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合浦與徐聞在海上絲路始發港地位與作用比較研究

  《漢書·地理志》兩次談到漢代海上絲路航船啓航指出:“自合浦徐聞南入海……”;“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班固:《漢書·六志》(三),第1670—1671頁,中華書局。這是有關中國漢代海上絲路的最早最具體最詳細的記載,這兩段史料充分表明,合浦與徐聞作爲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的歷史地位,已經成爲不容置疑的事實。但對有關中國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以往的研究僅僅局限於各自引經據典論述合浦與徐聞是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而對合浦與徐聞在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地位與作用的比較研究這一具有挑戰性研究領域至今還是一片空白。本文試在這方面作一比較探討,以求教於海内外有關專家。

  對於合浦與徐聞在中國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的地位與作用的比較研究,雖然還没有看到專題論述,但有的論著或多或少有所涉及。有的學者認爲,合浦與徐聞同具優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誠持此觀點。有的學者則認爲,徐聞獨具優勢,湛江港務局陳立新持這一觀點。他認爲:漢徐聞港無論在航海、中西文化交流、軍事地理、政治經濟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没有徐聞港,西漢時期就不可能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這一歷史進程至少要推遲到東漢風帆出現之後才會發生”(陳立新:《論漢徐聞港在海上絲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言下之意是,徐聞港的重要性已經到了獨一無二的地步。事實是否如此呢?筆者認爲,合浦與徐聞不是同具優勢,也不是徐聞獨具優勢,而是合浦比徐聞更具優勢。具體表現在:

  一、地理條件比較

  徐聞港的地理方位究竟在何處,至今衆説紛紜,没有一個確址。一説可能在“今海康縣城郊”(李建生等主編:《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雷州城》,第3、8、11頁,海洋出版社1995年版。;二説從地理學角度去試探在“今海康縣東部的雷州灣”(同上。;三説在“今徐聞縣五裏鄉二橋、南灣、仕尾的半島形岬角一帶”,即“雷州半島的最南端”。這是廣東衆多專家“到今徐聞、雷州市考察後形成了結論”(阮應祺:《南海絲綢之路航綫上雷州半島主港概述》,《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這“三説”均指漢徐聞港在徐聞縣境——雷州半島範圍(相當於今遂溪、海康、徐聞三縣及湛江市與遂溪接壤的部分)。

  首先,對徐聞港“三説”的港址地理條件逐一分析。先談“一、二説”,一是海康縣城郊和雷州灣至今未發現漢代大片遺址或墓葬;二是雖有南渡河流入雷州灣,但該河不流經海康縣城郊,而且是一條源頭短(源於遂溪)、河床淺、水位低、運量有限的小河;三是徐聞陸地南北距離少説也超過100公里,但當時陸地交通尚未開發,這樣的地理條件可想而知。至於“三説”雷州半島之最南端,一是面向汹涌澎湃的瓊州海峽,且是海鯊出没的海上交通禁區;二是風(臺風、龍卷風等)、雷、旱、澇、潮等自然灾害多發地段;三是周圍没有大山、島嶼作屏障,難以擋風阻浪,不利航船進出、停泊。這樣的古港地理條件,並不像有的學者所説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海上絲路航綫上最適合的候風港”(陳立新:《論漢徐聞港在海上絲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

  其次,再看看一些政府官員和學者對漢徐聞港地理條件的分析:廣東省湛江市政協主席陳光保爲《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雷州城》一書寫了序言,序言對雷州半島的地理條件有一段精闢而高度概括的表述:“雷州雖然歷史悠久,但因地處邊陲……秦漢以前,這裏屬蠻荒’之地,被人視爲畏途。唐代宋代時期,這裏仍是荆榛未辟,人迹罕至,爲貶發謫宦和罪人充軍、流放之地……以迄建國前夕,這裏是風、旱、潮、澇、雷、電六害’俱全,地瘠民困,是一片幾個土坯一個竈,幾把稻草一間屋,一條竹竿全家當’的蕭條世界”(李建生等主編:《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雷州城》,第3、8、11頁,海洋出版社1995年版。。

  有學者認爲漢徐聞充其量是一個内海交通中轉港。原因是徐聞一無内陸大河作運輸依託,二是土地貧瘠乾旱,三是多臺風等多種自然灾害襲擊,四無阻擋風浪之屏障。因之各國商賈和使者,不可能棄合浦港而東去幾十公里到達徐聞登岸,然後千裏迢迢,長途跋涉到長安或中原。漢使節和商賈不可能從長安或中原穿越萬重江河,跨過千重峻嶺到徐聞,然後在徐聞港乘船遠涉重洋到達東南亞各國(周家干:《合浦干體港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綜上分析,不管漢徐聞港在上述“三説”中的任何一個地址,其地理條件不甚理想是不言而喻的。

