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政黨輪替後的兩岸關係現狀、問題與前景

  一、兩岸關係出現了許多可喜的新變化
  
  今年3月,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可謂步入了一個“休生養息”期,兩岸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穩定,産生了許多可喜的新變化。
  
  惡鬥了近20年的兩岸關係,隨著台灣新的政黨輪替,雙方開始偃旗息鼓,不斷挑戰大陸政治神經的“公投”、“正名”、“修憲制憲”、“一邊一國”、“入聯返聯”……甚至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忽然消影無蹤了。暴風雨後的兩岸關係,如同大浪退潮,捲走了許多危險的挑戰,兩岸關係變得寧静了。
  
  4月博鰲的“胡蕭會”,5月的“胡吴會”,6月的“兩會”復談,實現了“陳江會”,7月包機曲航與大陸遊客登台,8月馬英九發表了“特别關係論”,9月王毅在“海西論壇”全面回應,10月陳雲林計劃訪台,11月新的國共經貿論壇成功舉行,12月31日,胡錦濤全面闡述了他的對台思想,提出六點構想。……以及共同救災,共襄奥運盛舉……。雙方開始小心翼翼地改善兩岸關係,不斷投之以李報之以桃。總的來講,當前兩岸關係可以用四句話概括——兩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兩岸關係取得了歷史性重大突破;兩岸遇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兩岸關係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撥雲見日,生機盎然。新的兩岸關係框架蔚然形成。
  
  對這樣的兩岸關係,雙方都很珍惜。台灣深知統一至少不是他們這一代可以完成的了,而獨立更是不可以接受的事,台灣不應該挑戰中國大陸的主權,台灣的“好起來”要依靠大陸的支持,連台灣的“外交空間”也應得到大陸合作,這種“不統、不獨、不武”政策,雖然讓激進的統派感到不耐,但多數人認為這符合兩岸的現狀。大陸在經歷“台獨”訴求不斷挑戰後,對好不容易得來的緩和感到珍惜,從而確立了“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方針,確立了以交流與經貿為主軸的路線,更加小心地處理台海問題,更加注意做台灣民眾工作。
  
  有趣的是,兩岸交流交往了20年,也相互鬥爭了20年,在走了一大圈並付出了重大代價之後,兩岸關係似乎回到了原點。台灣當局把兩岸關係復定為“特别關係論”,否定了“國與國的關係論”,回到了“國統綱領”與“憲法”的定位——“一國兩區”的概念。這樣定位,當初大陸並不接受,今天則欣然默領。兩岸對主權問題都採取了諱避與内外有别做法,台灣對内稱“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對外稱“特别的‘一國兩區’關係”;大陸對内稱“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對外稱“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胡六點”更是把兩岸關係定位為内戰延續的政治對立,並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兩岸仍處在同一個中國關係之中,兩岸應追求政治和解,應用和平發展方式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馬英九雖然沒能讓台灣經濟馬上好起來,但他讓兩岸關係馬上好起來了,他在許多方面悄悄地將被“去中國化”後不正常的兩岸關係加以了修正,這為兩岸全面合作鋪平了道路,也為塑造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鋪平了道路,不管人們對馬英九有多少偏見,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造福兩岸的。
  
  給予台灣回報的則是王毅主任在9月7日“海西論壇”上的講話,大陸進一步釋放了許多“惠台政策”,有——便利往來五項新措施、推動空中直航、貨運包機、包機常態化、建立定期航班、海上直航、開展郵政業務、郵資結算、支持陸資登台、共同開發油氣資源、共同開拓國際市場、證券合作、台企在大陸資本上市、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金融業人才培訓、商討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等重大問題,為金門提供淡水與電力,支持“海西計劃”先行先試等一大串善意措施。强調兩岸應大力促進人員往來,這將列為今後兩岸關係之首務;其次,要積極推動“三通”,加快直接“三通”進程;三要推進兩岸産業合作,拓展領域、提高層次;四要推動兩岸金融合作;五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充分體現了“先經後政”務實思維,以及致力於建立更廣泛而堅實的兩岸基礎的務實做法,絲毫沒有涉及統一與統一時間表,這些新思維與新措施也是對馬政權兩岸路線的回報與支持。
  
  更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胡錦濤12月31日日發表的六點主張,形成了一條嶄新的對台路線,這條路線也許將治理兩岸關係二至三十年之久。他提出的六大任務從經濟的合作機制,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機制全面交流制度,外交協商機制簽署和平協議,建立軍事安全互信内容,企業建立兩岸政治關係的務實探討機制,形成了兩岸和平發展的路線圖,意義是非常深遠的。應該説台灣的經濟空間擴大了,“國際空間”也有所擴大,民進黨的政治空間也擴大了。
  
