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章 廣東精神文明學的時空價值

  【内容提要】 精神文明學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研究精神文明的本質特徵、地位作用及其形成發展規律的獨立學科。其獨特的時空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繼承發展了人類文明進步學説特别是馬克思主義學説和中國傳統文化學説,總結提昇了人類社會特别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文明中國的歷史發展的經驗。二是現實價值:豐富充實了當代世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並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維護促進了當代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特别是極大地推動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三是未來價值:必將促使人類社會進一步完善發展關於文明進步學説的理論體系,必將對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對人類社會實現美好理想産生更加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精神文明概念在19世紀就已出現〔1〕,但在世界範圍内真正形成名爲“精神文明學”的獨立學科,却是在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精神文明學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研究精神文明的本質特徵、地位作用及其形成發展規律的獨立學科。她既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價值。但是對其學科價值的研究,現在還是鳳毛麟角〔2〕。什麽是“價值”?學者們有多種解釋〔3〕。筆者認爲,“價值”是指一事物(包括人)對另一事物(包括人)的有用性或效用。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價值,就是指精神文明學這一獨立學科歷史價值、現實價值和未來價值。本文謹就這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廣東精神文明學的時空價值。

  一、精神文明學的歷史價值

  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踐來看,精神文明學都可以説是歷史的豐碑。下面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别考察精神文明學的歷史價值。

  (一)理論價值:繼承發展了人類文明進步學説特别是馬克思主義學説和中國傳統文化學説

  古往今來,世界上有着形形色色的文明觀。例如,從社會經濟特徵來看,有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從地域來看,有東方文明、西方文明或城鎮文明、鄉村文明,或内陸文明、沿海文明;從宗教上看,有儒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從種族上看,有白種人文明、黄種人文明、黑種人文明。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就曾認爲,未來决定世界格局的是七八種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4〕。這些文明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没有從整個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生活的本質内容上去考慮文明的類型。而當代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則在繼承人類社會歷史上種種文明觀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整個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生活的本質内容上去考慮文明的類型,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綜合起來考慮,實現了人類文明觀的歷史性超越。至於精神文明學所研究的理想、道德、情操、紀律、“三觀”等,以及教育、科技、體育、衛生和群衆文娱等具體内容,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凝結和昇華了人類社會已有的種種精神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借鑒了大量西方文化的成果。這是衆所周知的,不展開論述。

  值得特别强調的是,在人類社會所有的文明進步學説中,馬克思主義學説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始終堅持站在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關係、社會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等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始終堅持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在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上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此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作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對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獨到的理論貢獻。精神文明學所涉及的思想、文化和審美等系列性問題,我們的“老祖宗”有過相關論述。但是,明確提出“精神文明學”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這是第一次;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等原來比較分散的内容有機地綜合在一起,昇華爲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也是第一次。總的來説,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更爲深刻和全面地揭示並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價值要求,把對“什麽是社會主義”的認識又提昇了一步;凸顯了精神文明在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會各界特别是作爲上層建築的主體的執政黨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確立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原則、途徑,爲人類社會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開闢了前進道路。

  中國傳統文化學説在人類社會所有的文明進步學説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容低估。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是立足於中國國情的精神文明學,因而對中國文化傳統予以了極大的關注。人們不僅從思想觀念、禮儀制度、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不同層面普遍關注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尤其深刻地關注有着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精神如社稷爲重、群體爲重、以仁爲本、以民爲本、求真務實、變法圖强、自强不息、厚德載物、淡泊明志、寧静致遠、耕織爲本、敬業濟世、好學重教、正氣浩然、克勤克儉、清正廉潔、天人協調、貴和持中、倡孝重親、禮外敬内等民族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精神文明學也予以了批判。正是由於在繼承與批判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符合時代要求的創造性轉换,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作爲當代中國的文化學説,對豐富中國文化理論寶庫也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二)實踐價值:總結提昇了人類社會特别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文明中國的歷史發展的經驗

