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淺談田野調查之攝影

  【中文摘要】文物普查的攝影是以不可移動的遺址、遺物爲對象(也包括部分可移動的文物),通過攝影的紀實特點,再現這些文物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關鍵詞】文物普查   攝影   古建築   古遺址
  
  Abstract:Photography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census mainly focus on the sites and relics, as well as part of the movable relics. It is aimed at represent their historical, art and scientific values through the documentary feature of photography. 
  
  Key words:cultural census   photography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site
  
   2009年7月,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田野調查,並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驗收,成爲廣東省第一個、全國第五個接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試點驗收的縣級單位。
  
  作爲文物普查隊的一員,在2007至2009年文物普查的田野調查中,本人走遍了順德區806平方公里土地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在全區10個鎮街、20多個村居,對上報的文物綫索點進行了仔細調查、記録。在這次文物普查的田野調查中,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攝影,所拍攝的照片數量達到了上萬張。揹負着沉重的照相器材,在按動快門的過程中,發現遺址、遺物時的辛勞與興奮交織在一起,常常讓我忘却一切,全身心投入到拍攝之中,成爲一種非常單純而徹底的精神釋放,這種心境狀態,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中收穫那份成就與喜悦。
  
  文物普查的攝影是以不可移動的遺址、遺物爲對象(也包括部分可移動的文物),通過攝影的紀實特點,再現這些文物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文物攝影屬静物攝影範疇,但又與静物攝影不盡相同。文物攝影的藝術性以及它的角度選擇、光綫運用、背景配置,都要受文物考古科學性的相對制約,要求攝影者透過文物造型、花紋、色彩、質地等去反映文物的滄桑感與歷史感。其獨特性是真實地反映被拍攝物體的原始風貌,它是記録性資料,而不是闡明性資料,必須具有正常的透視、大小、形狀、比例、尺寸等,以求能正確表現出物品結構。幾乎所有的文物攝影都是拍攝無生命的東西,但决不意味着最終的影像就是枯燥乏味的或静止不動的。文物攝影看上去很簡單,一按快門,就完工了。其實不然,文物攝影與其他攝影工作一樣,也需要不斷的實踐和耐心的摸索,尤其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心,因爲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拍攝細部的時刻是否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使用的照相機是sonyDSC-F828,古人曾經説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謂“利其器”就是設備精良,没有故障,使用者能運用自如。但無論相機是國産或進口,老式或新式,也不論牌號或價格高低來分高下。能否拍出好的照片來,關鍵在於拍攝技術的運用。只要熟悉地掌握其相機性能,就算是缺少些高級的設備也可得到好的效果。按照文物普查照片的要求,現結合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拍攝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畫面簡潔清晰
  
  古建築是不可移動文物,拍攝這類文物
  
  時應注意周圍環境的整潔,認真清理由於對

  圖一   慕查蘇幺祠照壁(图片略)
  
  外開放所安置的指示牌、垃圾箱等臨時擺放的雜物,逥避可能進入畫面的人物。焦點清晰是大多數攝影工作任務的共性,但是在古建築檔案攝影中對於影像的清晰度要求則更爲嚴格。原則上畫面中每一個細節部分都應清晰,因此需認真校對焦點,應盡量使用較小的光圈以保持較大的景深範圍。如順德北滘鎮碧江居委會村心大街建於清末年間的慕堂蘇公祠,它是碧江金樓及古建築群的組成部分。該祠正對面的照壁長26.5米,深11.7米。主照壁開兩門。此照壁是廣州陳家祠的雕磚作者之一—名匠南海樑氏兄弟的代表作。其精湛的磚雕技術著稱於世,要拍好其照壁,就必須把磚雕裝飾構件表現出來。我利用手動對焦功能,通過手工轉動對焦環來調節相機鏡頭從而使拍攝照壁的整體照片更加清晰。這樣既能完整地表現出照壁的全貌,又能使照壁上的雕樑畫棟和各種裝飾性圖案得到很好的展現。在照片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照壁爲“門外影壁”,稱爲“三滴水影壁”,外觀是三段平整的壁面,中段高寬,兩端相對矮窄,形似牌坊,屋頂多爲廡殿式。常見於富商大賈官宦宅邸門前。
  
  二、光照方向對影像的影響
  
  光綫是攝影創作的基礎,也是搆成照片的基本因素。在户外攝影中,
  太陽光是主要的攝影光源。太陽光綫是一種變化多端的元素,其照射方向和强度隨着一年或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而變化,並受環境和天氣條件的影響。正確利用自然光源拍攝文物,能够産生更爲良好的效果。

  圖二   名揚裏民居群蚝殻墻(图片略)
  
