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廣府會館看廣府文化的傳播

  會館是明清以來流動人口在异地他鄉凝聚鄉情的重要場所,也是商幫存儲貨物、互通商情的要地,甚至還是政治人物活動的秘密地點。會館建築一般追求高大華麗的視覺效果,以顯示自己的實力。人們圍遶會館建築所舉辦的社會文化活動,促進了不同區域文化的互動交流,成爲傳播地方文化的一扇窗口。本文所説的廣府會館,是指明清以來由肇慶府和廣州府在异地合作共建或獨立建立的會館。本文以廣府會館爲例,試圖揭示會館建築傳達的廣府文化氣息,分析會館建築作爲一種載體在地域文化傳播中所起的作用。

  一、廣府會館建築的文化特色

  明清以來,廣府人因爲經商或求學的需要,在海内外建立了衆多的會館。以今天政區來看,國内以北京、上海、江蘇、四川及廣西最多,江西、福建、湖南、山東、東北、湖北、陝西、河南、安徽、浙江、甘肅、雲南等也有分佈。海外的廣府會館則因廣府人幾乎遍及亞洲、美洲、歐洲、澳洲和非洲,尤以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緬甸等最多,也因此建立了衆多的廣府會館。這些會館多以縣爲單位建立,説明廣府向海外移民人數龐大。〔1〕

  一般來講,會館建築規模較爲宏大,房屋數量較多,人們通過會館建築,就可感性地瞭解會館的地方文化特色。北京作爲明清以來政治、文化中心,人口流動十分頻繁,會館建築比比皆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學者統計,廣東會館在北京的數量就在40所以上。〔2〕其中廣府會館占居絶大多數,這些會館雖多爲舉人應試居住的試館,但商業氣息濃厚,除會館主體建築龐大外,都有一定數量的附産房屋租賃,如由廣府人興建的粤東新館主産房屋109間,位於南横街26號南半截胡衕28號,附産330間以上,位於宣外丞相胡衕、鐵老鸛廟、醋章胡衕和廣安門大街等繁華商業地段,用於出租生息。〔3〕衆多廣府會館分佈在北京大街小巷,其建築特色無疑會增加人們對廣府文化的感性認識。

  那麽,廣府會館建築有何特色呢?宣武門外米市胡衕的南海會館共有13個庭院,190餘間房,院與院之間有門相通,房與房之間有走廊相連,布局整齊。1882年康有爲赴京會試,寓居該館東北小跨院内,因院中有七棵樹,康遂以“七樹堂”命名。七樹堂院北屋猶如小船,窗上鑲有西洋五色玻璃,康稱之爲“汗漫舫”,其詩集即名《汗漫舫集》。1888年5月,康有爲到達北京仍居住南海會館,“十一月,先生初上變法書即草創於是。”〔4〕後來,康有爲每次赴京都居住該館。1895年5月,康有爲在北京聯合各省舉人1300多人,發動公車上書。1898年1月,康有爲集結廣東在京人士20餘人在南海會館成立粤學會,倡導變法圖强。戊戌變法失敗後,康廣仁在南海會館被捕。後人稱“米市胡衕南海會館,中華變法策源區。”爲了紀念康有爲在戊戌變法中的貢獻,1953年葉恭綽在南海會館大門題寫“康有爲故居”。〔5〕

  新會人樑啓超入京赴考則居於永光寺西街的新會會館,他居住在中院内三間北房中,並將此屋取名“飲冰室”。樑啓超《飲冰室合集》即以此命名。1894年樑氏再進京時,則居於粉房琉璃街新會邑館。〔6〕

  天津的廣東會館是1903年由天津海關道香山人唐紹儀倡議集資修建,位於城内鼓樓南大街,1907年落成。會館呈四合院形狀,院門宏闊,羅漢山墻高聳,内部裝修華麗。周圍建造了鋪房、住房300多間,並在會館東南修建了“南園”,栽花種樹,凸現嶺南特色。會館戲樓最具特色,戲臺上懸掛着“嶺渤凝和”巨匾,穿過夾道,是一座可容納七八百人的木結構室内劇場,樓上觀衆席爲包厢,樓下是散座。戲樓舞臺深十米,寬十一米,頂部是用細木構件榫接而成的螺旋式藻井,雕花工藝精美,音響效果好。前臺横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獅子滚綉球圖案,兩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狀的垂花柱,舞臺正面鑲嵌着巨幅《天官賜福》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雲氣和四角的蝙蝠,搆成活潑、協調的畫面。戲樓的門窗則雕有獅、鳳、牡丹等傳統紋飾。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楊小樓等都曾在此演出。〔7〕