  兩岸都非常小心地處理雙方的關係,雙方都熟知什麼是對方最敏感最不宜去冒犯的東西,從而設法去繞開它,也許今後四年至八年都不會去碰它,這可能是明智的,因為雙方的信任基礎依然薄弱。所以馬英九採取了低調的“活路外交”、降低了軍備支出、以開放姿態對待大陸,並將陳水扁“去中國化”做法一點點加以校正。大陸則不挖台灣“外交”墻腳,設法讓台灣參與不以“主權國家”身份加入的國際組織,恢復“兩會”交流,甚至對美國售台武器一事採取克制,以及提出了一大堆惠台新措施。大陸支持台灣經濟“馬上好起來”是真誠的,雖然沒有馬上見效,但會逐漸見效。
  
  台灣政黨輪替後的半年中,兩岸關係總得來講是平穩的,有許多好現象,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這一切毋庸與統一劃上等號,它僅僅是讓雙方都得以休養生息,得以撫平傷痕,這對地區和平與安全也具積極意義。但是雙方也都心知肚明,兩岸結構性矛盾並沒有解決,兩岸深層問題依舊存在,兩岸關係仍隱藏著高度的不穩定性和不信任性。
  
  二、兩岸還存在高度的不信任性和不穩定性
  
  兩岸呈現的這種穩定與緩和只是暫時與表面的,實質上兩岸並沒有擺脱脆弱感與不信任感,隱藏著相當不穩定性。最近“毒奶粉事件”在島内引起的强烈反應就是最好例證。“毒奶粉”給島内帶來了傷害,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一個人原諒這事件,大陸也深感歉意,很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發生過這種不幸的不道德事件,但這事件在島内卻迅速形成政治風暴,“馬政府”的第一個“閣員”為此下台,“馬政府”執政能力遭到攻擊,民進黨甚至考慮“罷馬”,馬的大陸政策更受到衝擊,他的“兩岸共同市場觀”更是被醜化為“一中市場”,也等於大陸黑心産品可以暢行台灣,他們把“一個中國”與“問題國家”和“黑心産品”劃上等號。《自由時報》公開宣稱“台獨就是為了區隔中國,避免各行各業的‘中毒’與保持身心的獨立健康”。不幸的是,這種欺騙性言論在今日台灣還有相當市場。一個小小的火星,也許都會在台灣燃起燎原大火,會讓兩岸關係迅速倒退,這就是今日兩岸關係的基礎。
  
  造成這種狀況有兩大原因,即島内的不穩定性和大陸的不成熟性。
  
  (一)島内的不穩定性至少有以下幾方面構成——
  
  台灣在李登輝推動下自1996年實行“總統直選制”始,台灣的“國家化”已形成,到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更是强化了“國家化”意識,在陳水扁八年執政中更是人為塑造了“台灣主體意識”,這些意識造就了“一邊一國”觀念,這些觀念不因為馬英九上台而改變了。雖然國民黨重新執政了,但話語權卻依然掌握在民進黨人手中,甚至不因為陳水扁的犯罪和民進黨的貪瀆而失去這種話語權,“台獨”=“愛台灣”,成了誰也不敢漠視的“神主牌”,台灣的“民主成就”被無限神化了,他們漠視中國大陸崛起的偉大現實,他們鄙視大陸和拒絶接受大陸,這是現今台灣的政治現實。
  
  台灣的選民結構非常固定,緑色選民固定在40%,藍色選民固定在45%左右,這次政黨輪替是陳水扁讓中間選民倒向了馬英九。這種固定的選民結構讓“超越藍緑”或“藍緑和解共治”都成為不可能。馬英九當選後企圖成為“藍緑共主”願望都成了泡影。
  
  馬英九執政後的表現差强人意,這固然有陳水扁八年執政留下的後遺症積重難返,又遇到了全球性經濟危機,但馬英九的個人因素,以及馬團隊的能力,都讓台灣民眾失望,他的支持率從八成驟降至二成,連藍營内部也雜音四起,人們刻薄地稱“走了個壞蛋,來了個笨蛋”。馬英九雖然沒有讓台灣經濟好起來,但他讓兩岸關係卻好了起來,他結束了兩岸多年來的對抗,這重大意義島内暫時沒有理解。不管怎麼説,馬英九沒能理直氣壯地建立起新的台灣論述,也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執政團隊,使他難以大有作為。
  
