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章 廣東精神文明學的綜合價值

  【内容提要】 建設文化强省的題中之義就包含着建設較高層次的學術文化。廣東用了20年磨一劍之力所創立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可以説是創新當代嶺南學術文化的一種嘗試。她所藴含的綜合價值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學科新價值:創建了一個獨特的新學科;二是思想新價值:融匯古今中外、深究當代世界、探索本質來源;三是方法新價值: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面向世界、面向中國、面向未來,堅持綜合分析;四是隊伍新價值:20多年持續不斷地吸納、培養和鎚煉學科隊伍;五是服務新價值: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决策方案、理論指導和實施對策;六是效應新價值:有效提昇了嶺南文化的當代形象。 

  近20多年來,由廣東省内一批專家學者、部分黨政領導幹部和實際工作者共同創立和發展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可以説是創新當代嶺南學術文化的一種嘗試,既具有先進文化建設的理論火花,也具有先進文化建設的實踐策應,不僅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有所裨益,也對建設我們的文化强省、特别是建設其中較高層次的學術文化有所啓迪,因而表現出相對的理論新價值與實踐新價值:其理論新價值主要是指學科新價值、思想新價值和方法新價值三個方面;其實踐新價值則包括隊伍新價值、服務新價值和效應新價值這三個方面。現就上述問題作些論説。

  一、精神文明學的學科新價值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是以新興學科的面目出現的。它的問世,既有國際環境、國内環境和廣東環境的各種因素所促成,决非某些不食人間烟火者純粹的幻覺或胡亂的杜撰。它是應運而生的新興學科,也是應運而生的理論成果,有其學科上的理論新價值。

  (一)學貴在創新

  人類文明史表明,各種各樣的學科,隨着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逐步開展,由少至多地産生着,有如珍珠瑪瑙般地展示在世界文化的長廊之中,閃耀着各自的光芒,爲人們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種智慧與力量。

  謹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産生以來的情况看,各國無産階級革命家所創立的學説,包括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偉大貢獻,不僅使世界發生了新的變革,更使中國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起來的我國衆多的理論工作者,在學習和運用這些理論的同時,也從某一個方面、某一個角度或某一個關節點上,提出某一理論搆架,形成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建立相對作用的新興學科,這既是實踐的需要,也是理論工作者應有的貢獻。

  我國一批理論工作者,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榜樣。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更加深信,只要不斷努力,在哲學社會科學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新興學科,正等待着有志者的創立和探索,學術理論上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春天,已在向人們招手。

    從歷史看,我國有過百家争鳴、群芳競艷的學術盛世。但也有過長期的思想禁錮。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兩代又大興八股之風。許多士子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尋詞摘句,述而不作,只是重復儒家的教條,絶無鼓勵創造性的風氣。這是我國近現代學術文化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

  在這股社會風氣下,人們常把學術上的苟同當作謙虚,把持有异議當作驕氣;把唯唯諾諾當作和氣,把據理力争當作書生意氣;把假説、想象當作浮泛,而把拘泥於微觀試驗當作務實。流風所及,使我們的一些工作停止於表層而未能超越;停止於實踐而未能昇華。

  同時,學科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少遺憾,那就是爲山九仞,功虧一簣,走到邊緣,失之交臂。而那些思想活躍者,却能戳破最後一層紙,成爲時代的幸運兒。不過,我國許多理論工作者的辛苦勁頭是相當可嘉的,但對於創立新學説的勁頭,比之西方就差得多了。

  前面一些話,是韓鐘昆先生所講的。他還認爲,一個時代學術文化的進步,得益於學者們的首創精神,誰能提出新思想、新學説,誰就能站在時代的學術文化高峰。新的思想是産生於科學實驗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的科學抽象,是産生於邊緣雜交和學術交流。獨居一隅,孤陋寡聞,自我循環,不可能引發思想的火花,促進觀念的昇華。

  (二)勇闖不鬆懈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其學科理論上的新價值起碼表現在:

  一是不甘於近現代中國學術文化落後於西方的現實,試圖用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迎接中國學術理論上百家争鳴、百花齊放春天的回歸。西方的黑格爾能够創立精神現象學,我們中國人也能够創立精神文明學。他用倒立着的辯證法來觀察人世間的精神現象,構建精神現象的學説,我們則用唯物辯證法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構建精神文明現象的學説。

  當然,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無比博大精深,如同一切前人的優秀思想成果一樣,是我們不斷學習和不斷探究的精神食糧。現世的人雖然達不到他那樣的水準,但站在他的肩膀上做一點“延伸”或“改造”,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