  廣西的廣府會館也很有廣府文化的建築特色,1990年第2期《文物天地》刊載的《廣西鐘山縣粤東會館》記載,該縣英家街粤東會館建於干隆年間,由廣州府商人所建,爲四合院式布局,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爲前後兩座硬山頂式磚木石結構,正門前檐兩側石柱上爲淺浮雕雙龍戲珠石額枋,其上是通體透雕的瑞獸石麒麟,石枋下兩端雀替爲倆倆相伴的石雕八仙人,兩側叠樑爲百尊木浮雕戲劇故事人物,大門上花崗岩陽刻“粤東會館”,其墻上方金飾大幅畫工精細的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彩畫,其瓦面正脊博古内外均爲花鳥彩灰塑,前座内廊爲素身木叠樑。後殿爲八柱叠樑搆架,外檐雙柱爲花崗岩,石柱陰刻楹聯一幅。筆者於2007年7月,考察了蒼梧縣龍圩鎮廣東會館,由廣府販運米糧的商人於康熙年間開始建立的,後不斷修葺,總面積約13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由前、中、後三座和更樓組成,屋檐底層爲元寶脊,每座由4根大木柱和2根石柱支撑,棟樑以鐵黎木相吻合,檐樑飾以浮雕圖案。另據1997年1月2日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大型電視記録片《鄧小平》第2集記載,百色的粤東會館是康熙年間興建,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磚木石結構,整個建築布局嚴謹有序,以三個大廳爲主體,兩側是邊廊和厢房,左右對稱,形成“曰”字形平面布局,是一個三進兩廊封閉式的獨立建築群。建築房頂屋脊包括中脊和山脊,均有築脊,上有多幅以歷史故事爲内容的彩色雕塑,檐沿、柱頂及某些墻頭,也有人物、鳥獸或花艸之類裝飾,以陶塑、瓷塑、石雕、木雕等表現爲主。1929年鄧小平、李明瑞、張雲逸等率領的紅七軍軍部就在粤東會館内策劃百色起義。今爲廣西右江革命紀念館。

  二、廣府會館活動的文化元素

  會館建築是廣府人在各地傳播廣府文化的一個重要陣地,圍遶着會館建築開展的酬神演戲活動,既展現了廣府文化的特色,也豐富了所在地的文化生活。一般來説,會館内均供奉大家共同信奉的神靈,定期舉辦祭祀神靈活動。如廣府商人每年驚蟄前後到達天津時,均會在會館舉行隆重的酬神儀式,答謝天後保護商船安全的功德,並形成了以會館爲中心的購物市場。每年秋後財神爺生日,又在會館設宴並演戲三天,招待往來客户,聯絡感情。廣府商人還利用城鄉居民認同的民間傳統節日,耗巨資舉辦大型娱樂活動,既傳播了廣府文化,又起到了商業廣告宣傳效益,張燾《津門雜記》卷下記載,粤商在每年盂蘭會期間,都會在天津“醵資作會,高搭蓆棚,長有數百步,懸列燈彩無算,高低不一,照如朗日。又有巧匠扎成粤戲數折,人物如生,掛向壇前,延僧設醮,放焰火,抛施食物,鑼鼓喧天,錠帛遍地,歷年用款不止千金,鼓動遊人不下萬計。車船轎馬,流水游龍,傾城士女,空巷來觀,熙熙攘攘,幾於聯袂成帷,揮汗入雨。至夜晚……遊人之興仍復不减也。”

