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雲浮民間傳統石藝綜述

  雲浮石藝有400多年曆史,分石雕工藝、石拼圖工藝和裝飾實用工藝三大類,極具南方石藝特色,是南方石雕工藝的代表。

  一、雲浮石藝的歷史淵源

  (1)我國石雕工藝的淵源

  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説,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没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比它更爲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

  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從那時候起,石雕便一直沿傳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不同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審美追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都在制約着石雕創作的發展演變。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内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距今一萬年前後,原始先民告别了采集、狩獵經濟,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而轉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從事以農耕和畜牧爲主的聚落生活。當原始人告别山林的采集、狩獵環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崗,過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獵藝術也不復重現。人們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往往都是簡練、概括抽象變形乃至幾何形式化了的動物紋飾,因而在新石器革命蓬勃發展的地區,石刻岩畫已退居次要乃至絶迹。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左右,已會燒制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才開始進入彩陶時代。相比而言,中國古人類發明磨制石器的技術,在舊石器晚期就得到了運用,山頂洞人的石質裝飾品,是經琢磨穿孔而成,這是中國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因爲 ,只有研磨技術的發明,石料才會成爲人類攻無不克的雕刻質材。

  裴李崗、仰韶文化時期,中華大地的冰川期結束,是非常適宜於人類生存發展的氣候温暖期。定居的農耕民,他們樂天知命、相安無事地編織着和平的頌歌。他們製作各式各樣的陶器,喜歡采用抽象簡練、概括的人面魚紋以及各式幾何紋作裝飾,人們對形式美的認識大爲擴展,造型藝術也擴大到雕塑的各個領域。

  中國新石器時代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磨棒爲代表。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觀被設計成鞋底狀的幾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穩定,其加工難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種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與同時的各種磨制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它不僅是對原始人生産勞動的忠實記録,還體現了較高的審美價值。這種凝聚着雙重性質勞動的石工具,往往被作爲隨葬品置於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藝術家創造出這種罕見的石雕作品。

  然而在新石器時代,由於陶塑易於造型,質材隨處可得,因而它始終是雕塑的主流。一直到鐵器發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見的藝術品,所以,我們的注意力還得轉向石刻岩畫。

  石刻岩畫,在條件適宜的邊區,仍是原始行藝術家創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經久不衰。例如陰山岩畫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時代作品。陰山岩畫的表現風格,其影響是十分深遠巨大的。事實上,我國北方和西北的古代遊牧民創作的岩畫,多屬鑿刻石璧而成,其源頭則應溯至陰山岩畫。另外,狩獵與動物的描寫始終都是永恒的主題。商周金文中的圖畫字,戰國銅器的寫實紋樣,秦畫像磚的人物狩獵圖,都是這樣技法的延伸,只不過後者日趨精確化、形式化和韵律化而已。由此可見,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夸張的特點,最能體現中國古典藝術不重形似,追求氣韵生動傳神的審美理想。

  此外,中國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頭——綫雕,也是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發現於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的石刻雕像,據認爲就是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原始先民鑿刻的。這種綫刻石雕形式,在歷代的石雕創作中,被運用得最爲廣泛。

  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雖然出土不多,但其風格並不單純,也是完全不同於石雕岩畫的另一番天地。出自遼寧東溝後窪的幾件滑石雕刻,皆爲圓雕小人頭像,刀法顯得粗獷奇拙,形象古檏、生動,表明它們是象徵性的作品。

  人首石雕盡管表現手法稚缺陷抽象,但並不意味着當時雕刻技法低下。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就采用了刻磨的技藝,而且其形象還具有一種無形的宗教力量。顯然,當時的雕刻家是把他們主要的精力放在創作玉石雕刻品上了。因爲我們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已看到了許多精湛絶倫的玉雕作品以及小石雕工藝品。

  紅山文化的玉龍是罕見的杰作,它是用硬度較高的岫岩玉製作的,這是石雕技法應用於玉石雕刻創作的證明。衆所周知,古代雕刻品中,玉與石的質料是很難區分的,在專家的鑒藏分類標準中也只有相對看法。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古代雕刻家是將玉和石同等對待的,所以我們在紅山文化和北陰陽營文化中,見到與五雕并存的還有魚形石墜、雨花石裝飾品。

  另一方面,原始的藝術家還把他們的技藝廣泛應用於實用器具加工的領域,製作石杵、石臼、研磨盤以及各種石農具,同時還用於雕琢石室類型的墓冢和石椁。尤其是後者的出現,在中國古代石雕建築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巨石建築是不加雕琢的天然巨石的簡單組合,顯得沉穩有力,是使人超脱於塵世的原始巨石崇拜的産物。它一度盛行於歐亞草原,後流傳至東亞大陸,遼寧海域的石棚形式,其石板已被雕琢成規整的幾何體,人爲的力量得到加强,自然力和宗教精神顯然就减弱了。它當爲巨石建築的尾聲。這咱石棚建築,據認爲是墓葬。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認爲是靈魂或神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椁或宗教崇拜的對象。

  迄今爲止,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雕作品,可大致劃分爲幾類。第一類爲傳統石雕,包括傳統的典型細石器和小件飾物;第二類爲磨制實用器,包括日用品、器皿和生産工具、武器;第三類爲具有宗教性質的偶像;第四類爲具有生活氣息的動物石雕、琢制的石磐。其中以器具和動物石雕最能代表當時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我們後來能在商代婦女墓中,見到衆多的現實動物和幻想神性動物雕刻品的存在,不能不歸結於新石器時代這種熱衷於謳歌自然生命的石雕傳統。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新石器時代先民創作的實用器具中,頷略到幾何造型這種藝術語言的美妙之處。

  事實表明,新石器時代的石製品,如生産工具和武器都具有能够引起人們視覺美感的點、綫和輪廓,它們再現在裝飾形式上,便搆成了前所未見的幾何藝術語言的系統。

  不以規矩,則不足以成方圓,這是古人對形式美感最本質的觀察和體驗。所以,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一些由方、圓的綫條結合點、劃搆成的精巧圖形。這些象形字是把語言文字同美學結合而成的藝術創造。事實上它與原始石雕的幾何造型同出一源。

  古代人類是在創作生活用具的同時,創造了點、綫、方、圓等幾何形象,我們中人仔細地瀏覽一下新石器時代晚期典型的石製品,就禁不住會讚嘆古代先民怎麽會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盡管尚未發明鐵質鑿刻工具,但他們已能用最概括的點、綫反映出對象的客觀實際。這些器物的形、綫都是那樣優美,是那樣對稱精確。古代先民已完全懂得,最美的形式同時也是最爲便利實用的器型。

  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岩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爲主,采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岩刻爲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綫條清晰,從復雜的綫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據研究,該處岩刻年代約爲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宫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稜柱形石欄杆,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杆構件。南越國御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婉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爲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l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並體玉帶鈎,龍鳳紋重環玉珮、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絶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鑽孔、琢制、抛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猪、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等。説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