  這是因爲,後人總不能躺在精神現象學之類的經典上,只贊美它的碩果,寧肯在其中咬文嚼字地品評它的文采,寧肯翻來覆去地重復它的觀點,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試着構建適應時代急需的理論體系。如此心態和作爲,是一種奴隸的秉性,斷難消除中國幾百年間思想禁錮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也斷難改變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落後於西方的嚴重現狀。

  也因此,和其他新興學科的問世相似,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及其在學科理論上的新價值,便是針對奴性餘毒的侵蝕,展示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的英姿,爲恢復和發展炎黄文化兼容並收的固有特色而盡點微力。

  二是不應該只停止於表層而不敢超越,只停止於實驗而不敢昇華,把創建新興學科的努力嘗試,當作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現象。這種狀况要不斷地有人來衝刺,要有人來反其道而行之,才有望於各種新説的不斷涌現,學術文化的不斷推進。

  受近現代幾百年來思想禁錮的惡劣影響,在一部分中國學者的頭腦中,學術的奴才性多於學術的主人性,鸚鵡學舌的本領多於獨立見解的機能,使許許多多思想的閃光,理性的火花,泯滅於茫茫的書海,依附於儒學的經典,銷蝕於所謂的實驗,滿足於惰性的陋習。這現象難道不是司空見慣的麽?

  當然,任何個人或一些人的力量,都很難改變這種現象。因爲“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用在這裏同樣是適用的。但是,任何個人或一些人,以其實際的行動來參與這種現象的改變,做改變這種現象的有心人,則是必需的。

  從這個角度上看,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便可以説是其中一例。暫不言其思想内容上有何新的價值,謹就其創立的實際行動而論,鍥而不捨的精神而論,無疑具有了學科踐行意藴上的新價值。

  三是不能在學術探索中淺嘗輒止,以重蹈學科史上出現的“爲山九仞,功虧一簣;走到邊緣,失之交臂”這種遺憾的覆轍,多一些地拿出“捅破最後一層紙”的學術勇氣和智慧,爲新興學科的問世和學科史的發展,開闢更加廣闊的思路。

  尤其是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逐步深入的機遇中,不僅要及時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學,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從更高的層次上,抽象出人類一般的精神文明學。因此,精神文明學本體最高層次的發現,便是“捅破了”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最後一層紙”。

  如果只停止於表層,只停止於實踐,只停止於叫學什麽就學什麽,叫做什麽就做什麽,不敢發揮學術理論上的首創精神,不敢提出實踐急需的新思想或新學説,决不可能站在時代的學術文化高峰,也不可能有力地參與推動該時代學術文化的正向發展潮流,更不可能有什麽學科新價值可言。

  (三)發展無界限

  提出了精神文明學的本體各層次,或創立了精神文明學本體各層次的實體形態,絶非表明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已經完成。如果只停止於已有認識,只停止於已有水準,其學科的新價值便不可能更加充分地顯示出來。

  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創立及其後在實踐中的不斷發展,所具有的學科新價值,正是通過“創立”與“發展”這些關鍵過程來表明的。只要這些過程還未完結,還未完善,尤其是發展過程的“最後一層紙’’還客觀地存在着,我們對其學科新價值的把握,也僅僅是一種相對的認識與揭示。因此,到目前爲止,我們只能提出如上三點不成熟的看法。   

  二、精神文明學的思想新價值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其思想内容是相當豐富多彩的。它既是搆成該學科理論新價值的基礎要素,又是相對地具有思想内容方面理論新價值的共性或同點。我們不僅要在大體上揭示其學科的理論新價值,還要進一步歸納其思想内容上的理論新價值。

  從廣東創立精神文明學的時代背景論、直接起因論、大致歷程論和顯著成果論,到廣東創立精神文明學的本體層次論、縱向起點論、内部結構論、外部聯繫論、精神生産論、創建活動論,再到實踐進展中的公德開篇論、職德新探論、經濟倫理論、市場素質論、反腐保廉論、人格風範論、雷鋒精神論、人生觀初論、凝聚力簡論、德治縱横論、真善美合論和文明總體論等事實中可以看出,該新興學科在思想内容上的新價值,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融通古今中外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廣泛吸納古今中外的優秀思想成果,以形成自身的系列性新理論。這些系列性的新理論,一旦進入精神文明學的範圍之内,便體現其思想來源,又爲建立精神文明學服務,因而在該學科的思想内容上展示了嶄新的價值。

  任何新興學科的具體内容,都有其思想的來源。精神文明學任何一個具體内容的思想來源,都可以在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成果中找到。問題在於,這些優秀思想成果能否形成自身的系列性新理論,這些系列性新理論能否爲精神文明學的創立服務。正是在這一點上,其思想内容中的新價值才是可貴的。

