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桂林歷史文化遺産及其“申遺”的意義

  【中文摘要桂林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聞名於世,但能够歷代倍受遊歷者青睞的真正原因是她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本文通過對桂林現存的極具代表性歷史文化遺産價值的探討和研究,來闡述其“申遺”的條件和意義。

  【關鍵詞桂林歷史文化遺産世界遺産 

  Abstract: Guilin is famous for its best scenery in the world and the real reason for it to gain the tourist’s favor in the past generations is the long history and deep cultural deposits. This article discuss and study through the value of the utmost typical historic culture remains now existing in Guilin to expound the condition and meaning of applying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GuilinHistorical culture heritageWorld heritage

  早在南宋就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絶唱,後又有“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山如眉黛秀,水似眼波壁”的詩歌贊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的秀美,在這樣如畫般的名勝背後藴藏的是千年的文明古迹,擁有代表桂林史前文化的寶積岩、廟岩、甑皮岩等,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全國摩崖石刻最多,尤其是宋代題刻,還有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藩王王府及墓葬,在古代省會城市中居突出地位〔1〕。同時,桂林還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但遺憾的是至今桂林乃至廣西省内没有一項世界文化遺産,周邊省區中除海南省外都已有世界文化遺産,大部分東盟國家也都有數項世界文化遺産。這使得我們盡管脚踏着歷史悠久的土地,浸潤着物華天寶的源遠承載,感受着地方人文的厚重積澱,但在‘世界文化遺産’這一世界級的平臺上却始終缺乏話語權。目前桂林只有興安靈渠邁出了“申遺”的第一步,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但距離與之齊名的四川都江堰成爲世界遺産的時間足足晚了12年。桂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行之有效的保護,桂林的子孫只是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滋養着、索取着,享受着歷史文明帶來的短期旅遊經濟利益。而忽略了我們所肩負的責任。“申遺” 能够打開桂林自然人文瑰寶走向世界的窗口,有利於提昇桂林的城市魅力以及世界影響力,能够促使桂林文化遺産得到更專業的保護,有利於唤醒市民的文化情懷和保護意識,對促進桂林的文明建設,樹立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意義和作用〔2〕。“申遺”是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也是對滋養我們的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最好的回報。

  一、桂林歷史文化遺産的價值及“申遺”條件

  下面對桂林幾處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産進行研究和探討,分析其歷史價值及申遺條件。

  1.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大運河

  靈渠位於興安縣境内,又名秦鑿渠、陡河、湘桂運河,是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一條人工運河。公元前221年,“六王畢, 四海一”,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揮師八十萬,北伐匈奴,南定“百越”,向嶺南推進的途中遭到了越人的頑强扺抗,加之山巒重叠的復雜地形,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禄無以轉響,又以卒南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3〕(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於是便有了今天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靈渠。靈渠全長約364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門等子工程組成。鏵嘴是靈渠最主要的分水設施,位於興安縣城東南的湘江之中。鏵嘴將湘江水一分爲二,其中七分水順大天平回流到湘江,三分水經小天平和南渠注入灕江。大小天平的作用是自動調節水量,攔江堵水〔4〕靈渠的開鑿,是秦統一嶺南的一項重要的軍事舉措。在秦統一前,南方珠江水系尚未溝通,交通不便。靈渠的出現,正如棋眼一樣,使大半個中國的水道全盤皆活。靈渠作爲水運樞紐,在歷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夫陡河雖小,實三楚、兩粤之咽喉,行師饢糧,以及商賈百貨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清·陳元化《重建靈渠石堤陡門碑記》)類似種種,歷代有口皆碑〔5〕。

  歷代王朝和地方官府都看到了靈渠的價值,文獻記載靈渠開鑿以來,歷代對其的維修達37次。多次的維修擴建,靈渠日臻完善,航運作用日益增大。直至今日,仍然造福一方。靈渠的整個工程設計巧妙,建築精細,媲美四川都江堰,它不僅是中國早期水利科學技術的結晶,而且直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水利工程技術價值,它充分展示了兩千年前我們祖先的勤勞與智慧,無疑是我們桂林歷史文化的珍品和瑰寶。