  雖然精神文明的概念是近代社會的産物,但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却貫穿着從脱離蒙昧時代以來的整個文明時代。進入文明時代以來,人類社會出現了一次次文化發展的大潮:從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到荷馬史詩的廣爲人知,開啓了世界上從古埃及到古希臘的最早的文明奇觀;以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四大發明”爲標誌的科技發展,使中國一度成爲傲立世界頂峰的封建帝國;以蒸汽機等爲標誌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産業革命,使歐洲最早迎來工業化的新時代;蓬勃興起的電力技術革命,最早把美國送上了世界第一經濟强國的寶座;開創技術綜合創新的高技術時代,使日本一躍而爲經濟大國。這些,無疑都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内容密切相關。從世界文化發展史來看,任何一種文化,只有借鑒异質文化進行文化創新,才能獲得發展與繁榮。從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最早便曾高舉東方文化的旗幟;許多西方啓蒙思想家,當時就對中國文化非常仰慕。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提昇同樣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世界文化發展的基本經驗,包括負面的教訓,精神文明學都予以了認真地借鑒、研究、甄别、分析,從中獲取了有益的養分。

  值得特别强調的是,精神文明學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托馬斯·莫爾《烏托邦》一書出版至今近500年來,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够從空想變成科學,從理論變成制度和實踐,關鍵在於有以馬克思主義爲核心的人文精神開闢道路。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誕生近9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孜孜不倦地進行現代化的探索。在上世紀中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一度高歌猛進。那時,對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總體上都是比較自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也是比較顯著的。但是,隨着執政時間的增長,一些社會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國家或者教條主義盛行,官僚主義盛行,忽視社會的全面發展,或者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丢掉了老祖宗,讓西方資産階級的意識形態長驅直入,於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重大挫折。數百年來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充分證明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這就使精神文明學的創立具有了歷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同時應該指出,中國作爲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精神文化領域的歷史遺産,都是非常豐富的。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所産生的儒家學説影響中國幾千年,并且至今仍在影響世界;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實行暴政,焚書坑儒,輕視教化的功能,結果二世而亡,只統治了短短的十幾年;漢唐時代自强不息、海納百川,留下了“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千古佳話;宋元明清時期在思想文化上起起伏伏,也曾有過所謂的“康干盛世”。但是康干後短短100多年時間裏,中國就由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的强國淪爲了倍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弱國。爲什麽?因爲“西方發生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和生産力快速發展。但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却不看這個世界的大變化,夜郎自大,閉關自守,拒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5〕這就是中國歷史留下的教訓。顯然,中國歷史發展的經驗,不僅催迫中國創立精神文明學,而且也爲精神文明學在學科内容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二、精神文明學的現實價值

  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踐上看,精神文明學都可以説是時代的旗幟。下面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别考察精神文明學的現實價值。