  上海的廣肇會館由香山籍大買辦徐潤、鄭觀應等人參與組建,在當時的上海灘無疑是廣府商人的代表。此外,上海還有順德會館、南海會館等廣府縣級單位建立的會館。但以廣肇會館勢力最大,廣肇會館在上海,每逢盂蘭盆會,都會搭建專門的水陸道場,各商行建造臺閣,展示雜耍、紙扎人物的廣府文化,“届期遊人畢集,極爲熱鬧。”因遊人太多,甚至要請警察維持秩序。《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軼輯録的《凇南夢影録》卷13稱:“廣肇山莊在新閘之南,粤中人會館也。每年七八月之間,彼都人士競集資爲盂蘭會,香燭錠帛務極奢華,一會之費動至萬金,至期不特百粤衣冠座中畢集,即吴娃楚艷亦莫不香車寶馬絡繹而來,鬢影釵光撩亂於夕陽影裏。門外必雇西捕彈壓,否則打架、扛幫隨時而有。”

  酬神祭祀往往伴隨着大型燈會活動,據嘉慶《直隸綿州志》卷12《風俗》記載,每年正月十五上元會期間,廣東會館都會“樹燈杆百尺,上懸圓燈數十,結成佛字,高矗碧空,徹夜光明,觀者如堵。”2001年筆者赴成都龍泉驛區考察了廣東移民後裔在夜晚表演的燈會。各會館都建有專門戲臺、戲樓,分設男女看臺。會館演戲的具體内容已無從考證,但會館本身爲鄉土觀念的産物,其内容多以故土戲爲主兼及其他。據嘉慶時刊行的《成都竹枝詞》載:“過罷元宵尚唱燈,胡琴拉提是淫聲。回門送妹皆堪賞,一折廣東人上京。”〔8〕而《廣東人上京》應是在廣東會館内排演。會館舉辦的祭祀、演戲、燈會等大衆化活動,充分展示、傳播了嶺南文化。

  會館舉辦新式教育,幾乎是晚清以來最時髦的大事。據1947年刊印的《上海粤東中學重建校舍特刊》記載,1919年,上海的廣肇會館辦有義學8所,後又創辦上海廣東中學校,校董基本由上海灘的大粤商組成,突出了廣幫對辦學的重視。其中1947年成立的上海粤東中學重建校舍募捐委員會就有宋子文、孫哲生、葉恭綽、鄒海濱等政界名流組成。學校確定英雄花爲校徽,英雄花又名木棉花,廣東特産,這表明學校不忘故土文化,“一則有其爲吾粤之特産;二則有希望造就人材爲社會指導之意。”

  廣東會館在天津也積極開展各類社會活動,1898年4月,由康有爲發起,聯合各省學會,在粤東新館成立了保國會,並在此舉行了第一次大會,“集各省計偕諸人開保國會於南横街粤東會館,到者數百人,公舉先生敷講政論,先生痛斥時弊與外人之毒螯,聽者泣下”,倡言變法保國之必要。〔9〕1912年天津數家報館在廣東會館召開慶祝民國成立大會,粤人到會6000餘人。1915年5月,天津紳商學報工各界發起成立直隸救國儲金團,並在廣東會館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1萬餘人,當場認儲金20餘萬元。同年夏,直隸救國儲金團假廣東會館合演古今音樂大會及各項精妙技藝、文明新劇並電影,所得票價歸作救國儲金及廣東水灾義賑。〔10〕成千上萬的人涌入廣東會館,恰恰反映了廣東會館建築規模的宏大。天津的廣東會館還於1915年成立廣東音樂會,每周一聚,天津的粤劇即從此開始。〔11〕