  2.國内保存最完整的藩王府及陵墓

  靖江王府即靖江王的官邸,位於桂林市中心獨秀峰下。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爲靖江王。洪武五年(1372),靖江王府開始修建,歷時20年完工。靖江王世代相襲,共傳十一代十四王,至清順治七年(1650)亡國,藩踞桂林近300年。王府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東南西北設四門,城墻堅固,門禁森嚴。城内宫殿建築嚴格采取中軸對稱式,中軸綫上的主體建築,富麗堂皇,盡顯王者風範〔6〕。順治九年(1652)清將孔有德兵敗自盡,縱火焚燒,延續近300年的靖江王府如同秦阿房宫,化爲焦土。現存的明代舊物,有城門、城墻、承運門、承運殿前的明代石道,承運殿的雕欄、臺基、石欄和雲階玉陛等,這些文物仍保存完好,是桂林600多年前歷史的見证。清代,王城舊址稍加修葺後改爲了貢院,普陀山七星岩内的碑刻記録了當時教育發展的繁華景象。清代貢院人才輩出,流芳後世。

   靖江王陵墓群位於王城以東約8公里的堯山,素有“嶺南第一陵”之稱,陵墓群坐東朝南,沿堯山西麓分佈,占地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極爲壯觀。除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謙和末代的朱亨嘉、朱亨歅外,其他11位静江王以及王妃、王子、宗室都安葬於此,共有陵墓300多座,陵墓根據其地面規制和死者的身份分爲六類,級别高的王陵占地面積達300多畝,布局與王城接近,所築陵門、享殿同處於一條中軸綫上,陵寢神道兩側排列着盤龍華表、石人、石馬、石獸。其中華表全部采用立雕盤龍、刀法細膩,栩栩如生,在中國陵墓石雕石刻中當屬獨一無二〔7〕。説到王陵,人們自然無法忽視其極爲豐富的陪葬品,靖江王陵中就埋藏着許多奇珍异寶,在出土的文物中梅瓶最爲令人驚嘆,其數量衆多,種類豐富,保存完整,世所罕見,被譽爲“國之瑰寶”,而桂林也因此被譽爲“梅瓶之鄉”。出土的各類梅瓶現存於桂林博物館,約300餘件,其中60餘件爲陶梅瓶,250餘件爲以青花爲主的瓷梅瓶。可分爲6個時期,13類器型,12種釉色,31種紋樣。其中歲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身長口小,肩寬體瘦,綫條優雅,人物靈動,梅花綻放,是桂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些梅瓶以其永恒的魅力,高雅的藝術品位,精湛的工藝水平,獨特的人文價值,爲桂林歷史文化增色不少。

  3.桂林石刻——一部刊刻於山崖上的史書巨作

  桂林石刻起始於東晋,勃興於唐,鼎盛於宋,繁榮於明清。其原因在於桂林石山衆多,石質堅硬,爲摩崖石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桂林現存的歷代石刻達兩千多件,主要分佈於城市中心及周圍的群山中,形成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觀,仿若桂林就是一個巨大的石刻博物館,這在國内外都極爲罕見。“看山如觀景,游山如讀史”,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桂林石刻的内涵,桂林石刻堪稱一部刊刻於山崖上的史書。這些石刻形式多樣,有題名、題記、詩詞、曲賦、銘文、佛經、誥封、敕文、告示、禁約、墓誌、地券、書札、醫方、對聯、榜書,以及捐資列名等形式,將社會興衰,人生百態,仕途坎坷,警句語録盡書其中。内容涵蓋千百年來桂林乃至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民族、科學、教育等各個方面〔8〕。衆多石刻中,名氣最大的要屬宋代石刻《元祐黨籍碑》,這件石刻刻於城東龍隱岩内,記録了發生在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的一次震驚朝野激烈的黨派鬥争。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爲觀碑有感在旁刻下石明志〔6〕。除此以外,在桂林石刻中,山水詩文、紀游題名和題寫風景名勝榜書的題刻極多。歷代遊歷者在青山秀水間飽嘗美景,流連忘返,所獲得的美的感受和體驗不吐不快,便刻於山石。傳誦千古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自王正功獨秀峰《鹿鳴宴勸駕詩》石刻〔9〕。

