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民進黨下野後推動對外活動的基本情况

  2008年民進黨下台後,為重新爭取國際支持,為再執政做準備,不斷以“政黨外交”的形式開展對外活動。本文主要歸納民進黨下台後對外活動的主要途徑、重點內容和做法,為進一步研究民進黨對外活動及其對外政策作學術參考。

  一、主要途徑和方式

  其對外活動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如下:

  (一)黨主席及黨內重要幹部出訪是民進黨開展對外活動的主要形式

  1.蔡英文任黨主席後多次出訪。包括2008年9月、2009年5月兩次訪美,2009年5月訪問加拿大;2009年1月訪問菲律賓,5月出訪印尼、馬來西亞;2009年3月、12月兩次訪問日本。2011年6月出訪德國、英國、菲律賓。

  2.黨內重要幹部出訪。主要包括2010年10月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蕭美琴赴美出席“美台國防工業會議”;2010年12月島內“五都”選後,蕭美琴銜蔡英文之命於19日赴美國華盛頓進行兩天半的訪問,拜會奧巴馬政府官員與智庫代表。2009年5月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立委”蔡煌琅赴峇厘島參加世界台商聯合總會舉辦的年會;2009年7月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慶林、執行長王崇欽、教授金恒煒組成的民進黨海外宣講團,前往美國進行為期10天的演講,並拜會駐美黨部。

  3.黨內高層卸任官員赴海外活動。主要包括2009年1月呂秀蓮代表民進黨參加朝野共同組成的美國總統當選人奧巴馬就職典禮特使團,與“美國友人”就台灣議題交換意見;2009年7月呂秀蓮與《玉山週報》總主筆、前行政院秘書長陳景峻等人訪問美、加7市;10月呂秀蓮又代表蔡英文出席國際自由聯盟10月底於埃及開羅召開的年會;2010年2月呂秀蓮訪問南韓,接著轉往美國華盛頓、紐約,期間與多位美方官員、議員會面,並與智庫舉行閉門座談;7月呂秀蓮赴美國阿拉斯加參加美國外交雜誌《世界事務》委員會議,並發表“ECFA後的兩岸關係”演說,會後轉往芝加哥等地;4月,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旭成赴美,在華盛頓“猶太人國家安全中心”(JINSA)演說。2010年上半年,蘇貞昌出訪韓國、新加坡,下半年,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前“行政院長”游錫堃、謝長廷等紛紛赴海外為選舉造勢。

  4.黨籍縣市長及“立委”的活動。2009年2月高雄市長陳菊訪美。“立委”蔡煌琅2009年9月赴新西蘭及澳大利亚募款;2010年6月蔡煌琅以台灣國會議員訪問團團長身份,與同黨“立委”陳明文、蕭美琴等人拜訪南非僑社,2010年8月赴美舊金山、休斯頓造勢。

  (二)海外黨部及“獨派”團體是民進黨開展對外遊說的重要工具

  1.海外黨部。民進黨海外黨部主要包括美西黨部、美東黨部、美南黨部、加拿大黨部、大洋州黨部、非洲黨部等。這些黨部的功能,一是輔助民進黨高層的海外活動;二是幫助民進黨凝聚海外僑界支持力量,包括安排黨內重要人士在海外僑界演講,向台僑灌輸民進黨的理念、政策,行銷民進黨;協助民進黨在海外僑界募款以解決黨中央財務困境;鼓勵台僑返台為民進黨參選人投票等。

  2.海外“獨派”團體。包括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台灣人教授協會、世界台灣人大會、台灣同鄉會、阿扁之友會、李登輝之友會、台灣文化協會(海外)分會、台灣青商會、台灣藝術家聯誼會等都是海外支持民進黨的“獨派”團體,在海外呼應蔡英文的政策。如2009年5月,12個旅美台灣人社團發表聯合聲明,稱ECFA將“傷害台灣主權,台美人堅決反對”,呼應蔡英文的ECFA“必須‘公開化、透明化並透過公投讓民眾決定’”。當年,民進黨海外黨部還聯合大陸民運分子、海外獨派團體、美國反華學者等在華盛頓和紐約成立了“漢藏友好協會”,並有意在南加州成立分會,意圖在海外提供漢藏交流平台,“抵抗中共對人民的政治、文化及人權迫害”。此外,世界台商聯合總會也是民進黨著力爭取的對象,多次參加總會活動。如2009年5月世界台商聯合總會在峇裡島舉辦年會時,民進黨“立委”蔡煌琅和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代表蔡英文前往;7月蔡煌琅再度前往非洲,參加總會非洲分會年會;8月在高雄市登場的總會亞洲分會年會,更是民進黨主攻的焦點。

