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慶典活動,盛况空前

  2009年11月8日,我院(原地理係)在樑銶琚堂隆重舉行慶典大會,喜迎80歲生日。校長黄達人教授,校長助理、我院院長保繼剛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蘇迪德,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先生,原廣東省高教廳廳長、原中山大學黨委書記許學强教授,香港大學地理係主任林初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地理係主任陳永勤教授,廣東省建設廳房慶方廳長,廣東省人大辦公廳副主任陳華一先生和我院教師代表等各界嘉賓在主席臺就坐,地理學院(原地理係)各届校友、以及爲地理學院建設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老專家、老領道、老教授、老同志和學院師生共一千多人出席了慶典大會。

  典禮上午10點隆重開幕。學院黨委張元勛書記主持並致歡迎詞。我校校長黄達人教授、我院院長保繼剛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蘇迪德教授,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先生,原高教廳廳長許學强教授,校友代表林初昇教授,陳華一先生,譚萬庚先生,方敏女士,教師代表陳曉宏教授和學生代表張晨同學等多位嘉賓師生爲慶典致辭。

  黄校長在致辭中充分肯定我院(原地理係)成立8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果和創新精神,並爲中國地理學届培養了多位杰出的專家學者。最後對我院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院長保繼剛教授回憶了學院(原地理係)成立80年來走過的風雨歷程,介紹了我院各個學科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並提出我院將來努力的方向。

  隨後各界校友對地理學院80年來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貢獻表示瞭高度讚揚,並鼓勵全院師生繼續努力,創造新的奇迹。教師及學生代表也陸續講話,表達了對地理學院的感激眷戀之情,祝願地院和地院人越走越好。最後,由副院長董玉祥教授宣讀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賀電、賀信,包括中科院院士鄭度教授和中國地理學會陸大道先生等對地理學院這次慶典表達了熱烈的祝賀。整場會議歷時兩個小時,在歡樂的氣氛和掌聲中落幕,會後,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建院80週年慶典是學院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集中地展示了地理學院1929年創係以來的奮斗歷程,展示了地院人迎接挑戰、奮發進取的拼搏精神,是學院建設發展中的一次集中展示,對學院今後的發展産生了積極的影響,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據悉,在本月中旬我院將舉行全國高校地理學院院長論壇,中德地理教育會議和全國高校地理學生野外調查大賽頒奬暨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八十週年院慶晚會等一系列慶典活動。

  1.慶典大會講話

  1.1 黄達人校長講話

  尊敬的各位來賓、校友、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正值建國60週年和校慶85週年之際,我們聚會在美麗的康樂園,在金秋收穫的日子裏,共同慶祝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原地理係)成立80年,我謹代表校領道對此表示衷心的祝賀,對遠道而來參加慶典的各位嘉賓和校友表示深深的致謝,對爲地理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的老師們表示親切的慰問,對正在攻讀地理學的同學們表示熱誠的希望。

  地理學是我校一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地域優勢,正在闊步前進、跨越發展的學科。地理係自1929年成立以來,爲國家培養了大批地理科學人才,包括著名地理學家黄秉維、周廷儒、周立三、鄭度院士,以及林超、吴尚時、曾昭璇等著名學者。近年來,更有一批出類拔萃中青年學者脱穎而出,活躍在地理科學舞臺。他們爲國家的發展、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今天這個日子裏,我們特别懷念那些爲了地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爲了培養學科接班人而嘔心瀝血,像春蠶吐絲,像蠟炬成灰一樣,貢獻了畢生精力的地理係先輩們。同時也爲正活躍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綫、各個部門、各個地區的校友們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爲有他們和你們的出色勞動,爲國家爲社會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爲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的貢獻,才使中山大學地理學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地位,産生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也爲學校贏得了榮譽,對此,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發自内心的讚揚。

