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中國石文化的傳統及開發

  石是文化的媒體,又是文化的載體。稱其媒體,是因爲石可緣生文化;稱其載體,是在於石可承載人類諸多文化的賦予或寄寓。所以,石有被賦予的社會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收藏價值。

  原始人類從群體生活開始,因共同生活與相互交流所需,即産生原始的人類文化。石文化是人類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它與人類其他文化一樣,隨着人類智慧和社會不斷發展與逐步積澱,而逐步發展爲一種傳統文化,在各民族的發展史上,都發揮着重要作用,同時也使自身文化傳統得到傳承和發展。現代石文化是傳統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傳承。“觀今宜鑒古,無古不在今”。要發展現代石文化,必須瞭解傳統石文化,知其“來龍”,才能把其“去脈”;今承古業,古爲今用,才能取得更大發展。所以,我的發言主要以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石文化的傳統及開發。

  一、從生存依靠到精神崇拜

  原始人類從直立到轉化爲智人,主要的標誌是使用工具,而最早使用的工具則是石器,即用石做成的尖器、削器、石杵、石斧、石錘、石紡、石旋等等,既是捕獵食物或飲食的工具,又是防衛或搏鬥的武器。石是原始人類生存的依靠,是原始文明的基礎和標誌。所以,這段史前時期,稱爲石器時代(内分爲舊、中、新三個時期)。

  正因爲原始人的生存、生命、生活、生産都離不開石,從而在精神上産生對石的崇拜觀念和行爲,這即是石文化從實用文化進化爲觀念文化的開始,也可以説是石文化的實用性和觀念性兩種文化分野的開始。從此兩種石文化都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着,兩者有時是交叉狀態,有時是先後或並列狀態。總體而言,是觀念性的石文化占主導或主流地位,但從經濟上説,以實用性的石文化爲多而普,所以,對石文化的開發應注意這兩種石文化的並舉與結合。

  二、從地球之基到生命之源

  在神話故事書《布洛陀》中,説地球是一塊巨石,在宇宙不停地旋轉着,突然分開上下兩片,上爲天,下爲地。由此天地形成之後,又由天上掉下一個大石蛋,太陽曬了99天,裂開生出伏羲兄妹,於是産生人類。這故事清楚表明在原始人觀念中,石是地球之基,生命之源。《淮南子》記載的“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就是説天崩决一角,女媧以煉石補天。“盤古開天地”神話所稱的“盤古”,其實是“盤石”(巨石),還有禹及其兒子啓,都是石頭所生的神話,也都佐證人類對石的觀念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後來文明社會所産生的故事傳説中,也仍有某些神人是由石頭所生所化的説法,如《西遊記》中寫孫悟空是石頭生出,兩廣的歌仙劉山妹(劉三姐),傳説是死後坐化爲石。屈大均《廣東新語·女語》稱,劉三妹是唐中宗時新興人(與六祖惠能同鄉同時代),是始造歌之人,即依某種聲音作歌,與人唱和,“嘗與白鶴鄉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徭、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十百層,咸以爲仙,七日夜歌聲不絶,俱化爲石”。這兩個傳説所顯示的生死觀念更證實人類對石乃生命之源的精神崇拜。

  三、從母性崇拜到性崇拜的石化

  原始社會曾有母系社會階段,因無固定婚姻制度,子女往往知母不知父,所以形成以母性爲中心的社會,並形成母性崇拜觀念;久而久之,由於對性的無知和繁衍後代的渴求,又産生了性崇拜觀念。這兩種崇拜觀念,都付諸於類似男女生殖器的奇石或石體中,可謂之曰崇拜石化現象。

  據説廣東博羅縣的羅浮山中,有個由兩塊巨石搆成的石崖,上塊似男性生殖器,石縫中有泉水流出,叫之陽谷;下塊叫陰谷,則似女生殖器,故整個石崖名爲陰陽谷。從古至今每月初一都有婦女前來拜石求子。肇慶七星岩石,有兩塊滚石,各有一丈多長,一大一小,一俯一仰,好似一對男女相親。前些年仁化丹霞山發現陽元石,引起四方遊客嘆爲觀止,後又發現陰元石,更起轟動效應,使入園人數和門票價格數倍增長,可見這種傳統石文化的無窮生命力。

  四、從雷電崇拜到族群圖騰的石化

  原始人以鑿石取火,使人類開始了從生食進入熟食的時代。故有“燧人氏取火”的傳説。其實火的來源還在於雷電,電閃雷鳴,給人類帶來火種,也因不理解這種自然現象而帶來恐懼,從而産生對雷電的崇拜。自古以來關於雷公的神話,即由此而生。神話中雷公的形象,鷹嘴獠牙,展翅伸膀,手持斧鑿,活現巨神鑿石取火的兇猛勢態。