  3.“獨派”智庫。主要包括台聯黨的台灣智庫、“總統府前資政”辜寬敏成立的新台灣國策智庫、蔡英文任董事長的民進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智庫等。目前來看,這三個智庫在蔡英文地位鞏固之後,均為蔡所用,並呈分進合擊局面: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以財經專長兼任民進黨智庫小組召集人,新台灣國策智庫承擔了民進黨對外交往的大量工作,其高層人員,如智庫國安組召集人吳肇燮、研究員陳明通、劉世忠、董事長吳榮義、執行長羅致政等,在對外交往中也較為活躍。民進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智庫下設的“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則主要任務在於“提出與歐、美、日、中及亞洲各國的互動策略”,特別是要在“全球與區域戰略平衡”的思考下“處理中國議題”,為民進黨與國際社會的交往、對話提供政策依據。

  (三)參與國際政黨交流及多邊領域活動

  民進黨從成立之初就積極利用政黨國際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等進行“政黨外交”,擴大其對外交往空間。民進黨下台後,與這些國際組織的聯繫仍然密切,其主要活動包括:

  1.亞洲自由民主聯盟。1993年12月,民進黨與菲律賓自由黨、泰國民主黨等在泰國成立亞洲自由民主聯盟,在德國自由黨諾曼基金會的協助下,在亞洲區域內共同推動“亞洲民主”。目前該聯盟會員包括印尼民主奮鬥黨、人民復興黨、馬來西亞民政黨、緬甸民主聯盟、柬埔寨山嵐西黨、新加坡民主黨、斯里蘭卡自由黨、香港民主黨等;日本民主黨則為觀察員。該聯盟辦事處設於馬尼拉。民進黨曾任兩屆輪值主席。2009年8月該聯盟在香港舉辦“亞洲民主論壇”,民進黨有3人參加。2010年8月,該聯盟在高雄市舉辦青年團幹訓營,數十位各會員政黨青年幹部參加。

  2.國際自由聯盟。“國際自由聯盟”成立於1947年,迄今參與聯盟組織運作之會員已擴及全球6大洲,67個國家中的79個政黨,以及9個外围合作組織。1994年民進黨獲得國際自由聯盟之觀察員資格,2002年9月28日成為國際自由聯盟的正式會員政黨,同時也加入聯盟組織內部運作。民進黨利用該政黨國際組織,不僅與多國政黨進行實質的交流與對話,拓展“政黨外交”的新渠道,並尋求該聯盟的支持,幫助台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發聲,擴大其對外交往空間。2008年民進黨下台後,仍與該聯盟維持緊密關係。目前,蔡英文擔任該組織亞洲主席,民進黨前國際事務部主任、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蕭美琴任國際自由聯盟亞洲副主席。2009年10月呂秀蓮代表蔡英文出席該聯盟於埃及開羅召開的年會,蕭美琴隨行。蔡英文2009年5月赴加拿大溫哥華參加聯盟執委會,2011年6月赴菲律賓出席該組織在馬尼拉舉行的大會,期間“與重要國家政黨領袖舉行雙方會談”。

  3.國際非政府組織(NGO)。NGO是台灣對外交往的重要渠道,民進黨高層常以NGO身份出訪。如2009年7月呂秀蓮以“國際職業婦女協會(BPW)台灣分會會長”身份,赴聯合國出席總會長班哈姆的午宴,並在美國活動。蔡英文、蕭美琴等民進黨人士也多次以“國際自由聯盟”亞洲主席、副主席、聯盟成員,以及“亞洲自由民主聯盟”主席、副主席的身份出訪。

  4.參加或舉辦國際研討會。參加、舉辦國際研討會是民進黨對外宣傳、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如2009年6月在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擔任訪問學者的劉世忠,在一場閉門會議上談“台美關係的分立與合作(2004-2009)”,就未來民進黨應如何恢復與美方的互信提出建議;2010年7月新台灣國策智庫舉辦“崛起的中國霸權對區域的挑戰”研討會,美國前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與會。2010年12月華盛頓“大西洋理事會”以及“傳統基金會”舉行了兩場與台灣選舉有關的研討會,前“國安會副秘書長”何思因、吳榮義、羅致政和劉世忠等人與會並發言,吸引關切台灣政情的美國政學界人士到場聆聽; 2011年5月,蔡獲選總統參選人後,吳釗燮、劉世忠等人組成學者團前往美國華府出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舉辦的兩岸問題研討會,並跟華府各界就台美關係、兩岸關係進行溝通。吳釗燮還與多位美國國安會、國務院以及國防部高層的行政官員舉行幾場閉門會議,並且拜會多位美國參眾兩院議員。2011年6月,新台灣國策智庫又舉辦“美中軍事對話與美中台三角關係”座談會等。