  (2)雲浮石藝的歷史變化

  從蟠龍洞出土的“智人牙齒化石”和在思勞發現的石器證明雲城境内於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在周代,雲浮境域爲百越地,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作、生息、繁衍。據《雲浮縣誌》記載:3億多年前,雲浮就形成了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遍佈可溶性岩石。地面上孤山突兀,石骨嶙峋,奇峰林立,多姿多彩,地下則是溶洞、暗河。獨特的地貌,形成豐富的石料礦産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岩石有大理石(雲石)、石灰石、白雲石、花崗岩、石英岩、砂岩等10餘種。豐富優質的雲石資源,爲當地民間石材雕刻工藝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

  在明朝萬曆年間,雲石雕刻工藝就分爲建築實用裝飾、家居用品、天然石板畫、石碑等不同的石雕工藝行業。據《雲浮縣誌》記載:肇慶水月宫有一塊石碑,上刻“水月宫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爲東安縣(即現在的雲城區和雲安縣)所産所刻。證明400多年前,雲浮已有雲石工藝石匠加工石板材和雕刻雲石工藝了。清咸豐7年(1857年),雲浮、陽春交界處的富林鎮蓮塘崗咀村的張源昌在紅塘板山設廠,生産雲石板材和建築裝飾實用工藝。盡管是作坊生産,但當時他的産品已遠銷到新加坡等國家。明清時期至民國時期,腰古仙坑花崗岩石場曾興旺近400年,爲周邊地區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村莊打制花崗石門座、石門套、石柱及路橋砌件。清末,縣城附近的羅鬥崗、張屋、石脚圍一帶,民間加工雕刻雲石工藝的活動已相當頻繁。解放前,雲浮石藝人曾把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定爲伍丁先師寶誕(鑿石師傅誕),解放後因破除封建迷信而廢除。伍丁是我國石藝業的鼻祖。據史料記載,伍丁是傳説中先秦時期偉大的石藝鼻祖,石工的先師。據介紹,伍丁又名五丁,是五兄弟的統稱,山海經裏的神話人物。傳説他們力大無窮,可開山劈石,十分神通廣大,以至後來從秦始皇開始追封爲石業的先師。根據《華陽國志·蜀志》載:“(開明)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説明伍丁來源於我國先秦時期古蜀國開闢蜀道的五位力士。如同魯班被當作木匠的祖師一樣,在長期的流傳中,五丁力士逐漸演變融合爲一位姓伍名丁的神人,被石業界當作采石者的保護神來崇拜,其拜祭的習俗也在石業界傳承了下來。

  明清時期龢民國初期,當地一些村落、氏族大興建造廟宇、宗祠,如春崗山的龍母廟(已毁)、區委大院内的關帝廟(已毁)、雲城的陳太保祠(已毁)、城西的城隍廟(現尚存一亭)、城基路的吴家大屋(吴氏宗祠)、腰古鎮程氏大宗祠、河口初城村的李家祠等等,這些廟宇、宗祠内的柱座、門座、地脚、石獅、石屏風等等的建築實用裝飾石雕石刻工藝,尤其是家居用石刻裝飾工藝,其工藝水平已有相當造詣。除此之外,這些石雕工匠還根據雲石片的天然紋理,創作出如幻如真的天然石板畫。已不是一般簡單粗糙的吉祥圖案刻畫綫條,或者簡單的綫條動物刻畫,創新的技術水平,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作品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爲後人留下了無數藝術瑰寶,也爲日新月异的石材工藝的發展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素材。歷史上,雲城的石雕石刻匠不用如木雕木刻匠那樣,行走大街小巷、鄉間村落,而是有專門的作坊。這些石雕石刻匠與其他的民間藝人一樣,名不見經傳,他們没有圖典資料可仿製,只是承襲先賢的智慧、人生的經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在衆多的事物中去創作那些如意吉祥又極富生命力的藝術品。

  文化的傳承對雲浮民間石藝也有較大的影響。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事物的發展是有其前因和後果的。任何地方的民間藝術與其他民俗文化一樣,都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和積澱,雲城的石雕石刻藝術也是不例外。從現在的實物和史料的記載,在明代萬曆年間,雲城的建築和家居用品的雕刻工藝,已經初顯端倪,從中也看出雲城石文化底藴之深厚。雲城先賢崇尚文學藝術,如明末清初年間的杰出書畫家張穆之,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的狀元林紹棠(林紹棠居住長達20多年的村莊現在仍叫狀元頭村)。在近現代,雲城也曾出現有影響的文化人,如清末民初留學法國的彭世枋等等。

  對於雲石雕刻藝術來説,它是多學科的藝術,包括了繪畫、雕塑、篆刻、構圖等。從雲城較早期的建築實用品和家居用品的石雕石刻來看,雖手工粗糙,但與石雕工藝較接近,如明代建築用的石柱、石柱墩、石門墩、石舂、石凳、石磨等。到了清代龢民國時期,雲城地方的縣衙、廟宇、宗祠中那些石柱,大部分都雕刻上各式各樣的花卉雀鳥、盤龍飛鳳等,還有達官貴人身後墳墓的石人、石馬、石華表等。有些已經不是單純的石雕工藝,而是精雕細刻的藝術品。同樣,這時期的日用品,包括百姓家的大床、臺椅、祭臺、屏風等木制傢具往往鑲嵌有經過加工的天然石板畫;文房四寶中的石鎮子、民間上香奉神用石香爐等等的雲石工藝製品都溶入了精湛的雕刻工藝。 

  還有,在古代的橋樑建設中,有許多地方設計用料、裝飾都與石材雕刻大有聯繫,也促進了民間雕刻藝術的發展。如位於雲城城西的九龍橋石拱橋,建造於明代,全橋用精工雕制的雲石結砌,全長23米,高8米,寬2.5米。是二拱墩柱平橋,兩個半圓拱,其中一大拱跨度17米,橋面用長2.5米,寬0.4米,厚0.4米石條架設。清代康熙七年重修,現結構非常堅固。無論是整體外形還是局部都很有美感,活象一件大型工藝品,與周圍環境相配,又活象一幅中國傳統的小橋流水的風景畫。又如位於雲城下潭村的南山河石橋(因城市建設需要已廢棄),也是建於明代,屬樑式橋,全長25米,用人工雕刻而成的雲石條結砌,橋面寬2米,用每條長5米,寬0.4米,厚0.4米的石條架設,每5米砌一橋墩,橋墩用0.45米×0.40米×0.40米的石結砌。康熙十一年版的《東安縣誌》載:“南山河橋下灘水清,游魚可數,日晚橋畔返犢歸,樵群歌相和”。還有位於河口的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的舊永豐橋石拱橋,精湛的設計令人驚嘆。

  此外,位於市區城基路建於明隆慶三年(1569年)的吴家祖屋,内還保存有四個重60公斤的石鼓,一塊長2米,寬0.75米的花卉石雕和一塊長1.2米,寬0.60米的“魚躍龍門”石雕。石雕造工精湛,富有藝術韵味。