  原始人以部族爲單位而群體生活,逐步發展爲民族或民係,群體形成的歷史越長久,共性的文化觀念越穩定,文化積澱越深厚。在原始部族,在所處的自然環境影響中,對某些自然現象不理解而又無征服力,便摸擬或創造出某種動物的形象,作爲本族的神靈庇護,即謂之“圖騰”。龍的形象即是中華民族(華夏族)的“圖騰”。本來世上没有龍這種動物,實際是原始人模擬雷電的形象而賦予蛇身鹿頭結合一體而創造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字,就是雷電的象形。

   我國的少數民族或族群,大都在原始時各有本族的圖騰,如越族、壯族崇拜蛙,瑶族、雷州民係以狗爲神,還有龜、虎、獅、蛇、鰐、鳳等爲圖騰的部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圖騰標誌,大都以石刻或石塑的方式體現出來並流傳下來,置於寺廟廳堂之上,頂禮膜拜虔誠供奉,或作爲護佑神靈,蹲立於門户宅前、山道路口,如迄今各地仍可見的石龜、石虎、石獅等等。這種現象可謂圖騰的石化。

  五、從山石崇拜到石的泛神化

  據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舜帝接堯位以後,每年都要祈拜東——泰山、西——華山,北——恒山、南——衡山,其處國中,始有“中國”之稱。此後幾乎歷代皇帝,也都有拜山之儀,而且往往在祈拜時給山賞封種種稱號,如泰山即被封有“岱宗”之號。封建社會稱天下爲帝王的江山。其祈拜山和爲山封號,意在保佑其天下穩於泰山。所以,中國的封建文化,主幹或根底是對山崇拜的山文化。

  中國的山,大都是以石爲主體,或以石山居多,所以山與石往往是同體或密不可分的,在文化上也往往如此,在山與石的觀念崇拜上更是這樣。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全國許多山村古道,常見有刻有 “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是降魔鎮邪神的標誌,清楚表明是山與石同體之神。在許多鄉村或山道還會看到,許多民間崇拜的地方神靈,如山神、土地神、門神、火神、水神,以至地方傳爲昇天的歷史名人,都是以石碑或石像爲載體供奉的。更爲普遍的是,某處山峰形狀獨特,某個石有似人的形象,某塊石生得怪异,往往被拜爲神,或托之人之昇天和仙人下凡之事;有些地方還有認石爲契、爲母的習俗。這些都是傳統的石的泛神化現象。

  六、從石到玉的文化“昇格”

  玉是精美的石,也是石文化“昇格”爲精美文化的一種媒體或載體。從自然體而言,玉是石的一種精品,提取難,産量少,加工大,質地高;從社會價值而言,玉也比石的價值高,主要是因其精美而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

  中國的傳統玉文化,作爲傳統石文化的一部分或分支,同樣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而又是有其獨特之處的,這就是因其精美稀罕而作爲“寶”物之一,作爲“寶”文化觀念和價值的一種載體和固體。由此玉的價值和用途而由此“昇格”,成爲鎮國、鎮族、鎮世、鎮家、鎮情的標誌或信物。司馬遷《史記》所寫“還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從秦始皇手中奪回的“龢氏壁”,就是可以鎮國之玉。《紅樓夢》本名《石頭記》,是寫女媧補天時留下一塊石頭,年久成精,化爲一塊“通靈寶玉”,由賈寶玉帶着投胎轉世,在榮國府中與“金陵十二釵”悲歡離合的故事。這塊玉,是賈寶玉鎮身之寶,一旦失去即痴呆,又是賈寶玉與十二位奇女子情緣、尤其是與林黛玉愛情的鎮寶,失去後即失去這些情緣和愛情;榮國府最後“樹倒猢猻散”,也在於失去了這塊鎮族、鎮家之寶;整部書實際是中國封建皇朝崩潰的挽歌,這塊玉也意味着鎮國之寶。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玉的觀念非同一般。耐人尋味的是,《紅樓夢》又名《情僧録》,主要在於賈寶玉與林黛玉前世有石草之恩緣,主要着墨於寶黛之間兩小無猜的純潔愛情故事,不是世俗的性愛小説,可見其玉的文化内涵,是重情輕性的文化觀念。由此又可見石與玉既是性文化的内涵,又是情文化的載體,恐怕這也可以説是石文化的一種“昇格”。