  當然,在吸納古今中外優秀思想成果以形成自身系列性新理論的過程中,要力求避免鑽牛角尖,避免生吞活剥,避免搞煩瑣哲學,避免爲理論而理論,才能使所形成的系列性新理論,具有活躍的認同力,賦有强烈的針對性,秉有切實的操作感,因而體現其思想内容上的新價值。

  (二)深察當代世界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深入考察當代世界的精神文明實踐,以抽象出自身的系列性新理論。這些系列性的新理論,一旦進入精神文明學的範圍之内,便體現其思想來源,又爲建立精神文明學服務,因而在該學科的思想内容上展示了嶄新的價值。

  尤其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思想源泉。從中國的歷史上看,從來没有象今天那樣,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地開展着全民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從來没有象今天那樣,把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當作自覺自爲的偉大事業。精神文明學的思想新價值,正是這一偉大事業、偉大實踐的其中一種折射。

  當然,在吸納當代世界尤其是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成果以形成自身系列性新理論的過程中,要避免就事論事,避免無的放矢,避免理論脱離實際,避免經驗主義和形而上學,才能使所形成的系列性新理論,具有思想的科學性,賦有思想的開放度,秉有思想的生命力,因而體現其思想内容上的新價值。

  (三)探索本質來源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力求把握精神文明學的理論來源與實踐來源的本質,以展示其系列性理論新價值。這既是我國對一般社會科學理論的共同要求,更是對精神文明學這一新興學科理論的根本要求。也只有從本質上把握好,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用和價值。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的綜合。它不是事物的表層,看得見,摸得着,而是深藏於事物的内部,只有深刻的思想才能認識。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就是深刻的思想典範。這是通過長期的學習與實踐形成的結果。在把握事物的本質方面,從事精神文明學研究的理論工作者,應向鄧小平學習,方能更有效地接近精神文明學理論來源與實踐來源的本質,使其立於不敗之地。  

  而從精神文明學現有基本理論的最本質之點來説,便是研究人類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交互作用的問題。其主要的思想内容,一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起源與演進的規律;二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内部結構與外部聯繫的規律;三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産品的生産、交换、分配和消費以及精神文明自身建設的規律。它的各本體層次都離不開這一最本質之點,同時又是這一最本質之點的相應演繹或變通。

  再從這一本質之點出發,他們曾將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歸納爲18個論,不僅搆成廣東創立和發展精神文明學的總體面貌,而且也是其思想新價值的最爲基本的表現。其中:

  本體層次論提出了精神文明學本身的三層次及其主要特徵,它所具有的思想新價值應在於:從學科建構的初始階段起,便明確地劃清了各層次的基本界限,因而促進了各層次的專業化研究。

  縱向起點論揭示了精神文明學所依附的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它所具有的思想新價值就在於:從精神文明的原始起點、成型起點和嶄新起點上來尋找其發展的規律,因而展現了史緣的關係。

  内部結構論探索了精神文明學作爲新興學科的内在搆成及其關聯,它所具有的思想新價值就在於:把文化子系統、思想子系統和審美子系統分别看成是其基礎、核心和綜合的要素,因而全面地考察了真善美的統一要求。

   外部聯繫論提出了精神文明學在精神文明領域的應有位置和應有作用,它所具有的思想新價值應在於:精神文明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文明發生着緊密的聯繫,並形成相互促進的局面。

  精神生産論突出了精神文明學最爲關心的精神生産、精神産品、精神消費和精神享受等一系列重要環節,它所具有的思想新價值就在於:對精神生産所及的相關規律進行了較爲系統的把握。

  創建活動論則描述了精神文明學得益於20多年來我國廣大群衆自覺建設精神文明的偉大實踐,它所具有的思想新價值就在於:從社區多項層次、領域多項層次和家庭個人層次上,進行了規律性的探索。

  而公德開篇論則表明廣東在公德理論問題上做了先行一步的嘗試;職德新探論是在衆多研究的基礎上由廣東提出了跨世紀的新命題;經濟倫理論是較早生長在廣東這塊熱土之上的新見;市場素質論則以它恢宏的搆思回應了新時期的緊迫需求;反腐保廉論、人格風範論、雷鋒精神論、人生觀初論、凝聚力簡論、德治縱横論、真善美合論和文明總體論……,等等,都在一系列理論上進行了創新,因而具有新的思想價值,限於篇幅關係,將留給有興趣的評論者作深入的研究。

  三、精神文明學的方法新價值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既有學科體系上和思想内容上的理論新價值,也有方法論上的新價值。綜而觀之,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引