  1959年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部分裝修工程,也指定要用雲城生産的經藝術加工的雲石片作裝飾,並指定要雲浮縣(時爲雲浮縣)派員到現場鑲嵌。

  雲浮石藝源遠流長,源於黄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於一體,汲晋唐遺風、宋元神韵、明清風範之精華,形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與建築藝術交相輝映,成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除雲浮本土文化的承襲外,中原文化、閩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對雲石雕刻藝術有較大的影響。追溯到唐、宋、明朝,中原人的南遷和閩南人的西移,帶來新的石刻藝術和石刻材料,如漢白玉、青玉、藍田玉石、福建石等。明末清初時期,雲城已有邑民千辛萬苦跑到海外謀生,他們回來時,帶回了一些西方浮雕技術,後也融會於傳統石材雕刻之中,從而逐漸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雲石雕刻藝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雲浮石藝大部分被認爲是封建迷信産品,原有作坊紛紛轉産雲石板材,雲浮石藝曾一度瀕危。改革開放後,雲浮石藝首先以集體企業的形式恢復生産,如牧羊的雲浮石料總廠,九星岩側的雲浮縣工藝廠。私營工藝廠和小作坊多達近100户。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形勢的影響,傳統的石雕藝術受到嚴峻挑戰,不少廠家或作坊以經濟效益爲目標,紛紛轉産或雕制西洋工藝品,而專門從事生産傳統工藝的廠家已處於舉步維艱、難以爲繼的境地。

  二、雲浮石藝的類别與工藝特點

  石雕主要是利用天然石,堅實,耐風化,因而,在嶺南建築中,除了石塔、石橋、石坊、石亭、石墓,更廣泛地應用於建築構件和裝飾上。大體分爲三類:一是作爲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臺階、柱礎、樑枋、井圈等;二是作爲建築物附屬體的石碑、石獅、石華表以及石像生等;三是作爲建築物中的陳設,如石香爐、石五供等等。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審美觀點的不斷改變,石雕製品的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其數量龐大,類别繁多,是天然石材製品中種類最多的一種,也是异型石材製品中的一個大類。其加工的技藝要求和難度遠高於其它類型的石材製品,它是藝術思維創作的完美結合和體現。目前,成批量加工的石雕就有百餘種,既有須用起重設備安裝的整體或組合式巨型雕刻件,也有可置於掌心、浮於水面、掛於脖子或戴在手腕的不巧欣賞品和裝飾品。

  石雕的材料分類。中國石雕按石料分有青石雕刻、大理石雕刻、漢白玉雕刻、滑石雕刻、墨晶石雕刻、彩石雕刻、卵石雕刻等。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以建築裝飾和石獅而聞名,其中石獅口中含有滚動自如的石珠,享譽東南亞。雲南的大理石雕刻以點蒼山的大理石爲原料,其花紋猶如着色山水,或危峰斷壑,或飛瀑隨雲,鑲嵌傢具别具一格。河北曲陽、北京房山等地的漢白玉雕刻,在明清兩代主要用於宫廷建築裝飾,如華表、石獅、欄杆等。遼寧海城、山東萊州的滑石雕刻以小巧可愛的小動物爲傳統品種。湖南洞口、湖北利川的墨晶石雕刻,石質漆黑而光亮。彩石雕刻以浙江青田、福州壽山、湖南瀏陽爲主要産地。卵石雕刻主要産於蘭州、沈陽等地。石雕技法有陰刻(刻劃輪廓)、影雕、浮雕、圓雕(不附任何背景的完全立體雕法)、鏤雕(又稱透雕)等。而雲浮的石雕在古代較爲簡檏,主要雕制各種形式的柱座、門座、地脚、石獅、石屏風和雕刻墓碑及摩崖石刻,屬嶺南特色的石雕風格。目前雲浮的石雕材料主要來源世界各地。

  雲浮的石材工藝主要分石雕、石拼圖及裝飾實用工藝三大類,在解放前以石雕石刻爲主。石雕工藝分爲圓雕和浮雕及陰雕。

  圓雕作品圓雕又稱立體雕,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圓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圓雕的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户内與户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着色的與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於静物。圓雕的特徵是完全立體的,觀衆可從四面八方去欣賞它。 圓雕擺件如果是群像,觀衆繞雕塑一圈,則可以看到前後左右各個人物的不同動態和思想感情,從而引起豐富的聯想。如羅丹創作的《加萊義民》群雕共六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懷抱犧牲的决心,但那種與親人訣别、獻身祭壇的姿勢是各不相同的。在群像的正面,只能看到老者(即歐斯塔施)堅毅而沉重的步伐,以及壯年兩手下垂、拿着鎖鑰、爲城市將受到屈辱而深感痛苦的内心情緒;到側面,才能見到那兩兄弟,他們都受歐斯塔施的鼓舞而緊跟着;其他人,有的舉起右臂,有的手在空中張開,表情猶豫、疑惑,想象將要遇到的結局而感到痛苦;有的人物,觀衆要走到雕塑的後面才能看到。總之,要繞雕塑一圈,才能看到群像的全貌和每個人物的精神狀態。 

  就圓雕來説,它不適合表現自然場景,却可以通過對人物的細緻刻畫來暗示出人物所處的環境。如通過衣服的飄動表現風,通過動態表現寒冷,通過表情和姿勢表現出是處在煉鋼爐前或在稻田之中。渲染大規模的群衆場面不是它特長,可是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個性的典型性格却是它的拿手好戲。衆多的羅馬頭像,龍門石窟,東山的浮雕羅漢像,羅丹的一系列肖像,《收租院》的一些農民形象都是範例。圓雕不適合表現太多的道具、煩瑣的場景,要求只用精練的物品或其局部來説明必要的情節,以烘託人物。 

  由於圓雕表現手段是極精練的,所以它要求高度概括、簡潔,要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感染觀衆,正因爲如此,硬要它去表現過於復雜、過於曲折、過於戲劇化的情節,將無法體現圓雕的特點。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徵的手法,用强烈、鮮明、簡練的形象表現深刻的主題,給人以難忘的回味。比如,矗立在美國紐約市港口的《自由女神》和原置於巴黎國際博覽會蘇聯館頂端,後又移至莫斯科全蘇農業展覽會的《工人和集體農莊女莊員》。 

  由於圓雕是空間的立體形象,可以從四面八方去觀看,這就要求從各個角度去推敲它的構圖,要特别注意它形體結構的空間變化(當然,要有一個主要的觀看面)。 

  圓雕雖是静止的,但它可以表現運動過程,可以用某種暗示的手法使觀者聯想到已成過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見將要發生的部分。 

  形體起伏是圓雕的主要表現手段,如同文字之於文學,色彩之於繪畫。雕塑家可以根據主題内容的需要,對形體起伏大膽夸張、舍取、組合,不受常態的限制。形體起伏就是雕塑家藉以縱横馳騁的廣闊舞臺。 