  玉是人的寶物之一,常與金並列或對稱。但金主要是財富的標誌,玉則是珍美的象徵。玉除有鎮寶之用外,多用於隨身佩物,既有珍美的裝飾作用,又有扶正壓邪的功能,既有經濟價值,又有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

  七、詩、畫、書、刻、碑中的石文化

   在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與行業中,有不少是以石爲元素或以石爲實體的。古代有許多寫山水或古道的詩,大都因石而生、從石而咏。如:韓愈的《山石》:“山石犖確行徑微,黄昏到寺蝙蝠飛。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既寫出因“山石”之行的詩意,又寫出“古壁佛畫”的石刻。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既寫出山中之石,又寫出雲中之山,寫出傍晚山石楓林中的詩意,歷歷可見詩中内涵的山石文化元素。

   中國畫多以“歲寒三友”鬆、竹、梅爲對象,多以“四君子”梅、蘭、菊、竹爲題材。這些爲表現對象或題材的畫作,時要以山石爲背景或襯對,這即是山石文化元素。人民大會堂的巨型名畫《江山如此多嬌》,是關山月與傅抱石兩位“山石”大師合作的,畫中不乏山石文化元素。毛澤東原詩《沁園春》的意境也是如此。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這種藝術也與石有密切關係。首先是書法用的墨,是取於石中的石墨;磨墨用的硯,是一種特質的石;書寫時的紙壓,也多是用石;古時的書法,在發明造紙之前,除刻於甲骨、鐘鼎之外,多刻於石碑或摩岩上,稱碑刻或摩岩石刻。“文房四寶”(紙、筆、墨、硯)中的一半是石文化。這是實用性的工具文化。

  雕刻藝術中的石雕,顧名思義是以石爲原材料的雕塑藝術,是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工藝;篆刻則多是刻於石上的書法藝術,俗稱印章、印記、印信。兩種都是藝術與技術高度結合的石工藝文化。

   石碑也是一種中國特有的石文化,其作用不僅是留刻書法,更多在於刻記有重要意義的詩、文、史、事、志,有詩碑、文碑、史碑、事碑、族碑、界碑、路碑、墓碑等。這種石文化極其普及,千百年來自然形成一條實用性的石文化長河,與觀念性石文化長河交相輝映,不斷發展。

  八、衣、食、住、行、玩中的石文化

   在社會生活中,包括在人的衣、食、住、行、 玩等生活要素中,無不有石文化的存在和發展。

   衣,古越族人曾用樹柏石布,迄今仍存化石遺物;在古書或詩詞中有許多婦女在河邊用石洗(搗)衣的記載和描寫。如李白《子夜吴歌》:“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搗衣”即在石臺上用木棍搗衣。《浣紗記》寫西施在河邊洗滌,實際也是在石臺上洗衣。

   食,出土文物中有可作碗用的石器,獵取物的石具;從古至今沿用加工食物的石磨,喫飯用的飯桌、石凳。現代欽食仍需精製的石制工藝和用具。用燒熱的石板烤肉,仍是至今流行的一種菜肴。

   住,建房的石料,從墻基、門窗框架,到屋柱,都用石條,門窗或屋柱還有石雕。現代家居仍需石料建設、裝修、石制傢具、石藝擺設。

   行,古時用青石板鋪路,石碑指路,現代仍要開山鑿石修路,仍需用石料鋪墊修建公路、鐵路。

   玩,遊山玩水,玩石賞花,均不可缺石的文化與樂趣,古今如此。

  九、生、老、病、性、死中的石文化

  人的生命文化,包括生、老、病、性、死,均有石文化。

  生,古有“三生石”,即對前生、今生、來生的祈求崇拜石。

  老,古今皆有供老人消閒的石桌、石椅、石棋;石珠、石球。

  病,古有治病石,有搗藥用的石具,如石槌、石擂。

  性,有鴛鴦石,陰元石、陽元石。

  死,有墓碑、石棺、石椁、石葬等。

  十、發展經濟石都,建設文化石都

   以上論述,是試圖從縱横兩個方面探討中國傳統石文化現象,目的是供當今繼承發展現代石文化和石經濟之參考。

   雲浮市已被譽爲“中國石都”,在這裏舉辦石文化節和石文化論壇,是義不容辭的,也是很及時並有遠見卓識的。前不久中共廣東省委召開了十届七次全會,作出了建設文化强省的戰略部署。雲浮市即以舉辦石文化節和石文化論壇響應,是很好的。

