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淺論高校博物館在學生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中文摘要】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會教育。高校的博物館主要是以其資源優勢,通過舉辦文物展覽,對學生進行素質和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關鍵詞】博物館   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   展覽
  
  Abstract:Soci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museum. Taking the resources advantages, the exhibitions projected by campus museums can help improving the qualities and crea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thus enhancing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museum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creativity education   exhibition
  
  很多人稱博物館是“文化寶藏”、“科學大本營”、“教育實驗場”、“文明資料庫”等詞彚,而通過對這些詞彚的整合,“學生素質教育”的概念便能呼之欲出。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會教育。如何以它的資源和優勢爲依託,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在凝聚人類文化遺産精華的同時,强化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應成爲新時期博物館教育功能拓展研究的重要課題。本人就這個問題提出以下愚見,不妥之處,請斧正。
  
  一、何謂學生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
  
  關於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的含義,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爲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着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爲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爲基本特徵的教育。”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所關注的是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即一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素質教育下,强調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文化修養,還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也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而創新教育(Innovative education)是强調學生學習與研究發明創新的規律和創新方法,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創造能力,德智體美勞等 方面素質全面發展,使之成爲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動。簡而言之,所謂創新素質教育,就是全面培養與 提高學生創新素質,使之成爲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動。作爲基礎教育來講就是爲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 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思維、創造能力,其目的是培養創造性人才。而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二者關係是:1.創新素質的培養應在素質教育中有機進行。這樣既强調了素質教育的基礎性、主體性、發展性,又把創新擺 到了突出位置;2.是强調了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核心,即要在全面發展素質基礎上,突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 創新能力的素質,在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上下工夫。這樣界定從規定上注意科學性、規範性、整體性、操作 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確了有機結合的方向,使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獲得到和諧有效的落實。創新教育 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上看,兩者並不是矛盾的。素質教育目標强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創新教育培養目標 ,强調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應當説兩者是一致的。全面發展包括創新素質,而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應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發展的基礎之上。所以説,素質教育包括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高質量的素質教育 。把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兩者結合,明確提出創新素質教育,是科學的、必須的。
  
  二、博物館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現在的博物館已不是一座傳統的博物館,而是一個課堂,一個實驗室,一個適合於時代和未來教育要求的特殊學校。這個學校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起了非凡作用。具體體現在教育形式不同:在課室裏上課,基本上滿堂灌,没有選擇。但博物館教育是一種非説教性質的教育。它基本上是以“實物”和“事實”説話,具有現實感,因而易於爲觀衆所接受。另外到博物館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這知識的海洋中跳躍式、自由地、積極主動地攝取科學的養分。它以最易於接受和理解的形象化手法,啓迪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修養、不同職業的人們的思維,激勵探索精神和創造靈感。它以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爲主要方向,以最形象、最生動的手法,把生命、環境、物質、能源、信息等大量的科學原理和應用傳播給觀衆。博物館强調讓觀衆成爲知識的主動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也就是説 現在的博物館發展到今天已不是一座傳統的博物館,是一個素質教育課堂和創新教育的課堂。這就意味一些博物館常用做法就要改變。例如在很多博物館都看到這樣的牌子“請勿動手”向這種展教方式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實踐性、探索性、創新性。現在改爲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要由封閉逐步向互動、開放的動態形式轉變。增設互動項目,讓觀衆零距離接觸一些展品,把參觀變成一種交流、娱樂活動,應該成爲博物館陳列展覽追求的目標和發展方向。這方面人類學博物館作了些嘗試,例如人類學係博物館把石器展覽室延伸到室外,就是讓學生動手做一個石器,從而瞭解什麽是打擊點、破立面、又能瞭解古人是如何打制石器。這一改變,對教學有極大輔助作用,對博物館來説也有極大意義,它引領着博物館教育思路,它强調了科學的實踐過程、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對創新型人材的培養。它把觀衆從一個知識接受者,變成一個知識的主動探索者。這個思路深刻地影響並推動了博物館的發展,這些新理念對於現代博物館的深化教育有極其重要的啓迪作用,大大地豐富了博物館教育思路,增强了博物館的活力。
  