  總之,圓雕要求精而深,强調“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既要掌握雕塑藝術語言的特點,又要敢於突破、大膽創新。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一種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浮雕的空間搆造可以是三維的立體形態,也可以兼備某種平面形態;既可以依附於某種載體,又可相對獨立地存在。一般地説來,爲適合特定視點的觀賞需要或裝飾需要,浮雕相對圓雕的突出特徵是經形體壓縮處理後的二維或平面特性。浮雕與圓雕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相對的平面性與立體性。它的空間形態是介於繪畫所具有的二維虚擬空間與圓雕所具有的三維實體空間之間的所謂壓縮空間。壓縮空間限定了浮雕空間的自由發展,在平面背景的依託下,圓雕的實體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納龢利用繪畫及透視學中的虚擬與錯覺來達到表現目的。與圓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繪畫原則來處理空間和形體關係。但是,在反映審美意象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圓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顯示的只是某種外表特徵。作爲雕塑藝術的種類之一,浮雕首先表現出雕塑藝術的一般特徵,即它的審美效果不但訴諸視覺而且涉及觸覺。與此同時,它又能很好地發揮繪畫藝術在構圖、題材和空間處理等方面的優勢,表現圓雕所不能表現的内容和對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與環境、叙事情節的連續與轉折、不同時空視角的自由切换、復雜多樣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鑿與塑造,使浮雕可以綜合雕塑與繪畫的技術優勢,保持手法上的多樣性和多樣化。二維空間中的透視縮减,陪襯主體形象的背景刻畫或虚擬,使浮雕的塑造語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圓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時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現性。 

  壓縮空間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種基本形態——高浮雕和低浮雕。高浮雕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搆造和塑造特徵更接近於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采用圓雕的處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夸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强烈的視覺衝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别的表現力和魅力。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凱旋門上的著名建築浮雕《1792年的出發》,是高浮雕的杰作。藝術家將圓雕與浮雕的處理手法加以成功的結合,充分地表現出人物相互叠錯、起伏變化的復雜層次關係,給人以强烈的、撲面而來的視覺衝擊感。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於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於加强浮雕適合於載體的依附性。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亞述人,大概是最善長於用此手段進行藝術表現的藝術家。在一系列的“亞述人狩獵圖”中,他們很好地運用淺浮雕手法,富有節奏感和韵律感地表現出充滿生氣的藝術形象,並以復雜的動勢貼切地展現出人物和動物的内在情感。浮雕空間壓縮程度的選擇,通常要考慮表現對象的功能、主題、環境位置和光綫等因素,其中環境與光綫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優秀的雕塑家總能很好地處理這些關係,從而使作品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 

  在充分表達審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創作原則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態各有藝術品格上的側重或表現的適應性。一般地説,高浮雕較大的空間深度和較强的可塑性,賦予其情感表達形式以莊重、沉穩、嚴肅、渾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氣勢;淺浮雕則以行雲流水般涌動的繪畫性綫條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面性構圖,傳遞着輕音樂般的平和情調和抒情詩般的浪漫柔情。 

  雕塑藝術的發展使圓雕日益强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相比之下,浮雕雖然更多地受制於一種依存關係,即對“平面”或“墻面”的依賴,但其獨特的表現特質和豐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而且,其審美特性在現代藝術革命的促進下,也日益强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對固定“墻面”的依賴性和適應性,在現代浮雕上已不再象古典浮雕那樣顯得那麽地强烈、拘謹和不可動摇。對現代浮雕而言,作爲載體或環境的“墻面”是自由的、可選擇的,它因此具有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

   陰雕主要用於建築墻面的裝飾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額、宅居楹聯等,以綫的造型爲主要特色,要求綫條勁挺有力,柔順暢達。有些陰雕法吸收中國畫與意、重叠、綫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石料經平面加工抛光後,描摹圖案文字,然後依圖刻上綫條,以綫條粗細深淺程度,利用陰影體現立體感。此類産品多數用於建築物的外壁表面裝飾,有較强的藝術性。

   影雕。在雲浮屬新的工藝品種。最早的作品是80年代雲浮縣工藝廠在雲浮本土雲石401板材上用鋼針刻制石畫,因作品都以圖片爲依據,故稱“影雕”。這種雕件雲石401平板作爲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利用其經琢鑿能顯示白點的特性,以尖細的工具琢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僅分黑白的不同層次,使圖像顯示出來,不但細膩逼真,而且獨具神韵,是石雕向純藝術化的發展,爲石雕工藝生産開闢了新的道路。

  石雕手工藝的一般流程是:⑴選料布局;⑵敲坯戳坯;⑶鑽洞鏤空;⑷拉剌定形;⑸精刻修光;⑹磨光上蠟。石雕打制前要先進行選料,選料是石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石料的石性、軟硬、疏密、質地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成敗。石料是石雕作品的物質基礎,“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再高明的藝人若無好石料也難以雕出好作品來,所以選料是至關重要的,選料大致可分按料選題和按題選料兩類。按料選題首先要對石料作最基本的選擇,主要考慮是否結實、脆軟。如若石料鬆散,多裂,或者質量很差、多硬釘,則難以用作雕刻石料。然後根據石料的形態、質地、色彩,苦心經營,精心設計。石雕和一般繪畫雕塑相比,既有確定主題,選擇題材,經營位置,刻劃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質材料强烈制約的個性。所以,石雕從布局開始就要“因材施藝”,藝人往往將石料擺在案頭,横擺斜置,仔細觀察,反復搆思,當面前的石料與腦中的某一靈感圖像相契合,産生創作衝動時,才揮錘握鑿,確立作品雛形。按題選料則與上述相反,先有主觀構想,形成了某個新穎搆思,貯於腦中,然後苦心尋找合適的石料,或許某個時候不期而遇,則會驚喜萬分。或則準備雕刻某一類題材的作品,然後對石料作針對性的選擇,主要從作品的要求方面考慮。雕刻人物題材要求石色純净文静,花鳥題材的石料以絢麗多彩爲佳,山水題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態突兀多變,精雕作品則要求石料質地優良,石色豐富。許多題材還要求石料有一定的體積。

  選料主要憑雕刻者的經驗和眼力來完成。藝人們根據作品規格大小、做工繁簡、陳放條件來選擇不同産地和石性的料,如放置於室外的作品要選擇耐風化、硬度高的石料,並依據石料的大小、軟硬程度、質量性能等因材施藝、量體裁衣。例如要雕刻一尊佛像,就要依據材料的形狀、尺寸來確定佛像是站佛還是坐佛,是單佛還是雙佛。或者根據搆思尋找合適的石料。雕刻經驗豐富的藝人一般根據實踐經驗來選料。一“看”,觀察石料的横斷面,若石料顔色一致、質地堅硬、均匀、細密就屬於比較好的石料。反之,顔色不匀,有雜色,能看見明顯的層次,横斷面呈鋸齒狀,則石質較差。另外,還可以用水澆潑石料,這樣更易鑒别石質。二“聽”,用鐵鎚輕輕敲擊石塊,如發出當當清脆之聲,則石質較好;如發聲暗啞,即證明石料有隱綫(如鬥漏子、砂眼、石核子等),石質偏差。但要注意如果冬季選料時,裂隙内若有結冰,就不能單憑敲打聽聲音,必須要仔細觀察,才能鑒定石質好壞。