  因此,只有熟悉自然光在景物上的一切變化,才有可能在户外拍攝出理想的照片。一般來説,順光平而無明暗,多作總體照明和輔助光用;側光長於描繪器物各側面的明暗反差,並可隔離器物與背景,增强畫面的縱深感;逆光用於勾勒器物的輪廓綫,有突出立體感的特殊作用;頂光作用於器物頂部和腰部造型復雜的器物;底光,具有渲染人物、動物類器型威嚴、兇狠和恐怖的感情色彩。光的强弱應依不同文物的需要而异,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隨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關係而分别安排。陰影會使被攝主體産生立體感和空間感。構圖時强調利用影子這一特殊元素加以變化處理,可以使影子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提示所要表達的圖形主題。突出影子元素可以把同質投影或异質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維度空間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組接,賦予畫面新的意境。位於大良昇平社區裏的名揚裏民居群,具有清代建築風格,其4號民居是三間兩廊式的建築,外墻以蚝殻做墻。蚝殻墻是嶺南建築中比較獨特而别致的工藝。珠三角一帶盛産生蚝,在古代加工技術還未成熟時,生蚝吃完後遺留下的殻基本上被集中起來,分門别類當作建築材料。在建造房屋時,生蚝殻拌上黄泥、紅糖、蒸熟的糯米,一層層堆砌起來,不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堅固耐用。蚝殻墻凹凸不平,陽光斜射在墻面上,極具綫條感和雕塑感。我以側面、仰視及逆光手法來拍攝其蚝殻墻,展現蚝殻密佈。這些經風吹雨打却屹立不倒的蚝殻墻,承載着歷史的風霜,成爲蚝文化的最佳見证者。
  
  三、微距攝影
  
  拍攝普查文物的局部照片必須要用到相機的微距攝影功能。一般説來,在數碼相機微距模式下,鏡頭距離物體越近,拍攝出來的物體越大。如果不注意拍攝的角度,就會把畫面拍得非常呆板。

  圖三   慕查蘇幺祠照壁磚雕(图片略)
  
  如果所選角度好,則立體感强,綫條清晰,輪廓分明,照片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如對慕堂蘇公祠照壁局部的拍攝,焦點的選擇應該落在照壁的磚雕上,拍得越清晰越好,尤其是具有年款的雕刻。如圖所見,刻於壁心上的“三羊啓泰”、 “麟雄拱日”、“杏林春意”等吉祥如意圖案,不但顯示了磚雕藝人采用淺浮雕、浮雕、透雕和綫刻等多種技法,更突顯出照壁上的磚雕完成時間較陳家祠遲四年,刀法更加成熟。
  
  圖四   何氏大宗祠頭門斗拱(图片略)

  斗拱是中華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爲斗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搆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搆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對這種搆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如拍攝樂從鎮沙邊村建於明末清初的何氏大宗祠頭門斗拱,其搆架形式是抬樑與穿鬥混合式梁架(既有梁頭承檩又有柱頭承檩)。既顯示了廣東建築除具備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點外,還有着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更適應嶺南氣候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觀念。
  
  四、與環境的密切結合
  
  圖五   大良鎮古塔(图片略)

  建築物是人們生活、工作的地點,人與環境密不可分,建築物與周圍的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我國古建築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周圍的環境。依山廊閣、臨水樓台,各式各樣的建築物都是充分利用山形地勢而建,並融於周圍環境之中。在拍攝一座古建築或一群古建築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它周圍的環境。比如在拍攝大良鎮内古塔的時候,一定要拍青雲塔與太平塔雙塔輝映的鏡頭。如圖所示太平山與神步山上的兩座古塔,其周圍的青鬆翠柏、疏竹幽篁都能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見证了它們雖曆數百年風雨,依然巍然聳立,風采如故。
  
  五、整理、編輯圖片的後期工作
  
  每次拍攝任務完成後首要工作就是要把照片輸進電腦保存,然後根據拍攝地點細分成文件夾,而文件夾裏的每張照片都有其名稱、方位、編號。爲了保存照片的真實性,我只在photoshop上把多餘的部分剪切出來而不做其他的修改。用光盤刻録數碼照片進行保存,以備日後查詢使用。
  
  文物普查工作的拍攝是一件非常辛苦但又很有樂趣的事,既然不得不拍,就必須從平凡中找特别。每次攝影都盡可能找到興趣點,這樣一定能够拍出理想的照片。作爲文物工作的攝影人員就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多學習數碼相機豐富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並運用各種軟件做好後期處理,讓數碼攝影成爲文博工作不可缺少的構件。
  
  參考文獻:  
    1.羅哲文:《羅哲文古建築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中國古代建築磚雕》,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  
  3.《數碼攝影技巧與實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4.《數碼攝影手册》,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年。  

   (樑丹,佛山市順德區文物普查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