  明清以來,湖北漢口是一個典型的商業城市,匯聚了各地富商大賈。廣府會館在文獻中稱爲嶺南會館,據民國《夏口縣誌》卷5《建置志·各會館公所》記載,廣東商人在漢口設立的會館、公所有5處。規模最大者爲嶺南會館,位於大火路,占地5畝有餘,創建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後雖屢遭兵燹,但都被重新修葺。清末民初成爲旅漢粤商營業會集之所。此外,廣東商人在漢口尚建有廣貨公所、香山會館等。據《申報》1878年9月17日報導,中秋節之前,“漢之廣幫人糾合同鄉之各號行店、茶棧、輪船等計四百六十餘名,捐貲數百金,補行中元節,會於香山會館,延僧大饗無祀孤魂,諷誦藏經三晝夜”。香山會館在漢口中元節時舉行的盂蘭盆會一直熱情不减,據1891年8月28日《申報》再次報導説:“楚北一省,城鄉市鎮之民情風俗,祭祖祀孤,莫不於孟秋爲大節。……惟漢鎮每年諸客幫中此事之最誠虔者,爲粤東人首屈一指,其中香山幫爲巨擘。今庚仍照向例借香山會館爲道場,諷經禮懺,虔備冥資,鋪張華麗。……是舉之盛,較楚人爲優矣。”漢口廣東會館因規模大而受到媒體關注,光緒十七年10月21日《字林滬報》載:“粤人之旅居漢口者,類皆巨商大賈,坐擁厚資,前以桑梓情殷,釀資於大火路建造廣東會館一所,雕題畫棟,金碧輝煌。”這次大概是重修,且重修規模及動作都比較大。報導説該工程逾七八年之久才落成。竣工之日,廣東會館决定於十月初五日,“謝土破臺,開門演戲,選定慶喜、榮昇兩京班。互相演戲”。兩戲班領導也十分重視,“竭力經營,往上海添置綉金綢緞,新制行頭,並從京滬聘請優伶紅菊花、麻子紅、趙三、王小、洪福等十數人到漢。開門之日,堂上衣冠齊楚,賀客盈庭;臺上則袍笏鮮明,霓裳雅奏,觀者則人山人海。”應該説,這則新聞除了顯示粤商在商界具有實力外,還凸顯了廣東會館建築在漢口的非同尋常。〔12〕

  清代各地廣府會館舉辦的各類社會文化活動,提高了廣府商人的知名度,也廣泛宣傳了廣府文化。這對内地民衆認識與接受廣府文化産生了起到了强烈的視覺效果。

  三、以故土建材爲主體的會館建築

  明清以來,廣府商人積極開拓國内市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們在外地的活動幾乎都圍遶着廣府會館展開。因此,廣府商人對會館建築十分講究。

  對於客居他鄉的人來説,“故土”是一個容易勾起思念之情的字眼。“故土”不僅可引發鄉思與鄉愁,更被粤商當作一塊金字招牌,以吸引顧客。俗語説“兄弟同心,其力斷金”,團體的力量不容小覷,廣府商人以此建立的會館,對生意的發展有着難以估量的作用。

  廣府商人在各地建立會館時,幾乎都十分注意建築材料的來源,許多建築材料都是從家鄉運進。這一場景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影視劇中,老華僑回國探親,包裹家鄉土地帶回國外的情景,這就是故土的凝聚力量。

  天津的廣東會館建築最能體現粤商凝聚力,民國《天津志略·會社篇》載:廣東會館發起者爲唐紹儀、陳子珍、樑炎卿、馮商盤等政界、商界名流,會館建築“所有磚瓦木料,多自粤購來。”樑炎卿以怡和洋行買辦的身份,資助從廣東運送建築材料到天津,運費僅收正常價格的一半,再現了粤商的凝聚團結精神。正因爲這種故土的力量,會館在天津的商業活動中十分活躍。其中唐紹儀爲香山人,樑炎卿爲南海人,他們是廣府商人在天津的領頭人。

  安徽蕪湖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交通發達,是皖南的重要門户。據光緒十六年(1890)正月20日《字林滬報》報導,廣府商人旅居蕪湖以米業爲大宗,起居闊綽,也“最篤鄉誼”,因“生意日盛”,遂共同遽資創建廣東會館,建築材料及館内裝飾物,大多從故土運來,“所有鋪陳各件,皆自粤省辦來,五光六色,令人目不暇給。”在蕪湖成爲標誌性的建築,“美輪美奂,金彩輝煌。”