  所謂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於它根據社會實踐的不斷前進,隨時汲取各種具有科學性的成分或因素以豐富自己。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這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發展,給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理論指引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當然也指引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事業。精神文明學之所以能够在廣東創立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同時又具有方法論上的新價值,主要有賴於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指引。

  尤其是鄧小平理論關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使精神文明學在廣東的創立與發展,從方法論上所起的作用是相當明顯的。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理論勇氣,决不會有這門新興學科的産生和存在,也决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發展狀態。

  回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關於人類的文化、思想和審美等問題,確實有過許許多多的論述。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它們並没有明確提出“精神文明學”這一概念,或建立起“精神文明學”的體系。這就需要解放思想,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在進行精神文明學的創造性勞動過程中,遵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1〕的名言,廣東學者實事求是地概括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有關概念、範疇、規律和理論,從而形成有機的學科體系,展示精神文明領域豐富多彩的思想内容,以促進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這已是一件活生生的事實,不可否認的事實。

  也就是説,既成事實的精神文明學,它在學科體系上的新價值和在思想内容上的新價值,是與方法論上的新價值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離開方法論來看其學科體系及思想内容的新價值,或離開後兩者來看前者的新價值,都不能全面認識精神文明學的理論新價值。

  (二)堅持面向世界、面向中國、面向未來的研究之路

  精神文明學最高的本體層次,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及其内外相關規律的新興學科,是研究世界範圍内各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精神文明現象及其演化進程的内在聯繫的學科。因此,它要面向世界,密切注視世界,觀察和分析世界。

  這包括對世界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静態和動態的事物,都要力求加以瞭解與認識。

  因爲“面向世界”是“認識世界”的重要環節。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現象與規律,同其他文明現象與規律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離開世界文明的發展大道,不把世界文明置於精神文明考察的大背景中,進行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研究,就不可能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同時,“面向世界”又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前提。人們對世界性精神文明現象與規律的認識,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改造世界,即發揚人類優秀的精神成果,抛棄或消滅那些不利於爲人類造福的精神垃圾,讓世界充滿健康進取的風氣,讓人類不斷完善自身的素質。要達此目的,必需面向世界,面向不同社會制度的文明,面向不同社會制度下生活的人們,才能對世界性精神文明現象和規律,作出實事求是的探索。

  這與面向中國並不矛盾。在研究世界性精神文明前提下,重點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其建設規律,立足於爲中國的現實服務,既同研究世界性精神文明息息相關,也同研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共性密不可分。“面向中國”本身就是“面向世界”的一項重要内容和表現。  

  所以,“面向中國”社會的實際,從其中找出帶規律性的認識,對社會主義中國來説,是共性的東西;而對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來説,則是共性的成分;這種共性的成分,又是搆成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世界精神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因素。    

  基於此,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在勾勒世界文明一般輪廓的同時,把筆力主要地集中在描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及中國具體實踐的圖畫上面,這是應當明確的落脚點。

  當然,“面向世界”與“面向中國”,都離不開“面向未來”。世界的未來,中國的未來,是過去和現在進化發展的繼續,也是世界和中國的希望所在。用科學的方法來看世界和中國的未來,就是要在過去和現在的認識與改造的基礎上,作出一些科學的預測,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至少,在精神文明學研究的範圍内,是必須這樣做的。而科學的方法則是推動人們在“面向未來”的各種挑戰中,能够站穩脚跟,少走彎路,迎來21世紀的美好前程。

  (三)堅持多學科知識綜合分析的思維程式

  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爲主綫,同時汲入了許多學科相關的知識,其中包括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人才學、倫理學、人口學、政治學、法律學、歷史學、考古學、生態學和美學等學科;以及現代自然科學、管理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而成的一些分支學科,由此形成具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内容的新興學科體系。因而,堅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分析,是極其重要的方法論之一。

  現代科學發展的總趨勢,一是分工越來越細,許多新興學科不斷産生;二是各種邊緣性學科和綜合性學科不斷涌現。這是現代的社會生産、社會生活不斷發展,人們的認識不斷提高,因而對科學提出迫切要求的結果。

  四、精神文明學的隊伍新價值

  毛澤東講得好:“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2〕

  應該説,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是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偉大實踐的産物之一,是親口嘗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偉大實踐滋味的,而且經歷了不少實驗和變革,並從這些實驗和變革中加以抽象概括建構而成的。

  (一)不斷開拓創新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要實現這種反映,唯一的辦法就是實踐。實踐是主觀方面與客觀事物進行聯繫的橋樑,只有在改造客體世界的實踐中,從事精神文明學的研究者,其肉體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等,才能同客體事物相接觸,客觀事物才能反映到他們的頭腦之中;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促使客觀事物的内部變化,加速客觀對象本質的呈現過程,才能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並形成比較系統深刻的理性認識。