  (一)理論價值:豐富充實了當代世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並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在當代世界,人們通常把科學分成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部分。〔6〕從現狀來看,精神文明學的創立,對科學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或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所謂人文科學,英文詞彚爲Human sciences,是指以人類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爲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對象的科學體系。人文科學有時被稱作人文學科,其英文名爲Humanities。《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説:“人文學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學也非社會科學的學科的總和。一般認爲人文學科搆成一種獨特的知識,即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人文主義學科。”〔7〕在精神文明學創立之前,人們通常認爲,人文科學主要包括語言學、歷史學、哲學以及由這三個學科所衍生出來的文學、美學、藝術學、人類學、宗教學、倫理學等學科。衆所周知,這些學科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當歷史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僅有過去那些人文科學學科及分支學科,還不足以深刻地把握人文科學的本質。所謂“人文”,就是人類文化,而且主要是指人類的精神文化;人文的本質首先在於人文精神。這就需要有專門研究精神文化或人文精神的科學。人們知道,人文科學在所有科學門類中是最早萌芽的,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等便曾异彩紛呈,西方則在古羅馬時代便以Humanitas(拉丁文,“人文學科”)作爲哲學、語言、歷史、修辭等科目的總稱。爲什麽會這樣?那是因爲人和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别,首先在於精神文化或人文精神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本質要求。隨着科學技術革命浪潮的興起和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人類曾經出現認識上的誤區,人文科學曾一度凋零、萎縮。但是,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發達國家人文生活領域出現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等現象越來越嚴重,西方人文科學理論不得不再度復興。在當代中國,要避免重蹈西方發達國家的覆轍,就必須有歷史的自覺;要在時代新一輪的發展中搶佔先機,就必須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更長遠的時代眼光。也就是説,不僅要更加重視業已存在的人文科學學科,而且要積極主動地創建更接近人文科學本質的新學科。中國精神文明學的創立,充分説明中國執政者和中國學者具有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深邃的時代眼光。由於精神文明學主要是人文科學的分支學科,而且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這一學科的創立,也就填補了當代世界人文科學領域一個很不應該存在的空白,從而對豐富充實當代世界人文科學理論體系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所謂社會科學,英文詞彚爲Social sciences,是指研究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科學的學科範圍,目前尚無定論。根據社會科學的性質和它的研究對象,並綜合參考目前國際上特别是中國一些學術著作、論文、辭書的分類方法,在精神文明學産生以前,社會科學大致可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由這三個學科所衍生出來的人口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邊緣經濟學、法學、政黨學、行政學、管理學等學科。這些學科,在社會生活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當歷史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人們同樣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僅有過去那些社會科學學科及分支學科,還不足以深刻地把握社會科學的本質。所謂“社會”,本質上是指人類社會。《荀子·王制》説:“人生不能無群”。所謂“社會”,最早便是指人們祭祀聚會的場所。也就是説,社會與人是須臾不可分離的,社會學從總體上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經濟學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政治學研究人類社會的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爲,社會有機體由經濟、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搆成,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所以,完整意義的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僅有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仍然是殘缺不全的,她必須有一個把文化作爲一個重大的社會領域來研究的專門學科,必須有一個把上層建築領域中的社會意識形態等作爲一個重大的社會領域來研究的專門學科。〔8〕有人説,不是已經有了文化學嗎?是的,是有文化學。但已有的文化學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文化的定義也是五花八門。在圖書館,在書店,我們看到的文化學,不是包羅萬象的哲學的變種,就是僅談文學藝術等的小兒科,幾乎没有一本真正與經濟學、政治學屬於同類範疇並可以相提並論的文化學。也正因爲“文化學”的名字已經被這些不倫不類的“文化學”所佔用,當代中國才不得不創立“精神文明學”。也就是説,現在的“精神文明學”,才是真正與經濟學、政治學屬於同類範疇並可以相提並論的文化學。這就表明,這一學科的創立,同時也填補了當代世界社會科學領域一個很不應該存在的空白,從而對豐富充實當代世界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所謂自然科學,英文詞彚爲Natural sciences,是指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自然科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自然科學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包括基礎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狹義的自然科學則專指基礎自然科學,即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等。目前得到世界公認的自然科學(廣義)領域的前沿學科,主要有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也包括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等事業建設。社會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是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但社會學並不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與之同理,精神文明建設與科技事業建設的關係,是整體與局部的關係,精神文明學也並不包括自然科學。當然更不能説精神文明學屬於自然科學。精神文明學並不直接研究自然科學和技術本身,但由於精神文明建設包括科技事業建設在内,精神文明學要探討科技與其他社會要素的關聯,探討科技的地位與作用,探討振興科技的戰略與途徑。精神文明學的創立,對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確實已經發揮了這種作用。

  (二)實踐價值:維護促進了當代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特别是極大地推動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曾經指出,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過去那種地方的龢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産是如此,精神的生産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産品成了公共的財産。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爲不可能,於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文學。”〔9〕精神文明學也是如此,現在已經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隨着精神文明學的創立,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進一步加强,中國大膽借鑒吸納了國際社會包括市場經濟理念等在内的許多有益的文明成果,而包括儒家學説等在内的東方文明也更受到國際社會的青睞;中國在國際文化交往中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屬性,不僅在國際文化長廊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而且爲許多發展中國家扺禦文化滲透、維護文化安全提供了借鑒。20世紀後期至今,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做法,得到世界上一些國家甚至包括西方國家的借鑒;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得到世界上一些國家甚至西方國家的贊譽。這些情况都表明,中國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對維護世界和平特别是維護各國之間的和平共處,對促進世界發展特别是文化的發展,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值得特别强調的是,精神文明學對推動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隨着精神文明學的創立,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特别是倡導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精神文明建設爲改革開放掃除了前進的思想障礙,開闢了前進的道路;通過營造道德氛圍和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精神文明建設爲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進科技教育體育衛生等事業的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爲改革開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此外,精神文明建設本身的成果,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體現。精神文明學不僅對改革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保持穩定,優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引領人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的旗幟。下面以廣東爲例再作進一步説明。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片熱土。在這片土地上,精神文明學與改革開放的互動作用非常鮮明。〔10〕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催生了精神文明學。1986年《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决議》形成後,廣東學者編著的《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11〕、《精神文明建設導論》〔12〕、《精神文明學論綱》〔13〕、《精神文明學》〔14〕及其他地區許多相關著作的出版,標誌着中國精神文明學初步形成;1996年《中共中央關於加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决議》形成後,廣東學者編著的《精神文明建設哲學論從》〔15〕、《精神文明學概論》〔16〕、《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叢書》〔17〕及其他地區許多相關著作的出版,標誌着中國精神文明學正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學對改革開放産生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精神文明學在廣東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值得强調的還是理論指導作用、决策諮詢作用、對策研討作用。據筆者所知,改革開放進程中,廣東重視精神文明學的學者們和實際工作者們,就一直重視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其中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的學習、宣傳、研究和運用,曾舉行過多次相關的重要會議並出臺多個相關的重要文件,曾通過召開專題研討會、出版著作等多次向决策部門提供相關建議,曾接受有關領導的諮詢甚至曾直接作過許多精神文明建設規劃之類的總體設計。



