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歷史經驗和啓示

  中山大學地理學80年闊步前進的歷史,在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意義。首先在學科設置上歸入理科,突破傳統地理學隸屬文科的藩籬,在這個框架内安排部門和區域地理課程,並根據學科發展和社會需要,不斷調整、開闢新研究方向,在以吴尚時爲代表的自然地理,曹廷藩爲代表的經濟地理,新崛起的中青年學者群體爲代表的人文地理領域,提出許多精闢、新穎的見解爲標誌,實現地理學的學術創新,賦予地理學在中山大學不斷增長的生機和活力,獲得學界的認同和推崇,並在社會實踐中作出重大貢獻,受到廣泛讚揚。對此可總結出有關歷史經驗,同時也得到一些啓示,爲今後發展提供參考。

  1.堅持地理學固有研究對象、性質、學科分類和方向:

  地理學以地表現象過程和分佈規律爲研究對象,具有自然、人文社會和技術等學科交叉、綜合、邊緣性質,通常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相對獨立單元,以及由此派出的不同研究方向。中大地理學80年曆史,驗证了地理學這個理論框架和學科體例是正確的。所以,不管時代怎樣變遷,環境如何不同,都應堅持地理學這些基本理論問題,而不必由於時代背景、形勢、任務等變化,而放棄地理學的核心理論、價值觀、實踐觀,走上功利、媚俗之道,特别是動輒將地理係改名,重點往地理學應用方向傾斜,而削弱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和教學。這種短視和急功近利行爲,不利於地理學作爲一門基礎學科的發展。中大地理係在全國大多數同行紛紛改名背景下,仍固守地理係這個學科家園,其根源即在於對地理學科有不可動摇的信念。恩格斯告誡:“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論思維。”〔10〕這無論對地理學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經驗的理論總結,都有警示意義。

  2.保持地理學世界性和區域性特點

  現代地理學既是一門世界性學問,又具有强烈的區域性特點,只有兩者的統一和結合,才能促進學科的發展。恰如中大地理係成立時校長戴季陶説的“理科的學問,常常是世界的、人類的;而文科的學問,許多是民族的、歷史的,情形大不相同。又説:“歷史學、地理學和國文學,這三科的進步和發展,是一項學術建設的根本。”〔11〕中大地理學歷史,即按這兩者結合方向發展。爲此,中大地理學一直保持對外開放格局,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吸收世界上各個地理流派的成果,藉以充實提高自己,緊跟地理學發展潮流,與此同時,又努力争取各種實踐機會,爲地方社會經濟建設服務,並在此基礎上作理論總結,兩者相得益彰,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近30年中大地理係所承擔大量應用研究任務和以此爲基礎發展的論著,即説明這是地理教育和研究成功之道。

  3.堅持走野外考察道路

  地理學的對象和性質,决定了其發展决不能離開野外考察的成果和方法。舉凡中大地理學史上有成就的學者,幾無不是從野外考察的荆棘叢中走出來的,如吴尚時、林超、黄秉維、曾昭璇、黄進、鄭度、朱士光、李春初等,即爲他們的代表人物。即使當今科技昌明、GIS和網絡技術發達,但它們只可减輕野外工作量,而不能取代野外考察的作用。因爲它們到底是一種工具,許多地理事象仍需要親歷其境,作實地觀察才能披露、驗证其真相和規律。充分認識和肯定這種野外工作意義,對於青年工作者尤爲重要。也基於此,中大地理係每年都安排一定時間讓師生走向野外,從事實習和科研活動。這樣培養的學生,有一身過硬野外工作本領,後來多有成就。這已成爲中大地理係一個優良傳統,深深植根於師生潜意識中,頗可供學界同仁傚法。

  4.地理學從歷史走向未來的趨勢

  本世紀地理學發展趨勢,將是它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匯合更加廣泛、深入;它的各個分支發展更趨合理、協調和統一,不同空間尺度機理過程研究將進一步深入;在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應用研究將不斷拓展;研究方法、手段也將不斷革新。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它的理論、思想也將逐漸向更系統、更綜合的方向轉變。與這個發展趨勢相配合,地理科學所要解决的問題,仍然是針對當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問題,廣泛開展資源調查、土地評價、國土整治、城鄉規則、旅遊開發、防灾减灾、環境保護、海洋國土開發利用,各種産業和科技基地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地理研究等。地理學應在不同地區、不同系統内爲解决這些問題做出應有的貢獻。具有悠久歷史、近年在這些領域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可喜成就的中大地理學,不僅面臨着以上共同性的研究課題,而且更爲直接的應根據國務院頒發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所規定的各項任務,發揮學科優勢,做好相應項目的自然、人文地理的理論支持和解决實際問題的决策參考。此外,在經濟全球化和空間一體化背景下,地理學研究空間範圍空前擴大,自然過程演化和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將變得更加復雜多樣,需要地理學解决的問題更多更廣,也使學科現有理論、知識和技能面臨着挑戰,同時帶來發展機遇。應對這種變化,中國地理學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革新,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地理學主流。在這方面,中大地理學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可供同行借鑒和參考,也同時相信使自己在新背景下得到完善與提昇,譜寫地理學史新篇章。

  注釋:

  〔1〕司徒尚紀編著:地理學在廣東發展史,香港: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2003,87-88。

  〔2〕中山大學教務處編:中山大學書林概覽,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3〕司徒尚紀主編:中山大學地理學新跨越,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 21。

  〔4〕楊文衡主編:世界地理學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488。

  〔5〕轉見司徒尚紀:吴尚時,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74。

  〔6〕轉見司徒尚紀:淺論中國地理學中嶺南學派,原載上官鴻南,史念海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7〕同〔5〕188。

  〔8〕曾昭璇:論中山大學地理係創辦的德國學者克勒脱納及卞沙,見司徒尚紀主編:地理學在中山大學70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75。

  〔9〕同〔5〕,83。

  〔10〕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33。

  〔11〕戴季陶著,戴季陶集,下卷,上海:上海三民公司,1929,轉見黄仕忠,老中大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6, 7。

  (司徒尚紀、許桂靈:《華南地理人才的摇籃——中山大學地理學80年》,原載《經濟地理》2010年第7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