  反觀合浦港則完全是另一番天地。

  一是天然良港。關於合浦港的具體方位,多年來衆説紛紜。經過廣西考古工作者漫長艱辛的查訪和科學論证,終於破解了這一千年謎團,得出了西漢合浦城(港)在今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的結論。該古城(港)在西漢時僅延續了100年左右,至東漢因河道淤積,航海技術發展等原因,合浦城(港)就遷移到現廉州鎮了。因此,有的專家經過有理有據論证後,推斷漢代合浦城(港)就位於現今“合浦縣城廉州鎮”(蔣廷瑜等:《漢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幾個問題》,《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

  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一帶,是當時南流江出海口,現在廉州鎮西南還是一片汪洋,可見西漢時合浦港是個江闊水深、面向浩瀚南海的大港,特别合浦港東部有雷州半島和北海冠頭嶺,東南部有海南島,擋風阻浪,爲古航船裝卸貨物、供給食品、淡水乃至避風防瀑之處,是古代天然良港。《廉州府志》稱:廉郡合浦,面海靠山,數萬裏海面遼闊,逼近郡城。《方輿紀要》也稱:合浦南瀕大海,西距交趾,固兩粤藩籬,控蠻夷樞要。中山大學張榮芳教授是研究秦漢史名家,他經過充分論证後指出:漢代合浦,是一個依山臨海的天然港口,“中國遠洋巨舶由此出發,到東南亞各國進行通商貿易;而來中國貿易的外國船舶也從合浦港登陸”,“外國使者和商人,要取得與中原的聯繫,必經合浦”(張榮芳:《秦漢史論集(外三篇)》,第119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二是交通樞紐。合浦港是南流江、北流江、西江的出海口,秦鑿靈渠和鬼門關後,合浦與長江、中原聯成水上網絡。往西北溯西江而上達雲、貴、川;往北溯桂江而上至湘乃達中原;往東到東南沿海各港口;往南至東南亞等世界各地,這比徐聞近,起到河、海、陸(西漢陸地版圖上除河運外,有的地方還有陸運參與)混合聯運的作用,佔有河口港、海港、陸地運輸三結合優勢。成爲河運、海運、陸運的交通樞紐,這就是合浦的港口優勢。中山大學司徒尚紀等認爲:“北部灣沿岸是西漢帝國海上交通樞紐”,“其中合浦港地位至爲重要……這也爲中外學術界認可”。(司徒尚紀等:《漢徐聞港地望歷史地理新探》,《嶺南文史》2000年第4期。

  三是河流縱横。合浦河流衆多,縱横交錯,大小河流93條,總長558公里多,其中較大河流7條,大的河口5條,集雨面積2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3條,河流縣内流域面積23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775立方米/ 秒(潘樂遠主編:《合浦縣誌》,第81—103、304、300—302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入海的南流江常年不凍,水量豐富,船舶運量大,航運價值高。所有這些編織成以合浦港爲中心的水上交通網絡,爲開發和發展合浦港提供了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四是土地肥沃。合浦港位於北部灣西海岸,地處南亞熱帶,“是典型的季風型海洋性氣候”(同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加上方圓達70多萬畝、土地肥沃的南流江沿岸大平原(列廣西第二大平原),良好的生態環境爲出口的桑、麻、珍珠生産提供了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供出口的享譽國内外的合浦珍珠業。合浦珍珠,歷史更悠久,合浦珍珠又稱南珠。據《後漢書·孟嘗傳》記載,早在漢代以前,合浦珍珠業已相當發達。漢以來,合浦已成爲嶺南主要珍珠産地和聞名全國的珍珠生産基地。西漢成帝時(前32—前7年),有名的京兆尹王章暗遭大將軍王鳳誣陷冤死,其妻被發配至合浦後,以采集和經營珍珠爲生,八九年間(約公元前24—前15年)積累財産數百萬(一説數萬),説明當時合浦珍珠業發達的狀况。當時合浦既是珍珠的重要産地,又是珍珠的集散地與出口基地,合浦珍珠作爲重要出口商品,馳名國内外。從合浦的天然良港、交通樞紐,河流縱横到廣闊肥沃的南流江沿岸大平原,與土地貧瘠、灾害頻繁、没大塊平原腹地、没大河運輸、也没避風港灣、屬丘陵地帶的雷州半島相比,形成鮮明對照,合浦、徐聞哪個好哪個差,一目了然。