  二、世界文化遺産簡述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成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其宗旨在於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爲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産作出積極的貢獻〔10〕。締約國内的文化和自然遺産,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産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産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入《世界遺産名録》,稱爲世界文化遺産。《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在尊重遺産所在國主權的同時,也承認列入名録的遺産項目是世界遺産的一部分,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予以保護,也就是説一旦被列入世界遺産,保護的責任就不僅是由遺産所在國單獨承擔,而是由整個人類共同承擔〔11〕。截止2008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遺産878處,其中文化遺産679處,自然遺産174處,世界文化遺産與自然雙重遺産25處,分佈在145個國家。截止2012年7月,中國已有43處世界遺産,僅次於意大利(45處),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43處)。其中文化遺産30項(其中文化景觀3項),自然遺産9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産4項。

  三、“申遺”的重要意義

  1.保護桂林歷史文化遺産

  申遺過程本身就是保護的過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首先是爲了使之能納入聯合國教産文組織的監督之下,從而獲得更爲有效的保護。近幾年,桂林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獲得了一些重視,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有所提昇。興安靈渠景區經多次修繕,先後恢復了陡門、華嘴等文物古迹,重修和興建了臨淵閣、秦文化廣場、水街等一批人文景觀。靈渠的航運功能在逐漸退化,但其至今仍灌溉着兩岸的農田。在今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古老靈渠的保護是不可間斷的。如今靈渠已經邁出了“申遺”的第一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如果能“申遺”成功,在給靈渠帶來更專業、更長久保護的同時,對桂林其他歷史文化遺産的“申遺”有很大的借鑒和引導意義。静江王城的保護也在增强,2010年前後廣西師範大學陸陸續續從王城校區遷出,現已啓動爲還原王府風貌的修繕工作。然而今年2月,靖江王陵的4尊國寶級石像被盗,雖後被追回,未造成損失,但體積如此龐大的石像連續被盗,王陵的文物保護水平令人堪憂。桂林石刻的保護較爲成功,但自然的剥蝕風化程度也在日趨嚴重。通過“申遺”,無疑會使這些文化遺産獲得國家更多的重視和資金投入。如果能够申遺成功桂林的世界影響力也會隨之增强,真正做到在歷史文化領域與國際接軌,增加文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機會,參與國際上文化遺産保護行動,提昇文化遺産保護的專業水平,“申遺”就像是給桂林的歷史文化遺産撑起一把“保護傘”,使歷史文化遺産真正步入傳承的良性軌道〔12〕。

  2.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桂林山水甲天下,世人皆知。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因爲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秀美的灕江風光慕名而來。但隨着國内“申遺熱”的出現,先後有43處景觀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産名録》,旅遊客源被分流,桂林旅遊業因此受到極大的衝擊 。“申遺”,是將桂林歷史文化遺産推向世界的良機,桂林的青山秀水與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藴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在世界日新月异,國際、國内形勢不斷變化的今天,抓住“申遺”的契機,開拓創新桂林的旅遊模式和經營、服務理念,使桂林的旅遊産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3.唤醒民衆的文化自豪感

  “申遺”的影響力大,能够在全市範圍内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深民衆對於桂林歷史文化遺産的瞭解,有利於唤醒民衆的文化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提高保護意識,同時,對保持和諧的自然和人文衛生環境,生態環境都能起到了帶動作用,促進桂林的文明建設。

  王瑩(桂林博物館,助理館員。)

  注釋:

     〔1〕 韓光輝:《桂林歷史文化遺産及其保護》,《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2〕 張媛媛:《“申遺”現象與我國世界遺産保護》,《長江文化論叢》2009年。

     〔3〕 興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興安縣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南國早報:《探秘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5〕 謝迪輝:《桂林——中國一張漂亮的名片》,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6〕 葉傾城:《桂林“故宫”高校裏的明朝王城》,《城市地標》。

     〔7〕 易天明、盤福東、文豐義:《桂林的侵潤——桂林静江王陵》,2003年。

     〔8〕 劉玲全:《桂林石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9〕 何嬋娟:《論明代桂林石刻詩歌》,《柳州師專學報》2012年第1期。

     〔10〕 柯鳳華、秦晶晶:《淺析中國“申遺”》,《中外企業家》2010年第8期。

     〔11〕 魏英杰:《讓申遺成爲保護西湖山水新起點》 ,《决策探索(上半月)》2011年第7期。

     〔12〕 李新、况明生:《“中國式申遺”背後的思考》,《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