  遵循實踐的科學原則而創立反映實踐的精神文明學,廣東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經歷了多年的努力實踐與艱苦探索,不僅在理論上有其新價值,而且在實踐上也有其新價值,這是我們的看法。這種實踐新價值,表現在從事精神文明學探索者,在探索精神文明學的理論實踐中得到了新的實踐的鍛煉。

  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是個全新的實踐,而有幸參與這一實踐的理論探索者,從一開始就注意了對這一實踐的理論思考。從廣東的情况看,這種理論思考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現在已有20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説,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不是一天半天的事,而是近20多年的理論思考所得。

  近20多年來,廣東從事精神文明學研究的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是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同時,進行精神文明學研究而鍛煉出來的。這支隊伍的可貴之處,是實實在在地參與和追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認認真真地思考精神文明學的體系内容,既堅持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科學思想,又力求有所發現,有所發展,提出了一批有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的命題,也因此得到了新的實踐的鍛煉。

  正如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偉大事業。鄧小平爲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但是今後的路具體怎麽走,要靠我們自己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開拓,總結新的經驗,形成新的認識。只有這樣去做,才能創造性地繼承鄧小平同志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才能創造性地發展鄧小平理論。這是對待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態度,也是鄧小平同志期望於我們的。”〔3〕

  但有的同志却認爲,現在我們已經有了鄧小平理論和黨的路綫的正確指導,只要按照這個理論、這條路綫辦就行了,用不着再提倡探索與研究。我們認爲,這個看法是片面的,不符合江澤民同志上述的正確觀點。

  不錯,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綫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和動摇。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没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要實現跨世紀的宏偉目標,還會遇到大量的新問題,解决這些新問題,許多時候是没有現成答案的,只能靠我們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在探索中前進。因此,提倡探索與研究,包括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在内,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都是需要的。

  (二)不畏艱辛探索

  廣東從事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就是在不斷探索與研究中創立和發展了這一新興學科的。同時,不認爲只有領導者或“大人物”才有資格進行探索與研究,才有資格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和新學説,“老百姓”、“小人物”也同樣有新發現,有新創造。固然,“老百姓”、“小人物”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和新學説,可能會比領導者、“大人物”要艱難得多,麻煩得多,但正好是鍛煉普通理論工作者的機會。惟其如此,這些人通過探索和研究的成果,更顯其特别的實踐新價值。

   因爲這些人來自基層,來自親身的實踐感受,不説“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也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何况,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是集思廣益、衆志成城的産物,許多重大的項目,關鍵的課題,都是以集體的通力合作完成的。在衆多的長期的合作過程中,隊伍得到了鍛煉,這是很自然的事。其中許多新觀點之所以能够進行不斷的深化和完善,也是很自然的事。

  可以説,20多年來堅持精神文明學的創立與發展過程本身,發現、培養和凝聚了一大批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努力探索和研究精神文明理論的人才,這些人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發渾了應有的作用,從而體現了學科建設在隊伍鍛煉上所具有的實踐新價值。我們應當十分珍惜這些人才。

  人們經常抱怨,哲學社會科學隊伍面臨青黄不接的狀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面臨膚淺浮夸的境况,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面臨無人關照的危險。這是有一些道理的。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很多,要改變這種局面的辦法也很多。其中有一條,那就是要切切實實地做些新興學科的開拓工作。

  應當看到,通過某一門新興學科的創立與發展,是吸引、發現、培養和凝聚更多新人的辦法之一,是繁榮學術理論的辦法之一,是提高一個區域文化水準的辦法之一,是改善居民思想素質的辦法之一。這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無疑是有用處的舉措。

  (三)通力合作發展

  就精神文明學在廣東的創立與發展來説,隊伍裏面老中青年相結合,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相結合,决策部門與實際部門相結合,各相關學科人員之間相結合,不僅有利於該新興學科的發展,也有利於該新興學科人才的不斷成長和隊伍素質的逐步提高,這已被實踐所證明。所以,“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以其空發議論,不如實幹一場。

  當然,有些事情,尤其是學術理論上的東西,實幹不一定會得到人們的普遍理解、馬上認同,不一定會鮮花簇擁、掌聲雷動。但對於探索者來説,這畢竟不是主要的回報、惟一的追求。它需要的是默默勞作、鍥而不捨。只有這樣的隊伍,才會有最大的希望、成功的希望。