  二、漢墓群比較

  從漢墓群的範圍、漢墓的數量、漢墓的規模、漢墓裏的隨葬品精粗與多寡等等,可以反映出當時兩港經濟文化繁榮及地位與作用的程度。

  徐聞漢墓群。一是漢墓數。先後在徐聞華豐、仕尾、巷頭等地發現漢墓290多座,統稱“徐聞漢墓群”(黄啓臣:《徐聞是西漢南海絲綢之路的出海港》,《嶺南文史》2002年第4期。。二是漢墓範圍。徐聞已發現的漢墓主要集中在五裏鄉二橋、南灣、仕尾的半島形岬角一帶,超過200座,約占徐聞縣已發現漢墓的2/ 3,其範圍東盡五裏鄉,西至華平嶺,北至城南鄉(阮應祺:《南海絲綢之路航綫上雷州半島主港概述》,《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但方圓面積多大,没有註明。三是漢墓規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五裏鄉二橋村後那間閘東坡漢墓,墓道長463米,寬16米,深80厘米,出土怪獸紋銅鋪首、五銖錢、小陶缸、陶竈、陶屋、陶之足斧、陶提桶、陶壺蓋等等,共23件,“此墓是迄今爲止粤西地區發現的最大漢墓”(鄧開朝等:《徐聞是西漢南海絲綢之路文物的發現和研究》,《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其實這些都是普通的出土文物,“徐聞漢墓隨葬品不奢侈,大部分屬實用品”(同上。。四是漢墓隨葬品珍品。比較有價值的有兩件:一是1993年在五裏鄉二橋南灣村發掘到的“臣固私印”,質地爲銅,紐式爲龜,經鑒定爲西漢錢印,國家二級保護文物,官位相當於享受200—1000石(十鬥爲一石)俸禄的郡守、郡尉、太守、都尉、御史等朝廷命官。二是1990年和1993年在仕尾、二轎和南灣村兩次挖到3件“萬歲”瓦當,經鑒定爲西漢中期,相當於西漢郡縣制的郡級官府、宫室、宫殿的建築材料(楊式挺:《試説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學研究》,《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

  以上就是徐聞漢墓群的範圍、漢墓數、漢墓規模、漢墓隨葬珍品等簡要情况。

  合浦漢墓群。一是漢墓範圍。合浦漢墓群遍佈縣城廉州鎮北、東、南三面,南起環城鄉禁山村,北至偏東的清江村,東西寬約18公里(合浦縣政協、合浦縣博物館合編:《合浦文物簡介》,第20 頁。;方圓面積約90平方公里。二是漢墓數。據考古調查,地面保留有封土有數可查的漢墓達6000多座(蔣廷瑜等:《漢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幾個問題》,《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 一説“合浦原有古漢墓約1萬座以上”(《當代生活報》2002年3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挖掘的漢墓累計近千座,已知有漢、晋、南北朝、宋、明、清各代的墓葬,絶大多數以漢墓爲主。三是漢墓規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望牛嶺1號漢墓,封土直徑14米,高5米,整個墓室、墓道長258米,最寬14米,深88米,墓室呈“干”字形,分主室、甬道、左右耳室、墓道等部分,是一座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官墓。四是漢墓隨葬品。從1971—1986年挖掘的望牛嶺1號墓隨葬品245件,堂排2號墓230件,風門嶺一座東漢墓近260件,堂排3號一座隨葬玻璃珠達1080多粒和廉州燈砲廠1號墓800多粒。在衆多隨葬品中,金戒指、金手鐲、金球、銀戒指、銅、鐵、玉、瑪瑙、琉璃等珍品,幾乎應有盡有,隨葬品種類之多令人驚嘆。且器物排列對稱,縱横成行,井井有條,再現了墓主人生前富有與奢侈生活。其中有兩件提桶内壁書寫着“九真府”字樣,考古專家據此推測這三個墓主分别曾任九真郡太守或相當一級命官。隨葬品中另一顯著特點是在薄胎青銅器上用堅而精細的金屬工具,鏨鑿和刻出繁縟精緻的幾何紋樣和動植物圖案,顯得特别精美華麗,隨葬品之珍貴精巧令人叫絶,充分反映了當時青銅器鑄造和燒制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考古》1972年第5期和《文物資料叢刊》第4輯及蔣廷瑜等《漢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幾個問題》,《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特别指出的是合浦博物館至今收藏的出土文物約5000多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1件,包括鳳凰燈、三足盤、銅屋等國家極品,曾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先後到亞、歐、美三大洲等7國巡展,有關資料入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全國文物精華》等國家級典籍。