  石雕按照藝術形式的不同,其基本製作順序如下:

  鏤雕順序:打坯——包括先敲坯、後戳坯,均屬粗坯型;鑽鑿洞——第一道較大的“放空洞”;鏤空——内部鏤戳並同時將坯進一步戳細;又鑽洞——較小和細小的“造型洞”;拉剌——完全定形成坯;精雕修光。

  圓雕順序:(指單純的人物、動物,没有花艸等景物相襯);敲坯(粗坯);戳坯(細坯);精修。

  浮雕順序:先將作品部件表面基本剗平或刨光後畫上圖紋;刻綫(圖紋邊緣綫);起地(戳去該凹的部位,使圖紋浮起);精雕修光。

  陰雕(指在石材上刻字雕畫)順序:把作品部件表面剗平或刨光後畫上或印上書法作品或美術作品;刻綫(有深淺輕重);着色(一般爲油性顔色)。

  打坯戳坯:石雕藝人的搆思布局,有點像國畫家畫山水、花鳥,僅打“腹稿”,做到胸有成竹,就直接在石料上敲打落形。只有少數大型作品或構圖復雜的作品,要畫設計圖或捏泥塑稿。打坯是雕刻作品的第一步,用打坯鑿大刀闊斧地劈削出作品的外輪廓,景物的大塊面,以最簡練、概括的手法,將搆思變成視覺形象。打坯中特别强調整體觀念。藝人有所謂“四從”的説法,“四從”就是“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從主到次,從表到裏”。整體給人以總印象,大效果,諸如作品的主體是直立、横置還是傾斜,作品的外形是長方形、三角形還是圓形等等,都會給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覺。再如對外輪廓綫的處理於作品影響也很大,哪些地方要“開門”(爲破長直綫的凹綫),“開門”的部位,大小等等。務須仔細推敲。打坯時必須從這些有關整體效果的地方着手。“從大到小”,在一件作品中體積(或面積)較大的景物先予定位,其他部分也就容易安排了。“從主到次”,是在不少作品中有些體積不大的“眼”,如花卉中的花,人物中的頭臉等,先確定它們的位置、大小,就可以此爲準,生發開去。“從表到裏”,要求首先處理好作品欣賞的第一層次,然後作深入刻劃,使作品跌宕起伏,層次豐富。

  戳坯是用闊鑿戳出景物較小的分面,一些小作品也有不用打坯而直接用闊鑿戳坯的。戳坯和打坯都要留有餘地,以備必要的修改調整,同時又不能太臃重,要盡量接近實體。對此,藝人有“打坯不留料,雕刻無依靠,打坯打徹底,雕刻省力氣”之説。打坯要領:有“四從二欲”之口訣,“四從”就是“從大到小,從外到内,從上到下,從高到低”;“二欲”是“欲右必須從左到右,欲左必須從右到左”。

  放洞鏤雕:這是一道化時最多、技藝最復雜的重要工序,雕刻的過程就是不斷剔除多餘石料,逐步顯現景物實體的過程。作品實體外層的多餘部分,主要靠打坯戳坯時鑿除,實體本身的空間以及裏層的豐富層次,只有靠放洞鏤雕才得以實現。放洞是爲了給鏤雕創造條件。放洞得當,可以使作品形態確切,疏密得體,層次豐富,玲瓏剔透,精巧耐看,嚴密堅實。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間隔和景物之間處進行。藝人十分重視放洞,並在“洞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鏤雕是放洞的繼續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規則的圓洞,而鏤雕則是改造圓洞,使圓洞成爲實體之外的形態多變的空間。空間與實體互爲依存,空間越具體、實體越顯露。必要的空間都鏤雕出來了,實體的造型也就完成了。所以有人把雕刻的過程概括爲“運用减法,求得實體”。

  精刻修光:這是雕刻中的最後一關。精刻用以深入刻劃細部,修光用以修飾外貌,使作品顯得有生氣、更美觀、更傳神。精刻時着重刻劃景物的細微之處,傳神之點。諸如通過刻劃眼睛、嘴角,以表現人物豐富的内心世界,精雕葉筋、花瓣、藤,以表達花卉蓬勃的生機;細鏤飛檐、窗花,以表現山水的優美秀麗。修光是爲了抹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鑿迹,使作品簡潔可愛。但修光不是一味追求“光”,而要“光”得恰如其分。修光中要從結構出發,從質感出發,强調“刀觸”,不能將體面交界綫都刮得圓渾,含糊不清,否則會使景物顯得軟弱無力,喪失特徵。有些景物也不宜修得光溜溜的,如有的藝人將岩石的表面保持其斑斑點點的刀痕鑿迹,反更能表現其硬、糙的質感。修光時的“刀觸”將與作品共存,故而必須十分講究。刀觸的方向要與景物結構、生長規律、運動氣勢相一致。刀觸的輕重、緩急、剛柔也應該從景物的質感和作品的情調出發。修光的程序是“從裏到外”,與雕刻的程序恰恰相反。

  修細要領:有“五要十達到”之要求,即一要刨光,二要雕净,三要刮深,四要刻明,五要剔清,使作品達到:光潔、乾净、清晰、精細、明確、爽氣、形實、神似、俏妙、韵美。

  打光上蠟:打光上蠟可使作品外表光潔、明亮,充分顯現石料的材質美、色彩美,使作品顯得高雅、艷麗,並便於陳設觀賞。打光用的材料有粒度80號至120號砂布,280號至2000號的水砂紙,以及糠灰、打光粉(金鋼砂粉末)、打光油等。打光時要從粗到細,循序漸進。先用砂布打磨一遍,再用小毛刷、竹簽裹軟布,蘸糠灰磨揩作品的精細部分。然後用各號水砂紙磨揩,最後可用軟布蘸打光油或打光粉反復揩拭作品,使其光亮耐看,經久不脱,形成真包漿,俗稱“硬光”。打光時要注意保護景物的體面交界綫,否則會使景物的體面轉折模糊、結構不清、立體感差。同時要根據需要,區别對待,一般在較大面積的平面、球面上,在作品的主要部位,務求反復磨揩,使其光亮可鑒。而有些部位也可少打光或不打光,以求得作品中光亮度上的某些變化和特定效果。石章的打光,無論砂布,水砂紙,都要平貼於玻璃上,將石章緊按其上磨揩,否則難以平整挺括。最後將石章置於手上用1000號以上水砂紙及打光油、打光粉揩拭,即可取得十分光潔的效果。上蠟前先將作品刷洗乾净,除去一切灰塵、汗迹,再將其揩干,置於火盆上烤熱。加温要緩慢、均匀,防止爆裂。烤至攝氏100度左右,再將黄蠟均匀地涂刷在作品上,使其滲透到每一細部的表面。然後讓作品慢慢冷却,在尚感有餘熱之時,用細麻布輕輕揩擦,僅留一層很薄的黄蠟餘其表面。切忌在作品表面堆積黄蠟,否則如婦女的濃脂膩粉,庸俗不堪。