  五、精神文明學的服務新價值

  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最鮮明的特點是來自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不僅使進行這一新興學科研究的隊伍得到了鍛煉,在實踐上具有隊伍新價值的内涵,而且使這一新興學科本身得到了驗证,在實踐上具有了服務新價值的内涵。這裏涉及到理論是否聯繫實際的重大問題。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把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形象地比喻爲“矢”與“的”的關係,强調中國共産黨人所以要找馬克思主義這根“矢”,就是要射中中國革命這個“的”。鄧小平也一再告誡人們,理論不能脱離實際,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對毛澤東和鄧小平關於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思想,江澤民同志作了深刻的闡析,認爲“理論是否聯繫實際,不僅是一個學風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我們事業的興衰成敗。”〔4〕

   而從廣東創立和發展精神文明學的已有過程來看,自覺地堅持和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始終是他們的努力方向。不這樣做,就不會有這一新興學科的問世,也不會有這一新興學科的前進,更不會有這一新興學科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價值可言。因此,對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繫重要性的認識,是我們揭示精神文明學在實踐上的服務新價值的基本前提。

  在這一基本前提下,綜觀精神文明學在實踐上的服務新價值,其主要表現有三:

  (一)爲進行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提供多種思考的决策方案

  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同其他事業一樣,决策者的思考是需要多種方案的,思考的方案多樣化,其内容、方法、途徑和選擇的比較就更有科學性,更能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

  精神文明學爲進行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所提供的决策方案,應該説是較爲豐富多彩的。這不論從它的體系性顯著成果,還是區域性和專項性的顯著成果來説,都稱得上各顯神通,百花齊放。

  例如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等各種辯證關係的認識方案,精神文明内部結構系統化的認識方案,精神生産四大環節的認識方案,創建活動多層次的認識方案,以及如何培養以“四有”爲基礎的新人的認識方案,怎樣改善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認識方案和跨世紀、可持續地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戰略設想的認識方案,等等,枚不勝舉,都從正面提出决策者可以思考的宏觀、中觀或微觀方面的服務方案,因而具有了實踐上的服務價值。    

  (二)爲進行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提供相應範圍的理論指導

  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同其他事業一樣,都必須有指導理論,這就是鄧小平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以及黨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但這並不排斥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依據這些理論原則並在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活動具有某種指導性的理論。

  精神文明學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所提供的指導性理論,應該説是較爲豐富多彩的。這不論從它的體系性顯著成果,還是區域性和專項性顯著成果來説,都是力求具有的共性。當然,這種指導性的理論,更多的是中觀和微觀方面的東西。它既是鄧小平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和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精神的闡析、延伸及具體化的運用,又是在這個基礎上講出了某些新的觀點、比較科學的觀點,因而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具有某種指導性功能。

  例如對一個省、一個地區、一個領域、行業、部門或單位,按照鄧小平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和黨中央有關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進行創建活動的同時,又必須從各自的實際情况出發,研究出帶有指導上述相應的、具體範圍的理論,以便更好地落實上頭的部署,開展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工作。這些指導性的理論,是爲具體範圍的實踐活動服務的,因而具有實踐上的服務新價值。

  (三)爲進行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提供可行性的實施對策

  由於我國各省的差别性較大,各市各縣的差别性也較明顯,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狀態是不平衡的。因此,同一件工作任務的貫徹,需有不同針對性的對策,方能在實踐中收到相應的效果。這叫做看菜喫飯,量體裁衣,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一本通書念到底,照搬照套,依樣畫葫蘆,就會把好事辦壞。如果注意了可行性對策,情况就會很不一樣。

  精神文明學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所提供的可行性對策,應該説是較爲豐富多彩的。這不論從它的體系性顯著成果,還是區域性、專項性顯著成果來説,都是力求具有的共性。當然,這種可行性對策,主要是中觀和微觀方面的東西,但不乏宏觀上的考察與應對。不少時候,在宏觀上的考察與應對,甚至比微觀或中觀上所花費的心血更多些。

  這是因爲,精神文明學的各種層次體系及其顯著成果,不僅僅看到鼻子尖下的一些事,只爲這些事做可行性對策,局限於“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由於該新興學科在總體上表現出對世界人文的高度關懷,它對人類如何走向精神文明負有自覺的責任,更何况是中華民族所關心的問題,精神文明學應該而且必須自覺地回應。這叫做“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它力所能及的可行性對策,因而具有了實踐上的服務新價值。

  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在實踐上提供决策者多種思考的服務新價值、相應的理論指導性服務新價值和可行性對策的服務新價值,表明該新興學科立論的宗旨,在於文爲時而作,作而經世致用。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緊密相聯繫的學風,爲改革開放服務,爲現代化服務,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爲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服務的學風。