  天津、蕪湖畢竟都是商業都會,那麽在一些中小城鎮,廣府商人建立會館的建築材料,是否也從故土輸入呢?江西的鄱陽湖是廣東商人由梅嶺古道販運貨物進入長江的必經水上航綫,因此,鄱陽湖周邊的碼頭也就成了廣府商人的重要落脚點。號稱明清“江西四大鎮”的吴城鎮,就位於鄱陽湖沿岸,各地商幫雲集吴城鎮,建立了許多商業會館,其中就有廣府會館。廣府商人在吴城鎮建立會館時,由於他們在當地經營有方,吴城鎮地方鄉紳的商業活動可能受到影響,他們禁止廣府商人動用當地的一磚一瓦來建立會館。其實,廣府商人原本也没有打算用當地建材。廣府商人當時運往江西的貨物主要以糖貨爲主,他們衆志成城,在運往江西的糖船中,大家在每袋糖包中都夾帶一塊磚瓦,僅用了一二年的時間,一座規模宏敞的廣府會館就屹立在吴城鎮的繁華街道上。

  我們不能肯定各地的廣府會館建材都是從故土運去。但是,至少廣府商人在外地建立會館時,主要建築材料都會從故土運來。不管這一行爲是主動還是被動,其對廣府商人産生的凝聚力十分明顯。因爲船隻運輸貨物有固定的載重量,而建築材料往往十分沉重,這樣就會减少船隻的貨物裝載量,但運輸成本却没有變,利潤自然就會降低。廣府商人們義無反顧地承擔這種損失,除了説明他們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還充分凸現了他們精誠團結的一面。

  故土是唤起鄉情、親情的最好招牌。事實上,各地商人建立的會館,基本上都以原籍冠以館名,如廣東會館的名稱,本身就是以故土爲號召的最好驗证。〔13〕

  縱觀全文,明清以來,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廣府會館建築本身就具有濃厚的廣府文化特色,會館主要建築材料都從廣東本土購進,使得會館建築本身就藴涵着厚重的廣府文化氣息,也成爲傳播廣府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會館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館舉辦的各類具有濃郁家鄉風情的文化活動,既豐富了當地人文化生活,也傳播了會館祖籍地的文化。會館的各類活動在更廣的範圍内將區域市場、地方風土文化等紐結在一起,促使了區域間經濟文化的互動,傳遞了不同區域的經濟文化信息,推動了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筆者一直從事廣東會館研究,目前全國各地還有部分現存尚好的廣府會館,如廣西革命老區白色地區的粤東會館,1929年鄧小平、張雲逸等就在該館策劃白色起義,今右江革命紀念館就坐落在原粤東會館中。北京的中山會館已被列爲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的南海會館“是六君子及戊戌黨人議政之地”,已被列爲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的廣東會館已改爲天津戲劇博物館,鄧穎超題寫館名。當今的廣府商人若能有選擇有重點地對過去的廣府會館進行修繕、保護,既可保存文化古迹,展示廣府商人當年奮鬥足迹,又可顯示當代廣府商人對文化古迹的重視,更可借此宣傳廣府文化。在與所在地的政府文化部門切磋後,可充分利用修繕後的廣府會館進行廣貨展銷、公演帶有濃郁廣府特色的文化,將原先一味强調在自家門口舉辦的會展業、旅遊業,通過修繕後的會館主動擺放到全國各地,這至少應可看作是廣府文化建設的一個思路。以會館爲中心舉辦具有濃郁廣府風情的文化活動,既可以豐富會館所在地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借機傳播廣府文化。會館將商業與文化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功能。

  注釋:
  〔1〕劉正剛.廣東會館論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王燦熾.王燦熾史志論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384~387。
  〔3〕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會館檔案史料〔M〕.北京出版社,1997:786-787。
  〔4〕葉恭綽.北京嶺南文物志〔M〕.北京,1954:51。
  〔5〕林克光等主編.近代京華史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207。
  〔6〕胡春焕、白鶴群.北京的會館〔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70~71。
  〔7〕天津戲劇博物館編.今日天津——天津戲劇博物館〔J〕.刊印年月不詳。
  〔8〕林孔翼輯.成都竹枝詞〔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55。
  〔9〕林克光等主編.近代京華史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207。
  〔10〕天津市檔案館等.天津商會檔案匯編〔M〕.第4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4581、4592、4599。
  〔11〕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J〕.第27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46。
  〔12〕彭澤益主編.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M〕.中華書局,1995:752。
  〔13〕劉正剛.話説粤商〔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8:239—243。

  劉正剛(暨南大學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