  淪為在野黨的民進黨,在慘敗之後,竟依然沒能有所反省,更沒有轉型,一個黨齡不足四年的完全不熟悉民進黨的蔡英文難以駕馭這支隊伍,她失去了與陳水扁——腐敗切割的第一時間,民進黨的其他“天王”也怕承擔“分裂”的責任,也不敢與陳水扁切割,民進黨反而被陳水扁再一次綁架,陳水扁解釋説他的一切不法行為都是為了“台獨”,腐敗=“台獨”,“台獨”被陳水扁壟斷,陳水扁聒不知耻地天天利用“台獨”將民進黨玩弄於股掌之間,天天折損著民進黨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成了一部最最醜惡和可笑的電視連續劇,玩死了這40%選民。民進黨已幾乎拿不出任何正當主張,“愛台”牌也打到了頂點,它唯一的能力便是“逢馬必反”,反對馬英九的一切兩岸主張。陳雲林訪台民進黨作出的極不理性反應,證明民進黨轉型的艱難。作為一個反對黨,已毫無理性與作為可言,民進黨人也不諱忌這種悲哀,知道未來的日子——2009年縣市長選舉——絲毫沒有樂觀的理由。
  
  (二)大陸的不成熟性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結構性矛盾在加劇。大陸一方面取得了“奥運”、“殘運”、“神七”的輝煌,汶川大地震中表現出的自信與信息公開化,都讓世界驚羡,中國大陸一天比一天强起來了,這成了不爭的事實,台灣與大陸較量越來越不在一個等量級上了。但大陸不和諧不協調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能源的制約,生態環境的惡化,城鄉發展的不對稱,加上權力的地方化和部門化,官商勾結形成了無數利益集團,他們罔顧國家與人民利益,爆發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弊案,如“毒奶粉事件”、山西襄汾礦難、問題産品等事故,幾乎每天可見,人民維權越來越困難,保護台商權益工作也越來越困難,這也已不是什麼秘密。加上受美國次貸危機與宏觀調控影響,對國民的影響正在顯見,我們正處於關鍵的轉折期,大陸内部有比解決台灣問題多得多的重大問題需要去面對,台灣問題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已不在最重要的位置,中國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大國與强國。
  
  台獨公然挑戰中國主權行將20年,如今不得不退回原點,這對大陸來講是一個巨大勝利,是挫敗了“台獨”的挑釁,但一些老問題老矛盾並沒有解決,如台灣的政治地位、“外交”空間、台灣人的身份、如何統一等等深層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空間與條件仍不成熟。如今我們强調“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但我們也深知政治問題無處不在,難題不可迴避,擱置爭議也許是天真理想的想法,有相當多人懷疑“先經後政”、“先交流後談判”,其結果是不是一定對我們有利,台灣得到中國大陸巨大利益後,會不會改變“主體意識”和“認同祖國”,這方面也缺乏理論的説服力。
  
  兩岸彌漫著高度的不信任感,大陸把“建立互信”放在兩岸第一位,台灣則把“尊重現實”放在第一位,要真正建立互信機制,談何容易。至於簽訂“和平協議”這些涉及主權、身份、地位等政治敏感問題的條約,很可能陷入僵局而寸步難行。雙方固有的舊思維,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如今大陸的對台政策可以説是兩岸關係史上最好與最完善的版本了,再要有更大突破的積極因素尚未顯見。即使“胡六點”的發表,能否收到立即的效果,人們還有疑慮。
  
  總之,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迎來了歷史性轉機,出現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也有許多限制,任何盲目樂觀與高估發展前景都是不慎重的,何況我們還沒有加上國際因素中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
  
  三、兩岸關係中藴藏著積極的前景
  
  我們清醒客觀地認識到兩岸發生的積極變化,以及存在的不穩定因素,是非常有必要,可以防止盲目樂觀與悲觀,但是,兩岸的前景也許藴藏著積極與可喜的前景。
  
  首先,强烈要求改善兩岸關係與促進兩岸“三通”是今年台灣兩場選舉中選民共同訴求,因此馬英九勝選後積極兑現承諾,是符合人民願望的,也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
  
  兩岸經貿關係與交流交往關係,第一次出現了沒有政治干擾的現象,過去無論對方還是此方,都有太多政治設想與干預,加上主權的爭議與國家的認同,嚴重干擾了兩岸關係,讓“三通”與交流變質變味。如今“三通”與“交流”被意識到如人必須有水與空氣一樣,這為兩岸關係健康發展,尤其是建立互信機制創造了條件。
  
  陳水扁把民進黨摧殘得奄奄一息,未來四年至八年難以形成一股上升的符合多數民意的政治勢力,國民黨執政地位八年中不會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將會給兩岸帶來新希望。
  
  在全球經濟危機下,也迫使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不得不加快,促進兩岸共同發展,相互依賴,共同加快産業轉移與升級,共創品牌,共同走向世界,這場危機也許會迫使兩岸走到一起的一個轉機。
  
  綜上所述種種因素,我們有權力預測,兩岸在經歷李登輝、陳水扁肆虐之後,“台獨”成了兩岸的夢魘,兩岸關係幾乎在瀕亡之後而獲得了新生,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它會催生出一個積極的兩岸前景。
  
  寫於2008年10月20日
  
  修改於2009年2月19日

  (本文發表於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美國外交政策利益》,2008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