  我們認爲,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其體系性研究成果不是只講學術理論,只顧自己的學科建構,而不講爲現實服務,不講爲决策者出主意的東西,因而不是純粹的“學院派”。同時,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其體系性研究成果也决不是只講實踐經驗,只顧爲具體工作部門開藥方的東西,不講理論學術建構和創新,不講文化品位和檔次的東西,因而不是純粹的“實用派”。

  總而言之,他們一不象極個别的“實用派”討厭的“學院派”,二不象極個别的“學院派”嘲笑的“實用派”。這兩種怪圈於他們之輩,還欠資格加入進去,所以只好走“第三世界”之路。也就是説,正確的態度是,一要真心真意向廣大實踐者學習,二要真心實意地向廣大有理論功底的同志請教,并力求形成雜交狀態。只因這狀態還在生長之中,世人不識真面目,他們只好自報山門,以便搞張“飯票”。  

  六、精神文明學的效應新價值

  辛辛苦苦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又堅持了多年的發展,到底有没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也是需要具體看待的問題。我們認爲,從其社會影響來揭示它在實踐上的效應新價值是辦法之一。 

  (一)嶺南文化的時代提昇

  固然,前面所説的從事精神文明學研究的隊伍得到了鍛煉以及爲社會提供了相應的服務,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社會影響,一種社會效應。但這裏主要是指文化意藴上的社會影響或社會效應。這個文化,是廣義上的文化,先要説的是嶺南文化。

  近代的嶺南文化,在提出時代新課題方面,是處於全國的先進行列的。有學者考證,創立洋爲中用的“拜上帝會”的是洪秀全;首先提出資本主義改革綱領的是洪仁軒;最早提出商戰理論而導發商辦企業的是鄭觀應;維新變法的提出者是康有爲和樑啓超;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者是孫中山……

  這些先哲先賢,確實使嶺南人揚眉吐氣,臉上有光;也在嶺南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爲現近代中國的文化發展,增添了奪目的輝煌。此其時也,嶺南文化便成了國人議論紛紛的主要對象,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揚者不絶於耳,鞭笞者怒發衝冠。但不管怎樣,嶺南人高舉了嶺南文化的旗幟,提出了新時代的大課題。

  卓炯等經濟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積極地提出和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理論,敢於言人所未言講人所未講,因而被世俗看成是“離經叛道”的怪論。但是在今天,他們爲鄧小平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所作的貢獻,以及他們在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價值中所得到的應有肯定,同樣説明嶺南文化在當代中國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此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綜觀經濟學研究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研究,90年代開始的追趕經濟學理論和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以及文史哲經的其他優長學科研究,均爲現時代的嶺南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李權時先生曾指出,當今的嶺南文化,正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在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中起着重要的示範作用”。得出這一重要見解的論者認爲:

  第一,嶺南文化率先實行文化模式的轉變。即從階級鬥争爲綱到建設爲中心,文化建設以經濟工作爲軸心,服務和服從於經濟建設,特别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中,嶺南文化一直走在前頭,起着帶頭作用。

  第二,嶺南文化率先進行改革開放。廣東是改革開放的綜合試驗區,全國五大特區,廣東占了三個。嶺南率先實踐市場經濟,轉换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出和解决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因而起到了改革與開放示範區的作用,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

  (二)精神文明學是當代嶺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而精神文明學的創立與發展,就是以嶺南文化爲背景、爲天生苗圃的,自有一份嶺南文化的風骨、情趣和輻射作用,其社會影響或社會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現代嶺南文化的共性。 

  一、它是廣東現代物質文明飛速進步這一牢固的基地之上生長出來,展示廣東現代風情的文化現象。鄧小平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强調精神文明産生的物質基礎。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説到最後,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5〕“精神文明説到底是從物質文明來的嘛!”〔6〕

  20多年來,廣東按照鄧小平上述理論,堅定不移地抓物質文明,堅定不移地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使“經濟窮省”變爲“經濟大省”,還要變爲“經濟强省”,從而躍上國内的先進行列,也爲它的精神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了這個物質基礎,廣東精神文明建設所受的各種制約,所遇到的各種困難便相對少些,嶺南文化纔可能有相對豐富的内容和現代風情。    

  僅從這一物質基礎看,是嶺南文化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好境遇。也就是説,嶺南文化在近代的崛起和在當代前期的復蘇,其物質基礎是相當薄弱的,它發出的是“窮則思變”的時代呼喊。這呼喊與物質基礎的反差相當懸殊,因此能收到地動山摇、石破天驚、直冲九霄、神州震撼的社會效應。