  采石工具:采石使用大鎚,重量分12鎊與14鎊,錘把不象别地用木棍而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靈活有效。小錘,木把,鋼釺,長度各异,根據所打砲眼的深度選用。撬棍,粗細各异,根據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離易難選用。鏨仔,又稱“晶子”,用於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鈍兩種,尖的用於引眼,鈍的用於楔開斧眼。鏨平,方型,用於給分離塊整形。鋼釺、鏨仔、鏨平均以六角鋼煅造而成。 

  雕刻工具:石雕粗加工使用的工具有:小錘,作敲打用;鏨纏,方嘴,用於剔除較大面積的邊角斜料;鏨仔,尖嘴,用於雕晟構件的表面。 

  石雕精加工使用的工具:打琢(尖扁嘴)和斜琢(斜扁嘴),都是剔除石料用的,類似鏨仔,但體質較細小,根據雕件的不同分有多種型號;剁斧,平扁嘴似斧狀,用於剁光石料表面;梅花錘,方形嘴表面有梅花點,用於剁平較大面積的石料表面,比剁斧效率高;鋼條仔,細長尖嘴,用於鏤出石料,根據雕作的不同要求也有多種型號。 

  雲城石藝人早期題材以仙佛、羅漢等人物居多,如“大肚彌勒佛”、“觀音”等。另外各種象徵祥瑞的古獸,如龍、鳳、獅、龜、鰐、蛟、麒麟、螭虎等,還有虎、象、牛、馬、猪、鷄、狗及飛禽魚蟲。很多作品都有故事情節,或引用如“仙女散花”等典故,或表現古人的詩文名句,富有中華傳統文化内涵。

  解放後,隨着經濟生活需要,雲浮石藝除石雕外還有石拼圖和裝飾實用工藝。拼圖是利用不同種類不同色彩的石板拼制成精美的圖案。拼圖又分板材拼圖和石材馬賽克拼圖。板材拼圖利用不同顔色的石板材拼成圖案。而石材馬賽克拼圖則利用石板材的邊角料、碎料和天然色彩,拼成獨特的精美圖案和書畫。裝飾實用工藝主要分家居實用裝飾和建築實用裝飾兩種。家居實用裝飾主要有花瓶類、盤類以及其他綜合性的作品。花瓶有圓形和扇形,款式有長頸、葫蘆頸、直口、喇叭口、荷葉口等。盤類有茶葉盤、梅花盤、樹樁盤、墨水池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葉開盤和幾何形盤。建築實用工藝主要有圓柱、羅馬柱、球體、管形、弧形、綫形、壁爐、扶手、攔河等。

  三、傳統石藝代表作概要

  1.《天長地久》大型雲石拼畫。由當時雲浮工藝總廠承制李林才等工藝師雕刻,現鑲嵌在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雲石壁畫,該壁畫長154米,高2、8米,内容分人物和風景兩大部分共15個畫組。人物部分有對話、交流、友誼、和平、愛情、母親、兒童、藝術等9個畫組;風景部分有尼羅河、金字塔、太陽、月亮、椰棗樹等6個畫組。整幅壁畫用潔白雲石作襯底,人物、風景則用紅色雲石雕刻拼制而成。其表現手法借鑒了古代埃及壁畫的形式,用現代的審美意識加以變形,以一種嶄新的藝術語言表現人類向往和平、友誼、發展的美好願望。畫面神聖莊嚴、明快熱烈、浪漫而夸張。這幅二百多平方米的巨型壁畫,僅雲石就用去了26噸,作襯底的905塊石片加工時長寬厚薄誤差不超過0.5毫米。

  2.《雲石鏈條吊瓶》石雕工藝。由李森才工藝師創作雕刻,獲1984年廣東省和全國旅遊産品優秀産品奬。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却比玉雕更難,因爲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破。石鏈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鑒定。一般情况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石才比較合適。在相石搆思時,也要特别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脱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脱環。脱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着每環的内廓并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脱環。爲了防止已脱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     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温水泡浸,慢慢脱落。

  3.肇慶七星岩牌坊石獅。由雲浮縣工藝廠設計用花崗石雕刻而成 。石獅威風凛凛,威猛霸氣,鎮魔驅煞,祁佑生財。左邊是雄獅右邊是雌獅。該石獅雕刻風格基本是明清時期石獅雕刻風格的延續。石獅被奉爲“中國人的守護神”。 石頭本來是冰冷没有感情的,可經過雲浮石藝人用石頭雕刻的獅子却一直傳承着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的寓意。

  4.《出入平安》石茶盤。由樑建坤設計創作,《出入平安》石茶盤榮獲第三届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金獲;首届廣東省(雲浮)石藝創意大賽金奬。現收藏於雲浮市博物館,作品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産權外觀設計專利。

  “出入平安”是一中國傳統茶褐色雙扇木門造型的茶盤。長75厘米,寬60厘米,厚4.5厘米。“門”頁上有兩張栩栩如生的門神浮雕,門神下面是兩個造型生動的銅獅子門環,“門”兩側上還有一幅浮雕對聯。其中右手邊的一扇門稍向内伸,預示着出入之意,同時也是作者設計的一處巧妙之所在 兩扇門中間出現的縫隙就這樣順水推舟地成就了茶盤的漏水之處,將藝術與實用自然地融合了在一起。

  初見“出入平安”這個作品,你很難把它與石藝聯繫在一起,因爲它“木紋”流暢清晰,看起來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木制“木門”。但其實不然,該作品采用的材料是一種酷似古木的名貴大理石,這種大理石紋理和顔色與天然木材十分相似。

  以中國式傳統木門作盛茶的茶盤,顯得古檏素雅,其看似簡單之中又似乎藴涵着深遠寓意,兩種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古文化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古韵茶香之中,將生活在現代快節奏之中的品茶人的思緒悄然抽離,慢慢飄向遠方那片寧静的聖土,一切都盡在不言之中了……

  5.《茶韵飄鄉》石茶盤。由樑建坤設計創作,榮獲第二届廣東省(雲浮)石藝創意大賽金奬;第四届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銀奬。現收藏於雲浮市博物館。作品獲廣東省版權局作品著作權登記。“茶韵飄鄉”茶盤,造型是嶺南古建築中一種獨特的鍋耳式山墻,長81.5厘米,寬52.5厘米,厚6厘米。用料爲花崗石,作品由一整塊原石制成。

  鍋耳式山墻綫條優美,仿古人官帽形狀而建,取意前程遠大、官運亨通。鍋耳墻又稱“鰲魚墻”,因而兼有“獨佔鰲頭”的含意,象徵功成名就,出人頭地。其形又如鐵鍋之耳,故俗稱“鍋耳墻”,墻體厚實,具防火、防水、防盗三大功能,可保家宅平安長久。百餘年前工匠竟有如此杰作,令人嘆服。鍋耳式山墻不愧爲廣府鄉土古民居中的藝術瑰寶。