  三、精神文明學的未來價值

  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踐來看,精神文明學都可以説是人類的福音。下面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别考察精神文明學的未來價值。

  (一)理論價值:必將促使人類社會進一步完善發展關於文明進步學説的理論體系

  精神文明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範英一貫主張,作爲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 , “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作爲自然界的進步狀態,“文明”主要是指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學的創立,無疑對人類社會將來構建完整系統的文明理論體系或爲人類社會進一步完善發展關於文明進步學説的理論體系,産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未來是歷史和現實的延伸,只有從歷史和現實中尋找規律性的東西,才能真正科學地預測未來。這裏,主要通過回顧近年來對政治文明問題的討論來説明精神文明學對創建其他文明學科的推動作用。

  僅就中國廣東來説,20世紀80年代就曾發表過不少直接探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論文。例如,範英1986年8月就在全國第三次社會主義辯證法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過題爲《簡論政治文明與政治改革的關係》的學術論文。此外,範英當時所在的廣東《學術研究》雜誌,也先後編發過《關於“社會政治文明”的思考》〔18〕、《政治文明初探》〔19〕、《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探索》〔20〕等論文。到20世紀90年代,又出版發表了一批與之相關的論著、論文。例如,《精神文明學論綱》〔21〕一書,將文明類型劃分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五種,並專門探討了政治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的關係;又如《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一書,從政治文明建設的角度論述了反腐敗鬥争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22〕後在《愛國主義:塑造文明的偉力》〔23〕一文,分别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四個角度探討了愛國主義對塑造文明的作用;《論中國經濟特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一文〔24〕,强調精神文明建設要注意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應;《論形成和發展中的精神文明學》〔25〕一文,對使用“制度文明”概念比“政治文明”概念更好的流行觀點提出了商榷;《“三個代表”與政治文明》一書,對體現“先進文化”的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的相關性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26〕。從廣東對政治文明問題的探討可知,大多數重視精神文明學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對政治文明同樣具有濃厚的研究興趣,并且確實爲推動政治文明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在精神文明學的帶動下,政治文明學很快就會問世。人們還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必將構建起一個包括物質文明學、精神文明學、政治文明學、法制文明學、人種文明學、生態文明學及一些至今尚未可知的其他文明學分支學科在内的龐大的文明理論體系。這就意味着精神文明學將爲人類社會進一步完善發展關於文明進步學説的理論體系,作出“拓荒牛”式的更大貢獻。 這對廣大人民群衆過上更加自覺自由、和諧協調、美好幸福的生活,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踐價值:必將對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對人類社會實現美好理想産生更加重大和深遠的影響〖HS)〗〖HT〗


  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中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共産黨已經確定,在本世紀頭20年,中國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中國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精神文明學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所有這些,都是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内容。精神文明學不僅通過研究這些内容直接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而且通過爲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其它重要方面——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文化支撑,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間接的服務。

  精神文明學對基本實現現代化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共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綫,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中國建設成爲富强、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什麽叫現代化?現在衆説紛紜。筆者認爲,所謂“現代化”,就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以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其它各個方面都達到現時代的國際先進水平。精神文明學不僅通過研究文化現代化(包括思想觀念現代化、行爲方式現代化、大衆傳媒現代化、教育科技現代化、體育衛生現代化等内容)直接爲基本實現現代化服務,而且通過爲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其它重要方面——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文化支撑,爲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間接的服務。

