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協力推進高雷地區綠色產業

  前言

  1911年11月13日高州國民革命成功,距今已整整百年,在這一百年當中,雖有戰亂人禍,地方建設始終未曾悖離孫中山先生的“民生均富”理想,尤其是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進步神速。筆者原籍高州,在台灣出生,受先父的教誨,一直熱愛故鄉,亟欲有所建言,無非出於一片赤誠,期望故鄉能把握當前“世界的機遇在亞洲”趨勢,利用自身最優越的條件,在不斷前進的途上邁出更大步子,推展出以綠色產業為主軸的“高雷台ECFA經濟特區”, 不讓“珠三角”與“長三角”始終專美於前。

  自古以來,高州與雷州即密不可分,無論地理、歷史、文化,皆緊密關聯,在廣東西南形成一個別具特色的地區。在地理環境方面,雷州位於雷州半島,其北與大陸相連部分即高州。今之茂名市在1949年前為茂名縣,地位次於高州市,1955年政府為擴增油頁岩之煉油產量,多方開發建設後而成為廣東省22個地區級市之一,茂名市的政、經地位因而超越高州市,後者已降為縣級市而被前者管轄。1950年後,政府增建湛江市於雷州半島稍北的海港區,幾經擴大,現亦已升為地區級市,管轄茂名市以南地區及整個雷州半島。我們旅居台、港、澳及僑居國外的鄉親慣於自稱高雷人,以高雷同鄉名義組織各種社團,“茂湛”反而不若“高雷”來得親切,所以我向來依隨父執輩慣例,稱故鄉為高雷地區。

  高雷地區當前優勢的綠色產業

  高雷地區位處雷州半島及其與大陸接壤處,氣候為大陸氣候與海洋氣候兼具,土地肥沃,全年降雨量適中,鮮有旱澇,極宜農耕。

  據史書記載,高雷地區最早的官府治所為漢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設立的高涼縣,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梁武帝以高涼郡置高州,這是高州一名的開端。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高涼太守漢人馮寶與嶺南俚人首領之女冼英成親,這位冼夫人有傑出的政治、經濟、軍事才能,以高州為根據地,和平穩定的控制嶺南八大州達七十年之久。其間歷梁、陳、隋三朝,至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冼太夫人以九十高齡逝世為止。在漫長的數十年中,洗太夫人宣導“盡力於農事,民生樂利”原則,提升農業來安定人心,所以高雷地區的綠色產業的確具有悠久淵源以及厚實基礎。

  高雷地區以農業傲於四鄰,其中名冠全國的則屬荔枝、龍眼的植栽。荔枝以“離枝”為別名,詩仙李白曾告訴楊貴妃:“其果若離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不可食。”若談療效則“離枝主提神醒腦,可治頭暈心胸煩燥不安。”荔枝因“一騎紅塵妃子笑”獲得楊貴妃喜愛,故早登《唐史》。現在高州植栽荔枝的面積已高達270萬畝。龍眼入藥始自秦汉即知,因“龍眼補心氣定志安神,益脾滋陰”,專治失憶、心慌、失眠頭昏,亁製後的“圓肉”暢銷於國內外。

  《嶺南隨筆》記載:“化州屬橘樹,以其皮入藥,痰立解。”並說:每年所產按例明報上台,督撫差親隨跟同採抽批製。“化州橘紅”是名貴中藥材,明清兩朝均列為貢品。化州原屬高州治下的化縣,現在是茂名地級市管轄的縣級化州市。該市化州中藥廠研製成橘紅系列的治咳產品,行銷國內外,更推廣至港澳、東南亞與歐美各國,市場反應其治癒率甚高。

  除上述三種著名果產外,如今高雷地區最知名的農產品是“反季節蔬菜”,在沒有明顯寒冬的高雷農地裡,一年四季都能種出鮮嫩的蔬菜,經過高速公路上的“綠色通道”,迅速地運往北方。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於寒冷冬天的北京吃到夏令新鮮蔬菜,因而認識高州,於1993、2000年兩度南下視察。2000年2月20日訪問高州時,更在根子鎮手植一株“中華紅”荔枝樹,肯定高州自隋唐以來擁有的農業重鎮地位。

  台灣發展綠色產業的先進經驗

  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台灣早已摒棄污染性特強的一些工業,轉而重視能滿足人民健康長壽需求的綠色產業。若以台灣傳統農業為“粗糙農業”作起點,其進化的程式是:粗糙農業→精緻農業→休閒農業。農民的收益不限於農作物,還可利用生態、開發景觀來吸引消費者,獲取更大的利潤。現在台灣南北到處可見設於郊區農村的民宿休閒農莊,絡繹不絕的旅客足以說明大家對“綠色”的嚮往。

  農產品深受地理區位、新鮮度與季節性的限制,休閒農莊業必須運用自然景觀的固著性招引消費者“移樽就教”,農產品與自然景觀因季節轉變而有不同風貌,自可使消費旅客有興趣作二度或多次的“深度之旅”。當然,發展綠色產業到達“休閒”的層次,政府必須投資於交通路線及便捷的交通工具,讓城市居民輕鬆下鄉。在這一方面,台灣的政府頗有先見之明,很早便建成四通八達的“產業道路”,又提高農村的生活品質,縮短城鄉差距,休閒農業就這樣蓬勃的發展起來了。

  台商的資金技術投向高雷的願景

  2010年,有“南方大慶”之稱的茂名市石化公司全年提煉原油產量是十三萬五百噸,預計2013年將更倍增。為能平衡生態,做好環境保護,必須加強“綠化”,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甚至更進一步的觀光農業都應在高雷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高雷有豐富的綠色產業資源,但至今知名於世的依然只是水果和蔬菜,盼望台商的投資能做到“三入村”,就是使資金、人才、技術真正進入農村。

  休閒農業是“不離土、不離鄉、不離自然”的,它不會使農村與其日常生活脫節而逐漸空洞化。發展休閒農業,能獲得五大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景觀效益與社會效益。台灣的農地面積有限,可利用的“山邊、水邊、林邊”景點更已有人滿為患,有興趣經營綠色產業的台商何妨將目光投向高雷地區。

  在“高雷台ECFA經濟特區”的構想中,兩岸的官方政策應能做到“因民之所欲而利之,因民之所需而導之”,但兩岸人民也不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賴、等、要”。台商為了生存紮根與永續經營,應不斷研發創新,譬如在休閒農業中添加藥膳餐飲,以中藥加入食材之中,使旅客既享受休閒,又能養生長壽。

  針對高雷地區,我認為台商應“軟硬兼施”的投資,“軟”是以“文化同質”為基礎來投資休閒農莊,推展綠色產業;“硬”則進行“科技發展”,轉移“茂名工業重心在石化”的現況,漸進轉化為高雷台協力合作、面對東盟與越南的經貿特區,創造更有效益的投資環境及项目。

  麥瑞台,臺灣師範大學博士 、臺北市高雷同鄉會現任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