  在製作茶盤時,爲充分表現古居韵味,作者運用了多種雕刻技法,完美地展現了石材豐富的表面肌理效果。細看茶盤,石質面可分多種灰度,於簡單處見精工,這是利用多種工具進行雕刻,並采用多種材料進行打磨的結果,研磨得越細膩,石面顔色就越深,充分利用了石料天然色澤,顯得層次分明、古檏素雅,石材質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仿佛歷經滄桑,風雨洗涮。人説“墨分五彩”,在此茶盤上,作者已做到“石分五彩”了。

  在茶盤墻體中間,有一古錢形的窗户,此乃作者的神來之筆。爲收集茶水,作者令四周墻面向内稍傾,窗户成了茶盤漏水處,有四水歸源、廣納善財之意,自然而然的把吉祥文化與實用性有機融合起來。

  年月磋跎,古居有情;熱茶待客,不亦樂乎?若茶盤是静,則茶水爲動;如茶盤是山,則香茶是水,一陰一陽,意藴悠長,使人神遊玄虚,遠離凡囂。到底是繼續流連古居,還是再斟香茗?稍作猶豫,還是順其自然,率性而爲吧!

   6.《步步高》(0.3米×0.3米×0.9米)玉雕。由樑建坤設計創作,榮獲第二届廣東省(雲浮)石藝創意大賽金奬;第四届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銀奬。現收藏於雲浮市博物館。

  作品采用一進口玉石製作,由一整塊玉料精雕細刻而成。與一般玉石作品不同,此作品巧妙之處不在玉料上,而在包裹着玉料的石皮上。作者以石皮爲主,玉料爲輔,在石皮上雕刻出一對惟妙惟肖的“東風螺”,甚是生動可愛;玉料本身則被雕成了兩株青翠温潤、生機盎然的“春笋”。

  仔細欣賞,兩只“東風螺”靈動傳神,幾可亂真,“螺殻”的紋理和顔色與野外真螺並無差别,且兩螺一大一小,各具形態,仿佛一對情侣正在相隨漫步,悠然自得。兩株“竹笋”長得挺拔茁壯,另有一株破土而出,沾着“泥土”,還没長出緑芽,三株“竹笋”布局合理,形成呼應,錯落有致。螺與竹,一静一動,生動地搆成了一幅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春日情趣圖。作品的幾個組成部分無論是質感、顔色還是紋理,都形成了强烈的對比,但又和諧統一。

  該作品創作前後總共花費了10個月的時間。在設計作品階段,作者曾到鄉間撿回幾個東風螺回家養起來,時時仔細觀察,熟知螺的體態、行動,並查閲相關資料,詳細瞭解螺的生活習性,做了多個泥稿後才最後定稿。作者在做“竹笋”部分時,因未到竹笋生長季節,雕刻竹笋缺乏真實的參照物,所以便停工等待,這一等就是半年之久,爲的是要等到山間竹笋破土,雕刻有真實的參照之物。因此,客觀地説,此作品在表現真實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有專家曾質疑作品的“東風螺”是否粘貼而成。事實證明,此爲一石而出的完整作品,並無半點人工粘貼行爲。對此,專家紛紛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爲難得一見的工藝珍品。

  7.《盛世中華鴻福輪》(1.1米×1.1米×1.85米)裝飾實用工藝。該工藝由雲浮市雲城區富利達工藝廠設計創作,榮獲第二届廣東省(雲浮)石藝創意大賽金奬。盛世中華鴻福輪是一座噴泉水塔,采用鴻福輪的結構特點——水力二維轉座(專利號:ZL20092005756.0)。以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爲内容,表達了中華民族淵源流長豐富的文化和智慧,和當代具有現代特色的先進的文化和成就。歌頌了中華民族能吐舊納新不斷進步的民族特徵;祈求實現中華民族國泰民安、團結一致、振興中華的願望。

  盛世中華鴻福輪由塔座、塔身、泉盤和塔頂組成;外形爲中華民族如“箭發”態勢在世界騰飛,屹立於世界之巔的形態;塔座是地球面塊,比作世界。塔身以龍的文化和古代文化成就爲内容的四柱石刻和四面浮雕,泉盤爲“世博”天下糧倉拱鬥,象徵着中華民族的迅猛發展和復興;塔頂爲噴水九龍轉盤;象徵着龍的傳人生機勃勃,凝聚團結,進取向上;九龍轉盤承托着水力轉輪,兩側面分别有隨動56個圓點,代表着56個民族,含有泰卦、中國地圖的“國泰民安”雕刻畫和由國慶成立圖、三峽工程圖、神七飛天圖、中國高鐵圖和上海世博中國館圖組成的中華輝煌盛世畫。轉輪上隨着滚動的石刻對聯栩栩如生,生動地表達了盛世中華和鴻運中華的祈求。

  盛世中華鴻福輪的設計貫穿着儒釋道吉祥文化理念。整座泉塔的設計以天園地方,五行生合爲理念,融入了儒釋道吉祥文化和現代雕刻技術,采用電光等現代技術手段,效道加之法,設流水、飄雲、布動輪、施九龍噴水轉盤、四水歸堂,現鴻運當頭、財納四方、風生水起風和雲祥之勢,求運鴻福祥,百業鴻圖,生機勃勃,國泰民安。

  盛世中華鴻福輪巧妙應用流體力學原理。使沉重的九龍石刻表現出生動活潑,能噴出泉水,充分表現了龍的剛陽之勢和龍的精神。滚動的轉輪帶動着具有中華文化特點的對聯,能生動地呈現出承載着中國文化動態的石藝,使石藝文化增添了新的亮點。

  盛世中華鴻福輪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和刻録着中華民族偉大的成就篇章;體現和諧發展的理念,可起到教育和宣傳中華文化的作用。它不僅是一座石工藝品,又是一座具調節空氣濕度,産生負氧離子的泉塔,既有裝飾擺設,又有實際使用的用途。

  8.《傣農擔水圖》(2.6米×2.6米×0.05米)馬賽克石拼畫。由雲浮市中藝馬賽克工藝廠衛鑒嫦設計製作。石拼畫是利用石材的邊角料切成碎片,跟據石材的天然色彩進行巧色拼接出各種圖案和畫種。石拼畫是一種變廢爲寶的“緑色”工藝品種。《傣農擔水圖》是一幅規格爲2500cm×2500cm純手工鑲嵌的天然大理石馬賽克藝術壁畫,歷經三個多月的製作時間,畫面由兩位妙齡少女神態自若擔水邁向前方的景象所組成;運用天然石材的色彩變化,形狀不一的搭配恰到好處,充分體現出少女嬌媚的神情,在祥和氣氛中欣然向前,栩栩如生的情景;《傣農擔水圖》是一幅具有雙重意義的石工藝作品;1:畫面寓意在改革開放後,廣大女性積極進取,在社會發展中爲不可或缺的一員;2:雲浮石拼畫工藝過去一直以擺放室内的裝飾品爲主,《傣農擔水圖》向大型壁畫方向出發,填補過去國内各大城市,公共場所没有雲浮大理石馬賽克壁畫裝飾的空白。2008年,《傣農擔水圖》參加廣東省(雲浮市)石藝創作大賽,榮獲石藝大賽“金奬”。