  展望更加長遠的未來,精神文明學對人類社會實現自身美好的社會理想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古往今來,人類社會曾經有過諸多的未來社會構想,如中國《禮記·禮運篇》中的大同社會構想、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構想、中國《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構想、英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構想、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陽城構想、法國聖西門的“實業制度”構想、法國傅立葉的“和諧制度”構想、英國歐文的“共産主義公社”構想、中國洪秀全等農民革命家的太平天國構想,等等。這些構想的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把改善精神生活作爲這些構想的重要内容以及實現這些構想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誕生後,共産主義的社會理想成爲廣大無産階級和人民群衆的共同追求。根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構想,到了共産主義社會,隨着物質産品的極大豐富,人們將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崇高的道德品質,科技教育將高度發達,科學研究、大衆傳媒將高度繁榮,社會將具有良好的秩序、風尚與環境,人們將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而怎樣才能達到這些理想的境界,正是精神文明學所要研究的内容。不斷深化精神文明學研究,顯然極大地有利於養成優秀的共産主義品質,極大地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共産主義風尚,極大地有利於推進現實的共産主義運動。毫無疑問,隨着精神文明學研究的不斷深化,人類社會必將開創比現在更加美好的未來。 

  注釋:〔1〕例如,19世紀一位法國文藝理論家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精神文明的産物和動植物的産物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參見泰納著:《藝術哲學》,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9頁。

  〔2〕筆者至今只見過一位學者關於精神文明學“自身具有的新價值”的論述。參見範英著:《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韓東屏:《“價值”是人及其意藴》,《哲學研究》1993年第11期;李德順、龍旭:《關於價值和人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劉宗碧:《關於價值理論的兩種走向及其根由》,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倫理學》1997年第7期。

  〔4〕參見:薩謬爾·P·亨廷頓:《文明的衝突》,美國《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號;《不是文明是什麽——冷戰後世界的範式》,美國《外交》雜誌1993年第5期。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筆者不予苟同。中國學術界曾就此發表過一些批評文章,讀者可自行查閲。

  〔5〕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7頁。

  〔6〕由於人文與社會不可分離,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緊密相關,有時候人們對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不作明確區分,籠統地稱之爲社會科學。筆者並不反對這種劃分,但本文不從這個角度研究問題。

  〔7〕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6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頁。

  〔8〕這種局面的形成,可能與人文科學的獨立有關。由於把文史哲劃歸人文科學,人們就只好讓社會科學長期這麽殘缺不全。文化學主要屬於人文科學是無疑的。但根據以上推論,文化學同時屬於社會科學也是言之成理的。是否可以説,真正的文化學,本身就具有横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部類的屬性呢?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頁。

  〔10〕不知是必然還是巧合,精神文明學似乎與廣東人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籍貫廣東的中國思想家樑啓超1889年流亡日本時,曾以筆名著文指出:“文明者,有形質焉,有精神焉,求形質文明易,求精神文明難。”(哀時客:《文明之精神》,《清議報》第33册,1889年12月)如果不是筆者孤陋寡聞的話,這可能是中國提出“精神文明”概念的第一人;而籍貫廣東的葉劍英,1979年9月2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大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如果不是筆者孤陋寡聞的話,又可能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概念的第一人。至於對精神文明學在中國的創立和發展,廣東學者更是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1〕楊越、鐘陽勝、範英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馬中柱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範英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14〕張漢青主編,紅旗出版社1991年版。

  〔15〕朱小丹任編委會主任,全套叢書共出7本,廣州出版社1997年版。

  〔16〕吴燦新、孫志東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藍紅主編,田豐、顧作義、周薇副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作者蕭君和,1986年第4期。

  〔19〕作者範賢超、周建平,1986年第5期。

  〔20〕作者鄒永圖,1987年第4期。

  〔21〕範英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22〕範英主編,廣州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3〕作者劉小敏,《現代哲學》1995年第2期。

  〔24〕作者範英、劉小敏、李振連,《現代哲學》1996年第3期。

  〔25〕作者範英,《學術研究》1999年第9期。

  〔26〕劉小敏主編,李振連、霍秀媚副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