   同時也表明,雲浮市對“文化引領的意義與作用認識較好,找到進一步發展的方式和途徑。現在看來,雲浮市獲“中國石都”的稱譽,主要是經濟上説的,即:經濟收益占比例較高,生産規模較大,外貿市場較廣,從國内到國外,都有加工訂貨,商貿往來。可以説,雲浮市在石生産和石貿易的經濟的發展上,在全省以至全國是佔領先地位的。但從文化上説,則不見得是這樣了。

   從雲浮市石生産的總體上看,主要産品是加工基建用石,其次是工藝石和石工藝;基建用石多是原材料或停留於原材料加工,文化元素較淺,從文化上發展生産品種較少;在商貿市場上,發揮文化引領作用不够;從産品到商品,都有待於文化因素和引領作用的提高;而生産力的提高,還有賴於從領導到員工文化意識與凝聚力的提高,有賴於企業整體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所以,當今應當而且可以提出在發展經濟石都的同時,建設文化石都的目標和口號。

   文化石都是怎樣的呢?應當怎樣建設文化石都呢?

   我看文化石都應當是:石文化的生産、石文化的經濟、石文化的集粹、石文化的社會。石文化的生産,就是:以文化理念引領生産,以文化思想開拓産品,以文化精神進行生産,使産品文化化、生産文明化、企業文化化。

   石文化的經濟,就是:以文化魅力開拓市場,以文化産品擴大市場,以文化素質信譽市場,使市場交易和經濟都有石文化品格。

   石文化的集粹,就是:以建立一個石藝中心、一條商業街、一個創意園、一個石慶節並展銷會、一個經濟文化論壇等“五個一”的措施,將中外古今的石經濟與石文化的精華匯集。

   “一個石藝中心”,是專門生産世界或全國的石藝産品,包括世界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六祖惠能、冼夫人、孫中山等)、名神(如耶穌、如來、觀音、彌勒佛、媽祖、龍母等)、名像(如希臘的維納斯、薩莫持拉斯的勝利女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羅丹的思考者等)、名典(如耶穌昇天、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名獸(如獅、虎、豹、猫、狗及“十二生肖”等)的石塑像,以及各種具有中國氣派、廣東風格、雲浮色彩的工藝品,便於携帶的旅遊紀念品,包括可有保健、吉祥、平安、長壽、定情等寓意的石藝品等。

  “一條商業街”,是石材産品和石藝産品展銷街,是永不落幕的展銷會。主要展銷本市企業産品,也有其他地方或外國的名産品。街道建築布局要有嶺南風格,以騎樓街的方式爲主。每種展銷品一間。建築材料都用本市産品,標出品牌,既是廣告,又是文化。

   “一個創意園”,是中外古今石文化博覽園,包括傳統和現代、觀念與實用、先進和保守、生活與生命等等包羅萬象的石文化現象。本文探討中國傳統石文化,也是爲此提供借鑒。博覽項目中,可以擺設傳統崇拜的石像,讓觀衆參拜或進行參拜活動。    

  “一個石慶節並展銷會”,就是舉辦群衆性的石慶節文化活動,同時進行訂貨交易的展銷會。辦石慶節要樹立群衆崇拜的仙神偶象,我看傳説中的女媧形象可以備選。據《辭海》稱,女媧是中國神話中的人物,也叫女希氏,又稱“媧皇”,是人類始祖。在《獨异志》、《太平御覽》所引《風俗通》等書中,説她曾用山土造人;另在《淮南子》中,説她在上古天柱傾斜時煉石補天,可見她是開發地球這個巨型盤石的開山鼻祖,尊其爲“石神”  或“石仙”是合適的。當然還須要更深入的論证和衍釋,並選擇適當的節日,才能使群衆認同接受和參與。有節日喜慶的氛圍和文化環境,招商引資會更紅火,所以應同時舉辦展銷會。

  “一個經濟文化論壇”,就是像現在這樣進行的論壇,今後應每年舉辦一次,與石慶節同時舉行。每次一個主題,依主題不同而邀請不同的專家,還可以跨學科、跨行業邀請,不僅是文化或經濟學者,還應請企業家、貿易家、工藝家、美術家、雕刻家等等。    

   石文化社會,就是要雲浮市以石業生産爲主的地區,包括雲城、雲安縣境在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上,從軟件到硬件,都要突出石文化主題,處處洋溢石文化色彩,包括廣告、標語、燈飾、城雕等設計,居民的文明、文娱、節日等活動,都要營造石文化氛圍,使人進城即感受到石文化的氣息,樂於在此投資長住。

   (本文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在2010年首届雲浮“石文化論壇”上的學術報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