  特别要指出的是,地理學在中大80年的歷史,雖歷經曲折和坎坷,但其創新的研究和辦學的經驗都是獨具一格,非常值得認真總結和發揚光大。從地理學在我國發展歷史視野觀察,中大地理學一開始就放在理科而不在文科,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以後隨着科學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地理係不斷開創新的研究方向和課程,如上世紀60年代自然地理學、70年代經濟地理學等,都以這方面開風氣、破先例成果飲譽一時,並以許多創新科學見解彪炳於地理學史册。如建國前吴尚時教授關於華南地形、水文、珠三角學説,建國後曹廷藩教授關於經濟地理基本理論學説等,都爲地理學界所認同和折服並影響至今。在中大地理學發展歷程中,也同時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風格,包括博採包容、兼收並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學説於一身,使地理學成爲我國一個各學術流派和而不同、共存共生、共榮、互動的地理研究的中心,一個造就地理人才的摇籃。中大地處嶺南,長期可以外出野外考察,這又形成了地理係師生長年接觸大自然,在野外工作中發現、總結地理規律的傳統,也是一個學科優勢和學術風格。縱觀地理係歷史,凡是有所成就的地理學者,其大半生都是從野外考察的荆棘叢中走出來的。這個優良傳統,即使在今天科學昌明、GIS和網絡技術發達時代也不會過時,我想應繼續發揚光大。另外,地理學作爲一門“經世致用”之學,向來有爲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優良傳統。地理學80年曆史,也充分反映了這一學科特長。建國初,地理係師生爲發展國家橡膠熱作事業,考察華南、大西南,建功不小。60-70年代從事農業區劃,也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尤其珠三角的城市、區域規劃、國土整治、水資源與環境保護、旅遊開發、文化資源調查、保護等,都留下地理係師生深深的足迹,凝聚着你們科學智慧和勞動的規劃成果,爲珠三角經濟崛起和接受世界産業轉移,作出了巨大貢獻,深得有關部門、地區贊賞。

  一門學科的發展,除了參與和總結社會實踐的經驗,上昇爲理論成果以外,也同時要開展理論研究。恩格斯説過:“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論思維”。我高興地看到,學院近年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可喜成績。地理學是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人文地理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成爲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學院完成科研項目多達520項,總經費約2億元。出版著作81部,發表論文近1600篇,獲奬項目60項。僅今年,學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達13項,省基金6項。另外,學院在引進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方面也成就斐然,使中大地理學不僅在國内,而且在國際上也頗負盛名。當然,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學院黨政領道的正確指引,學生和後勤工作的創新,以及廣大校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我作爲學校的負責人,能够分享你們的成就和榮譽,十分滿意和感動。

  當代,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正形成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滲透、綜合,又不斷分化、組合,産生新學科發展潮流。地理科學也是這樣。我很高興地看了學院組織編纂的洋洋十大卷《中山大學地理學80年紀念叢書》,這裏面就反映了中大地理學歷史和成就,特别是近10年跨越發展的成功經驗。我想,只要我們能在已有成就基礎上,看準當代科學發展方向,緊跟時代潮流,既重視理論思維,又努力參加社會實踐,將兩者緊密結合,中大地理學的美好前景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現在,學校正按建設國内一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學的目標前進。作爲中山大學一個不可或缺組成部分的地理學,也應按照學校總體發展戰略和目標,構建自己發展藍圖,制定學科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社會轉型背景下,抓緊發展機遇和接受各種挑戰,爲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而努力,也希望在座各位嘉賓、校友,積極支持母校建設,爲達到學校、學院建設目標而共同奮鬥。

  最後,預祝各位嘉賓、校友、老師、同學,在各自崗位上,事業有成,工作愉快,身心健康,萬事如意。

  1.2 保繼剛教授講話

  尊敬的各位來賓、親愛的校友、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也特别感謝黄校長的親臨和支持。

  在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原地理係)成立80週年之際,請允許我代表學院對參加慶典的各位領道、嘉賓、校友、老師和同學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和衷心的問候。

  回首中山大學地理學發展業已走過的80個歲月,中大地理人敢於把挑戰變爲機遇,善於將困難扭轉爲亮點的精神,始終貫穿着我們所走過的每一步。 

  廣州遠離京城,毗鄰港澳的地理區位,使得中山大學地理學的發展面臨優劣機威并存的態勢。

  優勢在於“敢爲天下先”之務實作風的發揚:思想解放,學術自由,没有太多的框框限制,更容易承接學術研究中之“西風東漸”,以及與海外的順暢合作。

  劣勢在於衆所周知的原因,在各種國家級縱向資源的争取方面處於被動。特别是在閉關鎖國的那個時代,面向海外的地理區位非但没有發展爲優勢,這裏却成爲真正遠離京城的南部邊陲。