  (四)在島內強化與各國駐台機構以及重要訪台人物、國際媒體的交流溝通

  1.加強與駐台機構溝通。長期以來,民進黨主席就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人士經常性見面,交換意見。2009年11月就美國牛肉進口問題,蔡英文與“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見面,表達民進黨的立場。2009年12月民進黨邀請“駐台使節”30多人聽取報告;2011年3月民進黨智庫與20餘名美國、歐洲與亞太各國駐台使節及代表駐台使節茶敘,說明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2011年4月民進黨舉辦“蔡英文與在台外籍人士早茶會”,蔡英文就台美關係、兩岸關係等進行說明。

  2.與各國重要訪台人物接觸。主要包括:2009年3月、11月AIT主席薄瑞光兩次赴台,都與蔡英文會晤;2010年3月、11月,蔡英文分別與訪台的日本前防衛大臣久間章生、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等人見面;2011年2月歐洲議會友台小組副主席克雷索-多弗勒等6人訪台5天,期間拜訪民進黨。2011年3月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率領美國兩岸及外交、安全專家訪台,拜會蔡英文。2011年4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密訪台灣,也與正在競逐民進黨總統提名權的蔡英文與蘇貞昌兩人會面,6月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訪台,與蘇貞昌早餐會,針對中國大陸崛起、亞太局勢、台灣政局等交換意見。

  3.利用各國媒體專訪進行宣傳。如2008年6月蔡英文接授日本《朝日新聞》專訪,2009年4月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專訪,2010年5月接受《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朝日新聞》等日本媒體訪問;2010年4月民進黨舉辦國際媒體記者會,為數十名外籍媒體記者進行簡報,內容觸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辯論、東亞局勢,以及多項島內政治議題,9月蔡英文再與日籍媒體茶敘。2009年3月呂秀蓮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談台灣政局。

  二、主要內容與做法

  蔡英文任黨主席後,民進黨對外活動主要集中在尋求國際社會支持、凝聚海外支持者力量這兩個方面,試圖以此贏得民進黨島內選舉,為重新執政服務。其對外訴求的主要內容與做法如下:

  (一)借國際舞台宣揚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降低國際社會對民進黨再執政後兩岸關係倒退、台海衝突危險升高的疑慮

  陳水扁下台後,民進黨對陳水扁“法理台獨”路線進行了一定的反省,因此,其對外活動的首要內容就是宣傳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新思考”,降低國際社會對其再執政後“兩岸關係可能重新陷入危機”、“台海衝突危險升高”的疑慮。同時,隨著民進黨不斷上揚的走勢,民進黨2012年贏回執政權的可能性提高,美、歐等國對民進黨上台後的兩岸關係走向也日益關注。鑒此,民進黨更積極宣傳、一再表明民進黨再執政後不會再次成為“麻煩製造者”。蔡稱,“處理中國問題必須維護主權,也必須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不能惡化變成對抗關係”,“願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與中國直接且實質對話”,“對任何來自中國的交流邀請,抱持開放態度”,“基於必須共同維持區域穩定,台灣與中國會一起找尋共同利益所在” ;稱,民進黨“會尋求更穩定、一貫、更能為外界預測的政策”,會“挑起維持區域穩定與和平的責任”;稱,“美台關係這條道路未來仍是崎嶇不平,但可能會有更好的一輛車,並有更好的駕駛”。吳肇燮也向美方表示,“蔡英文和陳水扁就是不一樣,而且蔡英文負責過兩岸事務,知道美中台關係的微妙,不會為了兩岸議題而讓其他國家產生疑慮”。

  (二)重建與美互信,鞏固與日關係

  迎合美、日等國家的亞太戰略利益,向“盟友”表忠心,拉近彼此感情,增進信任,是民進黨對外活動的另一重要內容。

  一是修補與美關係,爭取美國支持。鑒於美國的戰略中心移向亞洲,擔心其世界霸主地位動搖,並對中國崛起採遏制政策,蔡稱,ECFA“很可能導致東亞實力均衡遭到改變,使美國在此區域遭到邊緣化”,希望“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參與”;呼應美國所提出的“泛太平洋夥伴關係”,並提出“台灣應建立包括美方在內的跨太平洋經濟聯盟”以“真正維持區域和平”;呼籲美國“須持續提供台灣適當的軍售”,稱“台灣將善盡忠實盟友的角色”,“民進黨在追求台灣主權的同時,也會顧及和美國在內的其他友邦的共同利益並深化”。吳釗燮稱,民進黨如果重新執政,“不會把與美國的關係放在兩岸關係的後面”,會“比國民黨政府更重視台美關係。”