  總之,合浦漢墓範圍之廣,墓數、隨葬品、出土文物之多,規模之大,結構之復雜,隨葬品之精美及其鑄造與燒制工藝之高,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更是徐聞墓望塵莫及的,有人把合浦漢墓群與西安秦兵馬俑媲美,充分反映了漢時合浦經濟文化繁榮及其始發港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三、 交通條件比較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個發達的商貿港的形成與發展,既與其深廣的經濟腹地密切相關,也與水上交通方便、快捷、安全等息息相關,除了前面談到合浦比徐聞具有天然良港、交通樞紐、河流縱横三大優勢外,還具有兩大水上交通優勢:一是航程最近。衆所周知,中原與嶺南之間横着南嶺,南嶺山高險阻,漢時道路未拓寬,交通受阻。自從鑿通靈渠和鬼門關後,溝通了從中原至合浦水上交通大動脈,正是這條水上交通大動脈是中原通往世界各國最主要也是最近的航道,這不僅從中原經長江沿東南海岸入南海的航程近,而且也比從中原過靈渠入西江經番禺(廣州)沿東南海岸入南海的航程近,對加快發展中外商貿交通與我國經濟的重要歷史地位顯而易見。二是航行安全。從中原經長江入南海和從中原過靈渠經番禺入南海,都須經過東南沿岸一段很長海路,風大浪高,風險相對較大;而從中原過靈渠和鬼門關到合浦入南海全是内河水路,避免了江南沿海狂風巨浪的衝擊,人員和貨物相對安全,自然增加了社會、經濟效益與國家財富。在秦漢科學技術和陸地交通欠發達的條件下,這就决定了合浦港對内外商貿交通中的特殊地位。合浦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很大程度是充分利用了中原至合浦水上交通大動脈,徐聞充其量只是間接利用了這條水上交通大動脈,所以,合浦的交通優勢,徐聞是無法比擬的。

  四、 軍事條件比較

  從地理形勢的角度看,漢時徐聞縣廣及整個雷州半島,南扼瓊州海峽,瓊郡(海南島)出入之咽喉,爲歷代軍事家們看重,有“坐雷吊瓊”之説,據蘇東坡在《徐聞伏波廟記》雲:漢有兩伏波將軍(即西漢路博德與東漢馬援——筆者注)到過徐聞,參與平定瓊郡少數民族反漢叛亂。路博德赴徐聞没見到具體記載,但馬援是在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平定交址女子征側、征貳姐妹率衆叛亂後,經合浦到達徐聞,並以徐聞爲依託,進行軍事訓練和物資籌措,渡海攻瓊諸郡,“撫定珠崖,立城郭,置井邑”的。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内,徐聞成了漢政權與瓊郡少數民族展開軍事對抗的前沿陣地,成爲南方沿海軍事重鎮。平心而論,徐聞軍事重鎮所起的軍事作用起碼受兩個條件制約:一是瓊州海峽是海鯊出没的海域,是航海禁區,徐聞與合浦比較,很難對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發揮軍事控制(打擊)作用;二是徐聞只局限對瓊發揮軍事威懾作用,但瓊的開發與發展遠比交趾、九真、日南落後,其軍事行動所體現的經濟利益(價值)較合浦爲少。

  相對而言,合浦的軍事戰略地位明顯比徐聞重要得多。因爲漢時嶺南設交州刺史部轄嶺南九郡(一説嶺南大陸七郡),實際治所交趾贏縣(今越南河内一帶),交趾成爲嶺南政治中心順理成章。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將嶺南分設九郡,交趾、九真兩郡是嶺南人口最多的,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交趾92440户,746237人,分别是南海(19613户,94253人)的46倍多和79倍多;九真35743户,166013人,分别比南海多16130户和71760人。漢時主要靠人力從事簡單生産勞動,人口數量是考察地區生産力發展與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有理由認爲,交趾、九真是漢時嶺南經濟最發達的郡和經濟中心,加上日南又是海上絲路始發港,於是北部灣區域成爲漢時對外航貿中心,幾乎成爲中外學者的共識。由此看來,交址、九真、日南三郡對嶺南乃至漢朝經濟發展與對外經貿交流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如果這三郡政治上不穩定,其負面影響即使不是灾難性的也是相當嚴重的,而對這三郡能實施有效行政管理和軍事控制(打擊)的唯有合浦。因爲靈渠和鬼門關鑿通後,一是合浦與中原聯成一體,交通直達、方便、快捷;二是合浦與這三郡距離最近,沿海岸西行很快扺達;三是合浦既有縱深經濟腹地,又是中外貨物集散地,保证軍用物資供應;四是合浦港是古代天然良港、水深、開闊、平静,利於訓練水軍,所以從西漢起至後來各朝代對交址等三郡用兵,均以合浦作爲大本營和軍事訓練補給基地;對瓊郡用兵也是如此,漢朝兩伏波將軍平定瓊叛亂,是先經合浦纔到徐聞再渡瓊州海峽作戰而實現的。由此得出結論,徐聞與合浦都是嶺南軍事重鎮,但合浦的戰略地位遠比徐聞重要。在中國漢代海上絲路始港的研究過程中,不容有爲片面謀求提高某地區知名度的狹隘地域歷史觀,而必須堅持歷史的唯物的觀點,從當時社會歷史發展水平(不能以現在的想當然的思想推理)作爲研究的切入點,才能得出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結論。

  鄧家倍(中山醫科大學社科部教授。)

  (本文原載《中國地方誌》2005年第10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