  機會在於廣東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和與世界接軌的“窗口”,新思潮、新觀念、新問題都最先從這裏孕育和萌發,也因而促生了學術的創新和“領先一步”的優勢。

  而威脅在於“和平時期”的人才北上和“小富即安”的文化慣性帶給我們的學術研究上所必需的持續戰斗力的缺乏。回首歷史,中大地理人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但是“創新與發展”將始終是我們堅守不變的信念。

  1929年中山大學籌建地理係時,當時的校領道朱家驊先生就開拓性地聘請了來自德國的地理學者W.克勒托納(Wilhelm Credner)爲首任係主任,並將地理係歸口於理科。在强化地理學野外調查之德國地理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領下,早期中山大學地理係的創新式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培養了以林超、黄秉維、周廷儒、周立三、羅開富、吴尚時、曾昭璇、鄭度等杰出學者爲代表的地理學家群體。

  中大地理係成立以後,即根據學科特點,扣緊社會脈搏,及時並不斷地調整課程設置,開拓新興的研究方向,使其保持生機和活力,因而在全國地理學科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如抗戰時期,根據戰局變化的形勢,吕逸卿教授首開 “戰争地理”課程,之後,1939年孫宕越、徐俊鳴教授及時出版了《軍事地理學》,徐俊鳴教授並於1943年出版了《國防地理道論》,開創了近代中國軍事地理領域的研究,使之在抗日實戰中具有了重要的社會價值。

  1960年代初,中大自然地理學出現跨越式發展。化學地理、水化學和水熱平衡研究异軍突起,從過去簡單的區域描述性研究進入自然地理結構和過程解釋的深度研究,使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學翹楚全國,並爲後來環境地學的發展奠定了學科基礎。

  在這個時期,中大經濟地理也得到發展,曹廷藩教授以其超然卓絶的學術創新,成爲典範及榜樣。他針對建國初期從蘇聯引進時就有争議的有關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争論,從1958年開始相繼發表系列論文,極力主張經濟地理研究對象是研究“生産配置”,而非“生産力配置”這一科學論斷,並爲全國大多數同行所接受。1962年曹廷藩被選爲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所領道的中大地理係也成爲經濟地理學在南中國的學術中心。

  1980年代之後,中山大學經濟地理學迎來了開拓性發展的春天。以許學强教授爲代表的一批人文地理學者,藉助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通過大量原創性學術成果,异軍突起,奠定在中國人文地理學界的“江湖”地位。

  1990年之後,中大人文地理學得到進一步的快速發展。城市地理和旅遊地理研究相繼成爲全國重要的中心之一。這一方面得益於廣東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所出現的新問題的推動,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思維和研究觀念的變革,以及與香港地理界的交流和互動,使我們較早地在研究中實現了與西方人文地理研究在方法、理念等方面的耦合。

  2002年,在全國各大專院校地理係紛紛改名,不少地理係變成“城市與資源學係”、“旅遊與環境學係”、“資源與環境學係”等的情况下,中山大學逆向奮進,將原來的地理學係昇格爲“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在全國較早地、堅定地舉起了“地理學”的大旗。在過去的7年間,人文地理學國家重點學科順利通過評估;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成爲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自然地理學在水資源、河口海岸及流域碳循環等方面取得一定進步;學院已經全面完成教師的新老交替工程(目前人文地理學年齡最大的教授1956年出生);在業界獲得廣泛認同的青年學術才俊紛紛涌現;累計科研經費達到2億多元;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設立本科生道師制、建立業餘科研創新基金、制定奬勵激勵機制等等……。

  或許,經過若干年後,回過頭來重新評估我們這一段歷史,中山大學地理學人爲中國地理學最大的貢獻,不是課題經費的多少、不是重點學科的保持與增長、不是發表論文的數量,而是在中國地理學“經世致用”、“以任務帶學科”的氛圍下,在强調爲社會服務的同時,回歸學術研究與高等教育本身的軌迹之探求:開始重視研究的目的是爲了發現,評估研究的成果標準是知識貢獻和學術的價值,也就是爲知識的創新與積累,以及爲文明的傳承留下了些什麽?開始重視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關愛本科生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綫等等……

  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以創新求發展是中大地理學80年光榮歷程的概括,也是近10年地理學院跨越式發展的寫照。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中大地理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也存在某些遺憾:

  首先,自然地理學尚未完全復興。自然地理學曾經是中山大學的一個名牌學科,但10多年前被分化解體。如何對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使中大這門優勢學科不致泯滅,是擺在中大地理人面前的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其次,學科發展尚欠平衡。作爲一門歷史最悠久、影響深遠的學科,自然、經濟、人文三大門類不可或缺,每一個方向都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展。然而當前(特别是近10年間),人文地理學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而與此同時,自然地理學却在日漸萎縮,與其輝煌的歷史有愈走愈遠之勢;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仍需努力,地理學科内部發展失衡的狀態有待改善。

  此外,學科理論總結和建設尚有很大不足。恩格斯曾告誡人們:“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論思維。”

  近年中大地理學承擔完成了數以百計的科技開發項目,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資料,也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這本是進行科學思維、理論總結,提昇學術水平的極其有利的條件。可是,我們遺憾地看到,對這些實際工作的提昇與高水平學術著作的問世仍然讓我們翹首期盼。

  回顧中大地理學發展的80年,縱觀這一學科在歷史時空中的地位、貢獻和影響。可以發現,中山大學地理學所走的是一條不斷開拓創新、引領學科潮流,並在實踐中得到驗证和肯定的道路。秉承“創新、兼容、務實”的學術風格,人才輩出,桃李天下。中山大學的地理學爲中國地理學和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我們自身的貢獻,並産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

  最後,我想以薑育恒《再回首》中的幾句歌詞作爲我的結束:

  再回首,

  背影已遠走。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對多少傷痛和迷惑,

  我們將永不停止前進的脚步!

   “再過二十年,我們再相會”,那時中山大學地理學將迎來100週年的盛典。我們堅信,中山大學的地理學人一定會爲中國及世界地理學的發展作出自己卓越的貢獻。

   謝謝大家!

                               

  1.3 蘇迪德教授講話(譯文)

  尊敬的黄達人校長

  尊敬的保繼剛教授,

  在這一特别時刻,請允許我首先指出,對於能在此發言,我感到萬分榮幸。抱歉我無法用中文表述。但我想通過幾句話來表達,對於中山大學和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深切感激與衷心謝意。多年以來,在此的諸多部門和同仁們給予我極大方便與幫助,使我得以感受中國及其激動人心的歷史進程。盡管我不會中文,但在中國、在大家的殷勤款待下,我感到方便舒適,謝謝。

  能有幸在此非常榮幸地發言,我主要想講三點:

  首先,我謹代表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對諸位、對地理學院表示祝賀。IGU是我們所在星球全體地理學家的代表機構。受IGU現任主席,美國地理學家Ron Abler教授所托,我作爲IGU的副主席之一,在此對諸位在本學科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熱烈祝賀。Ron Abler教授最近剛在北京參加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並對中國地理學的光榮里程碑表達祝願。通過我,他想表示對地理學院一貫堅持的國際化戰略的贊賞,在中國各相關科研單位中,能如此成功融入國際地理大家庭、如此積極參與其中的機構並不多見,在給保繼剛教授的信中,他也表示了這一看法。

  第二,德國地理學會主席Hans-Rudolf Bork教授也委托我向各位表達衷心祝賀。特别要向各位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同行們表示祝賀,你們成功建設和發展了這一重要機構,它不僅屬於中大、屬於南中國,更屬於全中國。作爲德國數萬地理學者、學校工作者和相關機構的代表,德國地理學會對於它與地理學院的密切聯繫感到驕傲。僅舉一例,第二届中德地理學教育研討會很快將於兩周後在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召開。

  第三,對我來説,此刻不僅是十分高興的時刻,也是讓我感動的一刻。作爲地理係1929年的第一任係主任Wilhelm Credner教授在學術意義上的外孫,我感慨萬千。二戰後,Wilhelm Credner教授成爲德國慕尼黑大學地理係主任。在1948年意外去世前,他還是我的道師Carl Rathjens教授的道師。Wilhelm Credner教授爲建立地理學院,爲發展這個富於活力、愈來愈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團隊作出了貢獻,我們整個德國地理學界爲此感到驕傲。而且,對於中山大學、中大地理學院對Wilhelm Credner教授的這段歷史的珍藏與尊重,我們也很感動。

  祝願中大地理學科發展繼續繁榮昌盛,祝願中國,祝願世界地理學的繁榮發展!謝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