  二是繼續維繫與日本的親密關係。鑒於日本有走向政治大國的企圖心,以及對中國崛起的危機感,蔡呼籲,“在經貿和安全保障上”,日本要“加強和台灣的交流合作”,並“在亞洲的發展上扮演領導角色”;民進黨要員也多次強調,執政8年間的“台日關係最好時期”與“親日遠中”的思維日後將會持續與加強;稱,民進黨要突破困局,“日本的支持和協助是非常重要的”。對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與核災,蔡英文、民進黨中央在第一時間成立災害事件工作小組,並發表聲明,向日本民主黨及自民黨致上關切慰問,呼籲台灣官方及民間盡力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2011年4月民進黨賑災共募得約8500萬元,全數直接匯給日本紅十字會。

  (三)遊說各國重視民進黨,離間其與馬當局的關係

  民進黨對外遊說的再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說明民進黨與馬英九當局政策差異,其做法是不斷抨擊馬當局的兩岸政策“傾中”,強調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辨析最能符合美、日等國的地區戰略利益,從而離間馬當局與美、日等國的關係,重新建立民進黨與美國的互信關係,鞏固與日關係,進而尋求國際社會對其再執政的支持。

  一是將馬當局兩岸政策冠以“傾中、賣台”的帽子,向國際社會表明民進黨最重視“台灣主權”。蔡稱,馬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協定(ECFA)“過度傾中”,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台灣“要強化與其他主要經濟夥伴的關係,減緩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民進黨對“主權問題”的堅持是:“未來台灣的前途應包括所有選項”、“台灣人民,且只有台灣人民有權決定台灣的未來”。蔡並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提出4點訴求,包括“能夠協助維持台海的軍事平衡、協助台灣與區域經濟整合、協助台灣在國際社會發聲並參與國際組織、確保兩岸問題能以和平方式解決,讓台灣人民有決定自己前途的權利”。

  二是敦促各國重視馬當局兩岸政策讓台灣付出的“政治代價”。蔡稱,馬當局的政策以“政治退讓”、“犧牲美日關係”為代價,會在台灣引起內部動盪,也“必將讓台灣與美日等盟友付出政治代價”。在這方面,民進黨“可發揮強有力的平衡監督作用”,並提出“以國際多邊關係作為兩岸互動架構”,“避免台灣因獲取經濟利益而付出政治代價”。

  三是強調馬執政後的“傾中”政策導致台灣“民主退步”。陳菊稱,“台灣人民不希望台海和緩的代價是台灣主權與人權”。蔡稱,“台灣不能為求取經濟成長就忽略民主制度與價值”;“如果台灣的主權和民主受到傷害,就失去和北京談判的籌碼,甚至對中國的民主也失去影響力”,而“為了守護台灣的民主,需加強台、美、日的關係”。

  (四)赴海外進行選舉造勢與募款

  贏得海外選民的支持也是民進黨對外活動的重要內容。歷次選舉情勢緊繃之際,藍綠參選人選戰都延燒到海外,尋求海外黨員、支持民進黨的僑胞、台商的政策、經費支持。隨著民進黨士氣提升,民進黨也加強了對海外僑界、台商的溝通與聯繫。鑒於台僑主要集中在美國與東南亞地區,海外台商也多集中在東南亞,民進黨的造勢、募款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和國家。

  一是宣傳、行銷民進黨,尋求政策支持。如蔡英文每次出訪都要拜訪當地台僑,說明目前台灣的政治局勢及民進黨的政策及願景,批評馬執行的是“主權一天天流失、經濟一天天惡化”的“危險的”兩岸政策。

  二是讓僑胞感受到民進黨有重新執政的實力。蔡不斷向僑界鼓吹民進黨要“找回當年創黨的理念,包括樸質、刻苦、犧牲;而且必須與普羅大眾站在一起”;民進黨“強化能力後,要讓百姓認為可以把國家再一次的託付給民進黨”,宣稱民進黨現在的氣勢“越來越旺”。

  三是進行選舉造勢與募款活動。如2010年6月,民進黨美西黨部成立“2010海外台灣五都選舉後援會”,為民進黨五位參選人凝聚海外支持力量。2010年8月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應“海外五都選舉後援會”邀請,在洛杉磯、紐約向台僑演講,動員海外台僑返台“沖高得票數”。擔任民進黨新北市市長參選人蔡英文競選總部主任委員的游錫堃受美西黨部邀請,10月也赴美西與加拿大多個城市造勢,吸引更多綠營支持者返台投票。民進黨5都輔選會議主委謝長廷9月則率團赴泰國募款,募得新台幣400多萬元。“立委”蔡煌琅2010年9月間則前往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募款等。2011年,為支持蔡英文2012年大選,民進黨計劃在海外台商界成立9 個“小英後援會”,其中6個在東南亞,3 個在非洲。2011年6月,蔡英文赴菲律賓參加“海外台商小英後援會亞洲分會菲律賓支會”成立誓師大會,這是蔡英文第一個在海外成立的後援會。蔡還參加一場選舉募款餐會,並募得至少約新台幣432萬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