解讀。唯有深刻理解於此,才會知道我們今後應該怎麼辦。
  
  三、未來發展的方向及對策
  
  (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兩岸關係進入了一個以“和平發展”為内涵的新時期,這個新時期有望改變六十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將進一步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新局面,這是對台工作的歷史機遇期,給我們進一步夯實兩岸關係奠定基礎,確保兩岸關係不管台灣政黨怎麼輪替,都改變不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穩定發展。
  
  我們要清楚意識到未來四年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不可以做些什麼,而不是盲目發展和無序發展,仍然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發展。我們依然要把主要精力擺在夯實基礎上,要記住“基礎不牢,山動地摇”。前四年看來我們只是做了一篇經濟的大文章,但最後經濟決定了政治。我們應意識到“和平發展”歷史階段的主題與任務,兩岸問題不是一個政治模式可以解決一切的。未來四年,政治不是一點都不能碰,政治對話是必需的,可以先接觸一點低端政治問題,要防止欲速則不達。
  
  我們不要因人量衣,為衣而裁衣,我們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繼續多做實事,多做好事,人民是會感動的。我們要讓台灣同胞更多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來,讓他們與我們有更多的共同經歷,造就更多歷史記憶,逐漸建立更多共同認同,讓兩岸統合在一起。
  
  總而言之,我們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具有更大魅力,具有更大吸引力,把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對台政策堅持好、完善好,使大陸因素發揮更大的積極影響力,始終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和發言權。也要更好把握中美關係和中日關係,掌握好既合作又鬥爭的複雜關係。
  
  (二)要做好台灣藍營選民工作,更要做好台灣緑營選民的工作
  
  近十年來,我們摸索了一套與藍營選民打交道的辦法,收到了很好效果,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藍營選民的工作,進一步取得他們的認同,建立更多的利益紐帶,走向共同繁榮,共享當一個中國人的尊嚴與榮耀。
  
  在台灣僅僅取得藍營選民支持與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們不取得另一半——即便是少數人的一半,恕不能取得他們認同與感動,我們的統一大業也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我們應該看到緑營選民不是泥古不化、死心塌地堅持“台獨”的群體,他們的意識形態是在特殊的歲月中形成的,我們應該給予多一點理解。民進黨的轉型是必須的也是必定的,這是世界大局兩岸大趨勢所決定的,死抱“台獨”理念永遠不可能成功的。這次選戰之所以打得難解難分,是蔡英文“清新”的形象與她企圖轉型的嘗試,可她又被民進黨拖了回去。民進黨若是總停留在李登輝、陳水扁影子底下,永遠只能成為一個在野的反對黨而已。民進黨的轉型和重新執政只是時間問題,我們要學會跟他們打交道。
  
  我們對緑營選民打交道的門檻應高點還是低點,我們跟緑營選民接觸應早點還是晚點,我們是不是必須等到他們接受“九二共識”後再跟他們打交道,這是一個戰略性問題。我們要有一點緊迫感,要多一點自信心。兩岸問題只有藍緑雙方都能與我們打交道,才能真正得到改變。從這一點講,我們應多主動一點,寬容一點。
  
  台灣這場激烈的“二合一”選戰終於曲終幕落,留下了一大堆的紙屑與旌旗,也留下了一大堆值得思考與玩味的問題,是到了應該批改自己作業的時候了,看看我們在這場選舉中的成績與問題,看看大局大勢和主流民意如何影響了選舉,從中更好地找到諸多問題的答案,這也許比清點選票的結果更為重要。
  
  寫於2012年農曆春節

  (本文發表於香港《中國評論》2012年第3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