  而在當代後期的廣東,其物質基礎逐步强固起來之時,嶺南文化發出的諸多“敢爲天下先”的信息,則是與物質基礎處於基本同步行進的狀態,二者之間的反差並非如舊日之勢,因而給人的感覺當然不一定那麽强烈,這也是很正常的情况。

  但已足可説明,嶺南文化的中的精神文明學研究,它所依附的廣東物質文明這一經濟基礎,與它生長、發育及所結之果之間,是怎樣一種關聯。也足可説明,精神文明學雖如當今的嶺南文化一樣,其社會效應並不一定那麽强烈,但還是有感覺的。這種感覺告訴我們: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不同於以往貧窮落後狀態的地方,〖JP2〗就在於它主要是嶺南現代物質文明催生的産物,其社會反應更多的是以平常心態進行的,也爲持平常心態的人們所逐步接受。〖JP〗

  二、它是與國内其他區域文化相交流,統一於中華民族的大旗下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情的文化現象。我國幅員遼闊,區域文化林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它們對嶺南文化的存續與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涉及到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也同此道理。   

  任何一個區域文化,都不是孤立生長的。更何况歷代流民南迂,使嶺南文化浸透了各區域文化的特長或因素。秦漢、兩晋南北朝、兩宋時期和明朝末年,史稱四大南遷高潮,蓋因戰事紛亂而起,那些流民可以統稱爲老客家。而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軍政幹部,80、90年代南下的打工族,則以新客家的雄姿參與嶺南的建設。不管是老客家還是新客家,他們不僅帶來體力,而且帶來智力,並與當地人連成一片,更增添了嶺南文化的活力和創造精神。

  嶺南文化藉助於這些來自中原及各區域的老客家和新客家的持續性傳播,融入的各區域文化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中華文化的大一統精神,是國内任何區域文化都不會或缺的靈魂。嶺南文化雖然是一種區域性文化,但無疑具有中華文化大一統精神的共性。

  三、嶺南文化固有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及其所具有的大一統精神的共性,如果説它們在舊時代的結合因缺少各種必要的社會條件而較爲鬆散、零亂和無序,那麽,二者在今天則結合得更爲緊密,更加充分,因而是展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情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也只有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並在當代社會條件下,才能較舊時代有巨大的變化與飛躍。

  從這一切入點來看嶺南文化中精神文明學的創立與發展,顯然不僅僅是嶺南一地的文化現象。它所具有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功用,同樣是它的一種社會效應。這與認同嶺南文化在當今的社會效應一樣,是風行水上,自然成“紋”的道理。  

  因爲它的創立與發展,離不開各區域文化的吸納與交流,離不開中華大一統人文精神的營養,離不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也離開不開現代社會各種可資發展的條件。它從一開始,既立足實踐、面向實際,更立足廣東、面向全國,並試圖通過廣東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戰來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景况,其社會效應就在這裏。   

  (三)建設文化强省必須有學術文化方面的創新

  有人説:“廣東没有文化”。這不是全面的看法。只要回顧一下近代與當代的一些事實,嶺南文化是否定不了的。問題在於它没有中原及發達區域那樣的基礎,舉步又較晚,現在的文化水準也不高,需要向國内各區域文化學習和借鑒,以便趕上或超過他們。

  有人説:“廣東人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這要具體情况具體分析。首先,廣東會生孩子比不會生孩子要好一些。如果不會生孩子,何來後繼有人?其次,廣東對生下來的“孩子”,並非所有的名字都起不了、起不好。從近代的洪秀全到孫中山,不就給生出來的“孩子”起過很好的名字嗎?當代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辯證法、綜觀經濟學、追趕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華民族凝聚力,以及精神文明學的研究等等,不是還行嗎?不是在全國還有一定的社會效應嗎?

  當然,“廣東没有文化”也好,“廣東人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也好,聽了没有壞處,只有好處。我們畢竟需要有人鞭策,需要有不同意見,更加刻苦實踐與思考,從廣東發出的聲音才會有多些的社會效應。

  總而言之,藉助於廣東創立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及其所具有的先進文化價值的分析,能够看到創新嶺南當代學術文化在建設文化大省整體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也就是説,要真正建設文化强省,必須要有學術文化方面的創新。這種創新又必須要有人去嘗試。我們只是做了一些努力,有待今後不斷探索、不斷前進。也更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在建設文化强省的進程中,甘坐冷板凳,細水長流地爲創新嶺南的學術文化而貢獻終生。 

  注釋:〔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頁。

  〔2〕《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64頁。

  〔3〕江澤民:《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一週年》,《求是》雜誌1998年第4期。

  〔4〕江澤民:《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一週年》,《求是》雜誌1998第4期。

  〔5〕《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0頁。

  〔6〕《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0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