  9.《春滿人間福滿堂》(2.6米×1.38米×0.06米)玉石雕件拼花畫。由雲浮市欣藝工藝廠設計製作,榮獲首届廣東省(雲浮)石藝創意大賽銀奬。玉石雕件拼花畫是雲浮石材工藝四大類型之一,屬裝飾工藝。主要材料是大理石和玉石。製作玉石拼花雕件主要是按照設計好的圖案選擇不同色調的大理石或玉石分拆進行雕刻,所有雕件雕刻打磨抛光後再按設計圖粘貼。玉石雕件拼花畫一般都是以傳統的中國工筆畫的圖案和構圖作爲參考。題材大多以花卉、雀鳥、蟲魚爲主。象徵吉祥如意,納福聚財。《春滿人間福滿堂》玉石雕件拼花畫以花卉、雀鳥和山水爲題材,運用中國畫的構圖,巧色利用玉石天然色調雕刻拼接而成。既有玉石的高貴又有中國畫的韵味。

  10.《宜居之城——雲浮》(6米×2.3米×0.05)石材水刀藝術拼畫。由雲浮市新高雅工藝廠設計製作,榮獲第二届廣東省(雲浮)石藝創意大賽銀奬。該作品以雲浮標誌性風景蟠龍天湖山水圖片爲藍本,運用高科技電腦手段設計成上百個不同色快再通過數控高科技水刀切割拼成的大型水刀藝術拼畫。作品經過流暢的塊面處理,布局變幻無窮,豐富多彩,其顆粒粗大、稜角分明、形態各异,粒度分佈自然和諧,若干晶粒所形成的亮點,令花式有更强的立體感,流露出伫立於時代前列的風範,在適當的空間和環境中起到更多設計之外的空間美學效果。在適當的空間和環境中起到更多設計之外的空間美學效果。該作品材料爲大理石,風格介乎國畫,水彩畫和裝飾畫之間,形式新穎,内容意象,易讀耐品。

  藝術拼花是指通過對石材等平板石材料進很藝術加工,然後拼接在一起,形成的藝術圖案。材料在切割前首先要做的是對圖案和效果的設計。設計圖案後,還要通過對圖案的數碼化操作,即編譯工序,將圖案轉化成機器能够接受的語言傳送給數控加工設備——高壓水切割數控機床(俗稱爲水刀),“水刀”根據編譯的語言能切割出任意的圖案。工藝師們再將不同顔色、不同材質、不同紋理的圖案配件通過專用粘合膠粘結在一起形成成品的藝術拼花。藝術拼花的工藝起源於歐洲,它的出現使石材深加工成爲可能。藝術拼花的顯著特點無疑是多樣的。比如用石材加工的藝術拼圖的色彩和紋理是永恒的,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色,損壞等。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可以切割任意圖案,使其能表達的藝術主題範圍非常廣,比如宗教、文化、藝術等,而且能根據設計的理念去用圖案去表達,尺寸可以做大做小不受限制。

  四、雲浮石藝的主要特徵

  1.工藝特徵:一是選取原料,主要選取當地優質天然石材,作爲加工原料;二是繪畫,根據不同的石材形態造型及成色進行搆思,石藝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在所選取的石材上墨繪勒綫,描繪好雕刻圖案;三是精細加工。在繪畫的基礎上,采用人工雕琢、砂磨抛光等方法精雕細刻。其工藝技術主要是師徒相傳或家族世代相傳,靠言傳身教,要達到高超境界就要靠個人的悟性和長期的實踐了。

  2.産品特徵:雲浮石藝與其它雕塑一樣,屬於造型藝術,既有傳統裝飾性穩定感强的對稱造型形式,也有穩中求變動感强的造型形式。無論是石雕、石刻、石拼圖和裝飾工藝,其造型構圖嚴謹,運用夸張與寫實相結合、完整與簡略相結合,做到粗中見細,主題突出,使没有生命的石頭,變成有生命力的藝術品。石雕能因勢而造型,巧妙雕琢;石刻則綫條流暢、刀斷意連、突出金石味;石拼圖則巧用石材邊角料和碎料,妙取石材天然顔色,變廢爲寶;裝飾工藝則注重實用性與裝飾性結合,既是生活用品、建築用品,又是藝術品。雲浮石藝絶大多數能因材施藝,因色取俏,搆思巧妙,充分利用各種石料的自然形態、質地、色彩、花紋,具有“人天同構”的特點。

  3.實用特徵:民間對石雕石刻藝術的需求,並非僅僅爲其美化家居裝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需求及民間活動的實用性意義,雲浮石藝是造型藝術,具有較强的實用性。如石獅、龍柱、樓梯扶手等。

  4.地域特徵:雲浮石藝所表現的内容和雕刻的圖案造型、題材大都是體現嶺南的本土特色。它體現在體裁、題材、搆思、情節、形象、雕刻造型等内容與形式的要素中,在題材上更具嶺南地域性。如石獅造型以南派爲主,人物服飾、水果等爲南方特有。

  五、雲浮石藝的主要價值

  雲浮民間石藝是中國民間美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價值有:

  1.歷史價值:雲浮的石雕石刻藝術富有民族性。藴含着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和精巧的技術,更凝聚着各種歷史、科學和藝術的價值。石藝所體現的審美特徵,既具有各個時期的特殊風格,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折射出不同時期人們的世界觀,也反映出不同時期人們的道德、倫理、政治和宗教哲學的觀念。同時也能反映各個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對研究中華南方石藝文化的發源和雲浮地區的歷史及古建築、家居裝飾等民俗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價值:雲浮石藝注重美的内涵,體現雲浮人勇於進取的人文素質。每一件石藝作品,都體現出當地人民的文化、知識、藝術修養的底藴和内涵,反映出當地人民的智慧、悟性、哲理、精神、情感和境界。達到娱人、娱己、修心養性,悦人眼目,怡人性情的效果。藝人們運用其智慧,借石抒情,通過賦予它一種寓意,使石頭“活起來”,達到點石成金,因而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

  3.學術價值:雲浮石藝的發展可折射出本地區不同時期人們的世界觀,也可反映出不同時期人們的道德、倫理、政治和宗教哲學等觀念。

  4.實用價值:雲浮石藝多用於建築,如石雕龍柱既可承重又可裝飾。其民間用途在於美化人居環境和陶冶人們的性情,同時擔任着教化禮儀、宣揚美德、歌頌生活的媒介作用。

  5.經濟價值:雲浮石藝成爲粤西地區最大的文化産業,給當地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成爲雲浮的支柱産業之一。

  參考資料:

  1.1995年版《雲浮縣誌》

  2.百度文庫網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