  三、博物館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中的形式
  
  博物館教育面對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和極具個性的廣大觀衆,觀衆要求博物館創新,創新的目的又正是爲了吸引觀衆,更好地服務於觀衆。博物館教育工作絶對不能只是一個模式,一種套路,而必須是有針對性地開展靈活多樣的教育創新活動,才不失其存在的價值,才能良性的生存發展。蘇東海先生早在1993年就提出“博物館是通過爲觀衆自我學習提供服務而實現教育目的” 他還呼吁“要淡化博物館教育意識”,即“博物館的學校化傾向”。博物館要把學生 從一個知識接受者,變成一個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唯一辦法,用創新思維、創新布展方式、去辦展覽,以此吸引觀衆。在這個方面,人類學博物館在陳列方面做出一些改進。例如爲了引導學生理解南方出現的石器以礫石石器工具爲主,而在北方出現石器則以細小石器工具爲主。我們把一個房間布置成一個北方環境,並特意請人做了二組雕塑,特意表現出北方先民的勞動和生活場景,另外一間,則布置成南方環境,也請人做了二組雕塑,特意表現出南方先民的勞動和生活場景,用這種對比强烈的陳列語言告訴學生(大學生)只要環境不同,食物就有不同,造就不同工具,成就不同生活方式。而工具的創新,也意味人從適應不同環境,到改變環境,再到創造出新生活。經過這樣處理,使這個展覽更凸顯創新布展的效果及陳列語言的魅力。也告訴學生創新的重要性。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用高科技展示手段,來渲染特定的氛圍,提示陳列主題。博物館的展櫃不是商業街上的橱窗,而是展示古代文明的舞臺。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如果平鋪直叙地、簡單地把文物擺放在展廳中,那只是商品陳列。博物館陳列是一門藝術,要把展品按照一定的文字内容和形式設計,好像拍攝影視劇一樣,營造出一定的“興奮點”,設計一定的故事情節,有起伏跌宕,才能扣人心弦,才會吸引觀衆。那些貼近生活的展覽,由於主題生動而具備了吸引觀衆的基本條件,加上後期的精心設計和背景烘托就能讓人留連忘返,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視覺衝擊力。古代文物展覽需要精心創造環境才能展現出文物獨特的魅力和内涵,從而實現歷史與現實的自然交融。如何在博物館有限的陳列展櫃中表現出文物的文化内涵?采用什麽形式?燈光如何運用?色彩基調怎樣把握?這些都需要深入探討。如南京博物院藝術陳列館玉器館中專門創作了一個巨大的泥人工藝作品《琢玉圖》,顯示古代玉器從採料、開料,到粗坯、精加工、成品以及商品出售的全過程,加之鷄鳴蛙叫的音響效果,既緊扣主題,深化主題, 同時一些融知識性、觀賞性、參與性爲一體的場景展示和多媒體演示相結合的展項也更縮短了與觀衆間的距離,讓人們在寓教於樂的環境氛圍中受到教育,獲得啓迪。
  
  第三點:烘托氣氛創造獨特的光環境。如何把光恰如其分運用到現代陳列設計中,恐怕是每一個陳列設計與施工者都要面對的。的確,聲光電手段多些,布展的形式生動活潑,會吸引很多好奇目光。但並非陳列設計藝術水平就一定很高,搞不好甚至會喧賓奪主,花裏胡哨,弄巧成拙,多花了很多陳列布展的經費而减弱了展出效果。過重地運用科技手段反而喧賓奪主,奪去了文物、史料固有的光彩。這一點人類學博物館在布展中比較注意,盡量使用比較環保的光管,很少使用聲光電等輔助手段。(這主要是經費問題)
  
  陳列充分注重燈光的設計,用燈光來烘托和渲染展廳的藝術氛圍,特别是在場景、景觀模型等區域作特殊照明處理,結合多媒體展示手法技術爲觀衆創造一個身臨其境的真實環境。綜合運用多種泛光燈、投光燈、射燈、光纖燈等燈具,有效突出重點展品和圖文内容,爲參觀者提供最佳視覺的觀展環境。
  
  總之,陳列手段要有創新,跟上時代步伐,跟上觀衆的欣賞水平,盡可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優美動人的“聲”、變幻無窮的“光”和神秘莫測的“電”,既提昇了展品的藝術效果,活靈活現地體現展品的真實性,又增强展覽的視覺效果,調動觀衆的參與性,給觀衆以强烈的視覺衝擊和融入其中的深刻體驗。
  
  參考文獻:  
  1.《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2.王秀娥、王惠茹:《博物館教育功能淺析》,《中國博物館》1995年第2期。  
  3.曹兵武、李文昌主編:《博物館觀察——博物館展示宣傳與社會服務工作調查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4.曹兵武:《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5.楊玲、潘守永主編:《當代西方博物館發展態勢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6.陳俊旗、朱鴻文:《淺論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揮》,《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7.楊國杰:《論現代博物館職能演化的進程》,《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27卷第8期。  
  8.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蘇東海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  
  9.段 勇:《當代美國博物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10.黄 鑫:《時光,謐静地表達——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博物館走訪手記》,《中山大學校報》。  
  11.王宏均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宋向光:《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博物館發展動力》,《中國博物館》2003年第1期。

   (朱建彰,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